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知识转移能力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联盟管理能力,知识转移,创新绩效
知识转移能力论文文献综述
张根明,张曼宁[1](2019)在《知识转移视角下企业联盟管理能力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资源基础观、组织学习理论,提出并验证知识转移在联盟管理能力与创新绩效关系间的中介作用,从而阐释联盟管理能力对创新绩效的作用机理。通过对国内164家企业进行问卷调查以及数据分析,发现联盟管理能力中的协调能力、沟通能力和关系能力均有利于提升创新绩效;知识转移在关系能力对创新绩效的正向影响中起完全中介作用,而在协调能力和沟通能力对创新绩效的正向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本文来源于《科技管理研究》期刊2019年20期)
周杰[2](2019)在《联盟能力影响战略联盟知识转移的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企业具备联盟能力才能更好地管理战略联盟企业间既竞争又合作的竞合关系,促进联盟企业间的知识转移。通过文献回顾与理论分析,构建了包含联盟能力、企业间竞合关系和知识转移的理论模型,并借助问卷收集169家企业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联盟能力对企业间合作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对企业间竞争具有显着的负向影响;企业间合作对知识转移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企业间竞争对知识转移具有显着的负向影响;企业拥有的联盟能力通过影响企业间竞合关系(合作、竞争)对知识转移产生影响,企业间竞合关系在联盟能力与知识转移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本文来源于《西南政法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陈志军,马鹏程,董美彤[3](2019)在《母子公司知识转移渠道、研发协同与产品创新绩效关系研究——吸收能力的调节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研发协同是母子公司协同运作的重要形式,丰富的知识转移渠道是进行有效研发协同的前提。本文从知识基础观出发,构建了知识转移渠道的不同形式对母子公司研发协同以及子公司产品创新绩效影响的理论模型,并考虑潜在吸收能力和实际吸收能力在主效应中的调节作用。经实证研究发现:正式与非正式知识转移渠道均能促进母子公司研发协同,且二者存在显着的互补效应;母子公司研发协同与子公司产品创新绩效显着正相关,且在正式知识转移渠道与产品创新绩效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潜在吸收能力强化了知识转移渠道与母子公司研发协同间的正向关系,实际吸收能力进一步促进了母子公司研发协同对子公司产品创新绩效的正向作用。本文研究拓展了母子公司研发协同的前置因素,验证了不同吸收能力的作用环节以及作用方式在研发协同过程中的差异性,丰富了吸收能力理论在集团研究中的应用,也为产品创新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本文来源于《珞珈管理评论》期刊2019年01期)
孟凡臣,刘博文[4](2019)在《跨文化吸收能力:跨国并购背景下知识转移过程的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全球化发展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跨国并购获取先进技术,进而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在并购过程中,目标企业的知识能否有效的转移,是跨国并购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从目前情况来看,企业跨国并购的效果并不理想,一方面是由于企业的吸收能力不足,导致企业无法真正理解从并购中获取的先进技术;另一方面是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使得企业无法顺利地完成知识的获取和吸收。本文以吸收能力理论和跨文化整合理论为基础,结合跨国并购的阶段模型,探索了跨国并购背景下知识转移的过程,并以叁一重工并购普茨迈斯特为例,提出了跨文化吸收能力的理论模型。(本文来源于《管理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王崇锋,郭文婷,晁艺璇,孟星辰[5](2018)在《知识溢出、知识转移与区域创新能力——基于知识流动范围的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知识流动范围的视角,将区域知识溢出与区域知识转移划分为本地知识溢出、外地知识溢出、本地知识转移与外地知识转移四个维度。在此基础上,使用2011年~2014年中国31个省级区域的面板数据,探究了上述四个维度的知识流动强度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以及区域技术吸收能力在影响过程中的调节效应。研究表明:就直接影响而言,提高四个维度的知识流动强度均能促进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就调节影响而言,区域技术吸收能力正向调节了本地知识溢出与本地知识转移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即当区域技术吸收能力较高时,提高本地知识溢出与转移强度对区域创新能力提高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最后,针对区域创新能力提高的路径与方式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来源于《科学与管理》期刊2018年06期)
王永贵,马双[6](2018)在《服务外包中创新能力的测量、提升与绩效影响研究——基于发包与承包双方知识转移视角的理论探讨与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引言中国已经成为继印度之后的第二大服务外包大国,服务外包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升级、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据统计,"2013年中国服务外包产业总规模已接近1.7万亿元人民币,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为2.97%;服务外包产业直接就业536.1万人,间接就业1780万人,占城镇就业人口的6.1%"(1)。然而,不少中国企业(本文来源于《中国企业改革发展优秀成果2018(第二届)上卷》期刊2018-12-12)
慕静,李爽,王仙雅[7](2018)在《基于知识转移的制造企业服务创新能力形成路径——内生力的中介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知识转移视角,引入表征企业内生力的知识吸收能力和知识沟通质量两个中介变量,分析制造企业服务创新能力的形成路径,通过SPSS19.0和AMOS19.0软件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就总效应而言,制造企业内生力以及科技服务业的知识转移能力对制造企业服务创新能力的正向影响显着,制造业和科技服务业知识深度距离负向影响制造企业服务创新能力;就中介效应而言,知识吸收能力不能在知识保护程度与服务创新能力之间起中介作用。因此,企业应重视自身内生力的建设,选择知识转移能力较强以及与其有较低知识深度距离的科技服务业,以促进其服务创新能力提高。(本文来源于《企业经济》期刊2018年11期)
李守伟[8](2018)在《知识转移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网络中心性的调节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及其创新网络为研究样本,开发知识转移、创新能力与网络中心性的测量量表,实证检验知识转移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以及网络中心性在其中所起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辅助型和互补型的知识转移对于企业渐进式创新能力和突破式创新能力都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但对比而言,互补型知识转移对突破式创新能力的正向影响更显着;辅助型知识转移对于渐进式创新的正向影响更显着。创新网络中心性在知识转移和创新能力之间起到正向的调节作用。(本文来源于《科技管理研究》期刊2018年18期)
孟凡臣,赵中华[9](2018)在《跨文化吸收能力对国际并购知识转移影响机制的多案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3个并购成功的案例,对跨文化吸收能力影响国际并购知识转移的机制进行多案例研究。研究发现,国际并购中的知识转移过程可分为知识匹配阶段、知识价值评估阶段、共享融合与新知识创造阶段,每个阶段均需完成对应的具体任务;企业跨文化吸收能力的识别能力维度取决于企业国际化经验和企业战略,消化能力维度取决于企业技术知识积累和员工跨文化能力,整合能力维度取决于企业的组织结构、组织信任和知识宽度,持续创新能力维度取决于企业战略执行力和研发强度,不同维度对知识转移阶段的促进作用不同。(本文来源于《管理学报》期刊2018年08期)
周杰,姜天琦[10](2018)在《联盟管理能力、伙伴知识保护与知识转移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战略联盟企业间知识转移是企业获取知识的重要方式之一,但是,联盟企业间的竞争、冲突会导致联盟伙伴知识保护,影响知识转移效率和效果。基于169家企业的问卷调查数据,本文采用软件SPSS17.0和AMOS21.0验证了联盟管理能力、伙伴知识保护和知识转移之间的关系,揭示了联盟管理能力影响知识转移的机理。研究发现:联盟管理能力对知识转移具有显着地正向影响;联盟管理能力对伙伴知识保护具有显着地负向影响;知识保护在联盟管理能力与知识转移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为了提升战略联盟企业间知识转移效果和效率,企业应该:重视联盟经验积累,提升联盟管理能力;建立联盟管理机制,降低知识保护程度;树立竞合共生思维,推动知识转移实现。(本文来源于《企业经济》期刊2018年07期)
知识转移能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企业具备联盟能力才能更好地管理战略联盟企业间既竞争又合作的竞合关系,促进联盟企业间的知识转移。通过文献回顾与理论分析,构建了包含联盟能力、企业间竞合关系和知识转移的理论模型,并借助问卷收集169家企业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联盟能力对企业间合作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对企业间竞争具有显着的负向影响;企业间合作对知识转移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企业间竞争对知识转移具有显着的负向影响;企业拥有的联盟能力通过影响企业间竞合关系(合作、竞争)对知识转移产生影响,企业间竞合关系在联盟能力与知识转移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知识转移能力论文参考文献
[1].张根明,张曼宁.知识转移视角下企业联盟管理能力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9
[2].周杰.联盟能力影响战略联盟知识转移的机理研究[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19
[3].陈志军,马鹏程,董美彤.母子公司知识转移渠道、研发协同与产品创新绩效关系研究——吸收能力的调节作用[J].珞珈管理评论.2019
[4].孟凡臣,刘博文.跨文化吸收能力:跨国并购背景下知识转移过程的探索[J].管理工程学报.2019
[5].王崇锋,郭文婷,晁艺璇,孟星辰.知识溢出、知识转移与区域创新能力——基于知识流动范围的实证研究[J].科学与管理.2018
[6].王永贵,马双.服务外包中创新能力的测量、提升与绩效影响研究——基于发包与承包双方知识转移视角的理论探讨与实证研究[C].中国企业改革发展优秀成果2018(第二届)上卷.2018
[7].慕静,李爽,王仙雅.基于知识转移的制造企业服务创新能力形成路径——内生力的中介作用[J].企业经济.2018
[8].李守伟.知识转移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网络中心性的调节作用[J].科技管理研究.2018
[9].孟凡臣,赵中华.跨文化吸收能力对国际并购知识转移影响机制的多案例研究[J].管理学报.2018
[10].周杰,姜天琦.联盟管理能力、伙伴知识保护与知识转移关系研究[J].企业经济.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