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类惯用语论文-张兵(IHYA,ULUMUDDIN)

动物类惯用语论文-张兵(IHYA,ULUMUDDIN)

导读:本文包含了动物类惯用语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惯用语,动物类,中国,印度尼西亚

动物类惯用语论文文献综述

张兵(IHYA,ULUMUDDIN)[1](2019)在《中国与印尼动物类惯用语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惯用语是一种具有形象义和比喻义的常用固定词组。它丰富着人们的语言和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也是人们经过长期使用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表达方式。通过不同国家惯用语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他们的文化传统背景、思维、风俗习惯的异同。惯用语中有相当的一部分涉及到动物,这些动物类惯用语是人类长期与动物的接触而形成,有着生动的语言表现和文化特点。本文以汉印动物类惯用语为研究对象,通过两国惯用语概述、意义特点、来源、分类、文化心理、语义对应关系等方面进行简单地分析对比后,本文发现汉印惯用语既存在共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由于中国和印度尼西亚具有不同地理条件和文化传统背景,所以两国存在的动物种类有差异,也影响了汉印动物类惯用语出现率。这些动物类惯用语大多数是借用了动物本身的技能和自然环境创造出来的。不仅如此,汉印动物类惯用语中,有一些惯用语会用不同的动物来比喻同样的意义,也有一些汉印动物类惯用语用相同的动物来比喻相同的意义。这说明了同处亚洲的中国和印度尼西亚,由于地理位置上的相近,因而具有共同文化认知,但是,又有不同文化认知。总之,通过汉印动物类惯用语异同的探讨,不仅可以对中国和印度尼西亚两国的语言特征有比较深入地了解,而且也会对这些特征背后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历史来源、社会心理等有一定的认识,这无论是对语言教学还是文化交流都是有意义的。(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9-06-12)

王佳丽(Pichayapa,Amnuaychoktawee)[2](2017)在《汉泰语兽类动物惯用语的分析与对比》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在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中国成了亚洲国家最强大的国家之一,汉语在其他国家也不断发展。在泰国,汉语也十分热门,泰国人对汉语的热情高涨了许多。现在泰国人越来越看重汉语,而想把汉语学好并不容易,学好汉语需要了解中国文化,因为在汉语中有不少隐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词语,如汉语惯用语、汉语成语、汉语熟语等。汉泰语惯用语多数来自民间,具有丰富的文化背景和民族风俗习惯。我们想要学好一门语言,就得了解语言中所隐含的文化背景。一直以来中国人不断的移民到泰国被称为“华裔”,他们的文化慢慢影响了泰国民间的文化。在泰语惯用语中还出现了泰国华裔当地的一些语言,如:“(?)”在引号里的“(?)”翻译成汉语中的“猪”比喻愚蠢或容易被欺骗的人,所以泰语惯用语中不只是隐含着泰国民族的语言和文化,而且还隐含了其他移民到泰国的这些民族的语言和文化。汉泰两国历史文化悠久,在自然环境、风俗习惯等方面存在着差异,所以汉泰两国的惯用语也会有所差异。动物在汉泰两国的民族日常生活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但两国在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和风俗习惯方面的不同,使得对动物的看法和联想也不相同,造成了汉泰语兽类动物类惯用语的概念意义与比喻意义等方面的差异。本文针对汉泰语兽类动物惯用语进行分析与对比,主要研究的内容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如下:第一章介绍了汉语兽类动物惯用语与泰语兽类动物惯用语对应形式的研究现状与选题缘由、研究内容、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与语料来源。第二章主要写了汉语兽类动物惯用语的定义及来源、汉语兽类动物惯用语的分类和汉语兽类动物惯用语的文化内涵。第叁章主要写了泰语兽类动物惯用语的定义及来源、泰语兽类动物惯用语的分类和泰语兽类动物惯用语的文化内涵。第四章主要写了汉泰语兽类动物惯用语的类型对比和汉泰语兽类动物惯用语的文化内涵对比。第五章主要对比汉泰语兽类动物惯用语的语义对应关系。结语部分,进行考察、总结与归纳汉泰语兽类动物惯用语分析与对比。本文希望这次研究成果能帮助泰国学习者更加深入地了解关于兽类动物惯用语的文化差异、语言差异,使学习者能够更容易地掌握汉语惯用语。(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7-05-01)

杨洁[3](2016)在《动物象征意义的跨文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语言常被看成是文化的载体,而习惯语又常被看作是文化的镜子,它能折射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习惯语中,有数量可观的一部分与动物有关。这些习惯语的出现,不仅为人类的语言添彩,而且丰富了人类文明的内涵。狗被人类驯化,成为人类的忠实朋友,已有十分悠久的历史。作为最早被人类驯化的动物之一,在所有的动物之中,狗对人类而言有着非常特殊而重要的意义。因此,在中文和德语中,都存在着大量与之相关的惯用语、成语和习语。本文即选用以这个最常见动物形象为核心概念的惯用语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语言学和跨文化的研究,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和展示中文和德语中含该核心词及其他动物称谓的相关习惯用语的特点和异同。隐喻作为一种重要的语言修辞现象,既是一种生动鲜活的表达方式,同时更反映了人类对所喻事物的认知和情感。惯用语产生基于人们对特定事物的看法和态度,这些看法和态度常常可以通过隐喻的手法、以习惯语的形式被表达出来,以求达到某种特定的语言交流的效果。狗和其他家养动物作为人类身边的常见陪伴者,经常成为人类隐喻的灵感来源,其所表达的意义,因为语言、文化、历史及社会环境等的不同,也必然会有所差异。在汉语和德语这两种存在类型学和发展史上巨大差异的语言中,大量与狗相关的动物惯用语显示,德、中民众对狗及其他动物的观察虽然从根本上看在很多方面几近相似,但东西方不同文化的差异和人与狗互动关系中的不同也必然反映在这些惯用语中。例如在德语中,早先狗主要是作为狩猎时的助手出现,当然同时也是看家护院的卫士。但在中文中,虽然也反应出类似的关系,但其中又存在不少差异,汉语中的狗常被当成顺从的奴仆和随从来表述,而且有时日常口语中也与邪恶、低俗、不齿相关联(“这个狗东西”)。本文是基于语料库的对比研究,语料库的来源是主要是网络资源和正式出版的词典或字典。本文通过对比语言学和跨文化研究的方法,从词汇学、语义学以及语用学和对比语言学的角度展开分析,探索由“狗”以及其他与人关系密切的常见动物的象征意义所表现出的中德两种语言和文化中的共性和差异。(本文来源于《湘潭大学》期刊2016-06-07)

崔雅琼[4](2016)在《对外汉语教学视野下的动物类惯用语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惯用语是现代汉语语汇中特色鲜明的组成部分,它数量多、结构稳定、意义凝固,广泛应用于现代汉语书面语和口语中。惯用语中有一部类是包含动物的惯用语,它用动物比喻人和事,生动有趣;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外国留学生对动物类惯用语有很大的兴趣,但由于无法理解惯用语的意义、感情色彩、文化内涵,惯用语往往成为其学习汉语的难点。现有的动物类惯用语研究成果不多,相关教学经验的总结也较为少见,立足于此,本文以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动物类惯用语为研究对象,分析动物类惯用语特征,提出教学构想,试图帮助留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应用动物类惯用语。论文主体有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阐述选题意义、前人先行研究成果和研究涉及的惯用语语料来源;第二部分从语言学视角分析动物类惯用语,分析了动物类惯用语的隐喻转喻机制、形象意义、语义特征、语法特征;第叁部分,从文化的视角分析了动物类惯用语反映的文化特点和民族文化特征;第四部分运用前叁部分的研究成果,分析动物类惯用语的认读偏误和教学难点,给出相应教学对策,并以关于牛的惯用语"老黄牛"和"吹牛皮"为例提出留学生学习动物类惯用语教学构想;第五部分是结语,对全文进行总结和归纳,也提及自己论文的不足。(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期刊2016-06-01)

王青[5](2016)在《浅析汉语熟语中的动物惯用语》一文中研究指出惯用语是汉语词汇中一种很有特色的熟语,它广泛地流传于人们的口说言谈中。其构造大多以叁字格为常态,并通过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来形成语义的变异,在运用上比成语有着更大的自由度和灵活性。惯用语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涉及到动物的,这些动物惯用语是人们在长期与动物的相处中产生、发展,并逐渐流传下来的。本文以包含十二生肖的动物惯用语为例,分析动物惯用语中所包含的汉民族的历史、文化、风俗、思维等多种特征。(本文来源于《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期刊2016年01期)

张学颖[6](2015)在《有关动物的惯用语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惯用语是汉语词汇中的一类重要单位,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惯用语的关注越来越多,产生了一批研究动物惯用语的文章。因此,动物惯用语作为惯用语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对其进行总结是十分有必要的。(本文来源于《鸭绿江(下半月版)》期刊2015年08期)

刘舒[7](2015)在《中日惯用语中动物隐喻的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动物隐喻”这种语言现象涉及语义学、语用学和认知语言学等相关领域,近年来的研究热度不断升温。不过,国内的“动物隐喻”研究多局限于对国外相关研究的引进和阐述,多集中于运用概念合成理论,解释动物隐喻中的语言现象。而且现阶段的研究对象多针对汉语和英语中的“动物隐喻”现象以及两种语言之间的对比,将汉语与其它语言文化进行对比研究的文献相对较少。本文以汉语和日语中的动物惯用语作为研究对象,选取《中国惯用语大辞典》、《日语常用惯用句》、《广辞苑》和《日汉惯用语谚语词典》四部辞典中的惯用语语料,采用实证方式,试图探究汉语和日语中惯用语的相关特征进行对比研究,并力图推进认知语言学相关理论的延伸与发展。本文从中日惯用语的类型特点、中日惯用语的概念特征对比以及中日惯用语的相关认知理论等叁个方面入手,通过对犬(狗)、猫、虫和马为代表的动物隐喻的研究分析,就以下四点进行论述:第一,汉语和日语中的四类“动物隐喻”体现出一定的体型特征、生态特征和精神特征;第二,汉语和日语中的动物隐喻表现出一定的等同性和差异性,等同性源于动物的基本特点,而差异性源于中日文化背景的差异;第叁,对中日动物隐喻惯用语的理论研究发现,动物隐喻源自单向的概念隐喻,遵循一定的语言优化原则,并与存在的语境是密切相关的;第四,国内的相关研究应该在进行隐喻的实证研究同时,加强理论的分析,拓宽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框架,而动物隐喻的相关特点应该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得到足够的重视。上述研究的发现,不仅对理解中日惯用语的异同点提供帮助,而且将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应用到实际的语料分析之中,深化了动物隐喻研究的维度,将动物隐喻的特点与语境有机地关联在一起,对推进动物隐喻的相关研究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本文来源于《哈尔滨理工大学》期刊2015-03-01)

潘睿[8](2014)在《汉韩语中与动物相关的惯用语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惯用语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固定词组,带有鲜明的感情色彩,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载体。惯用语中有很多使用动物作为素材的,本文通过对比汉韩惯用语中与动物相关的惯用语,探讨汉韩惯用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此揭示汉韩两个民族文化的异同。(本文来源于《语文学刊》期刊2014年14期)

宋迎[9](2013)在《日语惯用语中动物具象的隐喻意义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曾说过:“一个民族的精神特性和语言形式这两个方面的关系极为密切,无论我们从哪个方面入手,都可以从中推导出另一个方面。这是因为,智能的形式和语言的形式必须互相适合。语言仿佛是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现;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二者的同一程度超过了人们的任何想象。”①洪堡特以精神为基础,强调精神与语言之间的关系,他还提出每个民族对世界的认知方法都有其独到之处。通过一个民族的语言就能够了解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日本民族的思维方式具有整体性、具象性和后馈性。本文根据日本民族思维的特点,对日语中动物惯用语产生的具象和其文化意义的特点进行研究。以语言和思维之间的辩证关系为依据,重点研究日语中动物惯用语产生的依据和文化意义,并通过讨论含有动物具象的日语惯用语的产生和使用的特点,来看日本民族认知世界的方式。动物是除了人类之外的生命载体,它们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生存资料的来源,也是人类最基本的认知对象。自然界中的动物的生死也能激发人们的感怀,人们也将其与自身相比照,这些对动物的认知成果在与动物相关的日语惯用语的产生和文化意义的获得中都得到了体现。日语中的动物惯用语是人类对动物认知成果的符号化,由于动物是有生命的物体,所以我们能将他们称为生命的物象符号。(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大学》期刊2013-04-28)

苏海燕[10](2013)在《从概念隐喻角度解读汉语动物惯用语》一文中研究指出动物惯用语是汉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频率极高。从概念隐喻角度看,动物惯用语不仅影响着我们的语言,而且影响我们的思维和行为。研究发现汉语动物惯用语具有概念性、系统性、文化性和复杂性。(本文来源于《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3年01期)

动物类惯用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年来,在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中国成了亚洲国家最强大的国家之一,汉语在其他国家也不断发展。在泰国,汉语也十分热门,泰国人对汉语的热情高涨了许多。现在泰国人越来越看重汉语,而想把汉语学好并不容易,学好汉语需要了解中国文化,因为在汉语中有不少隐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词语,如汉语惯用语、汉语成语、汉语熟语等。汉泰语惯用语多数来自民间,具有丰富的文化背景和民族风俗习惯。我们想要学好一门语言,就得了解语言中所隐含的文化背景。一直以来中国人不断的移民到泰国被称为“华裔”,他们的文化慢慢影响了泰国民间的文化。在泰语惯用语中还出现了泰国华裔当地的一些语言,如:“(?)”在引号里的“(?)”翻译成汉语中的“猪”比喻愚蠢或容易被欺骗的人,所以泰语惯用语中不只是隐含着泰国民族的语言和文化,而且还隐含了其他移民到泰国的这些民族的语言和文化。汉泰两国历史文化悠久,在自然环境、风俗习惯等方面存在着差异,所以汉泰两国的惯用语也会有所差异。动物在汉泰两国的民族日常生活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但两国在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和风俗习惯方面的不同,使得对动物的看法和联想也不相同,造成了汉泰语兽类动物类惯用语的概念意义与比喻意义等方面的差异。本文针对汉泰语兽类动物惯用语进行分析与对比,主要研究的内容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如下:第一章介绍了汉语兽类动物惯用语与泰语兽类动物惯用语对应形式的研究现状与选题缘由、研究内容、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与语料来源。第二章主要写了汉语兽类动物惯用语的定义及来源、汉语兽类动物惯用语的分类和汉语兽类动物惯用语的文化内涵。第叁章主要写了泰语兽类动物惯用语的定义及来源、泰语兽类动物惯用语的分类和泰语兽类动物惯用语的文化内涵。第四章主要写了汉泰语兽类动物惯用语的类型对比和汉泰语兽类动物惯用语的文化内涵对比。第五章主要对比汉泰语兽类动物惯用语的语义对应关系。结语部分,进行考察、总结与归纳汉泰语兽类动物惯用语分析与对比。本文希望这次研究成果能帮助泰国学习者更加深入地了解关于兽类动物惯用语的文化差异、语言差异,使学习者能够更容易地掌握汉语惯用语。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动物类惯用语论文参考文献

[1].张兵(IHYA,ULUMUDDIN).中国与印尼动物类惯用语对比分析[D].浙江大学.2019

[2].王佳丽(Pichayapa,Amnuaychoktawee).汉泰语兽类动物惯用语的分析与对比[D].华中师范大学.2017

[3].杨洁.动物象征意义的跨文化研究[D].湘潭大学.2016

[4].崔雅琼.对外汉语教学视野下的动物类惯用语研究[D].山西大学.2016

[5].王青.浅析汉语熟语中的动物惯用语[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6

[6].张学颖.有关动物的惯用语综述[J].鸭绿江(下半月版).2015

[7].刘舒.中日惯用语中动物隐喻的对比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5

[8].潘睿.汉韩语中与动物相关的惯用语对比研究[J].语文学刊.2014

[9].宋迎.日语惯用语中动物具象的隐喻意义分析[D].黑龙江大学.2013

[10].苏海燕.从概念隐喻角度解读汉语动物惯用语[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

标签:;  ;  ;  ;  

动物类惯用语论文-张兵(IHYA,ULUMUDDIN)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