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洪家渡水电站面板堆石坝采料爆破(论文文献综述)
陈彪[1](2020)在《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应力变形及动力响应研究》文中指出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具备取材容易,结构稳定,施工快速经济,对工程地质硬性条件要求不高等优势,成为坝工建设领域的前景坝型。该坝型主要由堆石体及面板构成,其中堆石体主要用来承重并保持结构稳定,面板主要用作防渗体系。我国目前建成和拟建的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工程数量庞大,分析其应力应变和稳定性,并对应力变形的影响性进行研究,对准确掌握大坝应力变形特性及变化规律,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实际意义。本论文研究的重点及成果如下:本文以实际工程建设为背景,混凝土面板采用线弹性模型,堆石体在静力及动力分析中分别采用邓肯EB本构模型和Hardin-Drnevich.,V.P模型,采用圆弧法及毕晓普法对坝坡进行稳定性校核,并通过生死单元法模拟坝体施工浇筑过程。通过建立数值模型计算得出坝体在竣工、一起蓄水及二期蓄水三个阶段进行应力变形规律:竣工期最大沉降量在1/2坝高,顺河向上下游最大值在1/4坝高,坝轴向位移最大值对称在中部两侧1/2坝高,坝体底部压应力最大为1.76MPa,坝肩拉应力最大为0.3MPa。一、二期蓄水后应力变形规律同竣工期,但最大值发生位置各有不同。通过超前线性加速法Wilsion-?原理,对大坝在0.2g加速度地震荷载下进行三维非线性动力分析,得出:堆石体绝对加速度由底部向顶部逐渐递增,最大为6.132/sm。坝体在纵向、横河向及顺河向最大位移曲线由底部向顶部逐渐变大,横河向和纵向最大位移在坝顶分别为0.026m和0.032m,顺河向最大位移在下游坝坡接近坝顶为0.055m。
杨超[2](2018)在《河谷形状对面板堆石坝应力变形特性影响的量化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自1985年至今,在峡谷地区已经建成了数十座高面板堆石坝,积累了丰富的峡谷地区面板堆石坝筑坝经验,但由于面板堆石坝工程的复杂性,相关的设计理论研究仍然滞后于工程实际应用。加强峡谷地区面板堆石坝的设计理论研究、变形特性研究和工程改善应对措施研究,是一项有意义的工作。由于堆石料的岩性、堆石的颗粒级配、堆石的碾压参数和河谷的形状等众多因素同时对坝体的受力变形产生影响,导致峡谷地形对大坝受力变形的影响很难从直接测量的结果中分离出来。有限元法具有分离量化显示河谷形状这一单一因素对大坝受力变形影响的优势,采用有限元法研究河谷形状对面板堆石坝应力变形特性的影响,具有现场试验和模型试验无法比拟的优势。本文结合相关的面板堆石坝设计与有限元计算方法,主要的研究工作如下:系统介绍了我国峡谷地区面板堆石坝的工程实践进展与存在的问题。针对河谷宽高比在描述河谷宽窄时存在的不足,从河谷宽度、河谷边坡、河谷的对称性三个影响河谷形态的要素出发,给出了新的河谷形状参数来量化描述河谷的形态。采用河谷宽度系数来量化描述河谷的宽窄,采用河谷边坡陡缓系数来量化描述河谷边坡的陡缓,采用河谷非对称系数来量化描述河谷边坡的非对称性。并从河谷地形中面板堆石坝的受力变形特性出发,利用有限元数值计算方法,给出了区分河谷宽窄、河谷边坡陡缓、河谷对称与否的判别标准。基于新提出的河谷形状参数量化研究了河谷地形对面板堆石坝应力变形特性的影响,揭示了峡谷地区堆石坝坝体、面板发生特殊破坏与变形的内在机理。提出了基于河谷地形影响的面板堆石坝工程分类方法,给出河谷形状对面板堆石坝应力变形影响程度的分级标准和河谷形状影响系数G,以量化河谷形状对面板堆石坝应力变形的影响程度,为是否采取工程改善措施消除河谷地形的不利影响提供依据。利用河谷形状参数及面板堆石坝工程分类方法对国内外数十座已建成的面板堆石坝进行了工程分类,进一步验证了本文研究成果的可靠性与实用性。研究了狭窄河谷中面板堆石坝坝体底部应力拱效应的形成机理,堆石体与两岸山体间的不均匀沉降和狭窄的河谷地形是狭窄河谷中形成应力拱效应的两个条件,坝体竖向应力与轴向应力在应力拱的作用下发生的应力重分布是坝体底部产生应力拱效应的内在力学机理。提出了一种可以确定坝体底部应力拱的合理拱轴线的方法,并利用此方法研究了河谷宽度与河谷岸坡对应力拱的影响,为采用工程措施减弱拱效应的不利影响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支持。陡峭河谷岸坡是导致面板堆石坝面板轴向拉应力增大的主要原因,采用拱形面板堆石坝来减弱峡谷地区面板受到的轴向拉应力,有限元计算结果表明效果良好。根据计算结果,拟推荐拱型面板堆石坝在设计时,其曲率值可以在K(28)7.5?10-41?10-3之间选取,坝体向着上游方向上的拱起高度初步定为h?(0.024-0.032)L。研究了倾斜坝基地形下面板堆石坝的静力变形特性与动力反应特性。倾斜坝基地形对面板堆石坝静力的变形特性影响不大,但对面板堆石坝在顺河方向上的最大动位移和最大残余变形的分布规律影响较大。研究了倾斜坝基地形下面板堆石坝的动力破坏模式,大坝的极限抗震能力为0.50g-0.58g。
常峻[3](2012)在《基于实时监控的高面板堆石坝施工土石方动态调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工程量大、施工强度高、施工工艺复杂,受坝体分区、机械配置、施工道路等诸多因素影响,土石方调配过程非常复杂,如何对高面板堆石坝施工土石方调配过程进行实时的分析和控制,是工程建设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针对高面板堆石坝施工特点,基于高面板堆石坝实时监控系统,建立面向施工过程的土石方动态调配模型,从实时监控系统中不断获取实时的施工信息,通过模型的求解,得到合理的土石方调配方案,并结合实际水电工程,提出了基于实时监控的高面板堆石坝土石方动态调配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针对自主研发的高面板堆石坝填筑施工质量实时监控系统(包括大坝填筑碾压过程实时监控系统和坝料上坝运输实时监控系统),研究提出了获取实时施工信息的方式,分析了实时施工信息对高面板堆石坝施工土石方实时动态调配的影响和作用。2.建立了高面板堆石坝施工土石方动态调配模型。通过对土石方调配过程与高面板堆石坝混凝土面板的浇筑特点、坝体分期分区规划、施工道路以及各分区填筑上升等约束关系的系统分析,将高面板堆石坝的施工特点作为土石方调配数学模型的约束条件进行建模,将土石方动态调配与高面板堆石坝施工有机结合起来,所建立的土石方动态调配模型具有很强的适用性。3.提出了基于实时监控的高面板堆石坝土石方动态调配方法,包括基于实时监控的土石方调配参数确定方法,施工道路与土石方调配路径的匹配方法,模型求解方法,施工过程的土石方调配状况实时分析方法以及土石方调配过程的实时控制方法。结合某高面板堆石坝工程,通过一期坝体填筑施工过程的计算分析,对基于实时监控的高面板堆石坝土石方动态调配方法进行了有效性验证,获得了满意的结果。
刘兴举[4](2012)在《洪家渡水电站大坝运行管理》文中提出洪家渡发电厂面板堆石坝的维护与管理采用仪器监测与人工监测相结合的方式,确保枢纽建筑物及高边坡处于安全状态。针对建筑物在运行中出现的缺陷,进行以下除险加固措施:溢洪道洞身及出口段高强砂浆及锚杆加固、下游河道贴坡混凝土、锚喷加固、抗滑桩处理,左坝肩危岩体分裂机施工技术进行拆除。
许春雷[5](2010)在《高土石坝坝坡稳定的可靠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建成、在建以及拟建的大坝中,土石坝都占有较大的比重,坝坡稳定是土石坝设计的关键问题,因此研究土石坝坝坡的稳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土石坝的筑坝材料均为天然材料,筑坝材料强度存在较大的离散性和不确定性。即使是安全系数满足规范要求的坝坡依然可能会失稳,这是因为单一的安全系数法不能考虑材料强度的变异性对坝坡稳定的影响,使坝坡的稳定分析不够完备,因此需对坝坡进行可靠性分析。土石坝坝坡稳定的可靠性分析能够考虑筑坝材料强度的离散性和变异性,是对坝坡稳定分析的传统安全系数法的有益补充。本文为分析高土石坝的坝坡稳定,首先统计了全国百米级以上面板堆石坝和心墙堆石坝的筑坝料强度参数,包括主、次堆石料的非线性强度指标及心墙料的线性强度指标,整理得到各参数的均值、方差、分布类型及其相关性系数,并讨论了相关性系数对可靠度指标的影响。依据统计参数,计算了100m到350m高的面板堆石坝和心墙堆石坝的坝坡稳定安全系数以及可靠度指标。心墙堆石坝坡比值取为1.8、1.9和2.0,面板堆石坝坡比值取为1.3、1.4、1.5和1.6。计算采用课题组研制的3Dstab程序,稳定安全系数采用简化Bishop法,利用粒子群优化算法(PSO)搜索最危险滑弧,在安全系数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基于序列近似规划策略的一次二阶矩法(FOSM)计算了坝坡稳定可靠性。计算结果表明:同一坡比下,稳定指标随坝高的增加而减小,随坡比的增大而减小,蓄水期稳定指标高于竣工期。为方便快速估计堆石坝坝坡的稳定指标,根据计算结果拟合出稳定指标与坝高、坡比、地震烈度的关系曲线,并给出了计算结果与拟合结果间的最大相对误差。
蒋国澄,徐泽平[6](2009)在《国际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发展综述——第一届堆石坝国际研讨会总报告》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对混凝土面板堆石坝的发展历程作了简要回顾。综合论述了现代混凝土面板堆石坝的主要技术进展。重点讨论了21世纪以来高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发展中的经验和问题。对本次会议收到的相关论文进行介绍与评述,并对混凝土面板堆石坝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建议。
蒋国澄[7](2008)在《岩土工程研究50年回顾》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简要介绍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岩土工程研究所50年来学科领域的发展变化及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成果,包括土力学及工程、土的动力特性和土工抗震、渗流控制、地基处理、土工离心模型试验、爆破工程、燃煤电厂灰渣性质及其贮放、岩石力学和工程等方面。研究的手段包括理论分析、模型试验、原体观测、数值计算、设备研制等。50年来,根据不同时期的国家重点建设任务和学科方向,致力于试验室和人才队伍的建设,承担和完成了多项国家和行业的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解决了数以百计的工程技术难题。
田应富[8](2008)在《洪家渡水电站建设科研成果综述》文中研究表明贵州乌江洪家渡水电站在建设中通过大量的科技创新工作,提高了工程质量与工程建设的科技含量,取得了较丰硕的成果。本文对洪家渡水电站开展的主要科研项目即:峡谷地区200 m级高面板坝筑坝技术研究、冲碾压实技术在CFRD面板坝施工中的研究及应用、洪家渡水电站厂房新型结构研究及应用、砂石骨料级别自动识别与称量系统的研究及应用、聚丙烯纤维混凝土的研究及应用、阳离子乳化沥青在坝垫层料坡面保护中的创新与应用、LJ系列灌浆压水测控系统的开发及应用系列技术的研究内容和重要技术性能指标进行介绍,以及对这些项目在工程建设中的实施情况和成果获奖情况进行了回顾与总结。
湛正刚,杨泽艳,蔡大咏[9](2007)在《洪家渡面板堆石坝筑坝技术总结概要》文中研究说明洪家渡面板堆石坝于2005年完建,是我国200m级高面板堆石坝之一,已历经3年多的运行检验,各项监测指标稳定、正常,其坝体变形控制技术、止水新结构新材料、堆石碾压与检测新工艺、窄趾板新结构、安全监测新技术等筑坝技术水平处于国内外前列,为进一步推动面板堆石坝技术由200m级向300m级发展,对洪家渡面板堆石坝筑坝技术进行总结,供同行参考。
杨泽艳[10](2007)在《“300m级高面板堆石坝适应性及对策研究”课题简介》文中提出本文简述了"300m级高面板堆石坝适应性及对策研究"课题的目的和意义,简要介绍国内面板堆石坝的建设取得的成就及200m级高面板堆石坝取得的主要经验和300m级高面板堆石坝适应及对策研究的依托工程情况、主要研究内容、课题组织及分解和课题进展情况。
二、洪家渡水电站面板堆石坝采料爆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洪家渡水电站面板堆石坝采料爆破(论文提纲范文)
(1)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应力变形及动力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发展过程 |
1.2 当代混凝土面板堆石坝的特性概述 |
1.2.1 高度抗震性 |
1.2.2 经济适用性以及高效施工性 |
1.2.3 坝体结构稳定安全可靠 |
1.3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3.1 堆石料力学特性及特殊结构模拟探究 |
1.3.2 堆石体本构模型及动力计算方法研究 |
1.3.3 堆石体稳定性情况及坝体及坝体动力变形探究 |
1.3.4 面板堆石坝变形监测探究 |
1.4 研究的意义 |
1.5 研究的内容及创新点 |
1.6 技术路线 |
第2章 面板堆石坝理论研究 |
2.1 面板堆石坝计算原理探究 |
2.1.1 堆石体非线性本构模型Duncan-E-B |
2.1.2 堆石料弹塑性模型 |
2.1.3 堆石料非线性模型KG模型 |
2.1.4 面板材料本构模型 |
2.1.5 面板开裂理论 |
2.2 面板堆石坝动力特性理论 |
2.2.1 质点振动原理方程 |
2.2.2 动力方程原理 |
2.3 面板堆石坝堆料动力本构模型 |
2.3.1 堆石料动载作用下应力应变关系 |
2.3.2 等价线性模型原理 |
2.3.3 面板动本构模型 |
2.4 上游面板动水压力理论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面板堆石坝坝坡稳定性分析 |
3.1 坝坡失稳时滑裂面形态概述 |
3.1.1 圆弧滑裂面及复式滑裂面简述 |
3.1.2 折线滑裂面介绍 |
3.2 边坡稳定性计算方法介绍 |
3.2.1 瑞典圆弧法简述 |
3.2.2 毕晓普简化算法概述 |
3.3 面板堆石坝坝坡稳定性核算 |
3.3.1 堆石料基本性能 |
3.3.2 堆石体力学参数 |
3.3.3 计算结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面板堆石坝仿真分析 |
4.1 ADINA系统介绍 |
4.2 当代面板堆石坝一般原理 |
4.2.1 竣工期间面板堆石坝应力变形特性 |
4.2.2 面板堆石坝在蓄水期的应力变形特性 |
4.3 工程概况 |
4.4 面板堆石坝数值分析计算参数 |
4.4.1 坝体各分区堆石体邓肯张模型参数 |
4.4.2 面板布置及材料参数 |
4.5 面板堆石坝二维计算分析 |
4.5.1 二维计算模型简介 |
4.5.2 坝体二维仿真位移计算结果分析 |
4.5.3 坝体二维仿真应力计算结果分析 |
4.6 面板堆石坝三维仿真分析 |
4.6.1 三维计算模型简介 |
4.6.2 坝体三维仿真计算结果分析 |
4.6.3 面板三维数值分析 |
4.7 面板垂直缝和周边缝的变形 |
4.7.1 周边缝位移 |
4.7.2 垂直缝位移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面板堆石坝地震响应分析 |
5.1 地震作用下输入和计算地震波 |
5.2 地震响应计算结果 |
5.3 坝体及面板峰值位移分析 |
5.4 面板坝动应力及特殊结构变位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河谷形状对面板堆石坝应力变形特性影响的量化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峡谷地区面板堆石坝实践进展及筑坝技术研究现状 |
1.2.1 峡谷地区面板堆石坝实践进展 |
1.2.2 峡谷地区面板堆石坝筑坝技术研究现状 |
1.3 峡谷地区面板堆石坝静、动力计算方法研究现状 |
1.3.1 静力计算方法研究现状 |
1.3.2 动力计算方法研究现状 |
1.4 存在的问题 |
1.5 本文的主要工作 |
2 合理描述河谷形状的参数研究 |
2.1 引言 |
2.2 河谷形状参数的提出 |
2.3 河谷形状参数的定义 |
2.3.1 河谷宽度系数的定义 |
2.3.2 描述河谷边坡陡缓的参数研究 |
2.3.3 描述河谷非对称的参数研究 |
2.4 河谷形状参数的工程意义 |
2.5 本章小结 |
3 河谷形状的判别标准研究 |
3.1 引言 |
3.2 研究方案与计算模型 |
3.2.1 研究方案 |
3.2.2 有限元计算模型与参数 |
3.3 河谷宽窄的判别标准研究 |
3.4 河谷边坡陡缓的判别标准研究 |
3.5 河谷对称与否的判别标准研究 |
3.6 本章小结 |
4 河谷形状对面板堆石坝应力变形特性影响的量化研究 |
4.1 引言 |
4.2 研究方法 |
4.3 河谷宽度对面板堆石坝应力变形特性的影响 |
4.3.1 河谷宽度对坝体应力变形的影响 |
4.3.2 河谷宽度对面板应力变形的影响 |
4.4 河谷边坡对面板堆石坝应力变形特性的影响 |
4.4.1 河谷边坡对坝体应力变形的影响 |
4.4.2 河谷边坡对面板应力变形的影响 |
4.5 河谷非对称对面板坝应力变形特性的影响 |
4.5.1 河谷非对称对坝体应力变形特性的影响 |
4.5.2 河谷非对称对面板应力变形特性的影响 |
4.6 基于河谷地形的面板堆石坝工程分类方法及评价标准 |
4.6.1 河谷形状参数的灵敏度分析 |
4.6.2 基于河谷形状参数的面板堆石坝工程分类研究 |
4.6.3 基于河谷地形参数的面板堆石坝监测数据统计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5 狭窄河谷中面板堆石坝应力拱效应形成机理及影响研究 |
5.1 岩土工程中应力拱效应的研究现状 |
5.2 峡谷地区面板坝坝体内部应力拱效应形成机理研究 |
5.2.1 应力拱效应形成条件 |
5.2.2 应力拱效应的形成机理研究 |
5.2.3 应力拱效应合理拱轴线的确定方法 |
5.3 河谷形状对面板堆石坝应力拱效应的影响研究 |
5.3.1 河谷宽度对应力拱效应的影响 |
5.3.2 河谷边坡对应力拱效应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6 改善峡谷地区面板堆石坝坝肩处拉应力的设计措施研究 |
6.1 拱形面板堆石坝的提出 |
6.2 拱形面板堆石坝的施工可行性 |
6.3 拱型面板堆石坝与直线型面板堆石坝的有限元对比分析 |
6.3.1 有限元计算模型 |
6.3.2 计算模型参数 |
6.3.3 计算结果及对比分析 |
6.4 面板堆石坝拱起高度的初步推荐 |
6.5 本章小结 |
7 特殊倾斜坝基地形下面板堆石坝的静、动力变形特性研究 |
7.1 引言 |
7.2 工程概况 |
7.2.1 工程概况及大坝布置 |
7.2.2 坝基地形地质条件 |
7.3 倾斜坝基地形对面板堆石坝应力变形特性的影响 |
7.3.1 计算模型及参数 |
7.3.2 结果分析 |
7.4 倾斜坝基地形对面板堆石坝动力响应的影响 |
7.4.1 动力本构模型及参数 |
7.4.2 倾斜坝基下坝体的动力反应特性 |
7.4.3 倾斜坝基对大坝的地震破环模式的影响 |
7.5 本章小结 |
8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的研究内容及结论 |
8.2 本文的创新之处 |
8.3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3)基于实时监控的高面板堆石坝施工土石方动态调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土石方调配问题概述 |
1.2.2 土石方调配模型的研究现状 |
1.2.3 土石方调配仿真与管理系统的研究现状 |
1.2.4 施工质量实时监控技术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高面板堆石坝填筑施工质量实时监控技术研究 |
2.1 引言 |
2.2 高面板堆石坝碾压质量实时监控系统 |
2.2.1 碾压质量实时监控方法 |
2.2.2 碾压质量实时监控系统结构 |
2.2.3 碾压质量实时监控参数计算方法 |
2.3 高堆石坝坝料上坝运输实时监控系统 |
2.3.1 坝料上坝运输实时监控方法 |
2.3.2 坝料上坝运输实时监控系统结构 |
2.3.3 坝料上坝运输实时监控参数计算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高面板堆石坝施工土石方动态调配模型研究 |
3.1 引言 |
3.2 高面板堆石坝施工特点分析 |
3.2.1 高面板堆石坝分期分区规划研究 |
3.2.2 高面板堆石坝分期分区实例及分析 |
3.2.3 高面板堆石坝分期分区控制参数总结 |
3.3 高面板堆石坝土石方动态调配数学模型 |
3.3.1 建模准备 |
3.3.2 模型分析 |
3.3.3 数学模型建立 |
3.3.4 高面板堆石坝土石方动态调配原则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实时监控的土石方动态调配方法研究 |
4.1 引言 |
4.2 高面板堆石坝土石方实时动态调配方法 |
4.2.1 土石方调配参数确定 |
4.2.2 土石方调配运输道路匹配 |
4.2.3 初期土石方动态调配计算 |
4.2.4 土石方调配过程实时计算分析 |
4.2.5 土石方实时动态调配方法 |
4.2.6 土石方实时动态调配成果 |
4.2.7 土石方实时动态调配流程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工程应用 |
5.1 工程概况 |
5.2 初期土石方调配计算 |
5.2.1 初期土石方调配分析 |
5.2.2 初期调配参数确定 |
5.2.3 运输道路匹配 |
5.2.4 初期土石方调配结果 |
5.3 土石方调配过程的实时分析 |
5.3.1 土石方调配方量的实时计算 |
5.3.2 机械设备利用率的实时计算 |
5.4 土石方调配计划的实时控制 |
5.4.1 左岸下游渣场至 3D 调配路径的实时控制 |
5.4.2 左岸下游渣场至过渡料 3A 调配路径的实时控制 |
5.4.3 右岸大沟渣场至 3B 调配路径的实时控制 |
5.4.4 场内运输道路的实时控制 |
5.5 土石方实时动态调配成果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束语 |
6.1 本文总结 |
6.2 本文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致谢 |
(5)高土石坝坝坡稳定的可靠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坝坡稳定分析的研究现状 |
1.3 坝坡稳定可靠性分析的研究现状 |
1.4 课题的研究目的与主要内容 |
1.4.1 课题的研究目的 |
1.4.2 课题的研究内容 |
2 堆石料强度参数统计分析 |
2.1 堆石料强度的非线性 |
2.2 堆石料强度参数统计 |
2.3 随机变量分布的检验 |
2.4 统计参数检验 |
2.4.1 堆石料容重的检验 |
2.4.2 堆石料非线性摩擦角的检验 |
2.4.3 堆石料非线性摩擦角增量的检验 |
2.5 堆石料强度统计结果 |
2.6 本章小结 |
3 程序介绍及验证 |
3.1 边坡稳定的可靠性计算 |
3.2 拟静力法理论 |
3.3 地震作用下坝坡可靠性分析理论 |
3.4 程序验证 |
3.5 相关性系数对可靠度指标的影响 |
3.6 本章小结 |
4 土石坝坝坡静力稳定及可靠度分析 |
4.1 坝坡静力稳定分析 |
4.2 静力稳定结果拟合 |
4.3 本章小结 |
5 土石坝坝坡动力稳定及可靠度分析 |
5.1 坝坡动力稳定分析 |
5.2 动力稳定结果拟合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参加项目 |
致谢 |
四、洪家渡水电站面板堆石坝采料爆破(论文参考文献)
- [1]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应力变形及动力响应研究[D]. 陈彪. 青海大学, 2020(02)
- [2]河谷形状对面板堆石坝应力变形特性影响的量化方法研究[D]. 杨超. 西安理工大学, 2018(12)
- [3]基于实时监控的高面板堆石坝施工土石方动态调配研究[D]. 常峻. 天津大学, 2012(08)
- [4]洪家渡水电站大坝运行管理[A]. 刘兴举. 水库大坝建设与管理中的技术进展——中国大坝协会2012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2
- [5]高土石坝坝坡稳定的可靠性研究[D]. 许春雷. 大连理工大学, 2010(10)
- [6]国际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发展综述——第一届堆石坝国际研讨会总报告[A]. 蒋国澄,徐泽平. 现代堆石坝技术进展:2009——第一届堆石坝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2009
- [7]岩土工程研究50年回顾[J]. 蒋国澄.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 2008(04)
- [8]洪家渡水电站建设科研成果综述[J]. 田应富. 贵州水力发电, 2008(03)
- [9]洪家渡面板堆石坝筑坝技术总结概要[A]. 湛正刚,杨泽艳,蔡大咏.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水文泥沙专业委员会2007年学术年会暨高面板技术研讨会论文专辑, 2007(总第67期)
- [10]“300m级高面板堆石坝适应性及对策研究”课题简介[A]. 杨泽艳.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水文泥沙专业委员会2007年学术年会暨高面板技术研讨会论文专辑, 2007(总第67期)
标签:混凝土面板堆石坝论文; 应力状态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