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油脂肪酸钙论文-刘发强,夏培蓓,李玉梅,袁一龙,马君佩

植物油脂肪酸钙论文-刘发强,夏培蓓,李玉梅,袁一龙,马君佩

导读:本文包含了植物油脂肪酸钙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气相色谱方法,植物油脂肪酸,分析探究

植物油脂肪酸钙论文文献综述

刘发强,夏培蓓,李玉梅,袁一龙,马君佩[1](2019)在《基于气相色谱方法的植物油脂肪酸分析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材料、试剂、仪器、方法等方面入手,介绍了植物油脂肪酸分析实验用到的材料与方法;其次,从定性和定量分析、色谱柱的选择、甲酯化体系的选择、反应温度影响、精密度和稳定性实验、实际样品测定及植物油脂肪酸组成特点、聚类分析七个方面入手,研究了植物油脂肪酸分析实验的结果与分析;最后,总结了植物油脂肪酸分析实验的结论。希望通过这次研究,为实验人员加深对基于气相色谱方法的植物油脂肪酸分析有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本文来源于《云南化工》期刊2019年05期)

杨水艳,邵志凌,聂绪恒[2](2018)在《10种云南植物油脂肪酸组成比较分析与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气相色谱法对橡胶籽油、葡萄籽油等10种云南特色植物油的脂肪酸组成进行了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除了坝子油和青刺果油外,其余8种植物油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超过80%;SFA与MUFA、PUFA比例接近推荐的膳食脂肪酸比例1∶1∶1的有3种,PUFA与SFA比值大于2的有6种,PUFA的含量较高且n-6 PUFAs与n-3 PUFAs比值小于5的有3种,说明这些植物油都具有很好的开发利用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油脂》期刊2018年01期)

孙春晓,乔洪金,王际英,张利民,宋志东[3](2016)在《鱼油与微藻和植物油脂肪酸成分比较及其替代策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和鱼油价格的快速上涨,使得寻找能够替代鱼油的脂肪源日趋紧迫。【方法】采用直接转酯化进行气相色谱鉴定的方法测定鱼油、多种常见植物油和两种微藻的脂肪酸组成,以37种脂肪酸标准品作为参照,比较分析3类脂肪源的异同。【结果】鱼油的脂肪酸组成与微绿球藻(Nannochloropsis sp.)和裂壶藻(Schizochytriumsp.)相似,但植物油与鱼油相比缺乏EPA和DHA等n?3高不饱和脂肪酸。在满足必需脂肪酸需求的前提下,提出两种替代鱼油的策略:1使用38.0%亚麻籽油配合27.7%微绿球藻藻油和34.3%裂壶藻藻油替代鱼油的策略获得与鱼油一致的n?3/n?6多不饱和脂肪酸比率,能够较好地满足鱼类的营养需求,可作为替代鱼油的首选策略;2使用38.0%大豆油配合27.7%微绿球藻藻油和34.3%裂壶藻藻油替代鱼油的策略则获得与鱼油大体相同的主要脂肪酸类别,价格较亚麻籽油组低廉,可作为备选策略。【结论】使用高EPA和DHA含量的微藻藻油配合植物油替代鱼油在理论上是可行的。(本文来源于《广西科学》期刊2016年02期)

吴静珠,董文菲,刘倩,陈岩,刘翠玲[4](2016)在《基于Raman和NIR特征光谱的食用植物油脂肪酸定量模型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食用植物油4种主要脂肪酸(油酸、亚油酸、硬脂酸和软脂酸)分子结构中拉曼活性较强的基团所对应的谱区以及实测光谱筛选多个特征区间,结合偏最小二乘方法建立46份食用油样本4种脂肪酸的快速拉曼定量分析模型。实验结果表明相较于全谱建模,特征谱区筛选能有效地减少建模所用的变量数,明显提高模型的预测性能。实验中发现食用油颜色的差异会引起拉曼光谱受到不同程度的荧光干扰,因此在上述挑选的特征谱区基础上增加扰动较为明显的了295~325 cm-1波段进行联合建模,显着提高了拉曼定量模型的性能。并与采用数理统计方法进行特征谱区优化的近红外模型相比较,结果表明两类模型性能相当,均可用于食用油脂肪酸的快速、准确检测,其中拉曼模型因其所需样本量少,机理更明确等特点更有优势。(本文来源于《现代食品科技》期刊2016年05期)

徐列兵[5](2015)在《GC/MS法对劣质食用植物油脂肪酸的鉴别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常食用的植物油其营养成分多是由含18-22个碳的饱和或不饱和直链脂肪酸酯组成,其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如亚油酸、亚麻酸是人体必需的脂肪酸,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因此,当油的品质发生变化,脂肪酸的种类和含量可能会发生变化。本实验采用气相色谱-质谱的方法对劣质油品中的脂肪酸的种类和含量进行了分析。第一部分GC/MS法对食用植物油中短链脂肪酸定性定量分析目的: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法分析常用食用油高温加热后油样中产生的短链脂肪酸种类和含量。方法:长链脂肪酸酯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皂化反应,生成长链脂肪酸钠盐;然后取水相酸化,使脂肪酸盐变为游离脂肪酸,冷冻后用正己烷萃取,提取出游离的短链脂肪酸进样,通过气相色谱-质谱(GC/MS)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经GC/MS检测,得油样的全扫描质谱图,与标准谱比对得出:经过高温处理的油样中含有己酸、庚酸、辛酸,在100℃~250℃之间,随着加热温度的逐步升高,短链脂肪酸的量也逐渐增多,其中辛酸的含量较高。叁者在线性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检出限分别为2.73×10-3μg·mL-1、4.07×10-3μg·mL-1、2.33×10-2μg·mL-1,叁者的加标回收率范围在94.4~103%之间,RSD分别为己酸1.9%,庚酸2.8%,辛酸2.7%。结论:方法的系统适应性良好,操作简单,期望可作为劣质食用植物油的一种鉴别手段。第二部分食用植物油和动物油的脂肪酸质谱图的比对研究目的:通过气相色谱-质谱(GC/MS)的定性分析,找出植物与动物油所含脂肪酸种类的不同。方法:油样与2%NaOH-甲醇溶液、14%的叁氟化硼甲醇溶液加热冷凝回流,使油样甲酯化,正己烷萃取进样分析,质谱定性。结果:全扫描的总离子流图显示植物油与动物油脂肪酸的种类明显不同,动物油中含有12个碳以下的饱和脂肪酸,且所含饱和脂肪酸的种类多,而植物油中所含脂肪酸种类很少,很少有奇数、支链或低于16个碳原子的饱和脂肪酸。结论:脂肪酸甲酯化的方法操作简单,快速,方法的适用性良好,可作为鉴别劣质油的手段,尤其是对混有动物油、或由餐后废厨油精炼的劣质油具有特异性。(本文来源于《河北医科大学》期刊2015-10-01)

姜诚[6](2015)在《基于植物油脂肪酸的聚氨酯制备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保护环境和减少对石油资源的依赖,许多科学家都在可再生能源替代石油方面都付出了很大努力。植物油是一种环境友好型、廉价且可再生资源,是替代石油制品的优质原料。使用植物油脂肪酸作为替代石油制品的原料,具有价格便宜、全球产量大、低毒性、生物可降解性等优点,所以植物油一直以来被认为是生产生物基聚氨酯材料,最重要的一种可再生资源。很多科学家已经用植物油基多元醇制造出了聚氨酯材料,并将其与石油基聚氨酯材料相比较,表明了植物油基聚氨酯材料具有更优异的性能。由于植物油脂肪酸的疏水性,植物油基聚氨酯材料更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能,例如更好的水稳定性、更优异的耐候性、更强的拉升性和更好的热稳定性等。通过优化的化学反应条件和提纯手段,我们已经用油酸、十一烯酸和芥酸作为原料,合成出了植物油基芳香型多元醇。其中合成芳香型多元醇的方法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环叁聚炔醇得到芳香多元醇,例如油酸和十一烯酸;一种是环叁聚芳香多元酯,然后将酯基还原成羟基,得到芳香多元醇,例如芥酸。通过核磁共振(NMR)和红外(FTIR)对产物进行分析,证实叁种植物油都得到了纯度较高的芳香多元醇。然后,我们将合成出的芳香型多元醇作为原料,1,4-丁二醇作为扩链剂,与4,4'-亚甲基双(异氰酸苯酯)(MDI)进行聚合反应得到硬度在50%左右的芳香型聚氨酯材料。通过红外(FTIR)、X射线衍射(XRD)、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和热重-差热分析(TG-DTA)对样品进行分析测试,研究生物基芳香多元醇及其结构对生物基聚氨酯材料理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对再生能源植物油的改性,合成聚氨酯材料的方法是可行的,且具有深远的科学意义与实用价值。(本文来源于《湖北师范学院》期刊2015-05-01)

伍新龄,王凤玲,关文强[7](2015)在《植物油脂肪酸甲酯化方法比较与含量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比较不同甲酯化方法、气相色谱升温程序,确定了植物油中脂肪酸成分的气相色谱分析方法,并对5种食用植物油的主要脂肪酸含量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叁氟化硼-甲醇快速甲酯化法具有操作简单、时间短、甲酯化率高的优点。利用CP-Sill 88高极性气相色谱柱,优化的升温程序为:初始温度170℃,保持1 min,以10℃/min升温速率升至200℃,再以1℃/min升温速率升至220℃,保持3 min,20 min内即可有效分离6种脂肪酸。用建立的方法测定5种食用植物油6种脂肪酸的含量,标准曲线的相关性好,相关系数范围为0.999 4~0.999 9,检出限低。(本文来源于《食品研究与开发》期刊2015年07期)

伍新龄[8](2014)在《高温降低食用植物油脂肪酸成分》一文中研究指出探讨不同加热温度对4种植物油中肪酸含量变化的影响。试验选取加热温度分别为25、160、200、240、300℃,加热时间为10分钟,用叁氟化硼-甲醇快速甲酯化方法对花生油、玉米油、大豆油和橄榄油4种植物油中的脂肪酸进行甲酯化,并采用气相色谱法对脂肪酸甲酯化溶液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加热温度升高,4种食用植物油中的脂肪酸总量呈递减趋势。其中,饱和脂肪酸(棕榈酸、硬脂酸、花生酸)的含量变化不明显,不饱和脂肪酸总(本文来源于《农家顾问》期刊2014年12期)

伍新龄,王凤玲,关文强[9](2014)在《不同加热温度对食用植物油脂肪酸成分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不同加热温度对4种植物油中肪酸含量变化的影响。[方法]试验选取不同加热温度(25、160、200、240、300℃),加热时间为10 min,用叁氟化硼-甲醇快速甲酯化方法对花生油、玉米油、大豆油和橄榄油4种植物油中的脂肪酸进行甲酯化,并采用气相色谱法对脂肪酸甲酯化溶液进行定量分析。[结果]结果表明,随着加热温度升高,4种食用植物油中的脂肪酸总量呈递减趋势。其中,饱和脂肪酸(棕榈酸、硬脂酸、花生酸)的含量变化不明显,不饱和脂肪酸总量呈递减趋势。加热到300℃后,花生油、玉米油、大豆油和橄榄油的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分别由38.04%、27.07%、23.87%、67.49%减少到33.76%、24.26%、19.16%、55.50%,变化率分别为11.26%、10.40%、19.70%、17.78%。从单不饱和脂肪酸的变化率来看,大豆油比较不稳定。而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分别由41.65%、60.67%、63.28%、9.27%减少到23.92%、37.17%、37.13%、0(未检出),变化率分别为42.57%、38.73%、41.33%、100%。从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变化率来看,4种食用植物油的变化率均较大,其中橄榄油最不稳定。主要脂肪酸的含量分别降低22.14%、24.72%、30.63%、18.67%。[结论]研究可为指导食用植物油生产、加工以及烹饪过程,避免或减少不良脂肪酸的生成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4年27期)

纪懿芳,胡文忠,姜波,姜爱丽[10](2013)在《食用植物油脂肪酸组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近年来各种新型食用油不断产生,除了传统的大豆油、油菜籽油、芝麻油还有花生油、葵花籽油、棉花籽油等新型油。油中含有维生素、矿物质、脂肪酸等,正确的使用食用油对我们的生活带来益处。方法:本实验采用索氏提取法和超声波萃取法进行提油并对比。对所提的油进行稀土精制。甲酯化处理所提的植物油和商品油。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脂肪酸的组成和种类进行分析鉴定,确定植物油中脂肪酸种类和组成。结果和讨论:实验得出豆油和棉花籽油中亚油酸比较多达到30%和53%,亚油酸可以调血压降血脂。葵花籽油、花生油中油酸比较多达到38%和48%,油酸可以降低人体血糖。芝麻油中亚油和油酸都比较多营养价值高。油菜籽中含有较多的芥子酸40%不适用于油心脏病的人。商品油的成分和提出油的种类差别不是很大。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最高的是油菜籽油82%。含有必需脂肪酸最多的是商品豆油。必需脂肪酸可以降低胆固醇含量以及防止动脉硬化等功能。商品葵花籽油中含有较多的棕榈酸应适当食用。(本文来源于《科技与产业对接——CIFST-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届年会暨第七届中美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期刊2013-10-29)

植物油脂肪酸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气相色谱法对橡胶籽油、葡萄籽油等10种云南特色植物油的脂肪酸组成进行了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除了坝子油和青刺果油外,其余8种植物油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超过80%;SFA与MUFA、PUFA比例接近推荐的膳食脂肪酸比例1∶1∶1的有3种,PUFA与SFA比值大于2的有6种,PUFA的含量较高且n-6 PUFAs与n-3 PUFAs比值小于5的有3种,说明这些植物油都具有很好的开发利用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植物油脂肪酸钙论文参考文献

[1].刘发强,夏培蓓,李玉梅,袁一龙,马君佩.基于气相色谱方法的植物油脂肪酸分析探究[J].云南化工.2019

[2].杨水艳,邵志凌,聂绪恒.10种云南植物油脂肪酸组成比较分析与评价[J].中国油脂.2018

[3].孙春晓,乔洪金,王际英,张利民,宋志东.鱼油与微藻和植物油脂肪酸成分比较及其替代策略分析[J].广西科学.2016

[4].吴静珠,董文菲,刘倩,陈岩,刘翠玲.基于Raman和NIR特征光谱的食用植物油脂肪酸定量模型优化[J].现代食品科技.2016

[5].徐列兵.GC/MS法对劣质食用植物油脂肪酸的鉴别与分析[D].河北医科大学.2015

[6].姜诚.基于植物油脂肪酸的聚氨酯制备及性能研究[D].湖北师范学院.2015

[7].伍新龄,王凤玲,关文强.植物油脂肪酸甲酯化方法比较与含量测定[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5

[8].伍新龄.高温降低食用植物油脂肪酸成分[J].农家顾问.2014

[9].伍新龄,王凤玲,关文强.不同加热温度对食用植物油脂肪酸成分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4

[10].纪懿芳,胡文忠,姜波,姜爱丽.食用植物油脂肪酸组成研究[C].科技与产业对接——CIFST-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届年会暨第七届中美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2013

标签:;  ;  ;  

植物油脂肪酸钙论文-刘发强,夏培蓓,李玉梅,袁一龙,马君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