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语言,另一种人文关怀

课堂语言,另一种人文关怀

江苏淮安市楚州区溪河镇中心小学陈洪松

新课标实施以来,我们能够从课堂的教学设计、课堂的教学模式、师生互动等方面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但我们往往忽略了课堂语言的锤炼,在无意中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

“这个问题其实挺简单的”

前不久,我听了本校语文老师《小草和大树》一课,从课堂的教学目标设计,老师的引导和讲授等角度而言,我觉得非常好,唯独这位老师课堂中常用的一句话引起了我的注意和思考。

课堂教学片断:师:课文为什么以”小草和大树”为题目?学生沉默。师:这个问题其实挺简单的,谁愿意来回答?学生继续沉默。师指定一个学生回答,该生站起后仍旧沉默不语。师面带微笑,带着鼓励的神态对这位同学说:“这个问题其实挺简单的,把你想的说出来,自信点!”,被鼓励的学生仍旧没有回答,课堂越发寂静了。这位老师为什么遇到尴尬?我觉得问题就出在“这个问题其实挺简单的”这句话上。课文中的关键词语、片断,学生未必一时能找到,老师不认真解读文本,学生是一时难以回答的,即使有学生能说出些,也被这位老师的课堂用语浇灭了想发言的热情。

“教学是语言的艺术,是以语言为媒介的心与心的交流”,对于发生的问题,我们不能一味地责怪学生,而要换个角度思考问题,不妨换个说法,如“这个问题需要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神态方面去思考,大家认真考虑一下,再把你的发现与大家分享”。多给学生一些缓冲的空间,就可以多一位同学发言,学生才真正多了一份自信。

新课标实施以来,有一种“怪味”语言一直充溢于语文课堂,不管谁回答什么问题,老师都说“好、有道理、不错、你真有主见、你真棒……”这是“激励”吗?让学生有一个衡量标准的“激励”才是有效的,才能让学生真正有所获得。苏霍姆林斯基说“语言是一种最精细、最锐利的工具,我们的教师应当善于利用它”,所以作为语文老师,我们更应该好好关注课堂用语。

“谁来帮帮他”

我们在上课或听课中,还会经常说到或听到一句课堂用语“谁来帮帮他”。由于这句话,我们很容易将学生置于一个弱势群体之中,让他可怜兮兮的坐下,自尊全无。

也许有的老师会说:“我这是让我的学生在合作探究”,我们不妨解读一下新课标里的一段话,从而真正理解“合作探究”这一概念。“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其中“爱护”一词是前提,没有“爱护”,就谈不上“合作探究”。一句简单的课堂用语,对学生的伤害多大?我们要关注他们,爱护他们,给予他们帮助。

怎么帮?我们提倡“有效等待”。一堂课的时间不会因为等待而停滞,教师也确实要完成教学任务,所以我们不妨让这位同学坐下继续思考,两分钟后再回答,我们可以先请其他同学说说想法,那位同学也许在其他同学的启示下说出了差不多的答案,也可能说出不同的想法。通过“有效等待”,我们不会让学生走向弱势群体,长此以往,那些不愿说话的同学,注意力不集中的同学,喜欢钻死胡同的同学也许能够茅塞顿开,侃侃而谈,这不是我们语文课堂所期待的呈现吗?

语言是架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座桥梁,通过这座桥,学生可以获取更加广阔的空间,生发出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快乐,生发出对生活无比热爱的激情,生发出对语文老师由衷的喜爱。

课堂语言,另一种人文关怀;课堂语言,我们必须重视起来的人文关怀。期待自己能够拥有一座让学生得以健康成长的美好桥梁。

标签:;  ;  ;  

课堂语言,另一种人文关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