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肝囊性包虫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棘球蚴病,肝,腹腔镜检查,外囊剥除术
肝囊性包虫病论文文献综述
宋巍,孟塬,王锦国,陈雄[1](2019)在《腹腔镜下肝包虫外囊剥除术治疗肝囊性包虫病的疗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腹腔镜肝包虫外囊剥除术治疗肝囊性包虫病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分析2016年4月至2019年2月为23例肝囊性包虫病患者行腹腔镜肝包虫外囊剥除术的临床资料。术前充分评估,术中沿包虫与肝组织间隙剥除肝包虫外囊,并在可能渗漏囊液处放置高渗盐水纱条。仔细处理汇入包虫囊壁的管道,切除外囊置入标本袋取出。结果:23例手术均获成功,无中转开腹及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未发生术中过敏反应。术中出血量50~800 mL,平均(263.2±242.5)mL,3例患者术中输血。手术时间120~420 min,平均(240.3±80.5)min。术后住院4~13 d,平均(6.8±2.1)d。术后发生1例胆漏,经延长引流时间后治愈。结论:腹腔镜治疗肝囊性包虫病是安全、可行的,其手术指征及患者选择十分重要,对于位置表浅、易于暴露、无复杂毗邻关系的肝囊性包虫病灶,在有腹腔镜肝脏手术基础、肝囊性包虫病治疗经验的医院,腹腔镜手术治疗可作为首选术式。(本文来源于《腹腔镜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08期)
刘旺[2](2019)在《磁共振弥散成像诊断肝囊性包虫病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肝囊性包虫病患者的影像特点及应用磁共振弥散成像技术(DWI)的诊断效果。方法:将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中医研究所2013年7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63例包虫病患者纳入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确诊为肝脏囊性包虫病,分别给予患者CT扫描及DWI扫描进行诊断,分析包虫病患者的影像特点及DWI应用于包虫病诊断的临床价值。结果:63例患者共计69个病灶,经CT检出病灶61个,DWI检出病灶个数为67个,组间检出率比较差异明显(P<0.05);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CT扫描分型结果显着低于DWI,在DWI影像结果中不同分型的包虫病患者特征明显;两种影像学技术在诊断准确率比较差异不明显,DWI误诊结果均为肝囊腺瘤。所有研究对象均行手术治疗,术后随访12个月结果显示仅有2例患者于术后6个月左右出现复发,复发率为3.2%。结论:磁共振弥散成像技术对于包虫病患者的临床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相比于CT扫描能够有效检出病灶数量,但两种技术的诊断准确率差异较小,在DWI中注意边缘强化能够有效鉴别包虫病与肝囊肿的差异。(本文来源于《中国数字医学》期刊2019年05期)
阿吉德,柴金萍,王皓,田青山,王向前[3](2019)在《青海地区肝囊性包虫病术后IL-11、TNF-a、iNOS的变化及乌司他丁干预作用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青海地区肝囊性包虫病患者术后白介素-11(IL-11)、肿瘤坏死因子-a(TNF-a)、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等细胞因子变化,并观察乌司他丁对肝包虫术后炎性因子及细胞因子的干预作用。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7年12月青海省人民医院收治的肝包虫病患者60例,根据术后有无使用乌司他丁分为对照组及乌司他丁干预组。所有患者于术前、术后1d、术后3d、术后5d及术后7d抽取外周静脉血,应用ELISA方法检测术前、术后1d、术后3d、术后5d及术后7d的IL-11、TNF-a、iNOS浓度。并比较乌司他丁干预组与对照组的以上指标的在不同时点浓度的变化趋势是否存在差异。结果乌司他丁干预组与对照组相比术前、术后1d及术后3dIL-11、TNF-a、iN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复测量的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不同干预方法间IL-11、TNF-a、iNO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相同干预方法的不同时间点比较,IL-11、TNF-a、iNO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乌司他丁干预组与对照组的变化趋势(时间×组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乌司他丁在抑制机体炎症因子IL-11及细胞因子TNF-a、iNOS方面有很好的效果。(本文来源于《新疆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田青山,阿吉德,郭文璐,秦长春,赵顺云[4](2018)在《青海地区肝囊性包虫病术后肝功能变化及乌司他丁干预作用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青海地区肝囊性包虫病术后肝功能变化,观察乌司他丁对术后肝功能干预作用。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肝包虫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乌司他丁干预组。所有患者于术前、术后1d、术后3d、术后5d及术后7d抽取外周静脉血,进行生化检验。比较乌司他丁干预组与对照组各观察指标在不同时点的浓度变化。结果:乌司他丁干预组与对照组AST、ALT比较,术后3d、5d、7d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TBIL、DBIL术后7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相同干预方法术后不同时间点与术前比较AST、ALT、DBIL、DBIL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乌司他丁对于术后肝损伤可以起到保护和治疗作用。(本文来源于《高原医学杂志》期刊2018年04期)
文霞,陈列,秦志光,张植兰[5](2018)在《超声弹性成像技术联合多排螺旋CT在诊断肝囊性包虫病中的临床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肝包虫病时牧区较为常见的寄生虫,又称为肝棘球蚴病,主要流行在新疆、宁夏、内蒙古、西藏等地区~([1])。发病起初犬绦虫寄生在狗小肠内,并且能随着粪便排出并黏附在狗、羊等身上,而当人体饮食被污染的食物后将会被感染~([2-3])。目前,临床上肝囊性包虫病以手术病理组织检查为主,能帮助患者早期确诊并将其视为诊断"金标准",但是该检查方法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创伤性,导致患者诊断依从性较差。本研究以2016年4月至(本文来源于《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期刊2018年05期)
阿多,彭飞,旦增赤来,祁晨睿,欧珠拉姆[6](2018)在《肝血流阻断在肝囊性包虫病手术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不同肝血流阻断方法在肝囊性包虫病手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近2年来手术中使用了入肝血流阻断的42例肝囊性包虫病患者的资料,依照入肝血流阻断方法分成2组:第一肝门阻断法(Pringle法)组24例和半肝血流阻断法组18例,比较其手术时间、血流阻断时间、出血量、术后5 d内血谷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峰值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半肝血流阻断组在术中出血量、术后肝功能方面优于Pringle法组(P<0.05),两组在手术时间、血流阻断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合适的入肝血流阻断方法在肝囊性包虫病手术中具有重要意义,具体采用Pringle法或半肝血流阻断法应根据患者病情、术中探查及医疗水平进行合理选择。(本文来源于《分子影像学杂志》期刊2018年03期)
耿新惠,张峰波,姜敏,赵慧,安梦婷[7](2018)在《IL-21/BCL-6/Blimp-1在囊性包虫病中的表达特点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IL-21/BCL-6/Blimp-1在囊性包虫病患者体内的表达,和参与包虫病发病的作用机制。方法:收集27例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肝包虫病患者及同期30名健康体检者的外周静脉血。用ELISA方法检测血浆IL-21水平,确诊的CE患者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IL-21/BCL-6/Blimp-1 mRNA的表达量。同时,在包虫病患者组中追踪17例治愈者,测定其在治疗前、治疗后IL-21/BCL-6/Blimp-1的表达量。结果:(1)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囊性包虫病患者外周单个核细胞中IL-21/BCL-6 mRNA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Blimp-1升高不明显。在包虫病治疗前治愈后的结果对比中可观察到IL-21/BCL-6/Blimp-1 mRNA的表达下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ELISA方法结果显示,CE患者外周血清中IL-21水平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显着升高并在治愈之后基本回至正常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L-21与BCL-6呈正相关(r=0.733,P<0.01);IL-21与Blimp-1无相关性(P=0.179);Blimp-1与BCL-6无相关性(P=0.157)。结论:在人感染细粒棘球蚴的病程发展中,BCL-6、Blimp-1可能通过调节IL-21的表达,促进人体免疫系统抵抗寄生虫感染。IL-21、BCL-6、Blimp-1在手术有效治疗后明显下降,表明这叁种因子参与了包虫病发展的免疫机制。(本文来源于《中国免疫学杂志》期刊2018年03期)
李从旺,张连珍[8](2018)在《肝囊性包虫病的诊断与外科治疗》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对肝囊性包虫病的诊断方式以及外科治疗方法和治疗效果,将43例于2016年3月至2016年12月云南省楚雄州南华县沙桥镇畜牧兽医站治的肝囊性包虫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选患者接受腹部彩超、CT检查的同时结合流行病史进行病情诊断。接受传统内囊摘除术治疗患者为5例,接受内囊摘除联合外囊次全切除术的患者为26例,接受肝包虫外囊完整剥除术的患者为12例,所选患者均于术前及手术治疗后应用阿苯达唑。结果表明:腹部彩超检查结果显示患者肝内均可见明显的囊性占位,合并小囊患者为33例,5例患者超声检查结果可见不均质回声;CT检查结果显示患者肝脏内有类圆形或者圆形囊状水样密度影,病灶存在程度不同的钙化现象。所选43例患者病情均得到控制,平均住院时间为(19.4±3.6)d,术后囊腔闭平均闭合时间为(17.2±2.9)d,术后复发率为2.33%,经再次手术治疗后病情得到治愈,并发症发生率为6.98%,经对症治疗后病情均得到控制。这就表明肝囊性包虫病患者病情得到确诊后采用手术治疗同时配合应用阿苯达唑可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期刊2018年05期)
周斌贤,阿多,李川江[9](2017)在《肝囊性包虫病手术的治疗体会:附87例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总结手术治疗肝囊性包虫病的的经验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近3年我院手术治疗的87例肝囊性包虫病患者的情况,手术方法分成2组:内囊摘除加外囊次全切除组(64例)和外囊完整剥除术组(23例)。结果两组手术方式中,内囊摘除加外囊次全切除组在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方面优于肝囊型包虫病外囊完整剥除术组(P<0.05),外囊完整剥除术组在术后带管时间、残腔积液感染方面优于内囊摘除加外囊次全切除组(P<0.05),两组在住院时间、原位复发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包虫内囊摘除加外囊次全切除术和外囊完整剥除术均各有优缺点,具体手术方式应根据患者病情,影像学资料,当地医疗水平进行合理选择。(本文来源于《分子影像学杂志》期刊2017年04期)
李晓峰,闫永龙,韩云,杨生虎,秦伟[10](2016)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肝囊性包虫病的效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肝包虫病是一种人畜共患传染性疾病,是由细粒棘球绦虫幼虫感染所致。外科手术能够直接清除病灶,仍是目前临床治疗本病的主流方法,但因囊液是一种无色透明物质,术中一旦出现囊壁破裂,容易导致过敏反应等并发症,甚至出现腹腔内种植而诱发新病灶~([2])。因此,选择手术方式需十分谨慎。本文对比分析了传统内囊摘除术及新型外囊完整剥除术对肝包虫病的治疗效果,旨在为临床术式选择提供参考。1材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收集2013年1月至2015年10月本(本文来源于《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期刊2016年07期)
肝囊性包虫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分析肝囊性包虫病患者的影像特点及应用磁共振弥散成像技术(DWI)的诊断效果。方法:将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中医研究所2013年7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63例包虫病患者纳入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确诊为肝脏囊性包虫病,分别给予患者CT扫描及DWI扫描进行诊断,分析包虫病患者的影像特点及DWI应用于包虫病诊断的临床价值。结果:63例患者共计69个病灶,经CT检出病灶61个,DWI检出病灶个数为67个,组间检出率比较差异明显(P<0.05);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CT扫描分型结果显着低于DWI,在DWI影像结果中不同分型的包虫病患者特征明显;两种影像学技术在诊断准确率比较差异不明显,DWI误诊结果均为肝囊腺瘤。所有研究对象均行手术治疗,术后随访12个月结果显示仅有2例患者于术后6个月左右出现复发,复发率为3.2%。结论:磁共振弥散成像技术对于包虫病患者的临床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相比于CT扫描能够有效检出病灶数量,但两种技术的诊断准确率差异较小,在DWI中注意边缘强化能够有效鉴别包虫病与肝囊肿的差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肝囊性包虫病论文参考文献
[1].宋巍,孟塬,王锦国,陈雄.腹腔镜下肝包虫外囊剥除术治疗肝囊性包虫病的疗效分析[J].腹腔镜外科杂志.2019
[2].刘旺.磁共振弥散成像诊断肝囊性包虫病的分析[J].中国数字医学.2019
[3].阿吉德,柴金萍,王皓,田青山,王向前.青海地区肝囊性包虫病术后IL-11、TNF-a、iNOS的变化及乌司他丁干预作用的临床研究[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9
[4].田青山,阿吉德,郭文璐,秦长春,赵顺云.青海地区肝囊性包虫病术后肝功能变化及乌司他丁干预作用的临床研究[J].高原医学杂志.2018
[5].文霞,陈列,秦志光,张植兰.超声弹性成像技术联合多排螺旋CT在诊断肝囊性包虫病中的临床价值[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18
[6].阿多,彭飞,旦增赤来,祁晨睿,欧珠拉姆.肝血流阻断在肝囊性包虫病手术中的应用[J].分子影像学杂志.2018
[7].耿新惠,张峰波,姜敏,赵慧,安梦婷.IL-21/BCL-6/Blimp-1在囊性包虫病中的表达特点研究[J].中国免疫学杂志.2018
[8].李从旺,张连珍.肝囊性包虫病的诊断与外科治疗[J].河南农业.2018
[9].周斌贤,阿多,李川江.肝囊性包虫病手术的治疗体会:附87例报告[J].分子影像学杂志.2017
[10].李晓峰,闫永龙,韩云,杨生虎,秦伟.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肝囊性包虫病的效果研究[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