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内镜脊柱系统论文-汪震

全内镜脊柱系统论文-汪震

导读:本文包含了全内镜脊柱系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全内镜脊柱系统,微创,侧方椎间孔入路,椎间盘切除

全内镜脊柱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汪震[1](2009)在《全内镜脊柱系统侧方经椎间孔入路技术治疗下腰椎椎间盘突出症的解剖及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解剖正常成人尸体L3/4、L4/5、L5/S1椎间孔及其周围结构,测量全内镜脊柱系统(Full-endoscopic,FE)侧方经椎间孔入路技术应用的相关解剖学数据,阐明L3/4、L4/5、L5/S1椎间孔、神经根及邻近组织结构的解剖学关系。初步评估完全内镜下侧方经椎间孔入路技术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应用价值。方法:精细解剖16具正常成人尸体脊柱标本,用游标卡尺、量角器测量椎间孔外口处L3-L5脊神经的直径、椎间孔上部宽度、椎间孔中部宽度、椎弓根上缘长度、椎间孔垂直高度、神经根下缘至椎间孔下缘的距离、安全叁角面积、观测椎间孔周围神经血管的走行,并对以上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回顾性分析我科于2008年8月应用该手术方式治疗的2例病例,青年男性患者,L4/5单节段病变,病程6个月,合并不同程度腰痛和单侧坐骨神经痛,术前临床症状、体征与影像学资料相吻合。研究参数包括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及疗效,并统计分析所有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的VAS腿痛和Oswestry腰痛评分。结果:解剖学研究:椎间孔的面积:L3/4左侧为119.3±24.9mm~2、右侧为124.6±29.7mm~2;L4/5左侧为168.4±27.3mm~2、右侧为177.6±30.1mm~2。安全叁角是进针途径的主要解剖区域。测得安全叁角面积为:L3/4左侧为72.8±6.3mm~2、右侧为74.9±7.2mm~2;L4/5左侧为91.2±7.6mm~2、右侧为94.5±8.1mm~2。上关节突是侧方入路椎间盘摘除重要解剖标志。L5/S1平面穿刺线上由于髂嵴阻挡,无法顺利完成侧方穿刺,到达椎间孔,因此L5/S1椎间盘突出症不适用此术式。临床研究:手术时间平均50min,出血少未估计。手术切口长0.5cm,与背部正中线直线距离13cm,两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神经、脏器损伤、伤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术后第二天下床活动,第七天出院。出院时无明显腰腿痛症状,直腿抬高试验阴性。该患者全程随访6个月,未见复发。末次随访时,仅偶尔出现轻微患肢麻木感,已对平时生活、工作无影响。结论:L3/4、L4/5可行完全内镜下(FE)侧方经椎间孔入路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5/S1由于髂嵴阻挡,不适用此术式。临床组研究示:完全内镜下(FE)侧方经椎间孔入路技术治疗L4/5椎间盘突出症安全可靠,疗效确切,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对脊柱结构破坏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但是学习曲线陡峭,适应症窄,需在以后临床应用中逐步加以改进和完善。(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期刊2009-05-01)

任磊[2](2009)在《全内镜脊柱系统经椎板间入路治疗下腰椎椎间盘突出症的解剖及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在下腰椎尤以L5/S1为例,由于骨盆阻挡侧路椎间盘镜手术难于开展,近年来国外出现FEIL手术治疗下腰椎椎间盘突出症。目前国内尚无该技术的相关报道,本研究探讨FEIL途径相关的解剖学测量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解剖16具成年人腰椎标本,测量L3/4,L4/5,L5/S1椎板间隙宽度,面积,棘突下缘点到下位椎板上缘的距离,椎板长度,椎板下缘厚度等,在尸体上进行工作通道模拟试验。临床组收集我科自2008年9月~2009年2月间应用FE技术经后路椎板间入路的2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1例,女性9例,年龄15岁~51岁,平均32岁。均为单节段病变:18例位于L5/S1,2例为L4/5。平均病程3.9个月,均合并不同程度腰痛和单侧坐骨神经痛。所有患者术前由核磁共振检查证实,侧方型13例,旁中央型5例,游离型2例。研究参数包括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及疗效,并统计学分析所有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的VAS腿痛和Oswestry腰痛评分。结果:解剖组:棘突下缘点到下位椎板上缘的距离:L3:6.34±2.06mm,L4:7.54±1.15mm,L5:6.81±0.33mm,棘突下缘点水平正下方即为椎板间隙,棘突下缘点可作为椎间隙定位的体表标志。椎板间隙的宽度:L3/4:20.65±2.97mm,L4/5:21.27±3.63mm,L5/S1:26.64±4.33mm,椎板间隙的面积:L3/4:218.06±11.43mm~2,L4/5:244.38±7.56mm~2,L5/S1:280.75±6.18mm~2,由L3至L5椎板间隙的宽度和面积逐渐增加,直径7.9mm工作通道均可完全置入双侧L3/4,L4/5,L5/S1椎板间隙,椎板长度:L3:24.41±0.89mm,L4:21.42±1.48mm,L5:20.20±1.22mm,椎板下缘厚度:L3:9.90±2.06mm,L4:7.30±0.98mm,L5:6.18±0.72mm,从L3至L5椎板长度逐渐减小,椎板下缘的厚度亦变薄。在L3/4,L4/5和L5/S1平面以双侧下关节突中点的连线为水平线,在由关节突中点做垂线构成平面象限中,右侧神经根经硬膜囊发出后多位于该平面的第Ⅲ和第Ⅳ象限,左侧神经根经硬膜囊发出后多位于该平面的第Ⅰ和第Ⅱ象限。工作通道模拟试验中,右侧置入7.9mm工作管道位于该平面第Ⅲ和第Ⅳ象限内,左侧置入7.9mm工作管道位于该平面第Ⅰ和第Ⅱ象限内,工作通道能达到神经根行程。临床组:20例病人均由MRI证实为单节段病变18例位于L5/S1,2例为L4/5,病程3-5个月,平均病程3.9个月,3例转为开放小切口(黄韧带显露不清2例、暴露神经根困难1例),2例出现硬膜小裂口,无定位错误、术后出血及神经根损伤并发症。住院时间3~10d,平均7d。伤口一期愈合,19例患者出院时术后下肢痛消失,1例得到减轻。所有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5.8(3~9)个月未见复发,10%(2/20人)患者诉偶有腿痛或轻度麻木感,对比术前、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VAS腿痛和Oswestry量表腰痛评分结果:术前与术后3月VAS腿痛评分、Oswestry腰痛评分均存在显着差异(P<0.05),术后3月与末次随访时VAS腿痛评分、Oswestry腰痛评分无差别。(P>0.05)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随访。结论:据解剖学测量数据分析:L3/4,L4/5,L5/S1椎板间隙可行FEIL手术;临床组L4/5,L5/S1间隙应用全内镜脊柱系统经椎板间入路治疗下腰椎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但初期开展存在陡峭的学习曲线,远期结果有待深入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期刊2009-05-01)

全内镜脊柱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在下腰椎尤以L5/S1为例,由于骨盆阻挡侧路椎间盘镜手术难于开展,近年来国外出现FEIL手术治疗下腰椎椎间盘突出症。目前国内尚无该技术的相关报道,本研究探讨FEIL途径相关的解剖学测量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解剖16具成年人腰椎标本,测量L3/4,L4/5,L5/S1椎板间隙宽度,面积,棘突下缘点到下位椎板上缘的距离,椎板长度,椎板下缘厚度等,在尸体上进行工作通道模拟试验。临床组收集我科自2008年9月~2009年2月间应用FE技术经后路椎板间入路的2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1例,女性9例,年龄15岁~51岁,平均32岁。均为单节段病变:18例位于L5/S1,2例为L4/5。平均病程3.9个月,均合并不同程度腰痛和单侧坐骨神经痛。所有患者术前由核磁共振检查证实,侧方型13例,旁中央型5例,游离型2例。研究参数包括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及疗效,并统计学分析所有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的VAS腿痛和Oswestry腰痛评分。结果:解剖组:棘突下缘点到下位椎板上缘的距离:L3:6.34±2.06mm,L4:7.54±1.15mm,L5:6.81±0.33mm,棘突下缘点水平正下方即为椎板间隙,棘突下缘点可作为椎间隙定位的体表标志。椎板间隙的宽度:L3/4:20.65±2.97mm,L4/5:21.27±3.63mm,L5/S1:26.64±4.33mm,椎板间隙的面积:L3/4:218.06±11.43mm~2,L4/5:244.38±7.56mm~2,L5/S1:280.75±6.18mm~2,由L3至L5椎板间隙的宽度和面积逐渐增加,直径7.9mm工作通道均可完全置入双侧L3/4,L4/5,L5/S1椎板间隙,椎板长度:L3:24.41±0.89mm,L4:21.42±1.48mm,L5:20.20±1.22mm,椎板下缘厚度:L3:9.90±2.06mm,L4:7.30±0.98mm,L5:6.18±0.72mm,从L3至L5椎板长度逐渐减小,椎板下缘的厚度亦变薄。在L3/4,L4/5和L5/S1平面以双侧下关节突中点的连线为水平线,在由关节突中点做垂线构成平面象限中,右侧神经根经硬膜囊发出后多位于该平面的第Ⅲ和第Ⅳ象限,左侧神经根经硬膜囊发出后多位于该平面的第Ⅰ和第Ⅱ象限。工作通道模拟试验中,右侧置入7.9mm工作管道位于该平面第Ⅲ和第Ⅳ象限内,左侧置入7.9mm工作管道位于该平面第Ⅰ和第Ⅱ象限内,工作通道能达到神经根行程。临床组:20例病人均由MRI证实为单节段病变18例位于L5/S1,2例为L4/5,病程3-5个月,平均病程3.9个月,3例转为开放小切口(黄韧带显露不清2例、暴露神经根困难1例),2例出现硬膜小裂口,无定位错误、术后出血及神经根损伤并发症。住院时间3~10d,平均7d。伤口一期愈合,19例患者出院时术后下肢痛消失,1例得到减轻。所有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5.8(3~9)个月未见复发,10%(2/20人)患者诉偶有腿痛或轻度麻木感,对比术前、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VAS腿痛和Oswestry量表腰痛评分结果:术前与术后3月VAS腿痛评分、Oswestry腰痛评分均存在显着差异(P<0.05),术后3月与末次随访时VAS腿痛评分、Oswestry腰痛评分无差别。(P>0.05)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随访。结论:据解剖学测量数据分析:L3/4,L4/5,L5/S1椎板间隙可行FEIL手术;临床组L4/5,L5/S1间隙应用全内镜脊柱系统经椎板间入路治疗下腰椎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但初期开展存在陡峭的学习曲线,远期结果有待深入研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全内镜脊柱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1].汪震.全内镜脊柱系统侧方经椎间孔入路技术治疗下腰椎椎间盘突出症的解剖及临床研究[D].中南大学.2009

[2].任磊.全内镜脊柱系统经椎板间入路治疗下腰椎椎间盘突出症的解剖及临床研究[D].中南大学.2009

标签:;  ;  ;  ;  

全内镜脊柱系统论文-汪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