周斌(会宁县太平店镇中心卫生院甘肃会宁730714)
【中图分类号】R285.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09)31-0260-02
【摘要】目的观察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慢性胆囊炎疗效。方法采用柴胡疏肝散治疗慢性胆囊炎120例,并与氧氟沙星为主治疗的60例作对比观察。结果治疗组120例中,治愈58例,好转53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92.50%。对照组60例中,治愈16例,好转20例,无效24例,总有效率60.00%。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慢性胆囊炎,取得了满意疗效。
【关键词】慢性胆囊炎中药治疗柴胡疏肝散治疗应用
慢性胆囊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笔者近年来用柴胡疏肝散治疗该病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到如下:
1一般材料
两组病例均为我院门诊及住院患者。治疗组120例中,男性80例,女性40例,年龄28-66岁,平均年龄35.6岁,病程6月~11年,平均3.2年;对照组60例中,男性42例,女性18例,年龄30-66岁,平均年龄33.5岁,病程6月~10年,平均2.9年。两组病例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2诊断标准
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1]、《中医内科学》[2]和《实用内科学》[3]拟定。①症状:右上腹疼痛,可向右肩背放射,或伴恶心呕吐,进食油腻食物加重等。②体征:右上腹压痛,有时可扪及肿大的胆囊。③辅助检查:B超检查可显示胆囊增大,壁毛糙等。④排除胃、十二脂肠、溃疡穿孔等疾病。
3治疗方法
3.1治疗组采用柴胡疏肝散为主结合辨证加味治疗。其方药组成:醋柴胡9克,枳壳10克,香附12克,川楝子10克,白芍10克,郁金20克,甘草6克,若胁痛者,可加青皮、元胡以增强理气止痛之力;若气郁化火,症见胁肋掣痛,口干口苦,烦躁易怒,溲黄便秘,舌红苔黄者,去掉川芎,加山桅、丹皮、黄芩;若肝气横逆犯脾,证见肠鸣,腹泻,腹胀者,加白术、茯苓;若肝郁化火,耗伤阴津,症见胁肋隐痛不休,眩晕少寐,舌红少津,脉细者,可去方中川芎,配枸杞、菊花、首乌、丹皮,若兼见胃失和降,恶心呕吐者,加半夏、陈皮、生姜、旋覆花,若气滞兼血瘀者,可酌加丹皮、赤芍、当归尾等。
3.2对照组口服氧氟沙星0.2,每天3次。两组均以20天为一疗程,2个疗程结束后比较疗效。采用χ2检验。
4结果
4.1疗效标准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实用内科学》、《中医内科学》拟定。治愈:临床症状消失,B超检查正常。好转:症状体征减轻或消失,B超检查明显改善。无效:症状及体征无改变,甚至加重。
4.2治疗效果。
5病案举例
张某,女,39岁,农民,2007年6月20日初诊。患者于半年前与人吵架后进食,食后恶心伴呕吐苦水,当地私人诊所给予口服西药和中成药后症状缓解。近1周右胁疼痛加剧,时有恶心、呕吐苦水,舌苔薄白,脉弦。B超示:胆囊壁毛糙。证属肝失条达,气机郁滞,络脉失和,胃气上逆。拟柴胡疏肝散加减。处方:醋柴胡9克,枳壳10克,香附12克,川楝子10克,白芍15克,郁金20克,黄芩10克,半夏9克,生姜6克,陈皮10克,山栀6克,甘草6克。5剂后,诸症缓解,仍厌食,加焦三仙各10克,白术20克,续服15剂,诸症消失,B超示:胆囊未见明显异常。
6体会
慢性胆囊炎属中医学“胁痛”、“胆胀”的范畴,该病首见于《内经》《灵枢·经脉》篇云:“胆,足少阳也,是动则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灵枢·五邪》篇言:“邪在肝,则两胁中痛。”《素问·脏气法时论》中说:“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素问·缪刺论》言:“寒气客于厥阴之脉,厥阴之脉者,络阴器,系于肝寒气客于脉中,则血泛脉急,故胁肋与少腹相引痛矣。”说明胆腑病变可导致胁痛。《诸病源候论·腹痛诸候·胸胁痛候》言:“胸胁痛者,由胆与肝及肾之支脉虚,为寒所乘故也。此三经之支脉并循行胸胁,邪气乘于胸胁,故伤其经脉。邪气之与正气交击,故令胸胁相引而急痛也。”提出胁痛的发病脏腑主要与肝、胆、肾相关。《景岳全书》中进一步指出,胁痛的病因主要与情志、饮食、房劳等关系最为密切。如《景岳全书·胁痛》曰:“胁痛有内伤外感之辩,凡寒邪在少阳经……然必有寒热表证者方是外感,如无表证,悉属内伤,但内伤胁痛者十居八九,外感胁痛则间有之耳。”《证治汇补胁痛》篇对胁痛的痛因和治疗原则进行为较为全面系统地描述,曰:“因暴怒伤触,悲哀气结,饮食过度,风冷外侵,跌仆伤形……或痰积流注,或瘀血相搏,皆能为痛。至于湿热郁火,劳役房色而病者,间亦有之。”“治宜伐肝泻火为要,不可骤用补气之剂,虽因于气虚者,亦宜补泻兼施……故凡木郁不舒,而气无所泄,火无所越,胀甚惧按者,又当疏散升发以达之,不可过用降气,致木愈郁而痛愈甚也。”笔者观察,该病以气郁者为主,肝气犯胃者最为常见,如《素间·至真要大论》曰:“诸呕吐酸……皆属于热。”“少阳之胜,热客于胃,呕酸善饥。”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浊气在上,则生胀。”若肝气犯胃,使胃气失于通降,进而形成胃气上逆,则可出现嗳气酸腐、恶心、呕吐等症。故在原方基础上加半夏、生姜、旋覆花以降浊。治疗以疏肝理气,解郁止痛;白芍、甘草养血柔肝,缓急止痛;川芎、郁金活血行气,通络止痛,诸药合用,共奏疏肝解郁,理气止痛之功效。
参考文献
[1]总后卫生院·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87:654-656.
[2]周仲瑛·中医内科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270-277.
[3]陈灏珠·实用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90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