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中医院福建厦门361000)
【摘要】目的:研究中药熏洗联合甲钴胺阳陵泉穴注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8月—10月在我院治疗的糖尿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单纯的中药熏洗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甲钴胺阳陵泉穴注,1个疗程后对比疗效。结果:对于治疗组总有效率,观察组明显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采用中药熏洗联合甲钴胺阳陵泉穴注疗效显著。
【关键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药熏洗;甲钴胺;阳陵泉穴注
【中图分类号】R24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9)02-0224-01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s)是指在排除其他原因的情况下,糖尿病患者出现与周围神经功能障碍相关的症状,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DPNs通常为对称性,下肢较上肢严重,临床表现为先出现肢端感觉异常,如袜子或手套状分布,伴麻木、烧灼、针刺感或如踏棉垫感,有时伴痛觉过敏,随后有肢体疼痛,呈隐痛、刺痛,夜间及寒冷季节加重[1]。DPNs可诱发足部疼痛、溃疡坏疽,增加截肢的风险,最终导致糖尿病患者病死率和死亡率增加。因患者对截肢的恐惧而出现焦虑,增加家庭及社会的负担。本文通过研究中药熏洗联合甲钴胺阳陵泉穴注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为DPNs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改善生活质量,增强患者的信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DPNs的临床诊断主要根据患者的糖尿病病史、周围神经功能障碍的临床症状和/或体征以及神经电生理学检查来确定,而且需要排除引起这些症状和/或体征的其它神经系统病变。如果没有进行下肢和足部的详细体格检查,就不能诊断糖尿病DPNs[2]。选取DPNs患者60例,均符合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诊断标准,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神经病变,皮肤均无破损。入院前均有不同程度的肢体麻木、疼痛、乏力等症状。将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划分为观察组30例,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38~69岁,病程4天~14天,平均7天;对照组30例,男性20例,女性10例,年龄36~73岁,病程5天~15天,平均7天。比较两组之间纳入人员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信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糖尿病饮食,控制血糖,配合活血化瘀、营养神经及改善微循环类药物静脉输液。
1.2.1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及中药熏洗。中药熏洗方法是用1000~2000ml、温度约60℃的热水将我科自制的安糖熏洗方包冲开,待药液的温度降至40℃~45℃左右时,让患者用此药液泡脚,20min/次,1次/d。熏蒸及泡脚时一定要注意控制好水的温度,防止烫伤皮肤,尤其是对皮肤感觉差的患者。
1.2.2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及中药熏洗的基础上,实施甲钴胺阳陵泉穴注,每日一次,左右交替,500ug/次。穴注方法:患者取仰卧位,注射肢屈膝,在小腿外侧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选取阳陵泉穴位置,常规消毒,取1mL注射器抽取甲钴胺注射液500ug,右手持注射器对准阳陵泉穴,快速刺入皮下,然后将针缓慢推进,达到一定深度产生得气感应(针刺部位酸麻胀)后,回抽无血后缓慢注入药液[2]。起针后,适当按压皮肤以起到止血作用。中药熏洗方法同对照组。
1.3评定标准
(1)观察患者足部皮温及肢端血运情况:足部皮温是否下降,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2)尼龙丝检查:足部感觉减退或消失;(3)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症状改善不明显,夜间睡眠无好转为无效;肢端麻木、疼痛及乏力减轻,夜间睡眠好为显效;肢端麻木、疼痛及乏力略减轻,夜间睡眠较好为有效[3]。显效+有效=总有效。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两组间比较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意义。
2.结果
表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比较例(%)
注:两组比较,P<0.05。
3.讨论
本研究对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及护理的基础上,采用中药熏洗联合甲钴胺阳陵泉穴注,患者足部皮温恢复较明显,足背动脉搏动较好,皮肤感觉异常消失,肢端麻木、疼痛及乏力等症状明显减轻,其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实施中药熏洗联合甲钴胺阳陵泉穴注能够降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DPNs患者的生活质量,通过实施心理干预、运动锻炼、控制饮食等护理措施,提高疗效,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降低糖尿病患者的致残率和病死率,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卢琳琳.糖尿病教育与护理在预防糖尿病足中的临床研究[J].医学信息,2011,1(上旬刊):181-182.
[2]陆祖谦,丁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治进展[J].药品评价,2013,10(17):35-45.
[3]蔡丽萍,周珈莉.糖尿病足筛查运用于糖尿病足诊断的护理[J].实用糖尿病杂志,2010,2: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