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鱼类运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细胞自噬,精子运动,PI3K,AKT信号通路,氯喹
鱼类运动论文文献综述
张晋[1](2019)在《细胞自噬在鱼类精子运动过程中的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精子的运动是评价精液质量最关键的指标之一,而精液质量又是影响鱼类受精率的主要因素。所以如何提高精子运动,精子质量以及卵子受精率已经是鱼类生产繁殖过程中的重要问题。有研究报道,细胞自噬相关蛋白参与了人的精子运动过程,本文则利用了细胞自噬抑制剂氯喹来研究在鱼类中,细胞自噬过程是否参与了精子的运动以及如何调节精子的运动,首先我们利用腹腔注射的方法处理黄颡鱼雄鱼,发现氯喹可以显着提高黄颡鱼精子的运动活力,对平均路径速度(VAP)、直线运动速度(VSL)和曲线运动速度(VCL)几个运动参数进行了显着提高。结果显示,100μM浓度的氯喹对黄颡鱼精子运动速度的提高效果最好。而1000μM浓度的氯喹则会抑制黄颡鱼精子的运动。随后,我们利用人工繁殖黄颡鱼的方法,检测了100μM浓度氯喹对精子活力、卵子受精率以及孵化率的影响。发现,相同条件下,氯喹处理组可以显着提高黄颡鱼受精率,而且并不会影响胚胎的孵化率。同时,我们还对其分子机制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发现氯喹在提高精子运动的同时,也影响了黄颡鱼精巢中的细胞自噬过程。本研究还利用了转录组测序的方法对正常黄颡鱼精巢和氯喹处理后黄颡鱼精巢进行了高通量测序。测序结果发现,在处理组中有4686个Unigenes发生了变化,其中2144个Unigenes发生了上调,2542个Unigenes发生了下调。有趣的是,GO富集分析显示,下调的Unigenes中,许多被分配到了toll-like受体信号通路中。KEGG富集分析发现,PI3K/AKT信号通路则发生了上调。所以,氯喹很可能是通过影响细胞自噬过程,PI3K/AKT信号通路和toll-like受体信号通路,进而影响了黄颡鱼精子的运动。因为黄颡鱼的遗传信息和分子基础很薄弱,我们很难在黄颡鱼中开展更加深入的研究,所以我们利用更加容易操作且遗传信息已经十分清晰的模式生物斑马鱼为研究对象,探究细胞自噬过程和PI3K/AKT信号通路对精子运动的影响。由于氯喹并不是一种水产养殖过程中的常用药物,所以我们希望可以筛选一种与氯喹功能类似的安全的小分子化合物,来应用到养殖过程中。以前的研究发现,多种氨基酸会参与到细胞自噬过程中,我们利用腹腔注射和计算机辅助分析精子活力的方法发现,亮氨酸、色氨酸和苯丙氨酸可以显着促进斑马鱼的精子运动,而缬氨酸和半胱氨酸会抑制斑马鱼精子运动,其他的氨基酸对精子运动没有显着影响。随后,我们以促进效果最好的亮氨酸为研究对象,实验结果显示,亮氨酸会抑制自噬体和溶酶体的融合,进而抑制细胞自噬。这说明,亮氨酸可以通过抑制细胞自噬后期过程,进而促进斑马鱼的精子活力,而且其在精子运动中的功能与氯喹功能很相似。我们进一步利用PI3K/AKT信号通路的抑制剂和激活剂分析PI3K/AKT信号通路是否参与精子运动过程。实验结果发现,当我们用化合物LY294002处理斑马鱼精巢时,PI3K/AKT信号通路和细胞自噬的发生受到了抑制,精子活力发生下调,当用IGF-1处理斑马鱼精巢时,PI3K/AKT信号通路受到激活,精子活力发生上调,当我们用亮氨酸处理斑马鱼精巢时,PI3K/AKT信号通路受到激活,精子活力发生上调,说明PI3K/AKT信号通路确实参与了精子的运动过程。总的来说,当细胞自噬前期自噬体的形成受到抑制时,精子的运动会降低,当亮氨酸和氯喹抑制细胞自噬后期,自噬体和溶酶体的融合时,会促进斑马鱼和黄颡鱼的精子活力,这可能是因为LC3蛋白水平较高,可以保障精子的活性。在这一过程中,PI3K/AKT信号通路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亮氨酸作为常见的营养小分子,可以作为一种方便的药物添加剂,应用于黄颡鱼等鱼类的人工繁殖中。(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李秀明,张耀光,何春梅,郭海燕,付世建[2](2019)在《力竭追赶训练对两种鲤科鱼类呼吸循环系统参数和力竭运动后代谢特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考察力竭追赶训练对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和岩原鲤(Procypris rabaudi)幼鱼呼吸循环系统和力竭运动后代谢特征的影响,在(25±0.5)℃条件下,将2种实验鱼各60尾[体重分别为(28.36±0.08) g和(19.53±0.13) g]随机等分成对照组和训练组,训练组进行1次/d共21d的力竭追赶训练。随后测定各组实验鱼的心脏和鳃指数、血液指标以及力竭运动后过量耗氧(Excess post-exercise oxygen consumption, EPOC)。结果发现:2种鱼心脏指数、鳃指数、血红蛋白含量和红细胞数目在各自对照组和训练组之间都没有显着性差异;岩原鲤对照组的鳃指数显着低于中华倒刺鲃对照组(P<0.05),但心脏指数、血红蛋白含量和红细胞数目与中华倒刺鲃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中华倒刺鲃训练组的运动前代谢率、运动代谢峰值、峰值比率、代谢恢复速率与其对照组没有显着差异,但运动后恢复时间和过量耗氧显着大于对照组(P<0.05);岩原鲤训练组的运动前代谢率显着低于其对照组(P<0.05),但运动代谢峰值、峰值比率、运动后恢复时间、过量耗氧、代谢恢复速率与其对照组没有显着性差异。岩原鲤对照组的运动前代谢率、运动代谢峰值、过量耗氧和代谢恢复速率分别显着低于中华倒刺鲃对照组(P<0.05),但峰值比率和运动后恢复时间与中华倒刺鲃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研究表明:(1)力竭追赶训练对中华倒刺鲃和岩原鲤幼鱼的呼吸和循环系统参数没有产生显着性影响;(2)力竭追赶训练显着提高了中华倒刺鲃幼鱼的无氧代谢能力;(3)中华倒刺鲃幼鱼力竭运动前后代谢率显着高于岩原鲤幼鱼,这可能与其较为活跃的习性有关。(本文来源于《水生生物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颜鹏东,谭均军,高柱,戴会超,石小涛[3](2018)在《基于视频跟踪的竖缝式鱼道内鱼类运动行为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竖缝式鱼道过鱼对象运动行为与鱼道池室内水力条件是否相适应是进行鱼道设计的关键。研究通过视频跟踪法对竖缝式鱼道中目标鱼的运动轨迹进行实时跟踪,获取鱼的运动加速度、运动速度,并和人工手动跟踪的鱼类运动轨迹进行对比,证明基于视频跟踪法的鱼类运动分析程序既能较好的应用于竖缝式鱼道中,获取鱼类运动行为,又可减少大量的人工操作,有助于为竖缝式鱼道设计提供重要基础数据。(本文来源于《水生生物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况宏伟,蒋波,黄卫,雷国平,余珍[4](2018)在《心滩守护工程水沙运动特性及对鱼类栖息适宜度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水槽中试验,研究心滩守护工程实施前后的水沙运动特性。并基于数学模型结果分析了心滩守护工程带来的栖息地适宜度变化,为后期对心滩守护类型选择提供技术支撑。(本文来源于《中国水运.航道科技》期刊2018年01期)
谭均军,高柱,戴会超,石小涛[5](2017)在《竖缝式鱼道水力特性与鱼类运动特性相关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竖缝式鱼道(Vertical Slot Fishway,VSF)作为一种协助上溯性鱼类恢复其洄游通道的生态补偿措施,受到广泛关注。其过鱼效果与VSF的水力特性和鱼类的游泳运动能力密切相关。因而,良好的VSF设计应保证池室内的水力特性与过鱼对象的游泳运动能力相适宜。本文选取上溯性鱼类鳙鱼和草鱼为研究对象,将VSF池室内水力因子空间分布与鱼类运动轨迹相迭加,定量分析了鳙鱼和草鱼在上溯过程中的运动特性、水力偏好以及鱼类运动轨迹与特定水力因子的相关程度。试验结果表明:在流量为0.135 m3/s的VSF池室内,两种鱼喜好在紊动能为0.02~0.035 m2/s2、流速为0.16~0.4 m/s、紊动耗散率为0.02~0.04 m2/s3、应变率为2~3.5 s-1的范围内运动。鳙鱼和草鱼在不同水力区域内的上溯时间与紊动能、流速相关性较大;水流流速矢量体现鱼的趋流特性,决定了鱼的上溯方向,而对于局部空间内鱼的游泳运动行为,紊动能可能是影响更直接的水力因子。(本文来源于《水利学报》期刊2017年08期)
张胜茂,赵申,张衡,杨东海[6](2017)在《基于视频分析的鱼类运动目标提取》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是一个水产养殖大国,渔业养殖产业不但具有一个很大的基数而且增量也是相当可观。因此传统依靠人工对渔业进行病害防治的方法过于低效,也不能提供较高的可靠性;在图像处理和计算机视觉技术快速发展的基础上,选择使用视频监控的手段,利用计算机对图像进行分析进而得出对鱼类行为的判断结果,满足高效、稳定等要求。本文提出了基于监控视频分析进行鱼类运动捕捉的方法,首先对视频图像进行灰度化处理,利用高斯模板对图像进行平滑处理,最后选择对视频帧使用高斯混合模型的方法进行建模得到背景模型,进而得到运动的前景目标,提出了对前景轮廓进行合理性分析提高检测正确率的方法,并且通过实验验证得到了较好的效果。(本文来源于《渔业信息与战略》期刊2017年01期)
陈林博[7](2016)在《鱼类大挪移:美国进步主义时期的鲑鱼“养殖—放流”运动》一文中研究指出19世纪末美国面临严重的渔业资源危机。随着资源保护运动和渔业科研的发展,由联邦渔业管理机构主导的鱼类"养殖—放流"运动逐渐兴起。这场运动以舆论宣传为先导,以建设孵育站、保障放流、革新技术手段等为主要措施,在鲑鱼养殖、放流方面最为引人注目。然而,随着渔业资源的持续衰退,"养殖—放流"运动也在20世纪40年代后逐渐销声匿迹。回顾这段历史不难发现,"养殖—放流"运动在促进科研进步、实行渔业资源保护及刺激养殖渔业发展方面,做出了许多有益的尝试;但在保护物种多样性及基因多样性、革新鱼病防治技术和恢复野生鱼种及栖息地等方面,"养殖—放流"运动仍有许多不足之处。(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史》期刊2016年02期)
张迎秋[8](2015)在《前叁岛海域底层鱼类群落结构、摄食生态和运动行为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以来,人类对海洋生物的过度捕捞和其他海洋产业的发展,导致全球海洋生物种群持续衰退,近岸海域(如海州湾)鱼类种群衰竭和栖息地退化,渔业资源显着衰退。为努力实现全球渔业可持续发展,渔业资源修复工作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开展,如圈定海洋保护区,人工鱼礁投放修复受损生境,以及制定保护性管理措施。自2005年以来在海州湾前叁岛海域开展了人工鱼礁投放等生物资源修复工作,但该区域渔业资源恢复状况缺乏系统性监测。2013年5月-2014年4月,对前叁岛海域底层鱼类群落采样调查共渔获鱼类6目15科22种:大泷六线鱼、许氏平鲉、斑头鱼和星康吉鳗等属于常年性岩礁鱼类,是该区域鱼类群落的优势种;花鲈、大头鳕、鲹科和鲭科种类为季节性洄游鱼类。应用典范对应分析(CCA)方法分析了环境因子对鱼类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鱼类时空分布主要受底层水温和底层水体溶解氧含量的影响。斑头鱼、五带高鳍鰕虎鱼、褐牙鲆、铠平鲉、鲐和高体鰤资源量与底层水温密切正相关;大头鳕和大泷六线鱼资源量与底层水体溶解氧含量关系最为密切,且大头鳕仅分布在低温季节具有较高溶解氧的深水区;许氏平鲉和星康吉鳗在研究区域广泛分布。基于稳定氮同位素法确定了鱼类营养级,多数常年性岩礁鱼类位于第四营养级(3.4~4.0级),属于高级肉食性动物;花鲈和大头鳕处于最高营养级(>4.0级),是顶级捕食者。基于胃含物分析和稳定碳氮同位素分析,对斑头鱼、大泷六线鱼、许氏平鲉(岩礁鱼类)和洄游鱼类花鲈进行了摄食生态学研究。斑头鱼和大泷六线鱼主要摄食蟹类、鱼类和端足类,兼食藻类和多毛类等,许氏平鲉和花鲈主要以鱼类和虾类为食。Schoener重迭指数表明四种鱼类不存在显着食性重迭,单因素相似性分析(ANOSIM)表明种间食性差异显着。花鲈δ15N和δ13C显着高于叁种岩礁鱼类,表明花鲈与叁种岩礁鱼类营养生态位具有显着差异。叁种岩礁鱼类之间δ15N、δ13C范围交互重迭,表明叁种岩礁鱼类营养生态位相近,尤其是大泷六线鱼和许氏平鲉,但是较低的Schoener重迭指数(<0.6)和显着的种间食物组成差异(ANOSIM)共同表明:叁种岩礁鱼类之间存在食性分化。对许氏平鲉持续46天的遥测跟踪研究表明,在研究区域内许氏平鲉具有较高的栖息地忠诚度,栖息地指数为0.90±0.13,而且多数个体在接收器阵列中的一个分区被连续监测到。许氏平鲉信号频次日间显着高于夜间,但连续小波变换分析表明信号频次仅在部分时间段呈现显着昼夜周期(24 h)。栖息地选择指数计算结果表明许氏平鲉对自然岩礁、人工鱼礁分布的砂底和砾石底具有偏好性。许氏平鲉垂直移动主要表现为底栖习性,且垂直移动具有昼夜周期、半日周期和无周期性叁种模式。该研究结果对采捕许氏平鲉、海洋保护区的圈定以及关键栖息地的识别具有重要意义,对许氏平鲉的可持续利用和深入研究具有借鉴性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期刊2015-11-01)
程淑红,刘洁,李雷华[9](2015)在《基于鱼类运动行为的水质异常评价因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利用鱼类运动行为进行异常水质评价的问题,本文对如何选取具有普遍性、全面性、代表性等特点且能够反映水环境与鱼类运动特征参数之间的主要相关性的因子进行了研究。首先通过研究水质变化对红鲫鱼运动轨迹的影响,引入基于鱼类运动轨迹的曲率、邻近特征这两个特征参数;其次分别提取正常和异常水质中红鲫鱼的速度、加速度、曲率、邻近特征4个特征参数,建立水质异常评价因子数据库;最后将不同评价因子输入支持向量机(SVM)进行分类识别,且采用ROC曲线考察鱼类运动特征参数和水质安全定性关系的准确性。实验结果表明,曲率、邻近特征作为水质评价因子明显优于速度、加速度,不但异常水质识别率达到90%以上,而且通过ROC曲线可知其建立的模型具有稳健性、普适性、高效性。(本文来源于《仪器仪表学报》期刊2015年08期)
林俊强,彭期冬,黄真理[10](2015)在《河流鱼类鱼卵运动的水力学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鱼卵输移运动是鱼类早期发育的重要阶段,关系着鱼类卵苗孵化与资源补充。鱼卵运动规律研究对鱼类早期资源量估算、鱼类产卵场修复、生态措施效果评价和鱼类资源保护等工作都至关重要。本文以中华鲟和四大家鱼鱼卵为代表,总结了鱼卵运动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鱼卵物理生物特性、地形因素和水动力因素,并着重从水力学角度综述了这些方面的相关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之上,介绍了鱼卵运动研究主要是通过野外鱼卵调查和标志物放流试验、室内水槽试验和数值模拟等研究方法和手段。同时指出,目前鱼卵运动研究多阐明现象,未说明机理,迫切需要机理性的室内试验来揭示鱼卵运动的规律和影响机制;在数值模拟方面需考虑鱼卵运动的维度和尺度问题,并合理概化鱼卵生态属性;在学科交叉方面,可借鉴泥沙颗粒运动的相关研究方法,将鱼类生态学与水力学、河流动力学等学科交叉融合。(本文来源于《水利学报》期刊2015年07期)
鱼类运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考察力竭追赶训练对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和岩原鲤(Procypris rabaudi)幼鱼呼吸循环系统和力竭运动后代谢特征的影响,在(25±0.5)℃条件下,将2种实验鱼各60尾[体重分别为(28.36±0.08) g和(19.53±0.13) g]随机等分成对照组和训练组,训练组进行1次/d共21d的力竭追赶训练。随后测定各组实验鱼的心脏和鳃指数、血液指标以及力竭运动后过量耗氧(Excess post-exercise oxygen consumption, EPOC)。结果发现:2种鱼心脏指数、鳃指数、血红蛋白含量和红细胞数目在各自对照组和训练组之间都没有显着性差异;岩原鲤对照组的鳃指数显着低于中华倒刺鲃对照组(P<0.05),但心脏指数、血红蛋白含量和红细胞数目与中华倒刺鲃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中华倒刺鲃训练组的运动前代谢率、运动代谢峰值、峰值比率、代谢恢复速率与其对照组没有显着差异,但运动后恢复时间和过量耗氧显着大于对照组(P<0.05);岩原鲤训练组的运动前代谢率显着低于其对照组(P<0.05),但运动代谢峰值、峰值比率、运动后恢复时间、过量耗氧、代谢恢复速率与其对照组没有显着性差异。岩原鲤对照组的运动前代谢率、运动代谢峰值、过量耗氧和代谢恢复速率分别显着低于中华倒刺鲃对照组(P<0.05),但峰值比率和运动后恢复时间与中华倒刺鲃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研究表明:(1)力竭追赶训练对中华倒刺鲃和岩原鲤幼鱼的呼吸和循环系统参数没有产生显着性影响;(2)力竭追赶训练显着提高了中华倒刺鲃幼鱼的无氧代谢能力;(3)中华倒刺鲃幼鱼力竭运动前后代谢率显着高于岩原鲤幼鱼,这可能与其较为活跃的习性有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鱼类运动论文参考文献
[1].张晋.细胞自噬在鱼类精子运动过程中的功能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9
[2].李秀明,张耀光,何春梅,郭海燕,付世建.力竭追赶训练对两种鲤科鱼类呼吸循环系统参数和力竭运动后代谢特征的影响[J].水生生物学报.2019
[3].颜鹏东,谭均军,高柱,戴会超,石小涛.基于视频跟踪的竖缝式鱼道内鱼类运动行为分析[J].水生生物学报.2018
[4].况宏伟,蒋波,黄卫,雷国平,余珍.心滩守护工程水沙运动特性及对鱼类栖息适宜度影响研究[J].中国水运.航道科技.2018
[5].谭均军,高柱,戴会超,石小涛.竖缝式鱼道水力特性与鱼类运动特性相关性分析[J].水利学报.2017
[6].张胜茂,赵申,张衡,杨东海.基于视频分析的鱼类运动目标提取[J].渔业信息与战略.2017
[7].陈林博.鱼类大挪移:美国进步主义时期的鲑鱼“养殖—放流”运动[J].中国农史.2016
[8].张迎秋.前叁岛海域底层鱼类群落结构、摄食生态和运动行为特征[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5
[9].程淑红,刘洁,李雷华.基于鱼类运动行为的水质异常评价因子研究[J].仪器仪表学报.2015
[10].林俊强,彭期冬,黄真理.河流鱼类鱼卵运动的水力学研究进展[J].水利学报.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