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模式论文-宿琴

外交模式论文-宿琴

导读:本文包含了外交模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公共外交能力,高校外语教学模式,跨文化交际教学

外交模式论文文献综述

宿琴[1](2019)在《高校外语教学中公共外交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在诸多问题上仍然遭遇国际社会的错误解读,中国逐步把改善国际生存环境,提高公共外交能力纳入国家战略发展范畴。这一趋势给高校在跨文化交流高级人才的培育上提出新的挑战。该文试图在对"公共外交能力"进行理论构建的基础上,提出了在高校外语教学中建立公共外交能力培养模式的途径,进一步探讨了外语教学在公共外交人才培养方面的意义、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建议。(本文来源于《海外英语》期刊2019年15期)

董慧珊[2](2019)在《关联—顺应模式下中美外交发言人闪避回答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的选题依据众多因素慎重考量而定。一方面是基于话语交际在日常社会生活中的不可或缺性,另一方面是基于政府外交工作对国家整体地位的重要性。话语交际是构成人类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有时为了达到成功交际的目的,交际双方可能在对话过程中进行闪避,即不直接回答对方的问题。这种闪避回答的策略常被用于政治外交发言中。因为政治外交的发言代表了一个国家的立场,每一句发言都代表着国家的形象,同时也关系着国家的利益。有时的问题是非常直接以及犀利的问题,所以在诸多的政治外交发言中外交发言人为了维护自己国家的利益同时又达到与顺利交谈的目的并不会直接回答的问题,这时就会采用闪避回答策略。闪避回答可以分为两类,即明示闪避以及暗含闪避。明示闪避是指不直接回答所被提问的问题,并且被问者会表明其并不愿意回答这个问题的意愿。暗含闪避是与明示闪避相对应的,是指被提问者不直接回答问题,会尽量隐藏自己不愿意合作的意图,但是会通过转移话题等形式让提问者觉得好像是得到了回答。本文研究的重点是中美两国政府外交发言人使用闪避回答的对比研究,旨在回答以下几个问题:(1)发言人在回答问时使用的闪避回答可以划分为多少种策略?(2)在诸多的闪避策略中,中美两国的外交发言人所倾向使用的闪避策略有何对比差异?(3)影响中美发言人使用不同闪避策略的因素是什么?基于以上几个问题为基础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官网和美国国务院官网随机抽取了各60篇外交发言人答问的报告文本,从问答中中美两国外交发言人使用不同闪避回答的频率、策略等方面分析中美两国外交发言人使用闪避回答的差异。研究发现发言人在回答问时均倾向于采用闪避回答,但是中方相对于美方颇为委婉一些。研究结果表明:(1)发言人在回答问时使用的闪避回答可以划分为11类,这11类策略可进一步总结为6类;(2)在诸多闪避回答中,中方发言人更倾向于使用阐明立场,通过转移话题拒绝回答和声明已经回答过该问题等暗含闪避策略,而美方发言人更倾向于使用直接拒绝回答,忽略问题等明示闪避策略;(3)这种差异是受到诸多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如中国是一个典型的高语境国家而美国是一个低语境国家;中国的思维理念是集体主义而美国倡导个人主义,中美问题形式的不同以及发言人性别的不同都是影响发言人采用不同策略的因素。本文通过回顾关联—顺应理论以及梳理闪避回答相关内容,希望能给相关研究者带来新的研究视角,试图让我们能够更系统的理解关联—顺应理论以及闪避回答的内涵,在理论上具有一定的价值。同时本研究也有一定的实践意义,本文希望给政府外交发言人带来一些启示,让他们在答问等外交工作中再次遇到不便回答的问题时能够更好的组织语言,从而成功的实现交际目的并且捍卫国家的正面形象及整体利益。(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1)

王莉丽[3](2019)在《智库公共外交:概念、功能、机制与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世界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都非常重视智库建设和公共外交。智库和公共外交作为构建国家"第二外交渠道"和"软实力"的重要途径,在国家形象、全球治理和意识形态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使命和意义。2009年以来,"智库公共外交"一词迅速进入中国精(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文摘》期刊2019年05期)

孙海燕,辛仁杰[4](2019)在《印度科技外交模式、特点和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科技外交服务创新和外交两个目标。一是为了获取科技创新资源、提升国家创新能力而开展的外交活动,可称为"服务科技合作的外交"。这里的外交是指外交行为或活动。为了实现国家的创新目标,国家可以通过建立外交关系和科技合作网络、平台与机制等,以及采取一定的外交手段和利用外交资源来获取科技创新资源、获得科技创新成果、获取技术创新经验。二是为实现外交目标所进行的国际科技合作,可称为"服务外交的科技合作"。这里的外交是指外交目标。当科技作用于国家外交政策时,会产生包括国际科技合作内容的外交政策,从而实现一定的外交目标,例如实施技术援助提升国家形象、通过科技人(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文摘》期刊2019年04期)

杨胜荣,郭强[5](2019)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外交话语模式的传承与嬗变》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外交思想保持了稳定性和连续性,"和平与发展"构成中国所认识的"时代潮流"的硬核。在这个硬核之上,又逐渐迭加了"合作"、"互利"、"共赢"。随着中国日益融入国际社会,外交话语表述方式经历了从批判性话语到"建设者的话语"的转换。从中国政治领导层把握或认知当下世界形势的立场、视角来看,中国一方面反对这个秩序中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以及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局面,同时又认同、维护乃至推动经济全球化,这体现了中国与当下国际体系的"自由主义秩序"之间的复杂关系。(本文来源于《科学社会主义》期刊2019年02期)

孙海燕,辛仁杰[6](2019)在《印度科技外交模式、特点和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科技对国际关系的作用和影响可以追溯到18世纪,以科技为内容的国际合作经历了技术扩散期、技术援助期、技术转移期、国际科技合作期和科技外交期。科技外交是21世纪科技和国际关系持续发生作用的新概念,包括"服务外交的科技合作"以及"服务科技合作的外交",具有外交功能和创新功能。本文重点研究分析科技外交的外交功能,以为改善中印关系提供参考。对于如何推动中印科技外交,本文通过研究分析印度科技外交的模式与特点得出以下几点启示:一是如果实施针对南亚地区的公共治理和技术援助,将会满足印度维护国家安全、稳定南亚的需求,并推进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在南亚的发展;二是如果积极推进中印低技术领域的技术转移和社会民生领域的技术协同,将会受到印度官方和民间的欢迎,有助于改善两国关系;叁是印度具有通过科技人员交流改善外交关系的经验和基础,将其应用到中印关系治理中将能够增进两国人民的理解和互信,可为加强两国关系提供民众基础。(本文来源于《南亚研究》期刊2019年01期)

王莉丽[7](2019)在《智库公共外交:概念、功能、机制与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智库公共外交的核心是思想的双向对等交流和舆论传播,其功能包括:塑造和影响舆论,在国际舆论空间提升国家意识形态权力;加强理解,增进互信,提出思想建议,助推政府外交。智库公共外交实现影响力的机制在于通过弥散性的意识形态权力和其在公共政策舆论场的舆论聚散核心地位,实现思想向权力的转化。其传播模式可以分为双向对等传播模式和以我为主的融合传播模式。中国智库公共外交要取得良好成效,还有待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以人才为核心提升智库思想的创新能力,通过智库公共外交理论深化和实践探索,不断提升传播效果。(本文来源于《中国人民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蔡亮,俞东阳[8](2019)在《日本对华“观光外交”的模式、成效及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自2010年日本政府放宽对华签证以来,中国赴日游客数量基本呈现大幅攀升趋势,2015年后一直位居外国访日游客首位。大量观光客的访日一方面对提振持续低迷的日本经济大有裨益,另一方面也极大改善了日本在中国游客心目中的国家形象,起到了积极的公共外交成效。本文以公共外交为考察视角,首先对日本对华"观光外交"性质及模式进行界定,提炼出叁类公共外交模型,并结合该外交行为的实施过程与方式,考察了其对近年来中国赴日游客数量上升趋势的影响。其次,本文探究了"中国赴日游客数量"与"中国民众对日好感度"二者间的关联度,及其对日本国内经济发展与"地方创生"战略的积极推动作用。最后,本文基于日本"观光外交"的相关经验,从前期准备、实施模式以及效果互动叁个方面对中国公共外交提出政策建议,以期对未来中国开展新型大国外交、提升国家形象有所助力。(本文来源于《太平洋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李仲达,刘璐,余壮雄[9](2019)在《从经济合作走向泛经济发展:大国外交转型中的双边贸易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是近年中国外交理念探索性的新尝试。本文对外交部官方辞令进行提炼,构建出衡量中国与贸易各国外交亲疏的时变等级指数,并从外交建立渊源、外交维系过程两个维度论证其有效性。基于一个包含外交因素的贸易引力模型,本文提出了"外交—贸易"驱动假说,继而利用1992-2013年中国与166个国家的双边贸易数据,为这一假说提供系统性的经验证据。研究表明,外交关系每提升一个等级,中国对他国商品的开放程度显着提高23%;即使考察了外交内生问题、模型时点转变以及指标更替等多个方面,仍能够证实假说成立,确保了结论的稳健性。进一步研究发现,外交驱动作用不仅表现为"倒U型"的非线性传导模式,而且存在显着的"强国"与"弱国"结构突变机制,即弱国外交以发展经济为主、强国外交重视泛经济层面的转型调整。这一结果意味着,在总体国际关系趋好的大形势下,中国的外交力量呈现"从经济转向泛经济合作"的大国格局。(本文来源于《统计研究》期刊2019年01期)

杨洁勉[10](2018)在《中美外交互动模式的演变:经验、教训和前景》一文中研究指出外交互动模式是特定时期国家间关系的产物,是对一定时期内国家间形成的共同认可和相对固定的交往方式的概括和总结。中美建交40年来,随着国际形势和双边关系的发展,中美外交互动的模式不断更新和演变。温故而知新。回顾中美外交互动模式的演变,探讨其对两国关系的积极作用,对于两国共同努力克服中美关系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推动双边关系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简要梳理中美外交互动模式演变历程的基(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文摘》期刊2018年12期)

外交模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研究的选题依据众多因素慎重考量而定。一方面是基于话语交际在日常社会生活中的不可或缺性,另一方面是基于政府外交工作对国家整体地位的重要性。话语交际是构成人类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有时为了达到成功交际的目的,交际双方可能在对话过程中进行闪避,即不直接回答对方的问题。这种闪避回答的策略常被用于政治外交发言中。因为政治外交的发言代表了一个国家的立场,每一句发言都代表着国家的形象,同时也关系着国家的利益。有时的问题是非常直接以及犀利的问题,所以在诸多的政治外交发言中外交发言人为了维护自己国家的利益同时又达到与顺利交谈的目的并不会直接回答的问题,这时就会采用闪避回答策略。闪避回答可以分为两类,即明示闪避以及暗含闪避。明示闪避是指不直接回答所被提问的问题,并且被问者会表明其并不愿意回答这个问题的意愿。暗含闪避是与明示闪避相对应的,是指被提问者不直接回答问题,会尽量隐藏自己不愿意合作的意图,但是会通过转移话题等形式让提问者觉得好像是得到了回答。本文研究的重点是中美两国政府外交发言人使用闪避回答的对比研究,旨在回答以下几个问题:(1)发言人在回答问时使用的闪避回答可以划分为多少种策略?(2)在诸多的闪避策略中,中美两国的外交发言人所倾向使用的闪避策略有何对比差异?(3)影响中美发言人使用不同闪避策略的因素是什么?基于以上几个问题为基础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官网和美国国务院官网随机抽取了各60篇外交发言人答问的报告文本,从问答中中美两国外交发言人使用不同闪避回答的频率、策略等方面分析中美两国外交发言人使用闪避回答的差异。研究发现发言人在回答问时均倾向于采用闪避回答,但是中方相对于美方颇为委婉一些。研究结果表明:(1)发言人在回答问时使用的闪避回答可以划分为11类,这11类策略可进一步总结为6类;(2)在诸多闪避回答中,中方发言人更倾向于使用阐明立场,通过转移话题拒绝回答和声明已经回答过该问题等暗含闪避策略,而美方发言人更倾向于使用直接拒绝回答,忽略问题等明示闪避策略;(3)这种差异是受到诸多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如中国是一个典型的高语境国家而美国是一个低语境国家;中国的思维理念是集体主义而美国倡导个人主义,中美问题形式的不同以及发言人性别的不同都是影响发言人采用不同策略的因素。本文通过回顾关联—顺应理论以及梳理闪避回答相关内容,希望能给相关研究者带来新的研究视角,试图让我们能够更系统的理解关联—顺应理论以及闪避回答的内涵,在理论上具有一定的价值。同时本研究也有一定的实践意义,本文希望给政府外交发言人带来一些启示,让他们在答问等外交工作中再次遇到不便回答的问题时能够更好的组织语言,从而成功的实现交际目的并且捍卫国家的正面形象及整体利益。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外交模式论文参考文献

[1].宿琴.高校外语教学中公共外交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研究[J].海外英语.2019

[2].董慧珊.关联—顺应模式下中美外交发言人闪避回答对比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9

[3].王莉丽.智库公共外交:概念、功能、机制与模式[J].社会科学文摘.2019

[4].孙海燕,辛仁杰.印度科技外交模式、特点和启示[J].社会科学文摘.2019

[5].杨胜荣,郭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外交话语模式的传承与嬗变[J].科学社会主义.2019

[6].孙海燕,辛仁杰.印度科技外交模式、特点和启示[J].南亚研究.2019

[7].王莉丽.智库公共外交:概念、功能、机制与模式[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9

[8].蔡亮,俞东阳.日本对华“观光外交”的模式、成效及启示[J].太平洋学报.2019

[9].李仲达,刘璐,余壮雄.从经济合作走向泛经济发展:大国外交转型中的双边贸易模式[J].统计研究.2019

[10].杨洁勉.中美外交互动模式的演变:经验、教训和前景[J].社会科学文摘.2018

标签:;  ;  ;  

外交模式论文-宿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