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洪河自然保护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金属,土壤,漂筏薹草沼泽
洪河自然保护区论文文献综述
陈晓梅,于君宝,于淼,杨继松,周迪[1](2019)在《洪河和七星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漂筏薹草沼泽土壤金属含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于2017年7月15~19日,在黑龙江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黑龙江七星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漂筏薹草(Carex pseudocuraica)沼泽,采集0~15 cm、15~30 cm和30~45 cm深度的土壤样品,测定土样中的V、Cr、Co、Ni、Cu、Zn、Ga、Sr、Pb、Al、Na、Mg、K、Ca、Ti、Mn和Fe共17种金属的含量。研究结果表明,黑龙江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黑龙江七星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漂筏薹草沼泽土壤中Al质量比相对较高,分别为9 467.8~17 473.2mg/kg和17 823.4~23 673.5 mg/kg,Co质量比相对较低,分别为4.32~6.69 mg/kg和4.10~4.92 mg/kg;土壤中的Na、Mg、Al、K、Ti、Mn、Fe、V、Cr、Co、Ni、Ga、Sr和Pb含量之间显着正相关,表明其可能具有同源性,主要来源于成土母质。(本文来源于《湿地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杨海兵[2](2019)在《桑干河自然保护区森林退化原因与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桑干河全长747 km,是山西境内赖以生存的母亲河,随着城镇化步伐加快和上游水库的建设,河滩盐碱化,水系污染严重,湿地面积逐年递减,生态环境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急需保护和修复。桑干河自然保护区生态修复工程旨在保护桑干河区域历史遗存湿地的完整、恢复湿地系统生态循环、保持湿地长久生态功能。文章从恢复湿地系统的生态循环,特别是从植物生态修复和提高造林成活率、增加森林面积方向进行了湿地恢复论述。(本文来源于《防护林科技》期刊2019年10期)
洪明生[3](2019)在《唐家河自然保护区的大熊猫种群》一文中研究指出大熊猫(A. melanoleuca)属于食肉目物种,是我国特有的古老珍稀动物,是我国Ⅰ级重点保护动物。唐家河自然保护区以保护大熊猫等野生动物及其森林生态类型为主要保护对象,据最近的第4次全国大熊猫调查,唐家河大熊猫种群属于岷山山系的摩天岭大熊猫局域种群,共有大熊猫39只。(本文来源于《饲料博览》期刊2019年08期)
刘佳琪,朱洪强,李灵贝,李义,程龙[4](2019)在《黄泥河自然保护区冬季鸟类群落结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17年11月—2018年2月采用样线、样点结合法对黄泥河自然保护区内冬季鸟类的种类和数量进行调查。经统计,该保护区内观察并记录到的鸟类共27种,隶属6目14科,其中雀形目(Passeriformes)最多,占总种数的57.14%。在记录的27种鸟类中,23种为留鸟,占总种数的85.19%;冬候鸟4种,占总种数的14.81%。古北界鸟类居多,占总种数的77.78%;东洋界和广布种分别占总种数的14.81%和7.41%。在3种生境中,农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最高;通过相似性指数分析可知,农田和苔草沼泽的相似性系数最高(0.60),林地和苔草沼泽的相似性系数最低(0.36)。(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5期)
吴名杰[5](2019)在《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土壤多环芳烃污染分布与生态风险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黑龙江洪河自然保护区是叁江平原的典型代表,保护区内原始沼泽生态系统保持完整,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矿产资源及生物多样性。然而,持续不断的工农业活动导致大量的有毒有机污染物连续被排放到土壤环境中,破坏了土壤环境,以致于土壤质量下降,使得土壤污染问题日渐突出,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巨大威胁。多环芳烃(PAHs)是一类典型的具有致癌、致畸和致突变特征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在土壤中广泛分布且难以降解和迁移,PAHs污染是造成了洪河保护区土壤污染原因之一,保护区正面临着严重的生态环境污染问题。本文以黑龙江洪河保护区所采集的湿地、退耕地、农田及道路表层土壤样品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取样,基于GC-MS技术分析测定土壤中PAHs的值,对PAHs的污染现状进行分析;采用特征比值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对保护区4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PAHs进(?)源解析;利用TEQ法、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及健康风险模型对PAHs的风险进行评价;采用meta分析方法分析土壤中PAHs与保护区动物体内PAHs的关系。得到的主要研究结果有:(1)洪河保护区4种土地利用类型表层土壤中PAHs总量范围是91.71-529.67 ng/g,平均值达260.05 ng/g,PAHs的浓度差异较大,道路土壤中PAHs含量最高,湿地土壤中PAHs含量最低,PAHs的组成以3环化合物为主,占总量的46.93%-89.47%,初步判断其主要是石油类的污染。本研究中洪河保护区4种土地利用类型表层土壤中PAHs的污染较轻,未达到中度污染,但污染现象非常普遍。(2)L/H比值表明洪河保护区湿地、退耕地和农田土壤PAHs来源于石油泄漏的石油源;保护区内道路土壤中PAHs主要来源于煤炭、木材、石油等有机物不完全燃烧;保护区外道路土壤中PAHs主要来源于燃烧和石油泄漏的混合源。Phe/Ant和BaA/Chr比值表明小叶樟湿地、退耕超8年退耕地和保护区内道路土壤PAHs来源于燃烧和汽车尾气的混合源;芦苇湿地、毛果苔草湿地、退耕5年退耕地、退耕3年退耕地、农田和保护区外道路土壤PAHs来源于燃烧、石油泄漏和汽车尾气的混合源。Ant/(Phe+Ant)和Fluo/(Fluo+Pyr)比值表明湿地、退耕地和道路土壤PAHs来源于燃烧源,农田土壤中PAHs来源于化石燃料燃烧和生物质燃烧的混合源。主成分分析法表明湿地、退耕地、农田和道路土壤中PAHs分别主要来源于煤的不完全燃烧;石油和燃烧;石油和煤、油的不完全燃烧;煤和汽油的不完全燃烧。综合以上研究结果表明,洪河保护区湿地、退耕地和农田土壤PAHs主要来源于石油泄漏和燃烧的混合源,道路土壤PAHs主要来源于燃烧、汽车尾气和石油源的混合源。(3)TEQ法结果表明洪河保护区4种类型土壤TEQBaP浓度大小为道路>农田>退耕地>湿地,其中道路土壤的TEQBaP浓度均超过限值33 ng/g,已受到PAHs的污染,存在潜在的生态风险。内梅罗污染指数法结果表明洪河保护区湿地、退耕地、农田土壤中生态风险较小,道路土壤的生态风险较高,应予以重视。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洪河保护区道路土壤PAHs均会对儿童及成人产生致癌风险,其他叁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的致癌风险是可以接受的。整体上看,洪河保护区土壤的生态风险较小,但也应引起管理者的注意,减少对环境中PAHs的输入并加强监测和控制。(4)运用Meta分析方法分析土壤中PAHs与保护区动物体内PAHs关系,结果显示NaP无异质性,表明沉积物和动物组织中的NaP分布变化趋近相同,Ace、Flu、Phe、Fluo、Pyr、Chr、BaA、BbF、BkF、DBA和InP有异质性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动物组织中Ant、BghiP和BaP较沉积物中的低。(5)为了防止洪河保护区土壤进一步受到PAHs的污染,建议采取以下管理措施:加强保护区立法和执法工作,加强保护区生态环境监测,保护区加强对PAHs的污染防控,加强保护区生态环境教育,加强全社会舆论监督。本论文研究了洪河保护区土壤中PAHs的污染程度,为洪河保护区生态系统的土壤质量评价和环境变化规律提供了背景资料和科学依据,对洪河保护区乃至叁江平原有效(?)和控制土壤中PAHs污染以及保护区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利用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期刊2019-06-01)
杨晶[6](2019)在《大沾河自然保护区红松与落叶松NPP变化趋势与其树轮年表间相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些年来,全球尺度上的有机碳循环在地理学研究中十分热门,净初级生产力(NPP)可表明森林的碳汇功能强度,同时也探究了全球碳循环与生态系统功能与结构的特征,对其研究将对进一步探讨森林碳循环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为重建长时间NPP序列引入树轮年表数据,树轮年表数据的时间序列较为完整并且空间分布广泛,年表内信息可准确表现当地的气候水热条件并能对其进行准确的记录,因此引入树轮年表资料可有效的反映历史时期森林植被的逐年NPP状况。本文从特定树种的角度出发,在大沾河自然保护区内选取两块趋于纯林的红松与落叶松样地,以此制作两树种的树轮年表。利用LANDSAT8、LANDSAT7以及NOAA/AVHRR-NDVI影像对样区进行NDVI数据的提取,并利用地理信息技术软件对样区进行太阳总辐射量、温度数据等的插值运算,对样区内NPP的估算提供了有力保障。利用光能利用率模型中的C-FIX模型对两研究区进行1987年至2016年的8月NPP估算,将30年NPP值与其对应树轮年表建立模型,并通过长时间序列的树轮年表重建研究区内百年间NPP数据。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利用C-FIX模型估算两研究区内红松与落叶松的NPP值,并使用MODIS17产品数据同预估NPP数据进行对比发现:C-FIX模型NPP预测值小于NPP产品值,这与其他学者的研究相似。对产品值与预测值进行统计学相关性分析后,发现两者之间相关性较高,说明利用C-FIX模型估测NPP值在大沾河自然保护区具有可行性。(2)在两个研究区内利用C-FIX模型估算1987至2016年共30年8月的NPP产量,将这30年8月的NPP产量与同区间年份的树轮年表进行统计学分析以确定函数,结果发现,红松样区选择幂函数最适宜,落叶松样区选择多项式函数最适宜。对两树种8月NPP与8月平均温度进行分析比对后发现,红松样区NPP与8月平均温度呈显着相关趋势,而落叶松样区表现不显着,说明红松在生长季温度较高时长势较好,这也与落叶松抗寒,红松喜温的习性相吻合。(3)利用红松区与落叶松区的树轮年表与重建模型分别对8月NPP进行175年与104年间的重建,并制作NPP重建图。定义生长极旺盛年及生长极缓慢年,结果发现,红松区的生长极旺盛年有5年,生长极缓慢年有7年,分别占到了总年份的0.03%与0.04%。落叶松区的生长极旺盛年有5年,占总年份的4.8%,生长极缓慢年有4年,占总年份的3.85%。在两研究区的生长极值年份中,有6个年份相同,而这些年份相对应的前一年温度与当年温度都与NPP的变化有很强的一致性,说明温度因子对NPP的增长在不同树种中具有同步性。(4)依据时间年限将两样区的NPP分为叁个阶段后发现,两样区的8月NPP均呈下降趋势,红松研究区内第一阶段至第叁阶段产量下降较多,约为0.043万t,落叶松研究区内第一阶段至第叁阶段同比下降率最高,约为10.29%,由此说明红松样区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小,稳定性较强,而落叶松样区受外界环境变化影响较大。总体来说,在大沾河自然保护区内,红松林的碳汇能力相对落叶松林较强。(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1)
任玉连,曹乾斌,李聪,冯峻,陆梅[7](2019)在《南滚河自然保护区森林群落特征与土壤性质之间关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植被类型与土壤特征之间关联性是理解"植被-环境"相互作用关系的基础,也是生态系统经营管理的重要依据。以南滚河自然保护区5种不同森林类型为研究对象,利用灰色关联法分析不同森林类型群落多样性与土壤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森林类型群落多样性存在显着差异,物种多样性指数由大到小依次为:山地雨林(Ⅱ)>沟谷雨林(Ⅰ)>半常绿季雨林(Ⅲ)>季风常绿阔叶林(Ⅳ)>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Ⅴ)。土壤理化性质亦存在一定差异,总体而言,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的土壤理化状况优于较其他森林类型。关联度分析表明,森林群落多样性及群落特征参数与土壤理化指标的关联度存在一定差异。其中,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与土壤pH、速效氮、全磷和容重的关联度最大;Simpson指数与土壤速效氮、有机质、全氮和容重的关联度最大;年均降雨量、年均温度、乔木覆盖度、林下植被覆盖度、凋落物厚度和土壤厚度与土壤有机质、pH、速效氮、全氮、含水量和容重的关联度最大。5种森林类型群落多样性、群落特征参数与土壤因子之间的关联度整体>0.6,均与土壤含水量和容重有较高的关联关系。表明南滚河自然保护区不同森林类型下"植被-土壤特征"存在显着的关联作用及样地差异性,与森林群落的组成、结构、多样性及样地微环境紧密的关联。(本文来源于《西北林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刘爽[8](2019)在《基于InVEST模型的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供和维持了地球生命系统,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必要生态条件,对人类和社会发展起支撑作用,科学、合理地对湿地生态系统各项功能进行评估,可以为湿地的保护与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大沾河湿地是以沼泽湿地为主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是黑龙江流域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本文基于遥感与GIS技术,应用InVEST模型分别对大沾河湿地自然保护区1996、2005、2017年叁期的水源供给、碳储存、生物多样性功能进行动态评估,讨论不同时期叁项生态服务功能的空间变化并分析不同土地覆被下的生态功能情况,并根据野外样方数据计算所得的植物多样性指数对本区生物多样性研究进行补充说明,最后综合各项生态服务功能进行重要性分区。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区土地利用/覆被类型以林地和沼泽湿地为主,1996~2005年间研究区沼泽湿地面积向林地与草地转移,2005~2017年间湿地等自然资源得到有效保护,沼泽湿地面积有所回升。(2)研究区叁期水源供给量均呈现由西北向东南方向逐渐增长的趋势,近20年间水源供给量总体上先减少后增加,水源供给功能得到逐步改善。草地与针叶林单位面积水源供给能力最强,沼泽湿地、落叶阔叶林与针阔混交林的水源供给作用最为明显。(3)1996~2017年间研究区碳储存功能空间分布格局变化不大,碳储存功能高值区位于研究区南部和中部,功能值较低区域分布在东北部、西南部和东南部,功能值最低区域为河流、湖泡。总碳储量先减少后增加,沼泽湿地是碳储量最高的地类。(4)1996~2017年研究区生境质量空间分布格局基本一致,生境质量较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东南部和北部,生境质量指数整体呈升高趋势。研究区内灌丛群落和草甸群落丰富度最高,草甸、沼泽群落多样性较高,阔叶林群落均匀性指数最高。(5)研究区2017年水源供给、碳储存和生物多样性叁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同时为极重要的区域面积为12458.52h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5.85%,分布较为零散,所在区域地势较高,土地覆被多为针阔混交林与落叶阔叶林。(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宁帅[9](2019)在《洪河自然保护区淡水沼泽湿地景观演变过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为典型的淡水沼泽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复杂,生物多样性丰富,是原始沼泽湿地的活化石,也是叁江平原淡水沼泽湿地的具体写照,具有极强的代表性。近年来,随着保护区内人类活动的频繁增加以及自然因素的影响,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严重退化:湿地面积缩减、地表水、地下水减少,生物多样性降低等,引起了国内外湿地科学家和管理者的关注,湿地保护与恢复需求日益迫切。为了更好的为洪河保护区的保护与恢复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的前期工作收集了保护区大量的植被、土壤以及遥感影像数据,进而为下一步的内容分析做准备。首先以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及周围两公里和五公里范围为对象,探析了保护区及周围地区30年以来的演变规律,详述了景观格局的演变过程,阐明洪河自然保护区景观格局演变的驱动力。其次,基于野外调查取样方法,对洪河自然保护区植被的群落演替顺序进行排序,并分析了影响群落演替的主导因子。最后,利用马尔可夫模型,结合1987年、1993年、1999年、2005年、2011年、2017年的土地利用变化,以6年为一周期预测了2023年的景观面积变化,为洪河自然保护区的生态保护与恢复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发现,30年以来虽然湿地面积呈缩减趋势,共缩减了10.63 km~2,但湿地仍然是该保护区内的第一大主导景观。1987-2017年林地面积呈“U”型变化,30年间保护区林地面积增加了3.02 km~2,1987-2011年农田一直趋于增长趋势,农田面积增加了7.69 km~2,2011-2017年农田面积呈小幅度的减少趋势,缩减了0.11 km~2,水体面积变化幅度不大,1987-2017年只增加了0.02 km~2。保护区外围(两公里和五公里)景观变化分为叁个阶段:1987-1993年为第一阶段,湿地主要是外围的主导景观;1999-2005年为第二阶段,旱田为外围的主导景观;2011-2017年为第叁阶段,水田成为该区域的主导景观。总体而言,保护区内部的景观格局变化不大,外围景观格局变化剧烈,人类活动不仅改变了外围景观格局,还影响了外围区域与保护区内部之间的能量流动、物种迁移、物质循环,最终引发保护区内的景观格局产生变化,而农业垦殖是引发这一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对洪河自然保护区内的植被群落进行DCA排序分析,发现群落演替经历了沼泽类群、湿草甸类群、灌丛草甸类群、岛状林湿地类群四个类群。水分条件是影响群落演替的主导因子,随着水分的减少,湿地植物物种由沼泽类群向岛状林类群方向发展,沼泽面积逐渐较少,林地面积相应增加,随着水分的进一步减少,淡水沼泽湿地的连通性大大降低,湿生环境逐渐向旱生环境过渡,灌丛、乔木等旱生植被开始出现,林地的连通性得到提高,随着生态环境趋于干旱,旱地这一新的土地类型开始出现。马尔可夫模型在洪河自然保护区的演变中具有良好的预测作用。预测结果显示2023年湿地沼泽面积为203.67 km~2,与2017年相比增加2.94 km~2,林地面积为38.49 km~2,减少了0.67 km~2,水体面积为0.87 km~2,增加了0.79 km~2,通过叁种地类的预测变化以及之前年份地类的变化情况推测出农田将呈缩减趋势。预测结果表明研究区域湿地将趋于良性方向发展。(本文来源于《鲁东大学》期刊2019-05-01)
付波霖,李颖,张柏,何宏昌,高二涛[10](2019)在《基于多频率极化SAR影像的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被信息提取》一文中研究指出植被是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晴雨表",明晰湿地中植被的时空分布,是湿地修复与重建、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前提和基础。以洪河国家级保护区为研究区,利用全极化C-band Radarsat-2和L-band PALSAR数据,根据极化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目标分解理论,提取了该保护区不同波长的极化分解参数和特征参量,整合为多源极化SAR数据集,利用多尺度迭代分割算法和Random Forest机器学习算法,构建了研究区中植被的遥感识别模型,实现了对研究区中植被的高精度分类,并对比分析了不同频率SAR数据集在植被识别精度上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利用整合PALSAR和Radarsat-2极化数据集,获取的植被遥感分类结果的总体分类精度为86.77%,比利用PALSAR极化数据集的分类结果精度提高了15%,但是其与利用Radarsat-2极化数据集的分类结果精度差异不显着;浅水草本沼泽的生产精度达到了90.91%,深水草本沼泽的用户精度为90.63%;C-band PALSAR数据比L-band PALSAR数据更适用于高精度识别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的植被。(本文来源于《湿地科学》期刊2019年02期)
洪河自然保护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桑干河全长747 km,是山西境内赖以生存的母亲河,随着城镇化步伐加快和上游水库的建设,河滩盐碱化,水系污染严重,湿地面积逐年递减,生态环境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急需保护和修复。桑干河自然保护区生态修复工程旨在保护桑干河区域历史遗存湿地的完整、恢复湿地系统生态循环、保持湿地长久生态功能。文章从恢复湿地系统的生态循环,特别是从植物生态修复和提高造林成活率、增加森林面积方向进行了湿地恢复论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洪河自然保护区论文参考文献
[1].陈晓梅,于君宝,于淼,杨继松,周迪.洪河和七星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漂筏薹草沼泽土壤金属含量研究[J].湿地科学.2019
[2].杨海兵.桑干河自然保护区森林退化原因与对策[J].防护林科技.2019
[3].洪明生.唐家河自然保护区的大熊猫种群[J].饲料博览.2019
[4].刘佳琪,朱洪强,李灵贝,李义,程龙.黄泥河自然保护区冬季鸟类群落结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9
[5].吴名杰.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土壤多环芳烃污染分布与生态风险评价[D].东北林业大学.2019
[6].杨晶.大沾河自然保护区红松与落叶松NPP变化趋势与其树轮年表间相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9
[7].任玉连,曹乾斌,李聪,冯峻,陆梅.南滚河自然保护区森林群落特征与土壤性质之间关联分析[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9
[8].刘爽.基于InVEST模型的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9
[9].宁帅.洪河自然保护区淡水沼泽湿地景观演变过程研究[D].鲁东大学.2019
[10].付波霖,李颖,张柏,何宏昌,高二涛.基于多频率极化SAR影像的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被信息提取[J].湿地科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