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往复加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结构钢,火灾后,滞回性能,冷却方式
往复加载论文文献综述
李威,陈昊,王炜涛[1](2019)在《高温后Q355钢材往复加载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火灾后钢材滞回性能的变化规律,本文对高温后Q355钢材进行了往复加载试验。试验参数包括加载方式、试件经历的最高温度和冷却方式。通过试验,得到了高温后Q355钢材的滞回应力-应变关系曲线。结果表明,当经历的最高温度为800℃时,相比于常温试件,自然冷却试件的耗能能力下降,应变水平为6.0%时下降达18%;浸水冷却试件的耗能能力提高,应变水平为6.0%时提高了41%。(本文来源于《第28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期刊2019-10-18)
徐斌,孔亚陶,张艳霞,郭亮,张贺昕[2](2019)在《带凹槽剪力墙-混凝土梁节点低周往复加载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在框筒体系中核心筒内混凝土次梁对滑模、爬模施工技术的影响,提出了带凹槽剪力墙-混凝土梁节点。该节点采用在剪力墙混凝土浇筑前设置带有易剔凿的XPS聚苯乙烯泡沫挤塑板的预埋件的方式来解决以往浇筑剪力墙后直接剔凿混凝土、施工费时费力的难题。以叁个不同尺寸的凹槽节点为试验对象,在低周往复加载作用下,进一步分析试件的滞回曲线、骨架曲线、破坏形态、耗能能力等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带凹槽剪力墙-混凝土梁节点在满足滑模、爬模施工的前提下,具有较强的承载能力,能够满足核心筒剪力墙内部梁作为次梁承担及传递竖向荷载的结构设计要求。(本文来源于《建筑结构》期刊2019年17期)
魏剑伟,李铁英,万佳,孟宪杰[3](2019)在《古建木构架大位移低周往复荷载试验加载同步装置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在低周往复荷载试验中加载电液伺服系统,自制了一套古建木构架水平低周往复荷载试验加载装置,通过改变平面摇摆柱的双刀口支座的两个"刀口"距离和耳板孔到平面摇摆柱中心轴的距离,实现了古建木构架大位移低周往复荷载试验加载同步装置,克服了加载设备作用在试验对象的荷载误差。为古建木构架模型低周往复荷载试验提供了一种新的加载装置。(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徐强,郑山锁,樊禹江[4](2019)在《大位移往复加载下钢框架节点地震损伤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结构临近倒塌状态时,构件不可避免发生较大变形。节点区梁柱焊接处是钢框架结构薄弱环节,易发生脆性破坏,本文设计了3个不同的大位移加载制度对钢框架节点构件进行低周往复加载,考察其破坏过程与特征,研究了不同大位移加载方式对钢框架节点的荷载-位移滞回曲线、滞回耗能、损伤演化等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加载制度对构件的破坏形态起控制作用,变幅加载与等幅60 mm循环加载下试件为脆性破坏,等幅90 mm循环加载下试件为延性破坏。钢框架节点梁端作为结构抗震耗能的关键部位,将耗能能力作为评价其抗震性能的指标,建立起简单通用的累积破坏损伤模型,该损伤模型易于评价节点在地震作用下的损伤程度。(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刘欣,姚勇,褚云朋[5](2017)在《冷弯薄壁型钢双层组合墙体往复加载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冷弯薄壁型钢双层组合墙体的力学性能,采用ANSYS软件建立了有限元模型,考虑轴压、柱的截面尺寸、不同材料面板和楼盖梁数量,对4组共11个双层组合墙体进行了低周往复加载模拟。结果表明:⑴随着轴压的增加,墙体的承载力逐渐减小,变化幅度由大变小,延性系数减小;⑵仅在截面尺寸变化时,截面尺寸增加,墙体的承载力提高;⑶墙面板有明显的蒙皮效应,硅酸钙板的墙体承载力较高;⑷增加楼盖梁数量可以提高墙体承载力。(本文来源于《西南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04期)
徐吉民,高向宇,郭亚楠,王勇强,张凌伟[6](2017)在《火电厂钢框排架-消能支撑结构低周往复加载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钢框排架-消能支撑结构的抗震性能,以某钢结构火电厂主厂房为原型并采用防屈曲支撑作为消能装置,设计了1榀5层的钢框排架-消能支撑结构试件.通过低周往复加载试验,分析其破坏机制、滞回性能、刚度退化规律、层间变形及防屈曲支撑耗能能力.试验结果表明:钢框排架-消能支撑结构具有较高的抗侧刚度及承载能力.模型试件滞回曲线呈饱满的梭形,等效黏滞阻尼系数达0.262,位移延性系数超过3.53,表现出良好的耗能及延性性能.试验过程中,防屈曲支撑可在较小加载位移时先于主体梁柱进入屈服且塑性耗能特征明显,增加了结构阻尼且耗能稳定,有效提高了结构抗震性能.(本文来源于《北京工业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11期)
师骁,王彦栋,曲哲,纪晓东[7](2016)在《含摩擦阻尼器钢连梁的往复加载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一种用于高层建筑的含摩擦阻尼器钢连梁。摩擦阻尼器以外的型钢梁段即使在罕遇地震作用下也预期保持弹性,损伤只发生在摩擦片-钢板界面。采用高强螺栓与碟形弹簧串联为摩擦片-钢板摩擦界面施加正压力,以减小温度应力等因素对摩擦力的影响。地震过后,简单放松螺栓就可以释放结构残余变形,并可拆卸摩擦片以查看其损伤程度,如有必要可方便地更换摩擦片。对该钢连梁进行往复加载试验。结果表明,选用的摩擦材料具有可靠的摩擦性能,摩擦阻尼器表现出稳定且优异的耗能能力。摩擦力相对比较稳定,未出现过大的超强,有利于简化周边连接构件的设计。(本文来源于《工程力学》期刊2016年S1期)
陈昉健,易伟建[8](2016)在《高强钢筋往复荷载变幅加载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直径20 mm的HRB500和HRB600高强钢筋进行一系列拉压往复荷载试验。考察不同长细比的两种高强钢筋在荷载幅值逐渐增大的往复荷载下的性能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往复荷载下,HRB500和HRB600高强钢筋所能达到的最大应力和破坏前最大应变幅值均随试件长度的增加而减小;在拉压两个方向上,应力都随试验段长度增加而下降,且降幅逐渐加大。但由于屈曲效应的存在,受压方向更加明显。试验中HRB500钢筋表现出了较好的延性,但HRB600钢筋的所有试件都表现出脆性破坏特征,应该引起重视。(本文来源于《工业建筑》期刊2016年07期)
邓勇军,王嵘,杨亚龙,赖宇迪[9](2016)在《冷弯薄壁型钢组合墙体-楼盖梁节点往复加载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组合墙体-楼盖梁规程连接体系(CS)和新型连接体系(NS)的力学性能,采用ANSYS软件建立了有限元模型,并对不同轴压比下的CS体系、不同连接角钢厚度下的NS体系进行了低周往复加载模拟,得到了两类体系的骨架曲线、承载力特征值等结果。结果表明:轴压比增加,CS体系承载力降低,且降幅增大,延性系数减小;连接角钢厚度在0.8~2倍墙架柱构件厚度范围内时,角钢厚度增加,NS体系承载力提高;其中角钢厚度为1.2~1.5倍的墙架柱构件厚度时,体系延性系数有最大值;当角钢厚度超过2倍墙架柱构件厚度后,体系承载力变化不大。(本文来源于《建筑科学》期刊2016年03期)
师骁,王彦栋,曲哲,纪晓东[10](2015)在《含摩擦阻尼器钢连梁的往复加载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设计并通过往复加载试验检验了一种设置于高层建筑钢连梁跨中的摩擦阻尼器。为减小温度应力等因素对摩擦力的影响,采用高强螺栓与碟形弹簧串联为摩擦片-钢板摩擦界面施加正压力。除摩擦阻尼器以外的钢连梁即使在罕遇地震作用下也预期保持弹性,损伤只会发生在摩擦片-钢板界面。地震作用过后,简单放松螺栓就可以释放结构残余变形,并可以拆卸摩擦片以查看损伤程度,如有必要可以方便地更换摩擦片。试验结果表明,所用的摩擦材料具有可靠的摩擦性能,摩擦阻尼器表现出稳定且优异的耗能能力。此外,摩擦力相对易于控制,不会出现大的超强,有利于简化周边构件的承载力设计。(本文来源于《第24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期刊2015-10-31)
往复加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在框筒体系中核心筒内混凝土次梁对滑模、爬模施工技术的影响,提出了带凹槽剪力墙-混凝土梁节点。该节点采用在剪力墙混凝土浇筑前设置带有易剔凿的XPS聚苯乙烯泡沫挤塑板的预埋件的方式来解决以往浇筑剪力墙后直接剔凿混凝土、施工费时费力的难题。以叁个不同尺寸的凹槽节点为试验对象,在低周往复加载作用下,进一步分析试件的滞回曲线、骨架曲线、破坏形态、耗能能力等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带凹槽剪力墙-混凝土梁节点在满足滑模、爬模施工的前提下,具有较强的承载能力,能够满足核心筒剪力墙内部梁作为次梁承担及传递竖向荷载的结构设计要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往复加载论文参考文献
[1].李威,陈昊,王炜涛.高温后Q355钢材往复加载试验研究[C].第28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2019
[2].徐斌,孔亚陶,张艳霞,郭亮,张贺昕.带凹槽剪力墙-混凝土梁节点低周往复加载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2019
[3].魏剑伟,李铁英,万佳,孟宪杰.古建木构架大位移低周往复荷载试验加载同步装置及应用[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19
[4].徐强,郑山锁,樊禹江.大位移往复加载下钢框架节点地震损伤试验研究[J].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19
[5].刘欣,姚勇,褚云朋.冷弯薄壁型钢双层组合墙体往复加载数值模拟[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2017
[6].徐吉民,高向宇,郭亚楠,王勇强,张凌伟.火电厂钢框排架-消能支撑结构低周往复加载试验[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7
[7].师骁,王彦栋,曲哲,纪晓东.含摩擦阻尼器钢连梁的往复加载试验[J].工程力学.2016
[8].陈昉健,易伟建.高强钢筋往复荷载变幅加载试验研究[J].工业建筑.2016
[9].邓勇军,王嵘,杨亚龙,赖宇迪.冷弯薄壁型钢组合墙体-楼盖梁节点往复加载数值模拟[J].建筑科学.2016
[10].师骁,王彦栋,曲哲,纪晓东.含摩擦阻尼器钢连梁的往复加载试验[C].第24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