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微观层面看本次利率调整(论文文献综述)
赵家琛[1](2021)在《非法放贷行为刑法规制问题研究》文中指出民间借贷在促进民间资金流通和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自身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但是由于其本质上的逐利性和混乱性,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少地方出现了大量背离民间借贷初衷的借贷行为。部分人员以超出国家规定的利率发放贷款,在客观上已然形成了在未经过有权部门批准、未获取相关合法资质而进行营利性放贷的非法金融业务。一旦行为构成非法放贷,不仅会直接损害借款人的财产利益,对我国的金融管理秩序产生冲击。而且由于非法放贷行为所引发的暴力催收或黑恶势力犯罪等问题,也会对借款人的人身或社会秩序造成影响。为了有效打击非法放贷行为,解决非法放贷行为在司法实务中面临的行为认定和罪名适用问题,2019年10月起施行的《关于办理非法放贷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规定对职业发放高利贷的行为以非法经营罪予以规制,并提供了较为明确的认定标准。然而,该意见在放贷主体、放贷对象等方面还存在不同的认识与做法。从非法经营罪属于行政犯的本质属性来说,由于民间经营性职业高利放贷行为不可能获得国家行政许可,相应地也就不存在成立非法经营罪所要求的违反国家特许规定的前提;而且,非法放贷行为所侵害的法益应当归属于我国的金融管理秩序,并非非法经营罪一节当中的我国市场经济秩序,用非法经营罪进行规制,导致了该种行为实际侵害的法益与罪名保护法益不能对应的情形。针对非法经营罪的适用困境,也使学界质疑该种处理方式属于类推解释。面对运用非法经营罪对非法放贷行为进行规制形成的疑问,应借鉴域外刑法对类似行为单独设置罪名的模式。立足我国经济发展现状,立法政策呈现活性化、轻刑化的大趋势,在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罪一节中单独设立较非法经营罪处刑为低的高利放贷罪,可以达到法益清晰、罪状明确、刑罚适当的刑法规制要求,并可以减少理论界对非法经营罪这一“口袋罪”提出的质疑。
王彦东[2](2021)在《基于融资约束的农户农机购置行为及融资租赁选择偏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农业机械化既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农业现代化重要的技术支撑,农业机械对于提升农牧业生产率非常重要。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是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的必然趋势,也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但是近年来众多因素造成我国的农业机械化面临发展瓶颈,农机行业供给侧改革结构性调整是一个方面,而农机购置的有效需求不足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农业机械购置投资相对来说是农户最大额的生产性投资,农户自身积累的内源性融资往往难以满足购机资金需求,而不成熟的农村金融市场普遍存在信贷配给情况,信贷需求往往难以得到满足。那么农户农机购置是否面临融资约束?不同类型的融资约束是否会影响农户农机购置行为?近年发展起来的融资租赁业务政府将其视为解决满足农村金融市场多样化需求的重要金融创新服务,农机融资租赁作为一项有效缓解农机购置融资约束的金融创新服务得到了各方面的大力提倡。但是一项金融服务产品的创新除了基于供给侧的考虑以外更应该基于需求者的视角进行设计,承租者农户作为参与主体是否愿意参与以及倾向于什么样的融资租赁合约方案是值得探讨的。鉴于此,本文选取通过对内蒙古部分盟市的农牧区进行调研获得一手实地调研数据,基于融资约束的视角对农户的农机购置行为以及农机融资租赁选择偏好进行研究,总结农户农机购置行为特征以及农机融资租赁的选择意愿及偏好,并提出进一步优化农机融资租赁业务,缓解融资约束,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政策建议。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陈述如下:(1)尽管农业机械化发展进入结构性调整期,但是农机购置需求依然旺盛,农户的自有财力无法满足购买大型农机具的资金需求。农村普遍存在“小型农机无需融资,大型农机无处融资”现象。现有融资的金融机构渠道以农村信用社为主,农机融资困难在于贷款额度小、利率高、到账时间长和周期不灵活,农户在购买农机时存在结构性融资约束问题。(2)基于农户农机购置的融资需求的调研数据,应用直接识别法识别在农农户普遍面临融资约束问题。进一步研究表明,通过实证检验发现农户是否受融资约束是影响农户农机购置意愿和规模的重要因素。其中需求型融资约束并不会影响农户农机购置意愿和购置规模,而供给型融资约束对农户农机购置意愿和购置规模均有显着影响。除了本文重点探讨的融资约束因素以外,农户个人特征、家庭经营特征等因素的研究结论基本和以往的研究文献一致。(3)基于承租人视角探讨农户对农机融资租赁的认知及参与意愿,分析影响农户参与农机融资租赁的主要因素。农机购置过程中受到融资约束是选择参与农机融资租赁的前提。农户除了基于自身条件的考虑,更关注农机融资租赁业务的费率水平、融资期限、抵押担保、增值服务等方面的属性,其中抵押担保影响最大、其次是融资周期、最后是增值服务。而不同特征的农户对于这些属性的偏好也存在一定异质性,农户对不同属性的支付意愿也不同。所以要想推广农机融资租赁业务,必须从农户的需求出发设计合约,创新模式。(4)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最后提出加大政府支农政策力度,破解农户农机购置需求的融资约束;加强新型金融模式宣传,提高农户农机融资租赁认知水平;加快模式和服务方式创新,增强农机融资租赁的市场竞争力;建立完善的风险防控体系,维护农机融资租赁各参与主体利益;营造良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引导农机融资租赁行业健康发展等几个方面的对策建议。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下述三个方面:(1)从融资约束的视角研究农户农机购置行为。从农村金融市场供求特征的角度为农户个人农机投资不足提供新的解释,以期为国家下一步出台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政策提供理论借鉴;(2)从承租方的微观视角研究农户农机融资租赁的参与意愿,结合农户农机购置行为分析基于缓解农户农机购置融资约束的目的进行实证分析,以期对这方面的文献做一点有益补充;(3)应用选择实验法分析农户农机融资租赁属性的选择偏好。应用选择实验法探究农户对于农机融资租赁属性的偏好及其支付意愿,以期为承租方在设计农机融资租赁合同方案或者国家出台鼓励农机融资租赁发展政策建议的时候提供现实参考。
张凯[3](2021)在《我国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法律制度研究》文中指出流动性风险是商业银行面临的最重要、最致命、最隐蔽的风险之一。在商业银行的经营过程中,借短贷长的期限错配特征使得商业银行天然存在着发生流动性风险的可能性。随着我国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和整个金融市场的阵痛性改革的深化,中小银行的流动性风险隐患不断累积。特别是2019年以来,中小银行的流动性风险事件频发。包商银行被接管和破产、锦州银行战略重组以及营口沿海银行和河南伊川农村商业银行集中挤提事件等,充分暴露出我国中小银行在流动性风险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这些风险事件爆发后,银行业流动性出现较大波动,同业拆借成本飙升。因此,在以上复杂的金融市场国际和国内环境中,运用法律手段规制和监管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势在必行,同时还应该建立适用我国国情的流动性风险识别、预警、监测和控制法律体系和框架,这对于金融法律体系的完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小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是指中小银行无法以合理成本及时获得充足资金,用于偿付到期债务、履行其他支付义务和满足正常业务开展的其他资金需求的风险。从国内外案例来看,一旦中小银行无法偿还一定规模的到期债务,便会发生流动性风险,这也是中小银行陷入困境的直接诱因,而对于中小银行来说,真正致命的是严重的流动性断裂。其诱发因素很多,可能是单纯的流动性风险本身也可能是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的传染机制导致。就我国中小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本身而言,目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同业业务压缩和资产回表加剧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二是资管新规及系列文件放大了中小银行期限错配风险。三是金融创新和利率市场化举措加剧银行存款流失风险。在流动性风险监管和控制过程中,出现了“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双重困境,因此,运用法律手段规制和监管并防范化解中小银行面临的流动性风险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可操作性。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以下简称巴塞尔委员会)《关于统一国际银行资本计算和资本标准的协议》(以下简称《巴塞尔协议Ⅰ》)和《新巴塞尔资本协议》(以下简称《巴塞尔协议Ⅱ》)以及《巴塞尔协议Ⅲ:后危机改革最终方案》(以下简称《巴塞尔协议Ⅲ》)都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给予高度关注,特别是《巴塞尔协议Ⅲ》,为加强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控制流动性风险,除银行资本监管的三支柱外,还特别增加了流动性覆盖率(Liquidity Coverage Ratio,LCR)和净稳定资金比率(Net Stable Funding Ratio,NSFR)两个新的流动性风险监管重要指标。同时巴塞尔委员会还提出了其他辅助监测工具,包括合同期限错配、融资集中度、可用的无变现障碍资产以及与市场有关的监测工具等。在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的监管法律体系中,《商业银行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以及《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等都做出了规定,但是随着近几年金融业形势的变化,现有的法律制度还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缺陷:一是监管理念滞后,二是监管法律位阶较低,三是监管方式过于僵化,四是监管体系不完善等。究其原因既有中小银行本身的原因也有宏观经济因素的原因,还有监管机构以及监管指标、监管方式和监管体系设计等方面的因素。中小银行吸储能力较弱,严重依赖同业融资,流动性管控压力较大。而有些中小银行的股东无视国家规定,关联交易甚至违规挪用中小银行的资金。同时,银行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革,互联网金融和金融科技的迅速发展和扩张,打破原有银行在金融市场中的垄断地位,金融科技的创新和普及令银行服务渠道、手段和服务内容发生巨大改变,全新的市场竞争态势让原有银行金融机构必须面对来自银行同业和新的非银行市场参与者的竞争。这些因素都使中小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监管问题越来越复杂,越来越重要。基于全国多家中小银行流动性指标和数据的比较分析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应该学习借鉴巴塞尔委员会及其他国家相关文件,结合我国自身实际设置适配性分层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在构建流动性风险法律监管体系过程中,需要多方面的配合。在宏观层面上,需要采取稳定的货币政策来解决根本原因过多的“加杠杆”造成的资金短缺和高利率。在微观层面上,银行应坚持回归原点,服务实体,专注于主营业务,并做好基于信贷的信贷业务,避免过度创新而导致不稳定。在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法律监管的理念方面应该贯彻适配性监管理念,即根据银行的风险特征和系统重要性来确定相适应的监管规则和监管行为。我国流动性监管法律制度的从无到有,是一个法律制度不断完善与创新的过程,更是维护金融安全、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的坚持与努力。我国现行流动性监管制度体系,主要以较低层次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为载体,存在政策依据过多、法律依据不足、不能适应当下金融市场深度融合等问题。为此,从进一步改革现行监管体制、使其更好适应我国金融市场深度融合、综合经营改革需求的角度,制定、修订相关金融法律,规定具有适配性的流动性监管统一规则与指标。
吴天晟[4](2021)在《南京市住房价格影响因素研究及预测》文中提出住房问题一直都是国家关注的重要民生问题,也是我们广大人民群众最津津乐道的话题。一个良好的预测可以给购房者正确的引导,帮助购房者规避风险。但住房在如今社会已经不仅仅只具有居住的基本属性,也是很多人投资理财的选择,这使得住房价格的预测变得十分复杂而艰难。本文将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分别对南京市住房价格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并进行短期预测。首先从宏观层面上对南京市住房价格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利用灰色关联分析对南京市生产总值、贷款余额、汇率等七个宏观经济指标进行筛选,剔除关联度较低的指标,以关联度较大的指标构建VAR模型,通过VAR模型深入分析发现贷款余额相比其他指标对南京市住房价格的相对贡献度最大;然后从微观层面上,通过爬取的链家网南京市二手房成交数据,选取微观特征因素如区域、户型、建筑面积等十四个指标进行灰色关联分析,并根据关联度大小对指标进行排序。在对南京市住房价格进行预测时,首先利用HP滤波法分析了2012年1月至2019年12月南京市住房均价的增长趋势以及波动状况,通过研究发现南京市住房价格虽然存在小幅度波动,但是总体依然呈现上涨的趋势;然后分别构建了单因素ARIMA模型、多因素的VAR模型、BP神经网络模型以及GA-BP神经网络模型对2019年第四季度南京市住房价格进预测,通过对比各个模型的预测值误差,发现VAR模型预测值误差比ARIMA模型预测值误差更小,证明本次选取的指标对于住房价格确实存在影响,并且本次构建的模型中GA-BP神经网络模型预测效果最好;在微观层面上,构建了GA-BP神经网络模型对住房成交价格进行预测,通过对比预测值、挂牌价与成交价格的相对误差,证明了此次构建的GA-BP神经网络模型预测效果良好。最后对本文进行总结,结合当前实际情况对政府相关部门、中介机构以及消费者提出相关建议,希望可以促进南京市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
高展[5](2021)在《基础设施REITs融资模式分析 ——以沪杭甬高速REITs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结合社会主义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发挥其公共服务基本职能,进行了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截至2019年末,中国城镇基础设施累计投资额已接近150万亿元,中国的基础设施资产存量规模巨大。由于基础设施资产的特殊性,其资金来源一直以银行贷款和财政支持为主,从资本市场上获取的资金极其有限。因此,如何打通基础设施建设与资本市场的资金通道,充分利用存量资产实现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滚动开发成为了亟需解决的难题。化存量为增量的核心思路是进行不动产证券化,而不动产证券化的代表性金融产品为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REITs已经在政府文件中多次被提及,各地也已积极响应试点基础设施REITs。本文的研究思路是在深刻把握新形势下我国基础设施REITs发展重要意义的基础上,从宏观层面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模式现状以及转变方向出发,将浙江沪杭甬高速公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沪杭甬公司)发行的市场上首单基础设施REITs(以下简称沪杭甬高速REITs)作为研究案例,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多种研究方法从该产品交易结构、基础资产、本次发行对原始权益人影响、产品发行存在的问题四个角度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该产品的交易结构是通过设立“私募基金+专项计划”两个特殊目的载体来搭建的,整个过程涉及资产重组与资产证券化。资产重组选择的是直接收购模式且搭建了债务结构,在保证合法合规的同时实现了税务筹划,证券端选择了结构分层设计,原始权益人全额认购权益级证券,整个产品的性质更偏向于强担保的定向债务融资产品。该产品的底层资产运营情况较好,现金流稳定,在压力境况下仍具有较好的兑付能力。对原始权益人而言,该产品的发行虽然对其股价变动无显着影响,但改变了其资产结构,提升了其资金的流动性,降低了其税收成本。本次发行还弥补了其在资产证券化融资模式方面的空白,为后续发行以权益导向的REITs奠定基础。在产品发行过程中也存在优先级证券产品流动性较差、项目公司难以实现与原始权益人破产隔离、解决股权转让难题依赖行政手段等问题。依据上述分析,本文最后提出了几点概括性结论与建议。基础设施REITs是存量基础设施重要的融资模式,首单发行的沪杭甬高速REITs是基于我国已有政策一次具体的尝试,其交易结构的搭建、产品设计方案均可为后续发行提供借鉴之处。除此之外,基础设施REITs市场的培育与发展需要更多的支持。在建议方面,首先从产品设计层面出发,建议要着重考虑底层资产选择、交易结构搭建、增信措施嵌入、发行方式优化等;其次是市场层面,建议产品发行前要做好市场引导工作,发行后要建立信息披露机制;最后是政策层面,建议要确立管理REITs的上位法,给予REITs发行以及运营方面的税收优惠政策,并放宽公募基金投资限制,实现基础设施REITs公募发行。
刘雅婕[6](2021)在《中国制造业资本和劳动力错配研究 ——水平测度、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及改善路径》文中指出中国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时刻,经济增长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供给侧资源错配结构性矛盾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制约因素。制造业是我国实体经济的主体、技术创新的主战场,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领域。深刻认识并解决制造业资源错配问题,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具有紧迫的现实意义和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以我国制造业资本和劳动力错配为核心内容,按照“是什么,会如何,怎么办”的逻辑开展研究工作,重点分析资源错配的测度、资源错配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以及开放视角下的改善路径三大问题,为认识我国资源错配问题提供理论与经验证据。本文首先通过文献梳理,明确资源错配的概念定义与测算方法,聚焦最重要的两种生产要素资源——资本和劳动力,选取利润函数法对我国制造业资源错配进行多维度、长期趋势的测算。然后将资源错配引入要素收入份额分解,发现资源错配通过影响要素产出效率进而影响劳动收入份额。在此基础上,基于行业数据对我国制造业细分行业的劳动收入份额进行再分解,并计算出资源错配的绝对影响。最后,将对我国资源错配的改善路径研究置于开放的背景下,探索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带来的信息开放和外商投资准入政策变化带来的外资开放对我国制造业资源错配的改善效应及其微观机制。本研究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与结论:第一,是什么——我国制造业资源错配现状如何?理论分析基于Hsieh&Klenow(2009)提出的异质性企业垄断竞争模型,设定市场存在资本错配和劳动力错配,放松规模报酬不变假设,求解企业最优生产决策。结果表明,资本错配和劳动力错配通过扭曲要素边际产出价值,导致效率损失。基于1998-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中的制造业企业数据,本文从省份、行业、所有制三个维度对整体资源错配、资本错配和劳动力错配导致的效率损失进行测算。结果显示,我国资源错配在1998-2013年期间得到改善。从长期趋势看,总体资源错配和资本错配发展呈W型,效率损失波动变化。劳动力错配整体呈改善态势,因劳动力错配导致的效率损失逐渐减少。第二,会如何——资源错配会对劳动收入份额有何影响?已有研究多聚焦于全要素生产率问题,本文创新性地将资源错配引入利润函数,将行业劳动收入份额变动进行分解,探究资源错配对要素收入份额的影响,丰富关于资源错配经济影响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理论分析表明,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化来自技术进步偏向引发的技术进步偏向效应、要素密集度变化导致的资本深化效应以及由要素市场扭曲带来的资源错配效应。本文构建标准化供给面系统方程组,求解分行业要素替代弹性,利用制造业各行业数据,对劳动相对收入份额变化进行再分解。结果发现,资源错配对劳动相对收入份额的影响为负,资源错配效应的绝对影响先降后升,影响力仅次于技术进步偏向效应。纠正资源错配对于提高劳动收入份额、改善要素收入分配格局具有重要经济意义。第三,怎么办——如何改善资源错配?本文将对资源错配的改善路径研究置于开放的背景下,分析信息开放和外资开放对资源错配的改善作用。本文以互联网的广泛运用作为信息开放的代表,选取历史数据作为互联网的工具变量,使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检验互联网对资源错配的影响。结果显示,互联网渗透率的增加有助于改善资源错配,提高资本和劳动力的配置效率。互联网对不同行业、不同地区错配存在异质性影响。互联网的广泛使用对改善低技术行业资源错配作用最大、对纠正密集使用该要素行业的要素错配效果更强、对改善我国东部和中部地区资源错配影响更显着。微观机制分析表明,(1)互联网打破信息传递壁垒,加速信息流通,通过降低企业管理费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2)互联网增强市场竞争,增加低效率企业淘汰概率,使资源从低生产率企业流向高生产率企业,提升市场整体资源配置效率。本文基于我国外资准入政策调整的自然实验,使用双重差分法检验外资开放对资源错配的影响。结果显示,外商投资的增加可以改善资源错配,提高资本和劳动力的配置效率。异质性分析表明,外商投资有利于缓解中、低技术行业的资源错配、对纠正劳动力密集型行业的资源错配影响更显着、更有助于缓解东部地区的资源错配。微观机制分析表明,(1)外商投资会激发市场竞争机制,通过淘汰低效率企业,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2)外商投资会提高企业的外部融资能力,缓解东道国的资本约束,减少金融摩擦并改善资本错配。本文有三个创新点:第一是理论分析框架的创新。本文将资源错配以“价格楔子”的形式引入传统要素收入份额的分析框架中,对劳动收入份额变化进行了再分解,从理论层面探究资源错配对要素收入份额的影响,补充已有研究不足。第二是研究思路与研究视野的创新。本文将对我国资源错配的分析置于开放的背景下,利用工具变量法和双重差分法对互联网发展和外商投资对资源错配的影响进行因果识别和推断。第三是经验证据的更新。本文从省份、行业、所有制三个维度分别测算了我国制造业的资源错配效率损失情况,发现我国资源错配发展呈W型,为认识我国制造业资源错配的动态发展提供了全方位的分析视角。未来应不断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地位,不断完善市场价格体系,提高要素流动性水平,依托市场化改革纠正资源错配、提高生产要素资源利用效率。其次,要加快“互联网+”战略实施,推动互联网与制造业等传统产业融合,发挥互联网对改善资源错配的积极作用。同时,要加大对外开放的广度与深度,切实发挥外商投资对优化资源配置、矫正要素扭曲的积极作用,以更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改革的全面深化。最后,要释放人力资本红利,促进劳动力与岗位、产业的匹配程度,提高人力资本转化效率。
许艳颖[7](2021)在《物产中大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动因及其效果研究》文中认为当前,混合所有制改革已经开始进入新一轮模式。国有企业存在的机制不健全、竞争能力不强、人员过剩等问题日益凸显,这就导致了国有企业比其他民营企业在经营绩效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基于国有企业在我国的重要意义,因此我们认为应该将国有企业创新升级。而国有资本和非国有资本之间的整合,是一种有效的创新融合方式。这种方式能够改善国有企业以往的股权结构,进而改变其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困境,能够充分激发国有企业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促进国有企业健康快速地发展。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期间着重强调,要把加快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建设作为未来我们开展国企改革的着力点。因此,研究我国现代民营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对于我们的理论与实践都有很大的意义。本文首先对国内外与混合所有制改革密切相关的学术文献进行了总结梳理,站在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角度,理论地概述了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基本内涵和模式,探究当前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主要动因,其中主要动因大致可以简单地概括为:进一步增强国有企业的竞争力、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机制和更好地推动多种所有制的资本共同进步。然后对公司财务绩效的主要指标体系和其评价模式进行了介绍,以上市公司的治理理论、协同效应理论、规模效应理论为基础和指导,提出本文的分析框架。物产中大是浙江省第一家成功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国有企业,本文将其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并将各种研究方法运用到对其改革的研究和分析中。同时,本文对物产中大的发展过程进行总结,了解其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原因,并总结其进行改革的具体实施过程,探究其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方式的优越性。物产中大的混合所有制改革首先将母公司进行吸收合并,成功实现了集团的整体上市,提出了员工持股计划,并进行多次革新。因此,本文从股权结构、治理结构、职工激励机制角度阐述了混合所有制改革对物产中大公司治理产生的影响,同时为验证物产中大混合所有制改革对公司财务绩效方面产生的影响,分别从四个财务绩效能力角度进行分析,从横向和纵向两个角度对物产中大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前后的财务数据进行对比,得出结论。为进一步探究物产中大宣布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后市场的反应情况,本文还从非财务指标方面分析物产中大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产生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混合所有制改革进行的公司治理革新是如何对公司绩效产生影响的。最后,是本文的结论和建议。本文结合国有企业改革的大背景,通过对案例的深入了解和研究,对于物产中大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产生的影响有以下几点结论:(1)物产中大混合所有制改革后优化了公司的治理结构,为提高公司绩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物产中大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完成了整体上市,并引入了资源强大的战略投资者,带来了业务与资源的整合,增强了协同效应;(3)物产中大的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实施了员工持股计划,并进行了多次机制创新,为公司发展带来新动力。最后,通过对物产中大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研究,本文提出一些建议:(1)要重视非国有资本参与公司经营决策,发挥监督效应;(2)要重视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后的资源和业务的战略整合;(3)要结合企业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员工持股计划。本文对物产中大混合所有制改革进行研究,对未来其他需要进行改革的公司提供了借鉴和参考价值。本文希望通过本文对物产中大混改的研究,能够推进我国国有企业混改的进程,促进我国经济的长久振兴和发展。因此,物产中大的改革有助于增强其他国企进行改革的信心,有助于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
刘春紫[8](2021)在《美国货币政策对中国债券市场的信息溢出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金融全球化与一体化使跨境金融市场联动与溢出增强,这使得逐渐开放的中国金融市场更易遭受外部金融冲击与外部风险传染。近年来,中国债券市场对外开放提速,开放程度加强。具体表现为政策制度的放宽,与国际债券市场的对接,外部投资需求的增加。Rey(2013)首次提出全球金融周期的概念:美国货币政策通过信贷渠道、风险承担渠道等多种方式溢出于其他国家,使全球风险资产价格、资本流动、信贷增长、杠杆率存在高度共动。美国货币政策对国际金融市场存在重要影响,而它对中国债券市场的影响却鲜有研究。选择中国债券市场的微观角度研究美国货币政策对中国的溢出效应具有重要意义:第一,可以更深入了解在与国际市场逐渐接轨的过程中,中国债券市场的波动特征与规律,为开放进程中的风险防范与化解提供政策依据。第二,债券市场是货币政策传导的重要中介,也是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相关联的重要中介。债券市场的研究视角可以更直接快速地反映金融市场间的联动与溢出机制。第三,利率变量包含丰富信息,两国利率对利率的实证检验,可以更精确地度量货币政策的信息溢出效应。第四,全球金融周期的提出是对建立在非抛补利率平价之上的三元悖论的挑战,检验中国利率对美国利率的追随程度,可以判断金融全球化下,中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问题。为中国货币当局采取适当的国内政策,以保持货币独立性,平滑外国政策的溢出效应,以维持金融稳定提供参考。也为投资者合理配置资产,理性投资提供决策参考。在整体内容上,本文基于理性预期理论,构建理论模型分析美国货币政策信息在信号渠道与期限溢价渠道下对中国债券市场交易行为的影响;以美联储货币政策声明为信息来源,将声明包含信息分为货币政策调整与政策文本情绪,采用高频数据事件研究法,分别检验二者对中国债券市场的信息溢出效应;使用利率期限结构模型,实证检验并分析美国货币政策信息对中国债券市场的溢出渠道。最终为本国央行与债券投资者应对美国货币政策信息冲击提供具体建议。在理论分析部分,本文对信息、货币政策信息以及预期理论进行概念界定与简要分析,明确本文研究的货币政策信息包括货币政策调整与政策文本情绪,二者都来源于美联储货币政策声明;其次,从美联储信息集,中国债券交易者决策信息集两方面对模型进行基本设定;再次,对Hansen(2020)的研究进行扩充,构建信号渠道下,中国债券交易者对美国货币政策信息反应的理论模型;再次,基于多因素的条件国际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构建期限溢价渠道下,中国债券市场交易行为的理论模型。为后文各章的实证检验提供理论支撑。在实证分析部分,本文采用高频数据事件研究法,实证检验美国货币政策调整对中国债券市场的信息溢出效应;基于新冠疫情时期的国际比较视角,研究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中国债券市场的溢出效应;验证美国货币政策文本情绪对中国债券市场存在信息溢出效应;进一步通过溢出渠道分析,探究美国货币政策调整信息与政策文本情绪信息对中国债券市场交易行为的影响。相关研究的主要结论有:(1)从整体上来看,美联储货币政策调整对中国债券市场存在信息溢出效应。金融周期不同阶段的溢出效应具有差异,在国内与国际金融风险增大时,美联储货币政策调整对中国债券市场的信息溢出更显着,金融传染程度更强。并且,美联储不同类型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具有非对称性,紧缩性货币政策对中国债券市场的信息溢出较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更强。(2)新冠疫情期间,美联储、欧洲央行、英格兰银行、日本银行的单个货币政策声明显着影响超短期内中国国债累计异常收益率;四家央行中,仅美联储疫情期间多个货币政策声明对不同期限的中国国债收益率存在显着且稳健的负向影响,美国溢出效应远超其他发达国家;美联储疫情量宽负向溢出效应小于2008年金融危机后首轮量宽溢出效应。以上结论说明,即使在实际经济溢出渠道受阻的新冠疫情时期,微观金融市场对政策信息的反应,依然使美联储具有较强的货币政策国际溢出影响。(3)美联储货币政策声明的文本语调与语调清晰度对中短期中国国债的到期收益率存在正向溢出效应,而语调精确度、文本相似性则不存在溢出影响;文本积极语调与消极语调的溢出效应具有非对称性,仅消极语调对中国国债到期收益率存在显着负向溢出效应;文本情绪的国际溢出在新冠疫情时期有所减小,中美两国金融联动在一定程度上下降;消极语调包含美国经济周期信息,美联储情绪向国际投资者传递美国经济状况的信号,通过其交易行为产生国际溢出效应。(4)美联储货币政策声明包含影响中国国债利率期限结构的信息;细分货币政策类型发现,只有常规型货币政策声明对中国国债利率期限结构存在显着且稳健的信息溢出效应;在信号渠道下,美国货币政策调整与政策文本情绪使中国国债交易者预期中国政策利率与美国利率同向变动;在期限溢价渠道下,美国货币政策调整改变中国国债交易者对中美两国资产的投资偏好,使中国国债期限溢价与美国政策利率反向变动,这在一定程度造成中国利率期限结构扁平化。基于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本文认为央行应重视货币政策的信息传导渠道。对于本国央行沟通,可以提高沟通政策透明度,将国债利率期限结构纳入前瞻性货币政策指引的调控范畴,根据国债利率期限结构整体与部分趋势判断政策指引方向。针对外国央行沟通,本国央行可以发挥信息优势,采用多种媒体手段,及时且详细地解读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声明的多维度信息,引导公众对本国货币政策未来路径及通货膨胀形成合理预期。投资者应重点关注美国货币政策公告,包括货币政策声明、央行领导人讲话、货币政策会议纪要等信息。不仅要关注公告文本中政策调整、指标变动等“硬信息”还应重点关注文本语调等“软信息”,并将其作为决策制定依据。当美联储政策文本消极语调频繁出现时,交易者需重新审视投资决策,避免资产受损。研究者可以将非结构化文本信息纳入到货币政策的相关研究中来,以丰富指标的信息含量和维度。借鉴已有研究成果,本文创新点集中于以下几方面:一是在研究视角上,从信息溢出的微观角度,扩展货币政策国际溢出效应与全球金融周期的研究。具体分析了美国货币政策调整以及政策声明文本情绪对中国债券市场的信息溢出效应,并进一步探究美联储不同信息对中国债券市场交易行为的影响。二是在研究方法上,使用文本分析方法将美联储货币政策声明的非结构化文本转化为结构化文本特征指标,检验美联储货币政策文本情绪对中国债券市场的信息溢出效应,探究美联储声明的叙述性信息溢出渠道;三是在研究内容上,结合新冠疫情防控,经济停摆,美国意图与中国脱钩的现实背景,比较研究不同发达国家货币政策对中国债券市场信息溢出差异,同时,也比较了美国疫情时期货币政策与非疫情时期货币政策对中国债券市场信息溢出差异。
段尊晖[9](2021)在《房地产项目全生命周期风险识别、评价与管控》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健康平稳运行,我国房地产开发项目实现了快速发展,房地产项目开发投资已经成为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房地产项目收益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呈现不断增长趋势。虽然我国房地产项目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果,但同样也面临着诸多风险。由于我国房地产项目开发缺乏强有力的监管机制,导致安全生产和质量事故频发;部分城市的经济发展过度依赖房地产的拉动,导致我国房地产市场泡沫化程度较高;由于历史和地理等因素的影响,东西部房地产项目发展差距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这些都将成为制约我国房地产项目发展的风险因素。因此,对房地产项目全生命周期风险因素作出科学合理的识别,对房地产项目全生命周期风险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提出有效的管控对策建议,对未来我国房地产项目的发展有重要的指导和补充完善。本研究以我国房地产项目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国内外房地产项目风险相关的文献的整理,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运用到房地产项目风险识别、评价中,提出房地产项目全生命周期风险管控对策建议。论文一方面通过专家访谈和发放问卷的形式收集相关风险因素和评价指标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各阶段的风险因素进行筛选,在此基础上房地产项目全生命周期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另一方面,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进行房地产项目全生命周期风险路径演化研究,根据综合路径系数大小排序提出合理的风险管控对策建议。
王润铃[10](2021)在《沱牌舍得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动因、路径及效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要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增强国有企业的全球竞争力,将分类改革与治理作为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的重点,通过“分类、分层”替代“一刀切”的改革模式。面对国内国际市场上的巨大竞争,继续深化国企改革,有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因此,本文以沱牌舍得作为案例研究对象,分析沱牌舍得混合所有制改革动因、路径和效果,总结经验为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提供参考依据。本文首先以现代产权理论、委托代理理论与协同效应理论研究作为基础,搭建混改影响企业业绩的路径。其次,简要介绍了沱牌舍得的基本情况及其混改实施过程,并从政策推动、行业驱动及企业发展分析了沱牌舍得混改的动因。再次,从控制权转移影响企业资源配效率路径,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影响企业代理成本路径,资源整合影响企业经营管理路径,研究了混改影响企业的具体路径。最后,利用事件研究法、财务指标分析法和熵值法检验了混改的效果。通过对沱牌舍得混合所有制改革案例进行系统分析发现:(1)沱牌舍得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解决了所有者缺位问题、降低了企业的政策性负担、优化了企业治理机制、提升了企业经营管理水平;(2)沱牌舍得混改后股权缺乏制衡,导致民营控股股东天洋集团在混改后第四年通过关联方交易侵占中小股东利益,企业内部控制存在问题;(3)通过对企业的混改前后十天的股价和2013—2020年的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混改显着提升沱牌舍得的短期市场价值和整体财务绩效。本文针对国企混改提出以下建议:(1)企业在引入战略投资者的过程中,应当严格评估战略投资者自身条件,合理配置股权,加强内部监督,避免“掏空”行为的发生;(2)企业应当在混改后着重完善治理结构,建立职责明确的治理体系,优化企业经营机制,提高企业竞争力;(3)企业应当注意混改节奏,在员工安置、管理层人员变更等方面妥善处理,避免混改后企业整合失败。
二、从微观层面看本次利率调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微观层面看本次利率调整(论文提纲范文)
(1)非法放贷行为刑法规制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内容 |
1.4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非法放贷行为界定与入刑争议解析 |
2.1 非法放贷行为之界定 |
2.1.1 突破利率红线 |
2.1.2 放贷主体不适格 |
2.1.3 营利性与公众性 |
2.2 非法放贷行为之入刑争议解析 |
2.2.1 非法放贷行为社会危害性凸显 |
2.2.2 民行责任难以有效规制 |
2.2.3 明确规范符合公民预测性要求 |
第三章 非法放贷行为刑法规制现状及反思 |
3.1 非法放贷行为刑法规制现状 |
3.1.1 非法放贷行为刑法规制历程 |
3.1.2 非法放贷司法解释适用问题解析 |
3.2 非法经营罪规制路径反思 |
3.2.1 “违反国家规定”要件缺失 |
3.2.2 非法经营罪保护法益不能对应 |
3.2.3 非法经营罪扩张适用质疑难平 |
第四章 域外刑法规制启示及设立新罪建议 |
4.1 域外刑法规制概览与启示 |
4.1.1 域外刑法规制概览 |
4.1.2 域外刑法规制启示 |
4.2 高利放贷罪具体设立建议 |
4.2.1 类似行为处理路径 |
4.2.2 体系位置与条文设定 |
第五章 结语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基于融资约束的农户农机购置行为及融资租赁选择偏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1.2.3 相关研究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及结构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创新与不足 |
1.4.1 本文创新点 |
1.4.2 研究的不足 |
1.5 本章小结 |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农业机械 |
2.1.2 农机购置行为 |
2.1.3 融资租赁 |
2.1.4 农机融资租赁 |
2.2 理论基础 |
2.2.1 农户行为理论 |
2.2.2 农村金融市场供求理论 |
2.2.3 融资租赁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3 农户农机购置行为及融资租赁选择偏好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 |
3.1 融资租赁缓解农户农机购置融资约束的机理分析 |
3.1.1 融资租赁缓解农户农机购置融资约束的内在动因 |
3.1.2 农机融资租赁参与主体的行动逻辑 |
3.1.3 融资租赁缓解农户农机购置融资约束的效应分析 |
3.2 农户融资约束识别机制分析 |
3.2.1 融资约束的类型识别 |
3.2.2 农户融资约束直接识别法基本步骤 |
3.2.3 融资约束的影响因素分析及测算理论分析 |
3.3 融资约束对农户农机购置行为影响的理论分析 |
3.3.1 农户农机购置行为理论分析 |
3.3.2 融资约束对农户农机购置行为影响分析 |
3.4 农户农机融资租赁参与意愿及选择偏好理论分析 |
3.4.1 农户融资行为理论分析 |
3.4.2 农户农机融资租赁参与意愿及选择偏好的理论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农业机械化及农机融资租赁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
4.1 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分析 |
4.1.1 农业机械化整体水平稳步提升 |
4.1.2 农业机械保有量下降,农机投资后劲不足 |
4.1.3 农机行业交易遇冷,在竞争中进行结构性调整 |
4.2 农机融资租赁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
4.2.1 农机融资租赁业务在我国起步较晚 |
4.2.2 农机融资租赁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
4.2.3 农业机械融资租赁发展存在的问题 |
4.3 本章小结 |
5 调研样本特征及农户农机购置金融服务供求分析 |
5.1 调研情况简介 |
5.2 样本特征描述 |
5.2.1 受访户主基本特征分析 |
5.2.2 家庭基本情况分析 |
5.2.3 生产经营状况分析 |
5.3 农机保有情况及购置需求分析 |
5.3.1 农户农机保有状况分析 |
5.3.2 农户农机需求情况分析 |
5.4 调研样本金融服务供求特征分析 |
5.4.1 金融服务需求特征分析 |
5.4.2 金融服务供给特征分析 |
5.5 农机购置金融服务状况分析 |
5.5.1 农机购置融资金融服务需求分析 |
5.5.2 农机购置融资金融供给情况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6 农户融资约束识别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6.1 农户融资约束的识别过程分析 |
6.1.1 需求型融资约束 |
6.1.2 供给型融资约束 |
6.1.3 农户融资约束识别结果 |
6.2 农户融资约束影响因素分析 |
6.2.1 模型建立与变量选取 |
6.2.2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 |
6.2.3 实证结果分析 |
6.3 农户融资约束程度测算 |
6.3.1 模型构建 |
6.3.2 变量选取 |
6.3.3 实证结果分析 |
6.3.4 融资约束程度估算 |
6.4 本章小结 |
7 融资约束对农户农机购置行为的影响研究 |
7.1 理论分析与模型设定 |
7.1.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7.1.2 模型设定 |
7.2 数据来源与变量选取 |
7.2.1 数据来源 |
7.2.2 变量选取 |
7.3 实证结果分析 |
7.3.1 融资约束对农户农机投资意愿影响 |
7.3.2 融资约束对农户农机投资规模影响 |
7.4 本章小结 |
8 农户农机融资租赁参与意愿及选择偏好研究——基于缓解融资约束视角 |
8.1 理论分析与模型设定 |
8.1.1 理论分析 |
8.1.2 模型设定 |
8.2 数据来源与变量选取 |
8.2.1 数据来源 |
8.2.2 变量选取及描述 |
8.3 实证结果分析 |
8.3.1 农机融资租赁参与意愿 |
8.3.2 农机融资租赁选择偏好 |
8.4 本章小结 |
9 结论与建议 |
9.1 研究结论 |
9.2 政策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1:调查问卷 |
作者简介 |
(3)我国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法律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关于中小银行规模和度量状况的研究 |
1.3.2 关于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衍生的研究 |
1.3.3 关于银行业流动性风险法律监管实践的研究 |
1.3.4 关于中小银行流动性与法律监管政策的研究 |
1.3.5 关于危机后流动性风险法律监管改革的研究 |
1.4 研究框架与逻辑思路 |
1.5 研究方法 |
1.5.1 历史研究法 |
1.5.2 实证研究法 |
1.5.3 比较研究法 |
1.5.4 数据分析研究法 |
1.6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
1.6.1 论文的创新之处 |
1.6.2 论文的不足之处 |
第2章 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概述 |
2.1 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的概念界定 |
2.1.1 中小银行及流动性风险内涵外延 |
2.1.2 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的构成要素 |
2.1.3 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外在表现 |
2.2 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形成机理 |
2.2.1 存款挤兑与流动性短缺 |
2.2.2 违约冲击与流动性转移 |
2.2.3 同质资产与流动性危机 |
2.3 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的现实特征 |
2.3.1 同业业务压缩和资产回表加剧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 |
2.3.2 资管新规及系列文件放大了中小银行期限错配风险 |
2.3.3 金融创新和利率市场化举措加剧银行存款流失风险 |
2.4 小结 |
第3章 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法律监管逻辑起点 |
3.1 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法律监管的理论基础 |
3.1.1 成本收益理论 |
3.1.2 国家适度干预理论 |
3.1.3 金融监管辩证理论 |
3.2 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市场失灵” |
3.2.1 市场不完全——资金流动性下降 |
3.2.2 竞争不充分——资产负债表衰退 |
3.2.3 信息不对称——金融危机的源泉 |
3.3 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的“政府失灵” |
3.3.1 流动性风险金融监管权错位 |
3.3.2 风险监管指标设计的趋同化 |
3.3.3 对流动性分层现象关注不够 |
3.3.4 宏观审慎监管政策框架缺失 |
3.4 小结 |
第4章 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法律监管实证研析 |
4.1 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典型案例研判 |
4.1.1 包商银行破产案 |
4.1.2 锦州银行重组案 |
4.2 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的诱致因素 |
4.2.1 宏观经济形势因素 |
4.2.2 公司治理体系因素 |
4.2.3 资产负债结构因素 |
4.2.4 其他风险转化因素 |
4.3 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典型案例启示 |
4.3.1 建立回应银行差异化发展的流动性风险监管体系 |
4.3.2 全面应对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现实挑战 |
4.3.3 优化中央和地方金融监管权配置和监管协调机制 |
4.4 小结 |
第5章 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的法律制度检省 |
5.1 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法律制度现状 |
5.1.1 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法律的演进 |
5.1.2 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的法律规范 |
5.1.3 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的法律主体 |
5.2 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法律制度缺陷 |
5.2.1 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法律理念滞后 |
5.2.2 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法律位阶较低 |
5.2.3 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方式过于僵化 |
5.2.4 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法律体系有待完善 |
5.3 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法律制度缺陷的成因 |
5.3.1 中小银行资金来源的稳定性受到冲击 |
5.3.2 中小银行表外业务创新加剧期限错配 |
5.3.3 中小银行混业经营使系统性风险增大 |
5.3.4 影子银行不断削弱金融监管法律效力 |
5.4 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法律制度的框架体系 |
5.4.1 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法律制度的目标 |
5.4.2 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法律制度的内容 |
5.4.3 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法律制度的框架 |
5.5 小结 |
第6章 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法律制度完善 |
6.1 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理念的校正 |
6.1.1 确立适配性监管理念 |
6.1.2 确立穿透式监管理念 |
6.1.3 确立宏观审慎与微观审慎并重的监管理念 |
6.2 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方式的强化 |
6.2.1 强化迈向市场化的金融监管方式 |
6.2.2 强化单体性金融机构的监管方式 |
6.2.3 强化审慎性和连贯性的监管方式 |
6.3 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体系的完善 |
6.3.1 重构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法律监管框架 |
6.3.2 重设具有创新性意识的适配性监管指标 |
6.3.3 重识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监测预警机制 |
6.3.4 重置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应急管理措施 |
6.4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4)南京市住房价格影响因素研究及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思路、框架及内容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框架及内容 |
第三节 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
一、创新点 |
二、不足之处 |
第二章 住房价格研究的文献综述 |
第一节 住房价格影响因素现状研究 |
一、宏观因素研究 |
二、微观因素研究 |
第二节 住房价格预测研究现状 |
一、宏观预测模型研究 |
二、微观预测模型研究 |
第三章 南京市住房价格影响因素分析 |
第一节 影响南京市住房价格的宏观因素分析 |
一、南京市住房价格的宏观因素 |
二、基于灰色关联分析南京市住房价格宏观因素 |
三、基于VAR模型分析南京市住房价格宏观影响因素 |
第二节 影响南京市住房价格的微观因素分析 |
一、南京市住房价格的微观因素分析 |
二、基于灰色关联分析南京市住房价格微观因素 |
第四章 南京市住房价格预测 |
第一节 基于宏观因素南京市住房价格预测 |
一、HP滤波法研究南京市住房价格波动 |
二、基于单因素的ARIMA模型预测 |
三、基于多因素的VAR模型预测 |
四、基于多因素的BP神经网络模型及遗传算法模型预测 |
五、模型误差 |
第二节 基于微观因素的南京市住房价格预测 |
一、构建GA-BP神经网络模型 |
二、GA-BP神经网络模型预测结果 |
三、误差分析 |
第五章 主要结论与建议 |
第一节 主要结论 |
第二节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R 语言 ARIMA 模型 |
致谢 |
(5)基础设施REITs融资模式分析 ——以沪杭甬高速REITs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3 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
第2章 概念体系、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基础设施融资模式介绍 |
2.1.1 基础设施的经济属性及分类 |
2.1.2 基础设施融资模式演变 |
2.2 基础设施REITs概述 |
2.2.1 基础设施REITs定义 |
2.2.2 基础设施REITs概念辨析 |
2.2.3 基础设施REITs发展现状 |
2.3 文献综述 |
2.3.1 基础设施的建设与融资研究 |
2.3.2 REITs的研究情况 |
2.3.3 基础设施REITs的应用研究 |
2.3.4 文献评述 |
2.4 REITs理论基础 |
2.4.1 资产证券化理论 |
2.4.2 委托代理理论 |
2.4.3 金融创新理论 |
第3章 沪杭甬高速REITs案例概述 |
3.1 产品发行背景与基本要素 |
3.1.1 产品发行背景 |
3.1.2 产品基本要素 |
3.2 产品发行流程 |
3.2.1 交易结构搭建 |
3.2.2 发行结果 |
3.3 原始权益人及相关方基本情况 |
3.3.1 原始权益人基本情况 |
3.3.2 项目公司及基础资产基本情况 |
3.3.3 基金管理人与专项计划管理人基本情况 |
第4章 沪杭甬高速REITs案例分析 |
4.1 交易结构分析 |
4.1.1 资产端分析 |
4.1.2 证券端分析 |
4.1.3 小结 |
4.2 基础资产分析 |
4.2.1 运营情况分析 |
4.2.2 财务情况分析 |
4.2.3 现金流分析 |
4.2.4 估值分析 |
4.2.5 小结 |
4.3 对原始权益人影响分析 |
4.3.1 对原始权益人财务影响分析 |
4.3.2 对原始权益人股价影响分析 |
4.3.3 与原始权益人可用融资模式对比分析 |
4.3.4 小结 |
4.4 产品发行存在的问题分析 |
4.4.1 优先级证券产品的流动性较差 |
4.4.2 项目公司与原始权益人难以实现破产隔离 |
4.4.3 解决股权转让难题依赖行政手段 |
4.4.4 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1.1 基础设施REITs是存量基础设施重要的融资模式 |
5.1.2 沪杭甬高速REITs是基于我国已有政策的具体实践 |
5.1.3 基础设施REITs市场的培育与发展需要更多支持 |
5.2 建议 |
5.2.1 产品设计层面:选取优质资产,进行公募发行 |
5.2.2 市场层面:积极引导发行,完善信息披露 |
5.2.3 政策层面:专项立法完善产品定位,税收中性以促发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中国制造业资本和劳动力错配研究 ——水平测度、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及改善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 研究内容与结构 |
1.4 研究重点、难点及可能的创新点 |
2 文献综述 |
2.1 资源错配的定义与理论沿革 |
2.1.1 资源的概念与定义 |
2.1.2 资源错配的概念与定义 |
2.1.3 资源错配的理论沿革 |
2.2 资源错配的测算方法 |
2.2.1 生产函数法 |
2.2.2 生产前沿法 |
2.2.3 利润函数法 |
2.2.4 指标法 |
2.3 资源错配的成因 |
2.3.1 市场环境因素 |
2.3.2 政府(制度)因素 |
2.4 资源错配的经济影响 |
2.4.1 微观层面 |
2.4.2 中观层面 |
2.4.3 宏观层面 |
2.5 文献述评 |
3 中国资源错配与市场化改革:理论与经验 |
3.1 市场化改革的基本逻辑 |
3.2 劳动力市场化改革与劳动力错配 |
3.2.1 劳动力价格机制 |
3.2.2 劳动力流动性 |
3.3 资本市场化改革与资本错配 |
3.3.1 利率市场化 |
3.3.2 资本流动性 |
3.4 本章小结 |
4 我国制造业资源错配动态变化与水平测度 |
4.1 资源错配的测度 |
4.2 数据选择与处理 |
4.2.1 数据库介绍 |
4.2.2 数据清理与匹配 |
4.2.3 变量选取说明 |
4.3 资源错配的动态变化:要素边际产出视角 |
4.3.1 省份维度 |
4.3.2 行业维度 |
4.3.3 所有制维度 |
4.4 资源错配的效率损失 |
4.4.1 省份维度 |
4.4.2 行业维度 |
4.4.3 企业性质维度 |
4.5 本章小结 |
5 资源错配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 |
5.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5.2 资源错配下的要素收入份额再分解 |
5.3 参数估计方法与结果 |
5.3.1 参数估计方法 |
5.3.2 数据与变量说明 |
5.3.3 分行业估计结果 |
5.4 劳动收入份额变动解析 |
5.4.1 制造业劳动收入份额变动趋势及解析 |
5.4.2 分行业劳动收入份额变动趋势及解析 |
5.5 本章小结 |
6 资源错配的改善路径:基于开放的视角 |
6.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6.2 信息开放对资源错配的改善作用:以互联网为例 |
6.2.1 计量模型与数据说明 |
6.2.2 实证结果与分析 |
6.2.3 微观机制检验 |
6.3 外资开放对资源错配的改善作用:来自外资准入政策调整的证据 |
6.3.1 外资准入政策 |
6.3.2 识别策略与数据说明 |
6.3.3 实证结果与分析 |
6.3.4 微观机制检验 |
6.4 本章小结 |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7)物产中大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动因及其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动因的研究 |
1.2.2 关于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路径的研究 |
1.2.3 关于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效果的研究 |
1.2.4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基本框架 |
2 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理论概述 |
2.1 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内涵及模式 |
2.1.1 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概念 |
2.1.2 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模式 |
2.2 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动因 |
2.2.1 增强国有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
2.2.2 完善国有企业公司治理机制 |
2.2.3 促进多种所有制资本共同发展 |
2.3 财务绩效的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 |
2.3.1 财务绩效评价方法 |
2.3.2 财务绩效指标体系 |
2.4 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理论基础 |
2.4.1 公司治理理论 |
2.4.2 协同效应理论 |
2.4.3 规模效应理论 |
3 物产中大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案例介绍 |
3.1 案例公司基本信息介绍 |
3.1.1 物产中大概况 |
3.1.2 物产中大的发展历程 |
3.2 物产中大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动因分析 |
3.2.1 突破传统业务及体制约束,谋求转型与发展 |
3.2.2 协调集团资源布局,实现集团资源整合协同效应 |
3.2.3 解决潜在同业竞争问题,保护中小股东权益 |
3.2.4 行业环境持续低迷,集团寻求发展新方向 |
3.3 物产中大混合所有制改革实施过程 |
3.3.1 公司发布停牌公告,省国资委转让股权 |
3.3.2 吸收合并母公司,实现整体上市 |
3.3.3 引入战略投资者,实行员工持股计划 |
3.3.4 创新员工持股制度,全面推进子公司混改 |
3.4 物产中大混合所有制改革模式的特点 |
3.4.1 以整体上市为路径的混合所有制改革 |
3.4.2 引入多家民营企业作为战略投资者 |
3.4.3 对员工持股计划“二次创新” |
4 物产中大混合所有制改革效果的分析 |
4.1 物产中大混合所有制改革对公司治理的影响分析 |
4.1.1 股权结构层面:形成多种资本共有共治格局 |
4.1.2 董事会和监事会层面:成员来源多元化 |
4.1.3 职工激励机制:实施员工持股计划 |
4.2 物产中大混合所有制改革对财务绩效的影响分析 |
4.2.1 混合所有制改革前后盈利能力对比分析 |
4.2.2 混合所有制改革前后营运能力对比分析 |
4.2.3 混合所有制改革前后偿债能力对比分析 |
4.2.4 混合所有制改革前后成长能力对比分析 |
4.3 物产中大混合所有制改革对股东价值的影响分析 |
4.3.1 混合所有制改革前后股价变动分析 |
4.3.2 混合所有制改革后股东价值分析 |
4.4 物产中大混合所有制改革公司治理影响绩效的路径分析 |
4.4.1 多元化的股权结构能整合资源和业务,提供新的利润增长点 |
4.4.2 非国有股东成为董监高能增强决策科学性,增加股东财富 |
4.4.3 优质的员工持股计划能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经营业绩 |
5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1.1 混改优化企业治理结构,为提高企业绩效打下制度基础 |
5.1.2 混改带来业务与资源的有效整合,增强企业间的协同效应 |
5.1.3 混改实施合适的员工持股计划,给企业带来发展新动能 |
5.2 政策建议 |
5.2.1 重视非国有资本参与公司经营决策,发挥监督效应 |
5.2.2 重视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后的资源和业务的战略整合 |
5.2.3 结合企业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员工持股计划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美国货币政策对中国债券市场的信息溢出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结构安排 |
1.4 研究方法 |
1.4.1 带通滤波法 |
1.4.2 高频数据事件研究法 |
1.4.3 文本分析法 |
1.4.4 高斯仿射利率期限结构模型 |
1.5 主要创新与不足 |
1.5.1 主要创新点 |
1.5.2 研究不足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跨境金融市场联动 |
2.1.1 同一金融市场联动 |
2.1.2 不同金融市场联动 |
2.1.3 全球金融周期 |
2.2 基于宏观视角的货币政策国际溢出研究 |
2.2.1 理论研究 |
2.2.2 实证研究 |
2.3 基于微观视角的货币政策国际溢出研究 |
2.3.1 货币政策公告的国际溢出效应 |
2.3.2 货币政策公告对国际债券市场的溢出效应 |
2.3.3 货币政策公告的文本信息提取 |
2.4 文献评述 |
第三章 美国货币政策信息溢出的理论分析 |
3.1 引言 |
3.2 货币政策信息与理性预期 |
3.2.1 信息的定义 |
3.2.2 信息类别 |
3.2.3 货币政策信息 |
3.2.4 预期理论 |
3.3 美国货币政策对中国债券市场的溢出渠道分析 |
3.3.1 模型基本设定 |
3.3.2 信号渠道 |
3.3.3 期限溢价渠道 |
第四章 美国货币政策调整对中国债券市场的信息溢出效应 |
4.1 引言 |
4.2 理论分析与假设 |
4.3 研究设计与实证分析 |
4.3.1 数据来源 |
4.3.2 研究设计 |
4.3.3 实证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比较视角下美国量宽政策对中国债券市场的溢出效应 |
5.1 引言 |
5.2 理论分析 |
5.2.1 新冠疫情期间货币政策外部环境及特点 |
5.2.2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中国债券市场的溢出渠道 |
5.3 数据来源与实证方法 |
5.3.1 数据来源 |
5.3.2 实证方法 |
5.4 实证结果与分析 |
5.4.1 描述性统计 |
5.4.2 单个货币政策声明的溢出效应检验 |
5.4.3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溢出效应的比较 |
5.4.4 稳健性检验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美国货币政策文本情绪对中国债券市场的信息溢出效应 |
6.1 引言 |
6.2 美联储货币政策文本情绪指数的构建 |
6.2.1 美联储货币政策声明爬取 |
6.2.2 文本预处理 |
6.2.3 词典法构建文本情绪指数 |
6.3 数据来源与实证模型 |
6.3.1 数据来源 |
6.3.2 实证模型 |
6.4 实证结果与分析 |
6.4.1 描述性统计 |
6.4.2 美联储政策文本情绪的溢出效应检验 |
6.4.3 美联储政策文本情绪的溢出渠道分析 |
6.4.4 稳健性检验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美国货币政策对中国债券市场的溢出渠道分析 |
7.1 引言 |
7.2 美国货币政策信息的溢出渠道 |
7.2.1 渠道定义 |
7.2.2 溢出机制分析 |
7.3 变量说明与模型设定 |
7.3.1 变量说明和数据来源 |
7.3.2 利率期限结构模型 |
7.3.3 实证模型 |
7.4 实证结果与分析 |
7.4.1 模型参数估计 |
7.4.2 信息溢出效应的分渠道检验 |
7.4.3 不同类型货币政策的溢出渠道检验 |
7.4.4 稳健性检验 |
7.5 本章小节 |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8.1 研究结论 |
8.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学位论文评两及答辩情况表 |
(9)房地产项目全生命周期风险识别、评价与管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房地产项目风险识别研究 |
1.2.2 房地产项目风险评价研究 |
1.2.3 房地产项目风险演化路径研究 |
1.2.4 房地产项目风险管控研究 |
1.3 研究内容、思路及创新之处 |
1.3.1 论文主要内容 |
1.3.2 论文思路 |
1.3.3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基本理论与方法 |
2.1 基本原理 |
2.1.1 房地产项目全生命周期理论 |
2.1.2 风险管理理论 |
2.2 基本方法 |
2.2.1 因子分析法 |
2.2.2 结构方程模型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房地产项目风险识别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1 风险识别的方法与过程 |
3.1.1 风险因素识别方法 |
3.1.2 风险因素识别过程 |
3.2 房地产项目全生命周期风险因素识别 |
3.2.1 决策立项阶段风险因素识别 |
3.2.2 前期策划阶段风险因素识别 |
3.2.3 建设阶段风险因素识别 |
3.2.4 运营阶段风险因素识别 |
3.3 房地产项目全生命周期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3.1 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3.3.2 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过程 |
3.3.3 房地产项目全生命周期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房地产项目全生命周期风险演化路径研究 |
4.1 研究变量设计 |
4.1.1 样本选取 |
4.1.2 变量设计 |
4.2 研究假设及初始模型构建 |
4.2.1 提出研究假设 |
4.2.2 初始模型构建 |
4.3 模型检验与修正 |
4.3.1 模型检验 |
4.3.2 模型修正 |
4.4 房地产项目全生命周期风险评价指标权值计算 |
4.4.1 研究假设检验及路径分析 |
4.4.2 房地产项目全生命周期风险评价指标权值计算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房地产项目全生命周期风险管控策略 |
5.1 房地产项目全生命周期各阶段风险管控建议 |
5.1.1 房地产项目决策立项阶段风险管控建议 |
5.1.2 房地产项目前期阶段风险管控建议 |
5.1.3 房地产项目建设阶段风险管控建议 |
5.1.4 房地产项目运营阶段风险管控建议 |
5.2 房地产项目全生命周期风险管控长效机制的策略 |
5.2.1 明确政策调控目标 |
5.2.2 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 |
5.2.3 完善项目监督管理机制 |
5.2.4 实行房地产项目风险动态化识别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房地产项目全生命周期风险因素调查问卷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10)沱牌舍得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动因、路径及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思路 |
1.4 创新之处 |
2 文献综述 |
2.1 关于国企混改内涵的研究 |
2.2 关于国企混改动因的研究 |
2.3 关于国企混改模式的研究 |
2.4 关于国企混改效果的研究 |
2.5 文献评述 |
3 理论基础与理论分析 |
3.1 概念界定 |
3.1.1 竞争性国有企业 |
3.1.2 混合所有制改革 |
3.1.3 控制权转移 |
3.1.4 大股东掏空 |
3.2 理论基础 |
3.2.1 现代产权理论 |
3.2.2 委托代理理论 |
3.2.3 协同效应理论 |
3.3 理论分析 |
3.3.1 转变产权性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
3.3.2 完善治理机制,降低企业代理成本 |
3.3.3 整合企业资源,提升经营管理水平 |
4 我国国有企业混改发展状况 |
4.1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历程 |
4.2 我国国有上市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现状 |
4.2.1 我国国有上市企业混改分布年度特征 |
4.2.2 我国国有上市企业混改分布层次特征 |
4.2.3 我国国有上市企业混改分布行业特征 |
5 沱牌舍得混合所有制改革案例简介 |
5.1 沱牌舍得基本情况 |
5.2 天洋集团基本情况 |
5.3 沱牌舍得混改实施过程 |
6 沱牌舍得混合所有制改革案例分析 |
6.1 沱牌舍得混改的动因和模式选择分析 |
6.1.1 沱牌舍得混改动因的分析 |
6.1.2 沱牌舍得混改模式选择的分析 |
6.2 沱牌舍得混改路径 |
6.2.1 基于控制权影响企业业绩的路径分析 |
6.2.2 基于公司治理影响企业业绩的路径分析 |
6.2.3 基于生产经营影响企业业绩的路径分析 |
6.3 沱牌舍得混改效果评价 |
6.3.1 基于事件研究法市场反应评价 |
6.3.2 财务指标分析评价 |
6.3.3 基于熵值法的财务综合评价 |
6.4 案例小结 |
7 结论与建议 |
7.1 沱牌舍得混改案例研究结论 |
7.2 国有企业混改优化建议 |
7.2.1 谨慎设计混改方案,防止大股东掏空 |
7.2.2 完善治理机制,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
7.2.3 改革循序渐进,防止企业整合失败 |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从微观层面看本次利率调整(论文参考文献)
- [1]非法放贷行为刑法规制问题研究[D]. 赵家琛. 北方工业大学, 2021(01)
- [2]基于融资约束的农户农机购置行为及融资租赁选择偏好研究[D]. 王彦东.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1)
- [3]我国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法律制度研究[D]. 张凯. 辽宁大学, 2021(02)
- [4]南京市住房价格影响因素研究及预测[D]. 吴天晟. 安徽财经大学, 2021(10)
- [5]基础设施REITs融资模式分析 ——以沪杭甬高速REITs为例[D]. 高展.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6]中国制造业资本和劳动力错配研究 ——水平测度、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及改善路径[D]. 刘雅婕. 浙江大学, 2021(01)
- [7]物产中大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动因及其效果研究[D]. 许艳颖.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8]美国货币政策对中国债券市场的信息溢出效应研究[D]. 刘春紫. 山东大学, 2021(11)
- [9]房地产项目全生命周期风险识别、评价与管控[D]. 段尊晖. 安徽建筑大学, 2021(08)
- [10]沱牌舍得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动因、路径及效果研究[D]. 王润铃.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