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前课后;效率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课堂上我们讲解的时候,学生都说自己听懂了。可是到了自己做题的时候,同样的问题又错误百出。从学生那边反馈来看,他们有的说是搞混了,有的一经提醒,又恍然大悟。为什么会产生这些现象?其原因何在?首先我们在教学这些内容的时候,有一种“强加”给学生的感觉;同时它在编排上比较分散,课时安排上比较短;况且教材作为一种“文本”,它的容量和表现力是有限的。比如分数的性质,为什么会分母越大,分数值会越小?圆的面积为什么会等于?其次,我们在新授这些内容时,都曾精心为学生选择提供了典型的具体事物作为背景来支撑这些概念(学生在理解这些概念时,脑子里往往会闪现教师提供的背景材料),但这不够全面,我们还应提供更多生动的材料来丰富他们对概念的认识。
如何解决我们的问题?笔者认为不应该局限在课堂教学上,课外还需要引导,从课前、课后、学生作业、各种活动这几个方面来进行教学:
一、创设生活情境,引发探究兴趣
杜威曾说过:“教育即生活”。要为学生提供一个生活情境,引发他们的探究兴趣。尽管课堂中也积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情境,但如果把这个“实际经验情境”延伸到了课前,引导、帮助他们积累一些相关的经验,弥补他们已有经验之间的差异。引导他们观察与新知相关的事物,让学生收集观察到的信息资料。
如教学“时、分、秒”的认识:笔者提前一个星期请学生去了解钟的作用,观察钟面上有什么?猜一猜它们有什么意思?会从钟面上看时间吗?鼓励学生之间交流,向家长咨询等,意在相互促进,形成一致的良好的最近发展区,直到他们已有的认识与观察到的现象之间产生矛盾。然后,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时、分、秒”的教学,这样的学习是以学生的经验为内容,学生觉得既亲切又与他们息息相关。
二、留下教学素材,加强学生体验
教师在新课中,都会为学生提供各种丰富的学习素材,但是总有一些学生由于各种因素还没来得及好好体验,没有时间细细回味。那么我们不应让这些有价值的素材昙花一现,应该尽可能地把这些素材留放在教室里,让每个学生在课后、平时都有更多的机会去亲手触摸感受素材,有助于他们更感性地理解这些知识概念。
如认识了“时、分、秒”后,笔者就把钟面放在教室的数学角里,让学生观察上、下课的具体时间,如果有学生还不能较好掌握认识时间,那么他还可以利用这些机会去请同学、教师帮忙,这样非常有利于他们的学习。又如:认识了“千克、克”后,笔者把l千克一袋的沙、500克一袋的盐等材料放在数学角里,让学生反复掂量,体验;认识长度单位“米、厘米”,“分米、毫米”后,我把实际长度为1米、1分米、1厘米的纸条贴在教室的墙壁上,学生可以天天看见,反复观察、比划,并且经常用这些长度作为标准估量常见物体的长度,在多次的操作中,学生把这些单位的实际长度的印象深深烙在了脑海中。
实践告诉笔者,这些概念本来是抽象的,在学生的脑海中很难把概念与其具体意义相对应,但是由于这些表示具体意义的事物经常摆在学生的眼前、身边,所以他们能耳熟能详了。这些本来让我们教师头疼的教学内容,就这么简单地让学生掌握了。
三、丰富作业内涵,提高经验能力
作业是改造或改组学生新知识的有效途径。针对这些学习内容的可操作度较大,实践性强,所以笔者在这些内容设计作业时,大多采用开放的作业形式,把知识点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事件,尽可能丰富作业内涵,让学生进行练习运用。
如:认识了“时、分、秒”之后,笔者请学生回家记录几时吃晚饭,看动画片,睡觉,早上几点起床等,在此基础上合理安排自己一天的作息时间,这些作业学生可以在一个星期内完成;“认识方向”后,笔者首先请学生回去观察自己家周围的八个方向都有些什么,画一画;然后观察自己的家在学校的哪个方向,画出上学的路线图,最后向好朋友介绍,请认识的朋友看看路线图对不对;认识角之后,笔者请学生用活动角去比较找到的两个角的大小;认识直角之后,笔者请学生用课上折好的一个直角去找周围物体表面上的直角;学习了“统计”之后,笔者把统计班内订购牛奶的情况、参加运动会各项比赛的人数、征订报纸情况,这些任务交给学生,而笔者只是在一旁引导。
这样的作业,摒弃了传统的形式,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探索余地,问题的解决也因学生自身而各显独特,他们都能按自己的思维角度获得答案,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他们会运用所学数学知识,甚至其他学科知识来思考问题,从而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体现“大数学”的开放教育,真正达到提高学生经验进程的能力。
四、珍惜各种活动,融入社会大舞台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习应当从经验中学、从活动中学、从做中学,注重培养学生对现有生活的适应能力。而空间观念、统计概率这些知识对学生生活具有指导意义,同时对这些知识的掌握也需要有真实的活动情境能让学生亲身尝试,所以笔者注意利用每一次活动,为学生安排可以让他们实践的主题。
如教学“千米”这一概念,在课上无法让学生亲身体验千米的实际长度,但在学生进行远足活动时,我就注意告诉学生从哪里到哪里是1千米的距离,操场上跑4圈就是1千米。然后学生通过步行,实际感受千米的具体长度,从而形象直观地让学生了解了千米的概念,很好地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总之,要上述的这些问题,我们必须深知其产生的原因,从源头上找对策,这样方能对症下药,游刃有余。
参考文献:
[1]姚红雁.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小学数学教育,2010(9).
[2]高娟娟.着眼于学生数学学习的后劲与长效[J].小学数学教育,2012(6).
(作者单位:浙江省乐清市石帆二小325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