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干旱矿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自修复,存活率,活力,损伤拉力
干旱矿区论文文献综述
杨东旭,刘静,张欣,李有芳[1](2019)在《干旱矿区柠条直根自修复后对存活率和活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损伤拉力对植物根系自修复的影响。[方法]于生长季初期,在原位不离体条件下,研究柠条1~4 mm根径直根承受不同程度的损伤拉力和不同修复时长,自修复后的存活率和活力。[结果]损伤拉力抑制根系自修复,柠条直根自修复后存活率比对照降低了15%~37%,活力比对照降低了9.97%~31.42%;重度损伤力对根系自修复的抑制作用更显着;柠条直根自修复后存活率受根径的影响。自修复后1.0~1.5 mm直根的存活率最小,2~3 mm直根的存活率最大。重度损伤力下,3.5~4.0 mm直根活力为1.0~1.5 mm直根的85.91%;修复时长的延长,促进了根系的自修复。[结论]为植物自我修复的机制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园艺与种苗》期刊2019年09期)
毛骁,孙保平,张建锋,武毅,李文烨[2](2019)在《微生物菌肥对干旱矿区土壤的改良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干旱矿区土壤肥力,丰富植被重建及生态修复理论,通过盆栽试验,种植紫花苜蓿、披碱草和冰草3种干旱矿区常见草本植物,并结合施用不同浓度的微生物菌肥处理,利用双因素方差分析揭示施肥水平和植物种类对土壤生物、理化性质的影响,采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进行综合评价,以筛选土壤改良效果最佳组合。结果表明:(1)试验组较对照组土壤中细菌、真菌、放线菌、微生物总数量、微生物量碳、氮、有机质和速效氮磷钾均显着增加(p <0.05),而微生物量碳氮比和pH显着减小(p <0.05)。(2)施肥水平和植物种类对细菌、真菌、放线菌、微生物总量、微生物量氮、碳氮比有显着交互作用。(3)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结果基本相一致,土壤改良效果最佳的为种植紫花苜蓿并施入20g·kg~(-1)的微生物菌肥;施用微生物菌肥能有效改良水肥贫瘠的干旱矿区土壤,随着微生物菌肥施用量的增加,土壤改良的效果逐步提升。(本文来源于《2019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第叁卷)》期刊2019-08-23)
毛骁,孙保平,张建锋,武毅,李文烨[3](2019)在《微生物菌肥对干旱矿区土壤的改良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干旱矿区土壤肥力,丰富植被重建及生态修复理论,通过盆栽试验,种植紫花苜蓿、披碱草和冰草3种干旱矿区常见草本植物,并结合施用不同浓度的微生物菌肥处理,利用双因素方差分析揭示施肥水平和植物种类对土壤生物及理化性质的影响,采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进行综合评价,以筛选土壤改良效果的最佳组合。结果表明:(1)试验组较对照组土壤中细菌、真菌、放线菌、微生物总数量、微生物量碳、氮、有机质和速效氮磷钾均显着增加(p<0.05),而微生物量碳氮比和pH显着减小(p<0.05)。(2)施肥水平和植物种类对细菌、真菌、放线菌、微生物总量、微生物量氮和碳氮比有显着交互作用。(3)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结果基本一致,土壤改良效果最佳的为种植紫花苜蓿并施入20 g/kg的微生物菌肥;施用微生物菌肥能有效改良水肥贫瘠的干旱矿区土壤,随着微生物菌肥施用量的增加,土壤的改良效果逐步提升。(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赵晓彬,朱建军,李军保,董强,付广军[4](2019)在《半干旱区沙地矿区植被恢复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榆林沙地矿区为例,通过3个试验研究,探讨了半干旱区沙地矿区植被恢复技术。结果为引进樟子松、沙地柏更新改造原有植被,可增加防护植被类型,改变林分结构;以北沙柳为例,平茬可以更新加快灌木生长发育,改变衰老长势,春季平茬效果好于秋冬季;沙地柏、紫穗槐、北沙柳、樟子松等林分消耗利用水分较少,可作为较好的防风固沙林类型,而塔落岩黄耆、柠条、沙蒿耗水量较大,不适宜大面积营造。(本文来源于《陕西林业科技》期刊2019年02期)
吴丽,田俊峰,汤洋,朱哲[5](2019)在《干旱半干旱矿区采煤裂缝对土壤水分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采煤塌陷裂缝对土壤水分的影响,选取了阜新塌陷区为研究区,应用系统聚类、Mann-Kendall秩次相关检验法及多元线性回归等数理统计的方法,研究了塌陷裂缝不同深度的土壤容重变化特征,分析了塌陷裂缝尺度、距裂缝距离和土壤含水率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容重随着埋深线性增大,且容重的变化幅度具有明显的突变点,连通裂缝、隐伏裂缝和非塌陷区的突变点位置分别为50cm、70cm和150cm;同一尺度不同深度裂缝处,裂缝宽度对土壤含水率的影响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小;在同裂缝同深度情况下,随着与裂缝距离的增加土壤含水率越高,至2m后影响不明显。裂缝尺度影响了土壤含水量的空间分布特征,裂缝尺度的增大使得土壤含水率平均偏差增大。(本文来源于《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期刊2019年03期)
王强民,靳德武,王文科,刘基,杨建[6](2019)在《榆神矿区地下水和干旱指数对植被耗水的联合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干旱矿区地下水位下降和气侯变化对典型植被耗水的联合,选择榆神矿区优势植被沙柳为研究对象,以干旱指数表征气候变化,在野外调查、室内测试及原位试验的基础上,采用有限元算法分析不同地下水位埋深和干旱指数组合条件下的植被耗水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植被生长受干旱指数和地下水位埋深的双重影响,当地下水埋深为1.0~2.0 m处,植被耗水主要受地下水控制;地下位水埋深为2.0~2.5 m时,植被耗水受地下水和干旱指数的双重影响;地下水位埋深大于2.5 m时,植被耗水主要受干旱指数影响;单指数模型可以很好的拟合地下水埋深和植被实际蒸腾量(T_a)与潜在蒸腾量(T_p)比值(T_a/T_p)的关系曲线,其相关系数高达0.99,利用单指数模型和T_a/T_p的比值可以反求出枯水年、平水年和丰水年条件下的植被生态临界地下水位,不同水文年的植被生态临界水位有差异性,认为当地下水位埋深大于1.24 m(平均),植被生长受到水分胁迫,当地下水位埋深大于2.06 m(平均),植被出现退化现象;同时,采煤引起地下水位下降对植被生态的影响是有限的,只有当采前地下水位埋深为1.0~2.5 m时,地下水位下降才会引发植被生态退化;当采前地下水位埋深大于2.5 m时,采煤引起地下水位下降基本对沙柳的生长不产生影响,此时植被生态退化主要受气候变化影响。目前,榆神矿区采前地下水位埋深普遍大于2.5 m,影响矿区生态环境的主要控制因素是气候变化(降水量),考虑到近年来榆神矿区降水量有增大趋势,因此出现"虽然地下水位明显下降,但是生态环境局部转好"的现象。(本文来源于《煤炭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徐智敏,孙亚军,高尚,张成行,毕煜[7](2019)在《干旱矿区采动顶板导水裂隙的演化规律及保水采煤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煤炭资源开发重心的逐步西移,西部地区目前已成为我国煤炭的主产区。总体上,我国西部矿区降雨稀少、蒸发强烈,形成了该区极度干旱缺水、生态环境脆弱的基本特征。以新疆哈密煤田大南湖矿区为例,针对该区侏罗系含煤地层具有成岩时间晚、物理力学强度低、遇水易泥化崩解等特征,采用相似材料模拟、数值模拟等手段,结合邻矿现场实测对比,全面研究了该区顶板采动导水裂隙的发育与演化过程、发育高度与形态特征、渗透性演化规律以及在该区进行水资源保护性开采(保水采煤)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侏罗系含煤地层采动导水裂隙的发育裂采比一般在13.09~15.67,整体形态呈"梯台型"特征;采动影响范围内裂隙发育、演化以及渗透系数的演化均呈现"稳定增加-波动变化-恢复稳定"变化特征,导高影响范围内含水层的渗透系数明显增大,一般达到3~5倍;研究区主采煤层顶板具有"多含水结构下的高位隔水层"结构特征,具备了保水的基本水文地质前提条件;结合保护层的稳定性、III-1上段含水层的静储量、开发潜力以及在研究区进行保水采煤可行性的综合评价,探讨了在干旱矿区水资源保护性开采的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煤炭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王博,刘静,王晨嘉,张欣,李强[8](2018)在《折力损伤自修复对干旱矿区小叶锦鸡儿根系固土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确干旱矿区侵蚀发生后折力损伤对植物根系力学特性的影响及其受损后的自修复机制,利用HG100数显式推拉力计和自制便携式试验机台,对小叶锦鸡儿1~4 mm径级直根和侧根分支处未受损及受损自修复后的抗折力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生长季初期,未受损小叶锦鸡儿根系极限抗折力与根径呈幂函数正相关,抗折强度与根径幂函数负相关,直根极限抗折力和抗折强度均大于侧根分支处;(2)折力损伤会明显抑制根系正常生长,小叶锦鸡儿根系受损自修复后,活性、生长量和保存率均低于平行对照,根径和根型均是影响这种抑制作用的重要因素,侧根分支处活性和保存率在受损后的减少程度显着大于直根;(3)小叶锦鸡儿根系受损自修复后,极限抗折力与抗折强度相比,生长季初期有所增加,但外力损伤会显着阻碍这种增长,导致其增长率显着低于平行对照,3个月后极限抗折力修复率为48. 91%,抗折强度修复率为57. 59%,说明根系受损后不会彻底丧失固土能力,通过自修复可以逐步恢复原有功能,但短期内自修复程度有限。直根极限抗折力修复率为60. 55%,侧根分支处仅为36. 34%,说明在同等外力荷载条件下,小叶锦鸡儿直根受损自修复能力显着大于侧根分支处,具备更强的再次抵御外力破坏的能力。(本文来源于《干旱区研究》期刊2018年06期)
王博,刘静,王晨嘉,张欣,刘嘉伟[9](2018)在《半干旱矿区3种灌木侧根分支处折力损伤后的自修复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神东矿区用于植被恢复的小叶锦鸡儿、沙柳、沙棘为对象,研究侧根分支处极限抗折力学特性及受力受损后生长指标、力学特性的自修复能力,以明确半干旱采煤沉陷区灌木侧根分支处在遭受外力损伤后的可持续固土能力.结果表明:3种灌木生长季初期侧根分支处极限抗折力和抗折强度均存在显着差异,种间变化均表现为小叶锦鸡儿>沙柳>沙棘.小叶锦鸡儿和沙柳侧根分支处抗折强度与纤维素、木质素及棕纤维素含量呈显着正相关,沙棘抗折强度与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呈显着负相关,与棕纤维素含量呈显着正相关.沉陷区形成的折力损伤显着破坏灌木侧根分支处的正常生长和力学特性,即使通过3个月的自修复也不能恢复到未受损水平.生长指标自修复能力越强,抗折力自修复程度越高,修复率种间变化为沙棘(91.2%)>沙柳(82.0%)>小叶锦鸡儿(73.9%),抗折力修复率种间变化为沙棘(41.4%)>沙柳(37.1%)>小叶锦鸡儿(30.0%).3种灌木侧根分支处可持续固土指数分别为小叶锦鸡儿(2.2084)>沙柳(0.2009)>沙棘(-2.4093),说明在半干旱采煤沉陷区小叶锦鸡儿可持续固土能力最强,沙柳次之,沙棘最弱.(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8年11期)
郭祥义,王永康,张必敏,廖建国,韩志轩[10](2018)在《内蒙古半干旱草原某铅锌矿区土壤性质及重金属污染生态风险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半干旱草原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脆弱区,频繁的矿业活动会对草原土壤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本文以位于内蒙古半干旱草原的某铅锌多金属矿区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其土壤性质和重金属含量及赋存形态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利用单因子指数法、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和RAC风险评价法对土壤受污染程度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研究区土壤偏中碱性,矿物组成以石英、长石和粘土矿物为主.矿区土壤中Pb、Zn含量(分别为51.2 mg·kg~(-1)和226.4 mg·kg~(-1))远高于背景土壤,分别为内蒙古土壤几何均值的3.4和4.7倍;矿区土壤Cu含量和背景区土壤含量相当.元素赋存形态分析表明,Cu主要以残渣态和有机质结合态形式存在,Pb和Zn则以残渣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有机质结合态为主,3种元素可交换态和碳酸盐结合态含量均较低.单因子指数法评价结果表明,矿区41%和35%土壤受到严重的Pb、Zn污染;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矿区土壤重金属的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为29.40,属于轻微生态危害,Pb是综合潜在生态风险主要的贡献因子;RAC风险评价表明,矿区土壤中生态风险系数由大到小为Zn>Cu>Pb,Zn的生态风险相对较大.综合来看,Pb、Zn的污染控制是该矿区需要关注的重点.(本文来源于《环境化学》期刊2018年04期)
干旱矿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提高干旱矿区土壤肥力,丰富植被重建及生态修复理论,通过盆栽试验,种植紫花苜蓿、披碱草和冰草3种干旱矿区常见草本植物,并结合施用不同浓度的微生物菌肥处理,利用双因素方差分析揭示施肥水平和植物种类对土壤生物、理化性质的影响,采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进行综合评价,以筛选土壤改良效果最佳组合。结果表明:(1)试验组较对照组土壤中细菌、真菌、放线菌、微生物总数量、微生物量碳、氮、有机质和速效氮磷钾均显着增加(p <0.05),而微生物量碳氮比和pH显着减小(p <0.05)。(2)施肥水平和植物种类对细菌、真菌、放线菌、微生物总量、微生物量氮、碳氮比有显着交互作用。(3)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结果基本相一致,土壤改良效果最佳的为种植紫花苜蓿并施入20g·kg~(-1)的微生物菌肥;施用微生物菌肥能有效改良水肥贫瘠的干旱矿区土壤,随着微生物菌肥施用量的增加,土壤改良的效果逐步提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干旱矿区论文参考文献
[1].杨东旭,刘静,张欣,李有芳.干旱矿区柠条直根自修复后对存活率和活力的影响[J].园艺与种苗.2019
[2].毛骁,孙保平,张建锋,武毅,李文烨.微生物菌肥对干旱矿区土壤的改良效果[C].2019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第叁卷).2019
[3].毛骁,孙保平,张建锋,武毅,李文烨.微生物菌肥对干旱矿区土壤的改良效果[J].水土保持学报.2019
[4].赵晓彬,朱建军,李军保,董强,付广军.半干旱区沙地矿区植被恢复技术研究[J].陕西林业科技.2019
[5].吴丽,田俊峰,汤洋,朱哲.干旱半干旱矿区采煤裂缝对土壤水分的影响研究[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9
[6].王强民,靳德武,王文科,刘基,杨建.榆神矿区地下水和干旱指数对植被耗水的联合影响[J].煤炭学报.2019
[7].徐智敏,孙亚军,高尚,张成行,毕煜.干旱矿区采动顶板导水裂隙的演化规律及保水采煤意义[J].煤炭学报.2019
[8].王博,刘静,王晨嘉,张欣,李强.折力损伤自修复对干旱矿区小叶锦鸡儿根系固土的影响[J].干旱区研究.2018
[9].王博,刘静,王晨嘉,张欣,刘嘉伟.半干旱矿区3种灌木侧根分支处折力损伤后的自修复特性[J].应用生态学报.2018
[10].郭祥义,王永康,张必敏,廖建国,韩志轩.内蒙古半干旱草原某铅锌矿区土壤性质及重金属污染生态风险评价[J].环境化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