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微气候因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阳光玫瑰,避雨模式,微气候因子,生长发育
微气候因子论文文献综述
陈得文[1](2019)在《避雨模式下微气候因子对‘阳光玫瑰’葡萄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阳光玫瑰’(‘Shine-Muscat’)葡萄,其亲本为‘安芸津21号和‘白南’。含糖量较高,玫瑰香味浓厚,果皮呈墨绿色,果肉脆硬、香甜可口,深受消费者的青睐。近年来南方许多葡萄园开始广泛种植,由于南方雨水较多,极大地影响了葡萄露地栽培,导致植株病虫害严重,果实产量、品质无法受到保障。本文以‘阳光玫瑰’葡萄为实验材料,探究避雨模式下的微气候因子对“H”形葡萄植株与“Y”形葡萄植株的生理特性和果实风味品质的影响。选出南方最佳的葡萄栽培种植模式,为南方种植优质、高产‘阳光玫瑰’葡萄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叁种天气下,避雨模式与露天模式葡萄叶幕光照强度、环境温度、相对湿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两者变化未达到显着差异。避雨模式仍能为葡萄生长提供适宜的微环境,保证葡萄的正常生长发育。(2)叶绿素含量的变化跟葡萄架型有显着关系,相同生长模式中“Y”形葡萄叶绿素含量显着高于“H”形葡萄。避雨模式对葡萄叶片叶绿素a含量变化的影响不显着,避雨模式显着影响了叶绿素b的合成。随着葡萄叶片的老化,其叶片叶绿素总含量含量降低,而叶片叶绿素a/b值逐渐升高。(3)“H”、“Y”形葡萄植株株行距分别为6m×4m、3m×4m,相同生长模式下,单株“H”形葡萄总叶片数、叶面积指数显着高于“Y”形葡萄,不同生长模式下葡萄叶片分布无显着差异。避雨模式对葡萄叶面积指数变化无显着影响,葡萄的种植密度显着影响叶面积指数变化。(4)避雨、露天模式下两种树形的葡萄叶片的光合参数Tr、Gs和Pn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避雨模式下的葡萄Ci显着低于露天模式,说明避雨模式可能改变了葡萄Ci变化趋势。避雨模式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Fv/Fo显着高于露天模式,避雨模式提高了葡萄叶片PSⅡ活性和原初光能转化效率。(5)避雨模式能显着提高了葡萄果实的单果重、固酸比、VC含量,减少了发病率,同时降低了果实的一部分色泽。相同生长模式下,“Y”形葡萄口感风味显着高于“H”形葡萄。(6)避雨模式下葡萄植株营养生长和果实生殖生长呈正相关,葡萄叶片和果穗发病率越高反而果实亮度和色饱和度越高。与此相反,露天模式葡萄的基本表现为可溶性固形物、果糖含量和果实色度较低,说明果实口感品质稍差。其中“Y”形葡萄光合作用效率更强,叶片发病率低;而“H”形葡萄植株生长量和产量较高,叶果发病率较高,品质稍差,环境温度与葡萄植株光合作用和品质参数呈正相关。(7)葡萄园的优质葡萄丰产树体以“H”形栽培为主,以连栋避雨方式为依托,叶面积指数在10左右,覆盖率70%左右,每亩栽植30株左右,株行距在4×6m为宜,每株保持果穗数65-70个,单穗疏果60-80粒,结果枝率50%-60%,此时‘阳光玫瑰’葡萄的丰产效益最高。(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9-04-10)
冯文韵[2](2018)在《以微气候观点探讨杨凌现代农业创新园区空间构成因子对热环境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因大量建筑物和道路等高蓄热体的建设及绿地减少等因素,造成城市热岛效应,与其相类似,现代农业园区内构成因子会对园区内气候环境造成影响。园区的规划建造暂无详尽的法律和规范,造成园区随意建设,其构成因子对园区环境的影响尚不明确,并且会影响园区参观人群的舒适度感受。因此,本文通过量化园区内的微气候指标,探讨园区构成因子对热环境及热舒适度的影响,并了解其相关性,以期对农业园区规划建设提出合理性建议。本文以农业园区杨凌创新园为例,探讨在这种新型的农业园区建成后,园区内构成因子与微气候相关性问题,主要是针对其中的五个构成因子:绿地、水域、硬铺面、设施和农耕地进行,选择晴朗无风的夏季,定点(41个测点)进行实测微气候参数,如空气温度、相对湿度以及风速等,再根据调查数据资料建立、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对构成因子分布解析、探讨构成因子对微气候的影响以及对园区热舒适度的评价,以数值表格、迭图分析与统计分析,粹取出实质农业园区环境中构成因子比率与微气候交互影响的现象。经由上述过程的推导与解析,本文得出实验结果,(1)农耕地的温度普遍比园区平均温度高2-3°C;中心建筑周围的温度比园区平均温度高3°C左右;位于园区硬铺面的测点温度一般为最高;水边的温度比园区对高温度的测点平均低5°C左右;位于有绿植上的测点,一般温度偏低,但有的测点位于建筑设施周围,测会受到周围其他因子的影响,导致温度变化较大。(2)构成因子与微气候组成要素都具有相关性,但相关性程度具有差异性。五个园区构成因子与温度的相关性上来说,设施>农耕地>水域>硬铺面>绿地,其中硬铺面、设施和绿地与温度是正相关,而水域和农耕地呈负相关;与湿度的相关性,则绿地与湿度的正相关性最明显,而设施与湿度的负相关呈现显着;在五个构成因子中,农耕地与风速的正相关性最明显,而水域则与风速呈现负相关趋势。在热舒适度方面,园区大部分测点处于很热的评价尺度内,仅有两个测点处于相对舒适的尺度。分析其测点周围环境因素,从而提出,园区规划设计上,在步道上除了尽量使用透水性面;打造风廊道,引入湖泊的冷空气,来增加人体的舒适度,可以吸引使用者和延长使用时间;注意植物种植搭配,以降低园区温度,和改善风环境等园区规划的建议。(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8-05-01)
吴瑶,秦凯伦[3](2016)在《不同林隙内林分微气候因子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小兴安岭地区丽林实验林场具有代表性的红松天然林和红松人工针阔叶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在每种林分类型内分别设置大林隙、中林隙、小林隙和对照样地4块标准地进行不同大小林隙各特征的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红松天然林和红松人工林内大林隙、中林隙、小林隙和对照每隔3小时的温度情况均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大林隙在各个时间段的温度差异相对较大,变化明显,中林隙次之,小林隙和对照林分的地面温度随时间的变化相对较小;红松天然林吸收和保存光辐射的能力要高于红松人工林,更有利于林木和林分内生物的生长。(本文来源于《林业勘查设计》期刊2016年04期)
段文标,王金铃,陈立新,景鑫,张玉双[4](2015)在《云冷杉林风倒区坑丘微立地微气候因子时空变化及其与土温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揭示云冷杉林生长季坑丘微立地上微气候因子的时空变化以及PPFD、RH、SWC与不同深度TS的相关性。2013年7—9月在小兴安岭谷地云冷杉林风倒区1.50 hm2的固定样地内,测定所有35对坑丘微立地(丘顶、丘面、坑底、坑壁)的光量子通量密度(PPFD)、空气相对湿度(RH)、地表土壤温度(TS0)、5 cm和10 cm深度的土壤温度(TS5和TS10),以及0~7.6 cm、0~12 cm和0~20 cm土壤含水量(SWC1、SWC2和SWC3)等微气候因子,并将完整立地(未受掘根干扰的完整林地)设为对照样地。比较5个不同微立地微气候因子的月变化以及PPFD、RH以及SWC对土壤温度(TS)的影响。结果表明:7—9月,坑丘微立地(丘顶、丘面、坑底、坑壁)的月均PPFD和TS0均为7月>8月>9月,月均RH以及TS5和TS10均为8月>7月>9月,月均SWC均为8最大;7—8月不同微立地月均PPFD大小顺序均为丘顶>丘面>坑底>完整立地,9月却为丘顶>丘面>完整立地>坑底>坑壁;7—9月,各微立地TS0大小顺序均为丘顶>丘面>完整立地>坑壁>坑底,而5 cm和10 cm均为丘顶>丘面>坑壁>完整立地>坑底;月均RH和月均SWC均为坑底>坑壁>完整立地>丘面>丘顶;7月丘顶的PPFD最大,为736.11μmol·m-2·s-1,完整立地最小,为25.46μmol·m-2·s-1,丘顶TS最高,为26.29℃,坑底TS最低,为5.13℃;浅层SWC大于较深层的,最大SWC出现在8月的坑底,为51.58%。相同微立地(丘顶、坑底、完整立地)PPFD与浅层TS的相关性大于较深层的土壤,TS0与PPFD呈正相关,与RH呈负相关。(本文来源于《林业科学研究》期刊2015年04期)
李欢,李建贵,秦韵婷,王宪奎,韩超[5](2015)在《微气候因子对南疆‘灰枣’坐果和果实品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果园微气候条件对南疆‘灰枣’坐果及枣果品质的影响。【方法】2014在库尔勒‘灰枣’果园设置树体阴阳面、遮阳、喷水及地表覆盖物等果园微气候处理方式,研究不同处理下空气及土壤的温湿度变化状况对‘灰枣’果实坐果和品质的影响。【结果】‘灰枣’园中温湿度的均值为土壤大于空气,而温湿度的差值则是空气显着大于土壤。地膜覆盖处理下土壤温湿度显着高于秸秆覆盖及对照,能够有效提高坐果率;遮阳处理使空气温湿度有所降低,对枣果纵横径和蛋白质的增加有促进作用;秸秆覆盖给枣树土壤提供了一个温湿度均较为适宜的微环境,使果实中糖、蛋白质、可滴定酸、类黄酮、花青素和维生素C含量均有所增加;设定时间段内,每隔1 h对树体进行一次喷水处理空气湿度为所有空气处理中最高,有利于可滴定酸的积累。【结论】果园微气候因子处理对南疆‘灰枣’坐果和品质有明显影响,其中遮阳、每隔1 h喷水、秸秆和地膜覆盖对‘灰枣’坐果和品质的促进效果较好。(本文来源于《果树学报》期刊2015年06期)
贠建明,R.T.Hardiman[6](1990)在《庆阳黄土高原沟壑区苜蓿产量与微地形——微气候因子间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庆阳黄土高原沟壑区苜蓿产量和微地形——微气候因子关系的研究表明,苜蓿产量受叁类因子的影响。遗留性因子——生长季初期土壤水分状况;季节性因子——日照和温度;处理间因子——不同立地条件下用于蒸散的土壤水分。建立了苜蓿产量和各类因子的定量关系。(本文来源于《草业科学》期刊1990年06期)
洪一舟,王献培,黄寿波,范兴海[7](1990)在《椪柑树冠内微气候因子分布及对不同着生部位果实品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椪柑是我省大力推广的良种之一。近几年来,有的桔区由于过于密植和树龄老化,致使叶面积指数过大,树冠内的光、温、湿、风不良,影响果实品质。为了充分发挥该良种的固有特性,探讨树冠内微气候因子的分布情况对果实品质的影响,进而采取相应措施,改善树冠小气候,提高果实品质,这在理论上和生产上均有意义。 一、材料和方法 本调查于1987年在浙江省龙游县团石农垦场进行。观测园的土壤为改良过的红壤,供测桔树为13年生枳砧椪柑。栽植密度是4×2.6米,行向近东西,树冠覆盖度约为60(本文来源于《浙江柑桔》期刊1990年01期)
[8](1980)在《影响蜂王发育的蜂巢因子——微气候》一文中研究指出作者发现在培养蜂王的巢中,温度比湿度和气体更需要稳定。蜂王发育在较狭的温度范围内进行。最适温度是33℃。若高于或低于最适温度,使蜂王身体的大小和蜂王卵巢中卵巢小管的数量下降,结果使蜂王不能多产。蜂王发育中的形态特征也受湿度和Co_2浓度的影响。本文且对这个发现的生态学意义进行了讨论。(本文来源于《蜜蜂杂志》期刊1980年01期)
微气候因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城市因大量建筑物和道路等高蓄热体的建设及绿地减少等因素,造成城市热岛效应,与其相类似,现代农业园区内构成因子会对园区内气候环境造成影响。园区的规划建造暂无详尽的法律和规范,造成园区随意建设,其构成因子对园区环境的影响尚不明确,并且会影响园区参观人群的舒适度感受。因此,本文通过量化园区内的微气候指标,探讨园区构成因子对热环境及热舒适度的影响,并了解其相关性,以期对农业园区规划建设提出合理性建议。本文以农业园区杨凌创新园为例,探讨在这种新型的农业园区建成后,园区内构成因子与微气候相关性问题,主要是针对其中的五个构成因子:绿地、水域、硬铺面、设施和农耕地进行,选择晴朗无风的夏季,定点(41个测点)进行实测微气候参数,如空气温度、相对湿度以及风速等,再根据调查数据资料建立、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对构成因子分布解析、探讨构成因子对微气候的影响以及对园区热舒适度的评价,以数值表格、迭图分析与统计分析,粹取出实质农业园区环境中构成因子比率与微气候交互影响的现象。经由上述过程的推导与解析,本文得出实验结果,(1)农耕地的温度普遍比园区平均温度高2-3°C;中心建筑周围的温度比园区平均温度高3°C左右;位于园区硬铺面的测点温度一般为最高;水边的温度比园区对高温度的测点平均低5°C左右;位于有绿植上的测点,一般温度偏低,但有的测点位于建筑设施周围,测会受到周围其他因子的影响,导致温度变化较大。(2)构成因子与微气候组成要素都具有相关性,但相关性程度具有差异性。五个园区构成因子与温度的相关性上来说,设施>农耕地>水域>硬铺面>绿地,其中硬铺面、设施和绿地与温度是正相关,而水域和农耕地呈负相关;与湿度的相关性,则绿地与湿度的正相关性最明显,而设施与湿度的负相关呈现显着;在五个构成因子中,农耕地与风速的正相关性最明显,而水域则与风速呈现负相关趋势。在热舒适度方面,园区大部分测点处于很热的评价尺度内,仅有两个测点处于相对舒适的尺度。分析其测点周围环境因素,从而提出,园区规划设计上,在步道上除了尽量使用透水性面;打造风廊道,引入湖泊的冷空气,来增加人体的舒适度,可以吸引使用者和延长使用时间;注意植物种植搭配,以降低园区温度,和改善风环境等园区规划的建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微气候因子论文参考文献
[1].陈得文.避雨模式下微气候因子对‘阳光玫瑰’葡萄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D].西南大学.2019
[2].冯文韵.以微气候观点探讨杨凌现代农业创新园区空间构成因子对热环境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
[3].吴瑶,秦凯伦.不同林隙内林分微气候因子的研究[J].林业勘查设计.2016
[4].段文标,王金铃,陈立新,景鑫,张玉双.云冷杉林风倒区坑丘微立地微气候因子时空变化及其与土温的关系[J].林业科学研究.2015
[5].李欢,李建贵,秦韵婷,王宪奎,韩超.微气候因子对南疆‘灰枣’坐果和果实品质的影响[J].果树学报.2015
[6].贠建明,R.T.Hardiman.庆阳黄土高原沟壑区苜蓿产量与微地形——微气候因子间的关系[J].草业科学.1990
[7].洪一舟,王献培,黄寿波,范兴海.椪柑树冠内微气候因子分布及对不同着生部位果实品质的影响[J].浙江柑桔.1990
[8]..影响蜂王发育的蜂巢因子——微气候[J].蜜蜂杂志.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