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乳糖胺化壳聚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磁性介孔二氧化硅,肺腺癌,光热治疗,奈达铂
乳糖胺化壳聚糖论文文献综述
李雪[1](2019)在《半乳糖化壳聚糖修饰的磁性介孔二氧化硅负载奈达铂纳米粒联合光热治疗的抗肿瘤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癌症是当今世界严重危害人类生命与健康的疾病之一,它分为多种类型,它的发病率和致死率均较高,目前,临床上治疗癌症的主要治疗手段有化疗、放疗、手术治疗、热疗(Hyperthermia,HT)、超声疗法等及将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治疗方法联合起来治疗癌症。因此,本课题拟构建半乳糖化壳聚糖(galactosylated chitosan,GC)修饰的磁性介孔二氧化硅(Magnetic mesoporous silica nanoparticles,MMSNs)负载奈达铂(Nedaplatin,NDP)的双重靶向给药系统(NDP@MMSN-COOH-GC NPs),将该系统联合光热治疗(photothermal therapy,PTT),具有以下优势:(1)半乳糖化壳聚糖修饰的磁性介孔二氧化硅载体的主动靶向作用使药物可以有效蓄积在肿瘤部位,减小全身毒性,提高生物安全性;(2)纳米载体凭借自身良好的光热效应,使得光热治疗大大增强了制剂的体内和体外抗肿瘤效果。相关研究如下:1、NDP@MMSN-COOH-GC NPs的制备与表征。采用共沉淀法制备水溶性Fe_3O_4。接着以Fe_3O_4为磁核,以正硅酸四乙酯为硅源,CTAB为模板剂,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磁性介孔二氧化硅,并对MMSNs表面进行羧基化修饰,再以戊二醛作为交联剂,利用羧基可以和半乳糖化壳聚糖上的氨基作用,制备GC修饰的磁性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MMSN-COOH-GC NPs),通过红外,粒径电位,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和氮气吸附-脱附等进行表征,并考察了纳米载体在808激光照射不同时间下的升温情况,最后以载药量和包封率为指标进行处方工艺的筛选,通过优化制剂制备的条件,最终得到具有双重靶向作用的NDP@MMSN-COOH-GC NPs制剂。红外光谱图显示Fe_3O_4磁核已被成功制备,MMSNs表面已经成功修饰上氨基和羧基,半乳糖化壳聚糖也已被成功包覆在MMSNs-COOH上;透射电子显微镜图显示,Fe_3O_4粒径为15 nm左右,MMSN–COOH NPs和MMSN–COOH–GC NPs粒径增至100 nm左右;Zeta电位图显示经柠檬酸钠修饰之后的Fe_3O_4的Zeta电位是-12.6 mV,此外,MMSNs表面成功修饰氨基后,电位为正,增加到+16.7 mV,而再次修饰羧基后,电位变为-21.8 mV,最后,MMSN-COOH NPs成功包覆GC后,电位变为+18.0 mV。磁性测试结果显示Fe_3O_4纳米粒子的饱和磁化值(Ms)为65 emu/g,具有超顺磁性,MMSN-COOH NPs和MMSN-COOH-GC NPs饱和磁化值分别为38 emu/g和28 emu/g;N_2吸附-脱附曲线表明MMSN-COOH NPs的等温线符合IUPAC分类的IV型等温线,这说明MMSN-COOH NPs属于介孔材料。此外,通过BET法计算MMSN-COOH NPs的比表面积为568.80 m2/g,通过BJH计算其孔体积为1.15 cm3/g,孔径为6.3 nm。与超纯水对比,纳米载体在808激光的照射下均能够快速升温,在3分钟内,温度均可升至43℃以上,能达到光热治疗的目的。最后,经过各种条件筛选,最优处方所制备的NDP@MMSN-COOH-GC NPs,载药量为24.6%±1.34%,包封率为33.09%±1.22%。制剂的体外释放结果表明,NDP@MMSN–COOH–GC NPs组相比NDP@MMSN–COOH NPs一组,具有一定的缓释作用。此外,体外释药实验还表明在NIR激光的照射下由磁性纳米粒子产生的热量可以加速药物从制剂中释放。2、NDP@MMSN-COOH-GC NPs联合光热治疗的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以人肺腺癌A549细胞为模型,进行一系列体外实验以研究NDP@MMSN-COOH-GC NPs制剂联合光热治疗的体外抗肿瘤活性及机制。细胞毒结果表明空白载体对A549细胞无明显毒性,此外,NDP@MMSNs-COOH-GC NPs联合光热治疗后可以更有效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细胞摄取结果表明我们所构建的NDP@MMSNs-COOH-GC NPs载药系统可以更多的被A549细胞摄取;细胞周期实验结果表明NDP及其制剂(不)联合光热治疗和单独的光热治疗均能将A549细胞阻滞在S期,诱导细胞凋亡;细胞凋亡实验结果表明最终治疗组NDP@MMSNs-COOH-GC NPs+NIR laser的总凋亡率最高,远高于其他任何实验组,诱导了更多A549细胞的凋亡。上述结果说明NDP@MMSNs-COOH-GC NPs联合光热治疗可以有效的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具有显着的体外抗肿瘤活性。3、NDP@MMSN-COOH-GC NPs联合光热治疗的体内抗肿瘤活性研究。以荷S180瘤的KM雌性小鼠为动物模型,进行一系列体内实验以研究NDP@MMSN-COOH-GC NPs制剂联合光热治疗的体内抗肿瘤效果。小动物活体成像结果显示,IR783@MMSN-COOH-GC NPs(肿瘤部位绑有磁铁)可以将药物有效靶向至肿瘤部位,24 h后肿瘤组织仍然有较强的荧光信号,证明了载体的靶向性。体内药效学结果显示NDP@MMSN-COOH-GC NPs+MT+NIR laser组有最好的治疗效果,抑瘤效果最佳。此外,有结果显示,相比奈达铂原料药组,其他各实验组小鼠的体重均未出现明显的下降趋势,说明制剂和载体均有较高的生物安全性。HE染色结果表明各组的心肝脾肺肾并未有明显的病理学改变,再次说明了制剂的安全性。但是肿瘤组织HE染色结果表明NDP@MMSN-COOH-GC NPs+MT+NIR laser组肿瘤细胞出现大部分凋亡坏死的现象,比其余几组更加明显。综合以上实验结果,证明本课题所制备的NDP@MMSN-COOH-GC NPs联合光热治疗能够有效抑制肿瘤增殖,且生物安全性良好。(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9-04-01)
潘潇涵[2](2017)在《鱼明胶/半乳糖化壳聚糖复合水凝胶肝支架的制备与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组织工程支架的构建需要尽可能的模拟天然细胞外基质。肝细胞膜上的脱唾液酸糖蛋白受体可以特异性识别和结合半乳糖残基,因而含有半乳糖基的材料如半乳糖化壳聚糖(Galactosylated Chitosan)在肝靶向药物载体或肝组织工程支架构建中受到研究者的青睐。鱼明胶是一种来源广泛、性能优异的天然蛋白类生物材料,与壳聚糖等天然多糖复合构建支架可模拟细胞外基质的成分。水凝胶具有叁维网状结构,能够在水中溶胀并保持大量水分而不被溶解,有良好的弹性和生物相容性,可在一定程度上模拟细胞外基质的结构。基于上述认识,本研究尝试构建鱼明胶/半乳糖化壳聚糖复合水凝胶支架,并初步评价其在肝组织工程中的应用潜力,主要研究内容及实验结果如下:1)半乳糖化壳聚糖的制备与表征。利用乳糖酸对壳聚糖进行改性修饰,红外光谱证明所得产物即为半乳糖化壳聚糖,进一步的检测显示该产物水溶性明显优于壳聚糖;2)鱼明胶/半乳糖化壳聚糖复合水凝胶支架的制备及优化。以戊二醛为交联剂,通过材料间的希夫碱反应得到鱼明胶/半乳糖化壳聚糖复合水凝胶支架。实验结果表明,当半乳糖化壳聚糖浓度为4%,鱼明胶浓度为30%,两者与1%戊二醛比例为3:3:1时,制备的复合水凝胶的物理学性能较好,压缩模量可以达到0.035MPa,具有较好的弹性,且降解性能相比单一组分的水凝胶更符合细胞与组织再生的要求;3)鱼明胶/半乳糖化壳聚糖复合水凝胶支架的细胞相容性检测。体外细胞实验显示,L929细胞和人肝癌细胞(HepG2)在鱼明胶/半乳糖化壳聚糖复合水凝胶表面具有良好的生长增殖行为,显着优于培养板对照组,提示鱼明胶/半乳糖化壳聚糖复合水凝胶支架有望在肝组织工程获得良好应用。(本文来源于《东华大学》期刊2017-05-24)
黄文[3](2017)在《叶酸修饰半乳糖化壳聚糖—氟尿嘧啶纳米载药体系的制备及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与目的: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癌症尤其是肝癌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因素,因此肝癌的治疗势在必行,但是传统的肝癌治疗方法不能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随着纳米技术的兴起,研究者将目光集中于靶向纳米载药体系在肝癌治疗方面的应用。本课题拟通过化学合成将叶酸(Folic acid,FA)引入到实验室前期合成的半乳糖化壳聚糖-氟尿嘧啶(GC-FUA)上制备并表征出FA修饰的半乳糖化壳聚糖-氟尿嘧啶—叶酸-半乳糖化壳聚糖-氟尿嘧啶(FA-GC-FUA)。进一步制备并表征FA-GC-FUA纳米体系(FA-GC-FUA-NPs)。方法与结果:1.通过酰胺反应制备出FA-GC-FUA,用紫外(UV)、红外(FT-IR)和核磁(~1H-NMR)对FA-GC-FUA的化学结构进行表征。结果均显示已经成功制备出FA-GC-FUA。2.利用在酸性条件下,壳聚糖(Chitosan,CS)带正电,FA带负电,通过静电自组装的方法来制备FA-GC-FUA纳米体系(FA-GC-FUA-NPs)。从纳米粒子的粒径和分散度、纳米粒子的载药量、纳米粒子的稳定性和纳米粒子的释药特性来评价其质量。纳米粒度仪的结果显示FA-GC-FUA-NPs的平均粒径为105±10nm,分散度为0.27±0.2;UV结果显示FA-GC-FUA-NPs的载药量为18.71%;纳米稳定性结果显示在168h内,FA-GC-FUA-NPs都很稳定;动态透析法结果显示与游离5-Fu相比,FA-GC-FUA-NPs具有明显的缓释特性,且存在一定的p H依赖性。3.蛋白吸附实验和溶血实验结果显示FA-GC-FUA-NPs具有良好的体外生物相容性;正常肝细胞LO2和内皮细胞ECs的MTT结果显示FA-GC-FUA-NPs具有良好的体外生物相容性;肝癌细胞HepG2的MTT结果显示FA-GC-FUA-NPs具有比较强的体外抗肿瘤效果和一定的缓释特性。结论:成功合成了FA-GC-FUA并制备了FA-GC-FUA-NPs。该纳米体系变现了良好的缓释特性、稳定性、体外生物相容性和体外抗肿瘤作用。(本文来源于《南华大学》期刊2017-05-01)
宁倩[4](2017)在《半乳糖化壳聚糖—氟尿嘧啶/microRNA-122共传递纳米体系的构建及其协同抗肝癌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原发性肝癌(HCC)在全球恶性肿瘤排名中,发病率排名第五,死亡率排名第叁。药物/基因共传递体系是一种新型的给药方法。聚阳离子高分子表面正电荷可以和细胞膜结合,其表面可修饰并可与基因发生静电结合,可以通过引入功能基团增强其靶向性,进而提高用药的安全性与准确性。本论文用半乳糖化壳聚糖(GC)与氟尿嘧啶(FUA)制备大分子前药半乳糖化壳聚糖氟尿嘧啶(GC-FUA),同时引入肝脏特异性表达基因-miR-122构建了大分子前药/基因共传递体系。并探讨了其在体外对肝癌细胞HepG2细胞的作用。本论文结构如下:第一部分,课题根据实验室前期方法合成了大分子前药-乳糖化壳聚糖-氟尿嘧啶(GC-FUA),并制备其纳米体系。通过静电结合将miR-122mimic与大分子前药按不同的比例制备GC-FUA/miRNA-122共传递纳米体系。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观察基因与大分子前药的结合稳定程度,并用紫外分光光度法(UV)检测GC-FUA/mi R-122纳米复合体系的载药率和基因包封率。同时,纳米粒度仪测量各组纳米体系的粒径与Zeta电位。结果显示成功制备出了GC-FUA/miR-122纳米复合体系,并且当GC-FUA:miR-122质量比>256:1时,miR-122与GC-FUA的结合稳定,未见基因片段的迁移。纳米复合体系的载药率为22.3%,基因包裹率是87.6%。第二部分,本课题评估了共传递纳米体系的生物相容性。用CCK8法检测了空载体GC、共传递纳米体系对正常肝细胞(LO2细胞)、血管内皮细胞(ECs细胞)的细胞毒性作用。同时,检测了共传递纳米体系对BSA的吸附作用。溶血实验检测纳米复合体系的溶血率。结果显示,GC对LO2细胞和ECs细胞的增殖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与游离5-Fu相比,GC-FUA/miR-122的蛋白吸附率明显的降低。GC-FUA/mi R-122的溶血率均小于5%。证明GC-FUA/mi R-122共传递纳米体系生物相容性良好。第叁部分,我们验证了共传递纳米体系的体外对肝癌的抗肿瘤作用。本论文通过转染荧光标记miR-122 mimics观察HepG2细胞对纳米体系的摄取情况。采用CCK8法来检测纳米复合体系对肝癌细胞HepG2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用流式细胞仪(FCM)检测纳米复合体系的荧光摄取,同时检测纳米体系对HepG2细胞凋亡的影响。此外,采用细胞划痕法和Transwell法分别检测纳米复合体系对Hep G2细胞迁移能力和侵袭能力的影响。为了进一步验证纳米体系对肝癌细胞蛋白水平的作用,用Westrn Blot检测miR-122靶基因Bcl-2、Adam17的蛋白表达情况。CCK8结果显示,与游离5-Fu相比,GC-FUA/mi R-122纳米体系可以明显抑制HepG2细胞的增殖。流式结果显示,GC-FUA/mi R-122能诱导HepG2细胞的凋亡,其凋亡率高于游离5-Fu组、GC-FUA组与GC/mi R-122组。细胞划痕和Tanswell结果验证GC-FUA/mi R-122纳米体系可以抑制HepG2细胞的迁移和侵袭。Westrn Blot结果显示,GC-FUA/miR-122纳米体系下调miR-122靶基因Bcl-2、Adam17蛋白的表达。结论:本课题成功构建了大分子前药-基因(GC-FUA/miR-122)共传递纳米体系。HepG2细胞对GC-FUA/mi R-122共传递纳米体系的摄取有一定的靶向性。与游离5-Fu、miR-122、GC-FUA相比,共传递纳米体系可抑制HepG2细胞的增殖作用,诱导肝癌细胞的凋亡,并抑制其迁移和侵袭,下调miR-122靶基因Bcl-2、Adam17蛋白的表达说明GC-FUA/miR-122共传递纳米体系可以综合大分子前药和基因的优点,发挥协同抗肿瘤作用。(本文来源于《南华大学》期刊2017-05-01)
范颖华,张炜,都启晶,梁睿,赵婷[5](2016)在《铅离子印迹乳糖化壳聚糖的制备及其铅吸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合成铅离子印迹乳糖化壳聚糖,探讨其在体内外对铅离子的吸附性能。方法:以铅离子为模板分子,乳糖化壳聚糖为功能单体,加入交联剂环氧氯丙烷,用离子印迹技术合成铅离子印迹的乳糖化壳聚糖。通过扫描电镜对其形态结构进行表征。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法(ICP)对影响铅离子印迹乳糖化壳聚糖吸附铅离子的p H值、吸附时间、离子选择性进行研究。以铅离子印迹乳糖化壳聚糖灌喂铅中毒实验模型小鼠,并设空白对照组和铅中毒模型组,用ICP测定其铅、钙、铁、锌含量。结果:合成的铅离子印迹乳糖化壳聚糖对铅的最大吸附容量为43.98 mg/g;其吸附最适pH 5,最佳时间4 h,对铅离子具有选择吸附性。铅离子印迹乳糖化壳聚糖组与对照组相比,血铅、肝铅含量明显降低(P<0.01),血液和肝脏中钙、铁和锌的含量基本不变。结论:合成的铅离子印迹乳糖化壳聚糖,对体外和实验动物体内的铅离子都具有选择性吸附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李娜梅,杨飒,宁倩,黄灿,黄文[6](2015)在《半乳糖化壳聚糖—氟尿嘧啶偶合物纳米给药体系的制备、表征及体外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预先合成的半乳糖化壳聚糖—氟尿嘧啶偶合物(GC-FUA)为原料,采用离子交联法制备出了GC-FUA纳米给药体系,并结合单因素分析法筛选出其最佳制备条件为GC-FUA浓度2.0 mg/m L,TPP浓度1.0 mg/m L,p H值4.5,GC-FUA/TPP质量比12∶1.应用SEM、UV等表征该纳米给药体系多呈球形,大小较均一,且具有缓释性能;采用MTT法观察5-Fu、物理包封5-Fu GC纳米粒子、GC-FUA纳米粒子对Hep G2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叁者对Hep G2细胞的增殖具有明显抑制作用,且呈剂量依赖性,GC-FUA纳米粒子作用较5-Fu和物理包封5-Fu GC纳米粒子明显增强.(本文来源于《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5年03期)
寇昌华,钱海鑫,韩锡林,汤仁仙,温相如[7](2012)在《半乳糖-羧化壳聚糖-十四酸纳米粒的制备及其肝靶向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制备半乳糖-羧化壳聚糖-十四酸纳米粒(galactose carboxyl chitosan myristic acid nanoparticles,GCCMA),观察GCCMA纳米粒在肝癌细胞中的靶向性.方法:本实验组采用自组装法制备GCCMA纳米粒,优化制备条件,并经过本实验组鉴定稳定性及生物相容性,纳米粒经荧光标记后分别取不同浓度转染肝癌细胞及HT22海马神经细胞,对照组、HT22海马神经细胞组和肝癌细胞组,以及对照组、肝癌细胞-low组、肝癌细胞-mid组和肝癌细胞-high组(置入的GCCMA纳米粒浓度由低到高),分别于1、2和4h时间点测定在细胞摄取纳米粒情况.结果:相同浓度的GCCMA纳米粒,Huh7肝癌细胞摄取量显着高于HT22海马神经细胞,肝癌细胞摄取量在特定区间有剂量依赖性,较高浓度时摄取量较大,在1、2和4h时间点所测定的结果显示,4h时肝癌细胞的摄取量最大.结论:GCCMA纳米粒有肝靶向性,为肝脏肿瘤的靶向性基因治疗或化疗药物提供很好的药物载体及给药途径.(本文来源于《世界华人消化杂志》期刊2012年35期)
梁美好,马臻,王尊元,沈正荣[8](2011)在《半乳糖化壳聚糖-氟尿嘧啶偶合物的合成与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合成肝靶向大分子前药半乳糖化壳聚糖-氟尿嘧啶偶合物(GC-FUA)。方法将乳糖酸以酰胺键偶合到壳聚糖(CS)上,得到半乳糖化壳聚糖(GC),再将经溴乙酸修饰的氟尿嘧啶(FUA)键合到GC上,得到目标产物GC-FUA,通过NMR和FT-IR对结构进行表征,并用1H-NMR测定乳糖酰基取代度(DSGC)和FUA取代度(DSFUA)。结果通过控制反应条件得到了乳糖酰基取代度不同的高分子载体GC,以及FUA取代度不同的偶合物GC-FUA。结论成功地合成了肝靶向大分子前药GC-FUA。(本文来源于《中国药学杂志》期刊2011年21期)
谭平萍,李曼,王颖,冯德云[9](2011)在《半乳糖化壳聚糖-低分子聚乙烯亚胺/DNA复合物的肝靶向性研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半乳糖化壳聚糖-低分子聚乙烯亚胺(galactosylated chitosan-graft-polyethyleneimine,GC-PEI)/DNA复合物在体内外的肝靶向性。方法:GC-PEI与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protein,EGFP)质粒(pEGFP-Cl)在0.01 mol/L PBS,150 mmol/L NaCl,5%葡萄糖溶液中自组装成3种不同溶媒介导的GC-PEI/DNA复合物,检测复合物粒径大小与形态,Zeta电位以及结合和保护DNA的能力;并进一步测定GC-PEI聚合物的毒性,研究复合物的肝靶向转染效率。结果:在GC-PEI与DNA质量比为1∶1~2.5∶1时,GC-PEI聚合物能有效地结合和保护所携带的DNA免受核酸酶和血清的降解。复合物粒子呈规则的球形,有明显的核壳结构。GC-PEI聚合物在检测细胞中未显示出明显毒性;动物体内急性毒性实验显示:通过尾静脉注射50~300μg的GC-PEI聚合物入小鼠后,实验小鼠2周内无急性毒性反应和死亡发生。荧光显微镜和流式细胞仪检测证实GC-PEI/DNA复合物在肝细胞系(QSG7701/core,L02)中的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表达明显高于非肝细胞系(SGC-7901,HBE)细胞。体内实验表明转染48 h后,小鼠肝组织在荧光显微镜下可以检测到明显的绿色荧光,而其他主要脏器未见明显荧光。结论:GC-PEI聚合物能够在体内外特异性将外源基因或DNA导入肝细胞,具有良好的肝靶向性。(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1年05期)
曹斌[10](2011)在《叶酸改性半乳糖化壳聚糖药物载体材料制备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肝硬化及肝癌等肝病正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传统的给药方式,药物难以准确到达靶部位,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低且对其他正常器官有毒副作用。目前,壳聚糖作为一种新型非病毒药物载体,已引起越来越多的国家和研究机构的重视。然而,单纯的壳聚糖制备的纳米药物载体其靶向性弱,应用中略显不足。半乳糖-去唾液酸糖蛋白受体和叶酸-叶酸受体靶向是近年来倍受青睐的一种新型靶向机制,它是利用去唾液酸糖蛋白受体在肝细胞表面表达和叶酸受体在肝肿瘤部位的过度表达而在正常组织低水平表达的特性来实现目的药物的靶向输送。因此,用乳糖酸和叶酸对壳聚糖进行化学修饰,可提高药物的靶向性。1、本实验选用叶酸和半乳糖修饰壳聚糖,利用壳聚糖游离氨基上的酰化反应用两种方法制备了叶酸偶联半乳糖化壳聚糖。实验显示,叶酸偶联半乳糖化壳聚糖红外光谱图表明叶酸和半乳糖均与壳聚糖成功偶联,通过核磁图谱也得出与红外相一致的结果,此外通过核磁图谱上峰的积分强度对比计算出了叶酸偶联半乳糖化壳聚糖材料上半乳糖的接枝率;通过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和计算出叶酸的接枝率;通过对比两种方法得到的叶酸偶联半乳糖化壳聚糖的接枝率得出了两步法半乳糖和叶酸的接枝率均高于一步法。2、由于本文合成的是一种自然界没有的新材料,而且是用于人体的,所以本论文对所合成的新材料做了细胞毒性试验即MTT试验,选用细胞为L-929小鼠成纤维细胞,通过最新材料即叶酸偶联半乳糖化壳聚糖和壳聚糖的细胞毒性试验,得出了在实验浓度内新材料的细胞毒性小于壳聚糖,而壳聚糖为公认的可用于人体的一种天然高分子,所以本研究合成的新型材料可作为生物医用材料。3、本文通过采用离子交联反应,以TPP为交联剂,利用TPP与壳聚糖以及叶酸偶联壳半乳糖聚糖的静电作用,制备了壳聚糖纳米粒以及叶酸偶联半乳糖化壳聚糖纳米粒,并研究了各因素对纳米粒粒径的影响。通过粒度分析、扫描电镜等手段对纳米粒进行了表征。扫描电镜照片显示叶酸偶联壳聚糖纳米粒的形状规则,基本呈球形,大小分布均匀;与粒度分析结果基本相符,可作为靶向药物载体材料应用于临床。4、以5-氟脲嘧啶为模型药物,制备了稳定性良好载5-氟脲嘧啶的叶酸偶联半乳糖化壳聚糖纳米粒;分别对其包封率和载药量进行了测定,结果令人满意。(本文来源于《武汉理工大学》期刊2011-05-01)
乳糖胺化壳聚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组织工程支架的构建需要尽可能的模拟天然细胞外基质。肝细胞膜上的脱唾液酸糖蛋白受体可以特异性识别和结合半乳糖残基,因而含有半乳糖基的材料如半乳糖化壳聚糖(Galactosylated Chitosan)在肝靶向药物载体或肝组织工程支架构建中受到研究者的青睐。鱼明胶是一种来源广泛、性能优异的天然蛋白类生物材料,与壳聚糖等天然多糖复合构建支架可模拟细胞外基质的成分。水凝胶具有叁维网状结构,能够在水中溶胀并保持大量水分而不被溶解,有良好的弹性和生物相容性,可在一定程度上模拟细胞外基质的结构。基于上述认识,本研究尝试构建鱼明胶/半乳糖化壳聚糖复合水凝胶支架,并初步评价其在肝组织工程中的应用潜力,主要研究内容及实验结果如下:1)半乳糖化壳聚糖的制备与表征。利用乳糖酸对壳聚糖进行改性修饰,红外光谱证明所得产物即为半乳糖化壳聚糖,进一步的检测显示该产物水溶性明显优于壳聚糖;2)鱼明胶/半乳糖化壳聚糖复合水凝胶支架的制备及优化。以戊二醛为交联剂,通过材料间的希夫碱反应得到鱼明胶/半乳糖化壳聚糖复合水凝胶支架。实验结果表明,当半乳糖化壳聚糖浓度为4%,鱼明胶浓度为30%,两者与1%戊二醛比例为3:3:1时,制备的复合水凝胶的物理学性能较好,压缩模量可以达到0.035MPa,具有较好的弹性,且降解性能相比单一组分的水凝胶更符合细胞与组织再生的要求;3)鱼明胶/半乳糖化壳聚糖复合水凝胶支架的细胞相容性检测。体外细胞实验显示,L929细胞和人肝癌细胞(HepG2)在鱼明胶/半乳糖化壳聚糖复合水凝胶表面具有良好的生长增殖行为,显着优于培养板对照组,提示鱼明胶/半乳糖化壳聚糖复合水凝胶支架有望在肝组织工程获得良好应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乳糖胺化壳聚糖论文参考文献
[1].李雪.半乳糖化壳聚糖修饰的磁性介孔二氧化硅负载奈达铂纳米粒联合光热治疗的抗肿瘤研究[D].郑州大学.2019
[2].潘潇涵.鱼明胶/半乳糖化壳聚糖复合水凝胶肝支架的制备与表征[D].东华大学.2017
[3].黄文.叶酸修饰半乳糖化壳聚糖—氟尿嘧啶纳米载药体系的制备及表征[D].南华大学.2017
[4].宁倩.半乳糖化壳聚糖—氟尿嘧啶/microRNA-122共传递纳米体系的构建及其协同抗肝癌作用研究[D].南华大学.2017
[5].范颖华,张炜,都启晶,梁睿,赵婷.铅离子印迹乳糖化壳聚糖的制备及其铅吸附作用[J].中国食品学报.2016
[6].李娜梅,杨飒,宁倩,黄灿,黄文.半乳糖化壳聚糖—氟尿嘧啶偶合物纳米给药体系的制备、表征及体外性能研究[J].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7].寇昌华,钱海鑫,韩锡林,汤仁仙,温相如.半乳糖-羧化壳聚糖-十四酸纳米粒的制备及其肝靶向性[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2
[8].梁美好,马臻,王尊元,沈正荣.半乳糖化壳聚糖-氟尿嘧啶偶合物的合成与表征[J].中国药学杂志.2011
[9].谭平萍,李曼,王颖,冯德云.半乳糖化壳聚糖-低分子聚乙烯亚胺/DNA复合物的肝靶向性研究(英文)[J].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
[10].曹斌.叶酸改性半乳糖化壳聚糖药物载体材料制备及性能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