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隐性不地道现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隐性不地道,句子完型,选择概率,显着性差异
隐性不地道现象论文文献综述
郝星波[1](2018)在《中国人日语学习者隐性不地道现象的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日语专业大叁学生为研究对象,就"日语作为外语在产出过程中,是否存在隐性不地道现象"及"造成隐性不地道现象的影响因素"进行实验调查。实验证明隐性不地道现象确实存在,并得出,造成隐形不地道现象的原因主要有教科书、常用度、母语、理解偏差等因素。(本文来源于《长江丛刊》期刊2018年18期)
郝星波[2](2018)在《隐性不地道现象及其发生原因的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不地道”是外语教师面对外语学习者不妥帖的表达时所经常使用的一个表达方式。“地道”意味着学习者产出了与母语话者没有差别的表达;反之,凡是与母语话者存在差异的表达都叫做“不地道”。研究语言的一些学者认为,“不地道”分为两种——“显性不地道”和“隐性不地道”。“显性不地道现象”表现为学习者产出了不符合外语表达规范的表达,即误用;而“隐性不地道现象”则表现为虽完全符合外语表达规范但依旧与母语话者存在差异。Schachter(1974)就指出,一个句子没有错误不等于学习者就达到了母语话者的水平。英语教育学界在“隐性不地道”研究方面已取得了一定成果,然而日语教育学界在此方面的探讨还很不充分。同时,对于产生“隐性不地道”现象的原因方面的分析,目前的先行研究认为母语影响是其主要原因,对其他影响因素并未做深入讨论。本文以中国日语专业大叁学生(共计100人)为研究对象,就以下两问题进行实验调查。(1)学习者在产出日语过程中,是否存在“隐性不地道现象”;(2)造成“隐性不地道现象”的原因中,是否存在除母语影响以外的其他影响因素。实验采用不定项选择任务,围绕上述问题,用语言测试的形式进行了调查。通过卡方检验分析受试者所选结果,发现在两个几乎同概率答案的选择结果中出现了显着性差异,证明“隐性不地道”现象确实存在。结合其选择结果差异及个人回访,本研究发现造成“隐性不地道”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因素。1、教材的影响2、习得的影响3、母语的影响4、与日本人的认知偏差其中,教材的影响所占比例最高,与先行研究中英语教育学界所得出的“母语是主要影响因素”这一结论有所不同。在论文的最后,针对上述原因,对日语教育及学习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本文来源于《大连外国语大学》期刊2018-06-01)
姜孟,高梦婷,蒲莹晖,田莉莉[3](2016)在《语言概念能力框架下外语学习者“隐性不地道现象”的ERPs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语言概念能力假设认为,一切不地道的外语使用都与学习者外语概念能力发展不足而其母语概念能力十分强大有关。立足于这一假设,从域映现概念子能力出发,本研究开展了两项脑电(ERPs)实验,结果表明:(1)学习者确实倾向于按照母语的域映现方式来概念化目标经验,其母语域映现概念子能力是隐性不地道现象发生的重要源头;(2)ERPs是探讨隐性不地道现象的一种优势独特的手段。(本文来源于《外国语文》期刊2016年06期)
高梦婷[4](2016)在《中国EFL高水平学习者句子产出中的隐性不地道现象的ERPs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隐性不地道是“指外语学习者说出或写出的一种受母语影响、带母语痕迹但却可接受的外语表达现象”(Jiang&Zhou,2015)。当前,针对隐性不地道现象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词汇层面的探讨,相关句子层面的研究非常有限。此外,将语言概念能力与隐性不地道现象相结合,从而深入探讨隐性不地道现象的心理机制的实证研究更是寥寥无几。因此,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从语言概念能力视角出发,通过采用ERPs实验技术,对外语学习者外语使用中的隐性不地道现象做进一步考察。具体研究问题为:在句子产出过程中,中国EFL高水平学习者是否会发生隐性不地道现象?本研究采用2×2双因素被试内实验设计,分为无汉语空缺句启动条件和汉语空缺句启动条件两个部分。实验选取四川外国语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的17名研究生为被试,采用句子迫选任务,以英汉共享概念化模式空缺填词和英语特异性概念化模式空缺填词为目标刺激,要求被试首先对所呈现的英语句子进行理解,然后对所呈现的两种具有不同概念化模式的空缺填词能否填入之前的句子进行判断,之后通过比较其反应时和脑电数据来探讨中国EFL高水平学习者对具有不同概念化模式的空缺填词的加工差异。实验采用E-Prime 2.0软件进行编程,实验中产生的脑电数据通过Neuroscan4.5和Synaps 2采集并记录,然后对脑电数据进行离线分析,并且将结果输入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整个实验完成于四川外国语大学学习认知神经实验室。实验结果如下:(1)在无汉语空缺句启动条件下,对于英汉共享概念化模式空缺填词和英语特异性概念化模式空缺填词的加工,被试在反应时上无显着差异(t(13)=-1.406,p=.183>0.05),但在准确率上存在显着差异(t(13)=4.516,p=.001<0.01)。脑电结果显示,与英汉共享概念化模式空缺填词相比,被试对英语特异性概念化模式空缺填词的加工诱发了更大的N400和更小的P600,且两者在N400波幅(F(1,14)=6.70,p=.021<.05)上存在显着主效应,P600波幅(F(1,14)=3.92,p=.067>0.05)上存在边缘显着主效应。这表明,中国EFL高水平学习者英语句子加工过程中,存在隐性不地道现象。(2)在汉语空缺句启动条件下,对于英汉共享概念化模式空缺填词和英语特异性概念化模式空缺填词的加工,被试在反应时(t(13)=-2.378,p=.033<0.05)和准确率(t(13)=5.747,p=.000<0.001)上均存在显着差异。脑电数据显示,与英语特异性概念化模式空缺填词相比,被试对英汉共享概念化模式空缺填词的加工诱发了更小的N400和更大的P600,且两者在P600平均波幅(F(1,14)=5.14,p=.040<.05)上存在显着的主效应。这表明,汉语概念化模式的诱导加大了中国EFL高水平学习者对英汉共享概念化模式的偏好,促进了隐性不地道现象的产生。(3)两种启动条件对比可以发现,行为结果存在不一致,表明反应时和准确率在探测隐性不地道现象的灵敏度上存在差异。此外,行为结果与脑电结果也存在差异,表明两种指标反映了不同的加工机制。综上所述:隐性不地道现象确实发生于外语学习者的外语使用中。本文认为,隐性不地道现象的发生与外语学习者的母语概念能力强大而外语概念能力相对有限相关。(本文来源于《四川外国语大学》期刊2016-04-01)
姜孟,周清[5](2015)在《语言概念能力假设与外语学习者的“隐性不地道现象”》一文中研究指出"隐性不地道现象"是指外语学习者说出或写出的一种受母语影响、带母语痕迹但却可接受的外语表达现象。本文提出了"语言概念能力假设",并认为隐性不地道现象是由于强大的母语概念能力使学习者在使用外语表达经验时有意无意地采用与母语相同或类似的方式来对经验进行概念化,导致所产生的概念结构具有母语偏向性所致。与此同时,本文采用被动产出型的"选择填空"实验任务,开展了两项基于E-Prime的反应时研究。所得出的基本结论为:(1)隐性不地道现象确实发生于外语学习者的外语使用中;(2)语言概念能力假设为探讨隐性不地道现象提供了一个可行的途径。(本文来源于《外语与外语教学》期刊2015年04期)
邓文婷,吴芸[6](2015)在《EFL学习者词汇产出的隐性不地道现象成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学习者产出性词汇能力在某个水平上会出现石化,这是一个局部现象,也是一个渐进式的发展过程,词汇产出的隐性不地道现象便是其表征。从这个认识出发,对词汇产出的隐性不地道现象进行成因分析,发现EFL学习者外语能力发展与词汇产出性能力发展的"不平衡"和双语语义系统的"不对等",正是导致这一现象的两组矛盾,前者是导致词汇产出隐性不地道的直接原因,后者是导致这一现象的深层原因。(本文来源于《考试周刊》期刊2015年60期)
刘露[7](2014)在《外语学习者二语产出的隐性不地道现象成因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外语学习者在二语产出中,常会出现带有母语痕迹但却符合二语表达规范的表达,这一现象被称为"隐性不地道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决定因素是母语的影响,具体而言,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母语语境的介入、外语语境的缺失给二语学习带来了外部的阻碍:二是母语概念系统的根深蒂固严重妨碍了二语概念的正向迁移,形成了二语学习的内部困难。(本文来源于《兰州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11期)
张瑞娟[8](2014)在《从认知角度来看学生英语输出中的隐性不地道现象》一文中研究指出隐性不地道现象是一种特殊的语用现象,广泛存在于中国学生的英语输出之中。该文在探讨了学生英语输出中隐性不地道现象的表征形式之后,进一步分析了造成该现象的原因,并提出了具体的解决对策。希冀通过本研究能有效地改善学生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的语言表达直白、单一的状况,提高其英语表达水平。(本文来源于《海外英语》期刊2014年20期)
周清[9](2014)在《域映现视角下中国英语学习者“隐性不地道现象”的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不地道”是指外语学习者产出的带有母语痕迹,与目标语有差异的外语表达。它包括两种:“显性不地道现象”和“隐性不地道现象”。近年来,针对“不地道”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后者,且主要从词汇层面探讨,而实证研究也主要是验证了“隐性不地道现象”是否存在。然而,以上研究存在两点不足:第一,对“隐性不地道现象”背后的认知机制未做深入的理论阐述;第二,关于“隐性不地道现象确实存在”的结论是从两项“主动性”实验任务中得出的,尚缺乏来自外语产出“被动性”实验任务的证据的支持。本研究采用行为实验的方法,以反应时和正确率为指标,对隐性不地道现象进行考察,藉此研究中国英语学习者在外语产出“被动性任务”中是否会发生隐性不地道现象。并且,进一步调查隐性不地道现象在两种外语产出任务中的差异。具体来说,本论文将探讨以下问题:1)中国英语学习者在外语产出“被动性任务”中是否会表现出对英汉语共享的域映现方式空缺处填词的偏好,即发生隐性不地道现象?2)若确实发生,外语学习者在外语产出“被动性任务”条件下发生的隐性不地道现象,与“主动性任务”条件相比,有何特点与差异?3)被试在汉语型域映现方式空缺处填词和英语型域映现方式空缺处填词的加工效率上是否存在差异,即在英、汉语加工效率上是否存在差异?本研究采用定量研究的方法,采用2×2的实验设计,两个自变量分别为:启动条件——分为非启动条件和启动条件两个水平;两组空缺填词类型——分为英汉语共享的域映现方式空缺处填词和英语特异性的域映现方式空缺处填词,汉语型域映现方式空缺处填词和英语型域映现方式空缺处填词(即英汉语共享的域映现方式空缺处填词),因变量为被试对空缺处填词能否填入英语空缺句做出“Y/N”判断的反应时和准确率。实验选取28名学生作为被试,他们是四川外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一、二、叁年级的研究生。正式实验材料采用E-Prime2.0编程后随机呈现于19英寸的电脑屏上。实验要求被试对带有空缺的材料进行意义判断,理解后立即按键。随后,将呈现一个“词”或“短语”,让被试判断这个“词”或“短语”是否能填入以上材料的空缺处。实验中产生的所有行为数据被输入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整个实验完成于四川外国语大学外语学习认知神经实验室。通过实验,本研究发现:1)非启动条件下,对于英汉语共享的域映现方式空缺处填词和英语特异性的域映现方式空缺处填词的加工,二语学习者在反应时(t=0.79,p=0.439)上没有差异,在正确率(t=5.07,p=0.000)上有差异;2)启动条件下,对英汉语共享的域映现方式空缺处填词和英语特异性的域映现方式空缺处填词,二语学习者在反应时(t=3.94,p=0.001)和正确率(t=7.60,p=0.000)上均有差异;3)针对同一实验内容,对于汉语型域映现方式空缺处填词与英语型域映现方式空缺处填词的加工,二语学习者在反应时(t=10.823,p=0.000)和正确率(t=-3.602,p=0.001)两个指标上均有显着差异。综上可知,得出以下结论:1)隐性不地道现象不仅发生于外语产出主动性任务中,也发生于外语产出被动性任务中;2)相比外语产出主动性任务,隐性不地道现象在外语产出被动性任务中的发生更加隐秘,不易觉察,需要母语概念化模式的诱导;3)被试在英、汉语加工效率上存在显着差异表明:隐性不地道现象的发生,与学习者的外语概念能力有限而其母语概念能力十分强大有关。(本文来源于《四川外国语大学》期刊2014-04-01)
刘露[10](2011)在《英语专业学生词汇层面上的隐性不地道现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隐性不地道现象是外语学习和外语教学中值得关注的一个现象。本文结合实证研究,以认知隐喻为视角来看这一现象在英语专业大学生词汇层面上的存在、表征和成因分析,并尝试分析隐喻能力的发展状况,对进一步探讨和解决认知语言学体系下中国英语学习者所面临的困难有一定的指导教育意义。本文首先呈现了隐性不地道现象的相关研究,包括术语的提出,证据的支持及成因的探讨。之后对概念流利和隐喻能力的实证研究和理论知识进行了梳理,并就词汇层面上相关研究做了回顾。基于前人的研究,本论文提出了四个假设,对不同英语水平的中国英语专业大学生词汇层面上的隐性不地道现象做出了预测。研究结果表明隐性不地道现象大量存在于中国英语专业大学生可接受的外语产出中,虽然随着外语水平的提高,这一现象会减少,相应的隐喻性表达会增多,但总体来看,他们的隐喻能力的发展水平是有限的。值得肯定的是,他们对隐性不地道现象的回避意识是较为显着的,证明隐喻能力是可学可发展的,隐性不地道现象是可以尽量避免的。(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期刊2011-03-31)
隐性不地道现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不地道”是外语教师面对外语学习者不妥帖的表达时所经常使用的一个表达方式。“地道”意味着学习者产出了与母语话者没有差别的表达;反之,凡是与母语话者存在差异的表达都叫做“不地道”。研究语言的一些学者认为,“不地道”分为两种——“显性不地道”和“隐性不地道”。“显性不地道现象”表现为学习者产出了不符合外语表达规范的表达,即误用;而“隐性不地道现象”则表现为虽完全符合外语表达规范但依旧与母语话者存在差异。Schachter(1974)就指出,一个句子没有错误不等于学习者就达到了母语话者的水平。英语教育学界在“隐性不地道”研究方面已取得了一定成果,然而日语教育学界在此方面的探讨还很不充分。同时,对于产生“隐性不地道”现象的原因方面的分析,目前的先行研究认为母语影响是其主要原因,对其他影响因素并未做深入讨论。本文以中国日语专业大叁学生(共计100人)为研究对象,就以下两问题进行实验调查。(1)学习者在产出日语过程中,是否存在“隐性不地道现象”;(2)造成“隐性不地道现象”的原因中,是否存在除母语影响以外的其他影响因素。实验采用不定项选择任务,围绕上述问题,用语言测试的形式进行了调查。通过卡方检验分析受试者所选结果,发现在两个几乎同概率答案的选择结果中出现了显着性差异,证明“隐性不地道”现象确实存在。结合其选择结果差异及个人回访,本研究发现造成“隐性不地道”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因素。1、教材的影响2、习得的影响3、母语的影响4、与日本人的认知偏差其中,教材的影响所占比例最高,与先行研究中英语教育学界所得出的“母语是主要影响因素”这一结论有所不同。在论文的最后,针对上述原因,对日语教育及学习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隐性不地道现象论文参考文献
[1].郝星波.中国人日语学习者隐性不地道现象的实证研究[J].长江丛刊.2018
[2].郝星波.隐性不地道现象及其发生原因的实证研究[D].大连外国语大学.2018
[3].姜孟,高梦婷,蒲莹晖,田莉莉.语言概念能力框架下外语学习者“隐性不地道现象”的ERPs研究[J].外国语文.2016
[4].高梦婷.中国EFL高水平学习者句子产出中的隐性不地道现象的ERPs研究[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6
[5].姜孟,周清.语言概念能力假设与外语学习者的“隐性不地道现象”[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5
[6].邓文婷,吴芸.EFL学习者词汇产出的隐性不地道现象成因分析[J].考试周刊.2015
[7].刘露.外语学习者二语产出的隐性不地道现象成因探析[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
[8].张瑞娟.从认知角度来看学生英语输出中的隐性不地道现象[J].海外英语.2014
[9].周清.域映现视角下中国英语学习者“隐性不地道现象”的实证研究[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4
[10].刘露.英语专业学生词汇层面上的隐性不地道现象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