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的实践转向论文-张敏

美学的实践转向论文-张敏

导读:本文包含了美学的实践转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刘纲纪,实践转向,实践美学

美学的实践转向论文文献综述

张敏[1](2018)在《刘纲纪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实践转向》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美学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实践转向的理论产物。刘纲纪的实践自由论美学理论在推动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实现实践转向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刘纲纪从理论性质上将马克思美学确证为"实践观点的美学",不仅将"实践"确证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逻辑起点,促进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逻辑起点的实践转向,而且还促使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从反映论模式向实践论模式的转向,实现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逻辑架构的实践转向。同时,得益于刘纲纪对马克思实践观的本体化阐述,使得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美学在逻辑起点上实现了现实性与普遍性的统一,在理论逻辑架构上实现了唯物性与辩证性的统一。(本文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期刊2018年02期)

张敏[2](2016)在《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实践转向的萌芽》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中国当代美学主导思潮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美学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实践转向的理论产物。而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实践转向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40年代周扬和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阐明。周扬在《我们需要新的美学》一文中明确指出,不论是客观的艺术作品还是主观的审美能力都是社会实践的产物。这一观点的提出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第一次进入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者的理论视野。毛泽东则在《实践论》中对作为逻辑起点的实践做出了较为清晰的阐明,并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出发分析了文艺的基本特征。这些基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美学论述直接促发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实践转向,使得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逻辑起点开始从社会生活转向社会实践。这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实践转向的萌芽,也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美学的萌芽。(本文来源于《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5期)

张玉能,张弓[3](2015)在《实践转向与美学的逻辑——实践转向与美学的逻辑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人文科学的美学,从实践转向的角度来看,其逻辑起点是人类社会实践,而人的存在只是美学的出发点。对应着实践结构的物质交换层,意识作用层,价值评估层,美学的逻辑结构应该包含着自然客体逻辑,即合规律性逻辑;人类主体逻辑,即合目的性逻辑;主客体关系逻辑,即审美间性逻辑。对应着实践类型的物质生产,精神生产,话语生产,美学的逻辑构成应该包含着物象逻辑,即感性形式逻辑;意象逻辑,即知性形式逻辑;形象逻辑,即理性形式逻辑。对应着实践的受动和主动相统一过程,物质和精神相统一过程,共时性和历时性相统一过程,美学的逻辑过程应该包括意向性活动逻辑,即对象化逻辑;超越性活动逻辑,即符号化逻辑;时空性活动逻辑,即现实化逻辑。美学的逻辑力量就在于实践的建构功能、转化功能、解构功能在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中的实现。(本文来源于《云梦学刊》期刊2015年03期)

张玉能[4](2014)在《实践转向与生态美学》一文中研究指出实践转向对生态美学的影响相当巨大,因为它所转向的实践本体论或社会本体论是一种超越实体本体论的关系本体论。实践转向将使美学由形而上学转向审美关系,转向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从而生态美学被凸显出来,成为新实践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生态美学的实践分析将继续关注自然的人化,由征服自然转向顺应自然。生态美学的实践分析还将由自然人化的实践分析转向人的自然化的实践分析,追求实践中的自然人化与人的自然化相统一,达到天人合一的生态审美境界。生态美学的实践分析,一方面要反对人类中心主义,另一方面也要反对自然中心主义,追求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审美境界。(本文来源于《中国美学研究》期刊2014年02期)

黄健云,张立勇[5](2014)在《实践转向与中国特色当代美学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建设中国特色当代美学几乎已成为中国当代美学界的一种共识。这种共识实际上是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实践转向"和20世纪90年代的"后现代实践转向"的共同结果。"现代实践转向"在中国奠定了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基础的实践美学,并且,在20世纪80年,代实践美学成了中国当代美学的主导流派。随着20世纪90年代后现代主义思潮传入中国,"后现代实践转向"又打破了实践美学的唯我独尊的地位,形成了中国当代美学的多元共存的开放局面。在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的论争中,实践美学发展到新的阶段,新实践美学依然一枝独秀,可能成为中国特色美学中的核心流派,并以"后现代实践转向"的发散性思维和多元共存的实践,建设中国特色当代美学。其中,以中国传统美学的优秀遗产为根基,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指导,以西方美学发展为参照系,建设新实践美学,就是一个主要维度或多元共存中的主要"一元"。(本文来源于《湖北工程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5期)

黄健云[6](2014)在《实践转向与中国特色当代美学》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的论争中,新实践美学以其鲜明的实践特色和独特的研究思路,开辟了中国当代美学发展的新境界,这就是以"后现代实践转向"的发散性思维和多元共存的实践,建设中国特色当代美学,也为"现代实践转向"和"后现代实践转向"给中国特色当代美学的建设和发展规定了基本思路:实践本体论(社会本体论),发散性思维,多元共存。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实践转向"最根本的特色就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美学由"解释世(本文来源于《文艺评论》期刊2014年09期)

张玉能[7](2014)在《实践转向与美学的逻辑——实践转向与美学的逻辑构成》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学是以艺术为中心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科学。作为人文科学的美学,从实践转向的角度来看,其逻辑起点是人类社会实践,而人的存在只是美学的出发点。对应着实践结构的物质交换层,意识作用层,价值评估层,美学的逻辑结构应该包含着自然客体逻辑,即合规律性逻辑;人类主体逻辑,即合目的性逻辑;主客体关系逻辑,即审美间性逻辑。对应着实践类型的物质生产,精神生产,话语生产,美学的逻辑构成应该包含着物象逻辑,即感性形式逻辑;意象逻辑,即知性形式逻辑;形象逻辑,即理性形式逻辑。对应着实践的受动和主动相统一过程,物质和精神相统一过程,共时性和历时性相统一过程,美学的逻辑过程应该包括意向性活动逻辑,即对象化逻辑;超越性活动逻辑,即符号化逻辑;时空性活动逻辑,即现实化逻辑。美学的逻辑力量就在于实践的建构功能,转化功能,解构功能在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中的实现。(本文来源于《中国美学研究》期刊2014年01期)

黄健云[8](2014)在《实践转向与中国特色当代美学——实践转向与中国特色当代美学建设之路径》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美学为指导建设中国特色当代美学是从中国当代国情和中国当代美学的实际情况出发的必然抉择。马克思主义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指导思想,也必然是中国特色当代美学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实践及成果以及实践美学的发展过程及新实践美学所彰显的中国特色也充分表明,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美学观,才有可能建成中国特色的当代美学。(本文来源于《中国美学研究》期刊2014年01期)

张玉能[9](2013)在《实践转向与技术美学》一文中研究指出实践转向对技术美学的影响是非常直接的,因为实践与技术不可分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同样不可能与技术及其审美化分割开来。实践转向将使技术美学密切关注科学技术的审美化,把科学技术的实用目的与审美目的结合起来。技术美学的实践分析将凸显科技产品的审美创意和艺术创意,实现科学技术规律与人类审美规律的统一,真正做到"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技术美学的实践分析还将追求由技入道的飞跃,达到形而下与形而上的统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本文来源于《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3年05期)

张玉能[10](2013)在《实践转向与身体美学——身体美学与身体自由和身体整体》一文中研究指出实践转向对身体美学的影响不可忽视,因为实践与身体不可分开,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同样不可能与身体及其审美化分割开来。实践转向将使身体美学密切关注人的自身生产,由人的自身生产的数量方面转向其质量方面,由一般的优生优育转向审美的优生优育。身体美学的实践分析将由物质存在转向其符号存在和精神存在,不仅关注身体的外在的审美实践,同时注意身体的符号和精神的审美实践。身体美学的实践分析还将由身体规训的实践分析转向身体自由的实践分析,不仅关注人类身体的社会化实践,而且关注人类身体的审美化实践,在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中塑造物质身体、符号身体、精神身体相统一的完整的人类身体整体。(本文来源于《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3年03期)

美学的实践转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作为中国当代美学主导思潮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美学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实践转向的理论产物。而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实践转向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40年代周扬和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阐明。周扬在《我们需要新的美学》一文中明确指出,不论是客观的艺术作品还是主观的审美能力都是社会实践的产物。这一观点的提出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第一次进入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者的理论视野。毛泽东则在《实践论》中对作为逻辑起点的实践做出了较为清晰的阐明,并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出发分析了文艺的基本特征。这些基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美学论述直接促发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实践转向,使得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逻辑起点开始从社会生活转向社会实践。这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实践转向的萌芽,也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美学的萌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美学的实践转向论文参考文献

[1].张敏.刘纲纪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实践转向[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18

[2].张敏.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实践转向的萌芽[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

[3].张玉能,张弓.实践转向与美学的逻辑——实践转向与美学的逻辑结构[J].云梦学刊.2015

[4].张玉能.实践转向与生态美学[J].中国美学研究.2014

[5].黄健云,张立勇.实践转向与中国特色当代美学构建[J].湖北工程学院学报.2014

[6].黄健云.实践转向与中国特色当代美学[J].文艺评论.2014

[7].张玉能.实践转向与美学的逻辑——实践转向与美学的逻辑构成[J].中国美学研究.2014

[8].黄健云.实践转向与中国特色当代美学——实践转向与中国特色当代美学建设之路径[J].中国美学研究.2014

[9].张玉能.实践转向与技术美学[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10].张玉能.实践转向与身体美学——身体美学与身体自由和身体整体[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标签:;  ;  ;  

美学的实践转向论文-张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