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宋元话本小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女性意识,宋元,小说话本
宋元话本小说论文文献综述
黄薇[1](2019)在《论宋元小说话本中的女性意识觉醒》一文中研究指出宋元小说话本塑造了一批独特而鲜明的女性形象,与唐传奇中流传的女性形象相比,她们追求婚姻恋爱更加大胆热情,对礼教束缚的男性附属品身份有所醒悟,独立人格愈发显现。部分宋元小说话本中的女性,受社会经济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已有明显女性意识觉醒的痕迹,虽未能实现真正的女性独立,但仍有其积极意义。(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9年30期)
慎泽明[2](2019)在《宋元灵怪话本小说的临安故事背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南宋都城临安物阜民丰,九衢叁市。一些以临安为叙事地点的宋元灵怪话本小说在人物塑造与情节设置等方面都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9年20期)
张姣婧[3](2019)在《宋元话本小说之媒人要素初探——以基本面貌、异素互联与书场情境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媒人是宋元话本小说中一个极具价值的文学要素。话本小说中的媒人形象为我们揭示出不为正史所载的宋元时期媒人的基本状况。她们多为70岁以上的专职化私媒,在市井中普遍受到尊重。贪利热心、性格圆滑、抗压能力强是媒人的普遍特质。在与其他文学要素的互动关系中,媒人常常作为小说中不可或缺的伏笔,抑或推动情节发展与折转的关键,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同时,牵连与映衬其他人物也构成了媒人存在的重要使命。及至书场情境,程式化的说媒方式不仅可以减轻说话人的记忆负担,亦能够实现其亲近观众的理想。而说书人在演绎媒人时采取的视角变换与市井俗语,则突破了常规的叙事范式,并将表演现场的氛围推向了高潮。(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刘相雨[4](2019)在《小说作品的整理与小说史料的考证——论胡适宋元话本小说的研究范式》一文中研究指出胡适对宋元话本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宋人话本八种序》《〈水浒传〉考证》《〈西游记〉考证》等作品中。胡适考证了《京本通俗小说》各篇作品的成书时代,肯定了宋元话本小说在小说史上的地位和价值;胡适倡导科学的研究精神和"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研究方法,扩大了白话小说的社会影响。胡适的研究也存在着假设太大胆而求证不够小心、盲信前人观点的缺憾。(本文来源于《绍兴文理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03期)
李术文[5](2018)在《宋元话本小说中的“六礼”叙写》一文中研究指出宋元话本小说是以描写市民生活为主的民间文学,其中许多作品都涉及婚俗题材,从说媒相亲到下聘纳礼,从奠雁传书到花烛成婚,古代传统婚姻必经的六个程序均有叙写。文章通过对这些复杂的婚姻仪式和婚礼习俗的梳理,可以管窥当时的婚俗礼仪程序,探究婚姻题材与话本之间的内在联系,了解这些仪式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功能和文化意义。(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4期)
叶楚炎[6](2018)在《论宋元话本小说中的分回》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回是宋元话本小说体制方面的一个重要特点。通过对前辈学者论述分回时所使用的一些标志文本的分析,可以得到分回的主要标志物和次要标志物,以及主要标志物被删改之后形成的复合标志物。通过这些标志物,不仅可以看到话本小说中留存的分回痕迹,还可以对这些文本进行层次的划分,并进而考察话本小说文本变迁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对于话本小说的体制,也能有新的观照,分回部分连用的两首韵文实际上是上一回的回尾和下一回的入话,整篇话本小说就是通过对于"入话——正话中的一回(或头回)——回尾(或篇尾)"这一格局的重复与连缀而形成的。这也提醒我们关注原先分回部分韵文的特性,在"韵散结合"的总体表征之下,给予这些韵文更为细致的辨析。(本文来源于《文学遗产》期刊2018年03期)
易水霞[7](2017)在《从小说话本和笔记看宋元时期的贞节观念》一文中研究指出宋元时期,虽然朝廷和社会精英极力鼓吹妇女贞节,但这并不等于民众的重视和践履,现实和礼教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反差。宋元小说话本和笔记表明,民众也尊崇贞节,不过他们赞扬的是以真情为基础的贞节,对失节改嫁的妇女也很宽容,更重要的是对夫妻双方的忠贞提出了同等要求,体现出超越时代的进步性,不过其贞节观念中的庸俗功利性也不容讳言。(本文来源于《广西社会科学》期刊2017年11期)
施文斐[8](2017)在《宋元明话本小说中的性别书写与价值观念变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性别研究在近些年来一些新兴的研究领域中颇为“时髦”,其集中探讨的是关乎人类生存之根本的性与性别问题。即以本论文考察的文本范围——宋元明话本小说而论,反映两性关系与两性情感生活的情欲故事、艳遇类故事、私情类故事大量存在,并构成了本论题考察的文本主体。但“性别书写”并不能被简单地理解为两性关系书写,更不能缩化为上文列举的这些两性情感故事。事实上,除了两性关系外,凡性别(男性、女性)形象、性别(男性、女性)气质等相对而言立足于各自性别内部的“非关系性”问题更是本论文的考察重点。且正如“书写”二字所暗示的那样,本论文所做的性别研究已在相当程度上脱离了其原初的社会学范畴而立足于文学领域内的小说文本实际。因而,本论题所考察的性别状态更多地是一种文字书写,或者说文学创作的产物,而非社会学意义上的真实样态。同时也正因为如此,作为文学创作产物的“性别书写”也必然受制于小说家编创小说时所秉持的价值观念,而价值观念本身则又会进一步受制于不同时期不同的时代语境,凡政治时局、学术思潮、审美风尚、社会心理等方面的种种变化都将会对这一时期小说文本中的性别书写产生复杂而又深远的影响。因此,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将大致遵照“时代语境的勾勒——价值观念的变迁——性别书写的相应变化”这一脉络而加以展开,并借此来探讨性别书写与价值观念变迁之间的关系问题。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主要涵盖叁大板块,按时间的先后顺序依次为宋元话本小说、“叁言”、崇祯朝话本小说。在“崇祯朝话本小说”这一板块中,由于“二拍”与其后的崇祯朝话本小说在价值观上呈现出了鲜明的差异性,因此,该板块的论述实际上又可再细分成两部分,即“二拍”以及“二拍”之后的崇祯朝话本小说。通过对该叁大板块四大部分的小说文本进行分析与贯通,笔者将力图证明如下观点,即宋元明话本小说中展现出的性别书写,无论是两性(男性、女性)形象、性别气质(性别气质的变化、性别气质的流动等)、两性关系模式等实际上都是“被”书写出来的,其在不同阶段的不同展现总是不可避免地受制于这一时期的时代语境以及由此形成的价值观念,其中女性形象的塑造则更为被动,在时代语境与价值观念之外尚要受制于来自于男性社会的某种性别层面上的愿望与期待。尽管其间呈现出的性别状态往往确有一定的现实基础,如明清时期贞节烈女确实大量涌现,清初江南地区女性的受教育程度确实普遍提高等,但于小说文本中呈现出的性别状态更多地只是出于某种意愿的“被”书写而已,其目的往往是为了更好地迎合处于某一时代语境下的男性群体之于女性的某种愿望,如明亡前夕对贞节烈女的大量“需求”,清初之际对佳人的“白日梦”式的女性想象等等。也正是从这一角度出发,笔者并不赞同将宋元明话本小说中与性别书写有关的相关文本当做这一时期的社会学“史料”,因为这些“被”书写出来的性别状态并不能必然反映出当时社会中两性状态的真实情况,这一点在将性别书写于不同时期的不同变化与于其背后发挥驱动作用的价值观念的变迁相勾连后将会得到更加清晰地呈现。(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7-11-01)
任培兵[9](2017)在《宋元话本小说因缘主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程毅中先生《宋元小说家话本集》为依据,对现存宋元话本中的“小说”类话本进行研究。《宋元小说家话本集》除去残缺不全的篇目《红白蜘蛛》等外,共有小说话本叁十九篇。本论文对于宋元话本小说的因缘主题采取对比分析法、文本解读法、概括归纳法等方法,分析佛教“因缘”思想的产生、发展,以及其在宋元话本小说中的类别表现。同时概括并归纳同一主题的话本小说特点,在分析、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揭示宋元话本小说产生的原因以及价值体现。本论文分为四章。第一章内容分析关于宋元话本小说因缘主题研究的现状,介绍宋元话本因缘主题的研究对象、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二章介绍因缘观念的产生以及东传,同时展示因缘观在中国化的过程中产生的变化;第叁章,通过文本分析、对比研究等方法,从“因果报应”、“缘分”、“缘生”等角度揭示宋元话本小说的因缘主题表现:第四章从社会学角度、文学角度揭示宋元话本小说因缘主题产生的原因;同时揭示宋元话本小说因缘主题的社会价值和文学价值。(本文来源于《海南大学》期刊2017-05-01)
汤传扬[10](2017)在《宋元小说话本词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话本”是目前所能看到的最早纯用白话来写的文学作品,是我们研究汉语词汇史的宝贵材料之一。本文以40篇宋元小说话本为基本研究语料,并参以其他语料,从纵向(历史)和横向(方言)的比较中,对宋元小说话本词汇的发展演变及相关问题作专题研究。本文分叁章,首尾分别是“绪论”“结语”。“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现状,宋元小说话本的语料价值,本文的研究内容、意义、方法及材料。第一章考察了 40篇宋元小说话本中正在或已经发生更替的“绳/索”、“每天”义词语(每日、日日、逐日、日逐、逐朝、每天、天天)、“物品”义词(物事、东西、物件)、“女性貌美”义词(俊、俊俏、标致、齐整)、“鸟类巢穴”义词(巢、窠、窝)在近代汉语阶段(汉语发展史中)的历时演变、南北差异及共时分布。通过对这五组常用词的考察,我们发现:常用词演变在地域上表现出不均衡性,“北方趋新,南方存古”是汉语演化的大趋势;近代汉语特别是明清时期常用词演变的南北差异,表现出极强的历史传承性;官话基础方言的变动影响主导词的更替。第二章从历时和共时的角度探讨了“后生” “事体”“肚皮”等词以及表“活儿”“用品”义的“生活”、表“抛撇”义的“闪”之通行地域的流变。通过对这五组词的考察,我们发现:考察一个词在历史上的地域流变,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时地观念,勿以“今籍”推“祖籍”;同义词的竞争、表义不明晰、词义负担过重是影响词语地域流变的因素;部分现代汉语方言词是由近代汉语通语词发展、演变而来。它们在方言中既有承传,又有创新。第叁章从历时和共时的角度探讨了“食次”“动使” “发恶”“家缘”“外日”等词的消亡以及“富贵”之“财物;财宝”义、“措置”之“筹措;筹集”义、“消耗”之“音信”义的消亡。通过考察,我们发现:影响词消亡的因素有:俗语词在近代汉语阶段增多、构词语素的发展变化、表义不明晰等。义项的消亡则主要是词义系统自我调节所致。结语总结了常用词演变反映的若干问题,并对考察词的地域性、词(义)的时代性过程中的一些普遍问题作几点思考。(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17-03-15)
宋元话本小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南宋都城临安物阜民丰,九衢叁市。一些以临安为叙事地点的宋元灵怪话本小说在人物塑造与情节设置等方面都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宋元话本小说论文参考文献
[1].黄薇.论宋元小说话本中的女性意识觉醒[J].青年文学家.2019
[2].慎泽明.宋元灵怪话本小说的临安故事背景研究[J].青年文学家.2019
[3].张姣婧.宋元话本小说之媒人要素初探——以基本面貌、异素互联与书场情境为中心[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4].刘相雨.小说作品的整理与小说史料的考证——论胡适宋元话本小说的研究范式[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2019
[5].李术文.宋元话本小说中的“六礼”叙写[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6].叶楚炎.论宋元话本小说中的分回[J].文学遗产.2018
[7].易水霞.从小说话本和笔记看宋元时期的贞节观念[J].广西社会科学.2017
[8].施文斐.宋元明话本小说中的性别书写与价值观念变迁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7
[9].任培兵.宋元话本小说因缘主题研究[D].海南大学.2017
[10].汤传扬.宋元小说话本词汇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