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族裔经济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移民,族裔,贡献,困境
族裔经济论文文献综述
李梅[1](2018)在《普拉托华人移民与族裔经济的研究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族裔经济与移民的相关研究是近年来学术界研究的焦点,普拉托作为意大利华人最多的城市一直以来备受国内外学者及当地政府的关注。本文对普拉托移民的情况做了简要介绍,对族裔经济的研究进行了综述,阐述了对华人移民"走出去"的过程中为当地经济作出贡献以及与当地融合过程中所产生的摩擦,为关于普拉托移民的深层次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当代经济》期刊2018年11期)
赵晔琴[2](2018)在《族裔经济的跨国建构与族群聚居的地方空间生产——基于对浙江省义乌市外籍商人的访谈》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在国际贸易中与日俱增的经济地位与实力,越来越多的外籍人士进入我国境内经商、求学,甚至长期居住。跨国移民作为移民研究中的一支重要分支,亟待相关研究的深入开展。本研究以浙江省义乌市的田野调查为经验资料,发现义乌的跨国移民正在建构两种不同的社会空间。他们一方面通过族裔经济维持与移出国之间的跨国社会网络空间,另一方面通过在移入国的居住与宗教的双重空间建构,逐渐形成地方性的族群聚居空间。这种双重的社会空间建构是义乌跨国移民实现迁移、定居的重要内在机制。(本文来源于《浙江学刊》期刊2018年03期)
王宗军,韩晓生,胡宏兵[3](2017)在《格伦·劳里对族裔经济理论研究的贡献》一文中研究指出格伦·劳里美国当代着名黑人经济学家,最突出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对族裔经济理论问题的系统研究上。劳里利用"自我肯定的种族刻板印象"理论分析"种族污名"的形成和固化;从历史的角度分析黑人被打上各种负面烙印的过程,并站在黑人的立场上呼唤"种族正义"。为更合理地解释种族收入差距,劳里首次在经济学领域引入社会资本概念,以论证社会资源对人力资本积累的重要影响。劳里还对美国政府推出的平权措施进行了深入研究,不仅从理论和逻辑上推导了实施平权措施对消除种族不平等的积极影响,也验证了在何种条件下平权措施能实现其预期效果,避免"逆向歧视"。劳里关于种族理论的系统研究及所提出的政策建议是他对当代社会经济学的重要贡献,值得世界所有多民族国家重视、研究和借鉴。(本文来源于《经济学动态》期刊2017年11期)
狄金华,周敏[4](2016)在《族裔聚居区的经济与社会——对聚居区族裔经济理论的检视与反思》一文中研究指出族裔聚居区是国际移民社会中的一个常见现象,它的发展与治理形态对于国际移民及其移居国都具有重要影响。基于族裔聚居区而展开的个体或群体行为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这些研究更多的是从族裔聚居区内在的结构来分析其对族裔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移民社会融入的影响。本文在细致梳理族裔聚居区研究理论发展脉络的基础上,检视族裔聚居区经济理论"从社会看经济"研究路径的内在逻辑,并剖析其分析概念和架构的局限所在,进而提出"从经济看社会"路径在未来族裔聚居区研究中的可能与可为。本文认为,"从经济看社会"有助于将族裔聚居区重新置于研究分析的中心位置,并跳出原有的"隔离—融入"(边缘—主流)的二元对立分析框架,在一个多元的视角中,以族裔聚居区为中心来审视作为不同族裔的国际移民群体之间、移民群体与本土其他族裔群体之间由于冲突、合作与博弈构成的社区结构以及身处其中的个体的行为选择。(本文来源于《社会学研究》期刊2016年04期)
郭俭[5](2016)在《香港族裔经济中的印尼华侨与华人》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七八十年代,有不下20万的印度尼西亚华侨自中国内地迁居香港;而近30多年来,印尼家务工人亦接踵而至,其在香港的人数现已超过13万人。这两群看似毫不相干的移民,在21世纪全球化以及区域移民的大语境下相遇,共同构建了香港经济活动中奇特的族裔景观,具体包括印尼食品店、服装店、手机店、家具店等等。基于文化背景、语言条件以及香港公民身份等因素,第一代印尼归侨以及千禧年前后开始定居香港的印尼华人或自己充当雇主,或在族裔经济中担任雇员,自然而然成为在港印尼族裔经济的先驱者与主要获利者。本文根据2013年到2016年初的田野调查和深度访谈,梳理在港印尼华侨华人的移民背景以及类别,探讨印尼华侨华人如何在印尼家务工人移民潮的推动之下,启动他们的族裔资源,使之成为具有商业用途的资本,从而促进了过去十多年来香港印尼族裔经济的蓬勃发展。(本文来源于《东南亚研究》期刊2016年03期)
刘传喜,唐代剑[6](2015)在《乡村旅游新业态的族裔经济现象及其形成机理——以浙江德清地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浙江德清外籍人士投资经营的洋家乐旅游新业态为例,分析了洋家乐族裔经济的经济业态、规模和空间分布、社会网络、运作模式以及形成机理。研究发现,德清洋家乐族裔经济的经济业态包括乡村民宿、度假村、庄园、俱乐部等多种类型,主要分布在环莫干山地区,表现出复制性比较强和根植性比较强两种不同的社会网络特征,在运作上则形成了具有族裔特色的"生态循环"商业运行模式。在洋家乐族裔经济现象的形成过程中城市环境问题是推力,乡村自然生态环境和旅游市场结构中的机会是拉力,而族裔社会资本、区位交通、当地政策与社会文化是条件因素。研究可为我国乡村旅游转型升级与国际化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本文来源于《经济地理》期刊2015年11期)
周雯婷,刘云刚[7](2015)在《上海古北地区日本人聚居区族裔经济的形成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中国国际化程度的提高,在华外国人数量日益增长并呈现在特定大城市集聚的倾向。上海作为在华外国人集聚规模最大的城市,古北地区的日本人聚居区及其族裔经济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主要通过实地调查及深度访谈,探讨古北地区日本人聚居区族裔经济的形成特征。研究发现:古北地区日本人族裔经济形成了以日本人聚居区为依托、以日本人为主要服务对象、中国人和日本人共同经营的特色,该地区的出现既与中国的移民、经济政策相关,也与日本人的族裔特性如旅居属性、较高的社会经济地位、民族内向性等因素相关联。作为高端移民族裔经济的代表,日本人聚居区族裔经济的形成给上海的城市规划建设及移民管理带来了新的课题。(本文来源于《地理研究》期刊2015年11期)
金旼旼[8](2014)在《弗格森案折射美国族裔经济鸿沟痼疾》一文中研究指出最近,美国密苏里州小城弗格森因黑人青年遭警察击毙成了美国舆论焦点,并引发全美大规模黑人抗议。很多海外观察者在分析这一事件时,都将美国种族问题归结于种族歧视的社会心理和执法过激、司法不公的政治现实。但其实,美国城市的人口结构变化、族裔收入差距才是更深层次的(本文来源于《中国证券报》期刊2014-12-13)
刘云刚,陈跃[9](2014)在《广州日本移民族裔经济的形成及其社会空间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在华外国人也日益增多。其中部分开始由短期滞在转向长期居留,日本人为典型之一。外国人居留模式的变化,对中国城市经济社会及空间景观带来前所未有的诸多影响,族裔经济的出现即是其中一个主要特征。本文在此背景下,运用实地调查、问卷与半结构化访谈等方法,实证了在广州日本移民族裔经济的形成,探讨了其规模、行业分布、形成过程及运作模式,通过案例剖析揭示了新时期在华日本移民族裔经济的基本特征及其社会经济影响。研究发现,在广州日本族裔经济体系业已形成,并且其仍在发展壮大之中。广州的日本移民对族裔经济依赖度高,族裔经济不仅是其生活的支撑,同时也是保持族裔身份认同的工具。广州日本族裔经济具有自我服务、本地植根的特征,同时族裔经济的发展在空间上也带来族裔景观,如广州的天河北地区即是一例。这些变化给中国的国际化城市建设和移民管理带来了新的课题。(本文来源于《地理学报》期刊2014年10期)
王剑峰[10](2014)在《美国族裔经济的社会学研究:理论与局限》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族裔经济社会学理论的直接来源,一个是有关少数人中间商的研究文献;另一个是早期黑人运动领袖布克·T·华盛顿的经济哲学思想。在这些理论传统基础上,衍生出族裔经济或族裔所有经济、族裔飞地经济、族裔控制经济等叁个理论取向。族裔经济研究的社会学意义要远远大于其经济学意义,因为族裔经济为处于弱势的族群成员提供就业机会,从而避免或减少失业,并为个人乃至整个群体的向上的社会流动提供可能的路径选择。(本文来源于《世界民族》期刊2014年03期)
族裔经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我国在国际贸易中与日俱增的经济地位与实力,越来越多的外籍人士进入我国境内经商、求学,甚至长期居住。跨国移民作为移民研究中的一支重要分支,亟待相关研究的深入开展。本研究以浙江省义乌市的田野调查为经验资料,发现义乌的跨国移民正在建构两种不同的社会空间。他们一方面通过族裔经济维持与移出国之间的跨国社会网络空间,另一方面通过在移入国的居住与宗教的双重空间建构,逐渐形成地方性的族群聚居空间。这种双重的社会空间建构是义乌跨国移民实现迁移、定居的重要内在机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族裔经济论文参考文献
[1].李梅.普拉托华人移民与族裔经济的研究综述[J].当代经济.2018
[2].赵晔琴.族裔经济的跨国建构与族群聚居的地方空间生产——基于对浙江省义乌市外籍商人的访谈[J].浙江学刊.2018
[3].王宗军,韩晓生,胡宏兵.格伦·劳里对族裔经济理论研究的贡献[J].经济学动态.2017
[4].狄金华,周敏.族裔聚居区的经济与社会——对聚居区族裔经济理论的检视与反思[J].社会学研究.2016
[5].郭俭.香港族裔经济中的印尼华侨与华人[J].东南亚研究.2016
[6].刘传喜,唐代剑.乡村旅游新业态的族裔经济现象及其形成机理——以浙江德清地区为例[J].经济地理.2015
[7].周雯婷,刘云刚.上海古北地区日本人聚居区族裔经济的形成特征[J].地理研究.2015
[8].金旼旼.弗格森案折射美国族裔经济鸿沟痼疾[N].中国证券报.2014
[9].刘云刚,陈跃.广州日本移民族裔经济的形成及其社会空间特征[J].地理学报.2014
[10].王剑峰.美国族裔经济的社会学研究:理论与局限[J].世界民族.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