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必要劳动论文-李翀

社会必要劳动论文-李翀

导读:本文包含了社会必要劳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价值量

社会必要劳动论文文献综述

李翀[1](2019)在《关于两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争论的评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指出,商品的价值量是由在正常生产条件下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马克思在《资本论》第叁卷指出,在社会需求异常的情况下,商品价值量是由在最劣或最优生产条件下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马克思是否存在两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理论,在中国经济学界引起长达60年的经久不息的论争。实际上,所谓第一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说明的是正常情况下的价值量决定,所谓第二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说明的是异常情况下的价值量决定,马克思只有一种价值决定理论并且两种情况的分析逻辑一致。本文以此为基础对论争双方的观点进行了评析,指出对所谓第二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进行演绎不符合马克思的原意,将会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体系逻辑上的一致性造成不良影响。(本文来源于《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李东民[2](2019)在《再论两种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及当代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正如《资本论》所述,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前提条件是供求一致。在简单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个别价值、价值和市场价值具有不同的含义。根据价值转形的理论逻辑,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具有双重内涵,第一种含义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第二种含义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实现。就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仍然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因此,政府对市场的引导作用应充分发挥。(本文来源于《中国物价》期刊2019年08期)

谢地[3](2017)在《两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错配与产能过剩——一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解释》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着力点,是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的重要步骤。而产能过剩则是我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必须破解的难题。我国的产能过剩是产业组织和产业结构矛盾的某种表现,但从根本上说是资源配置扭曲的结果。马克思《资本论》关于两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理论揭示了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的一般规律,深入挖掘《资本论》中关于两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理论,对于深刻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产能过剩的生成机理,寻找治理产能过剩的路径具有重要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价值。(本文来源于《人文杂志》期刊2017年12期)

孟捷[4](2017)在《劳动价值论与资本主义经济中的非均衡和不确定性——对第二种社会必要劳动概念的再阐释》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初叶以来,在围绕马克思市场价值概念的争论中形成了两个不同的派别,以鲁宾为代表的第一个派别主张,市场价值概念是与均衡条件相对应的,仅仅取决于部门内的生产技术条件;以罗斯多尔斯基及国内魏埙、谷书堂等人为代表的另一派则主张,需求因素在市场价值的形成中扮演着重要作用,市场价值不必隶属于均衡条件。20世纪70年代,新李嘉图主义者斯蒂德曼对劳动价值论提出了一个着名的诘难,这个诘难恰好建立在第一派观点的基础上。要反驳斯蒂德曼,其前提是对社会必要劳动或市场价值的第二种概念重新加以阐释,并与第一种概念相协调。为此,本文试图在一个立足于资本积累基本矛盾的非均衡框架内,对市场价值的第二种概念作进一步阐释和发展。对于市场价值的决定起着重要作用的需求因素,在宏观层面是由资本家阶级的积累所决定的,因而相当程度上具有和价格变动无关的自主性。承认需求变动的这一自主性,是引入非均衡和接纳市场价值第二种概念的前提。对市场价值第二种概念的阐释表明,劳动价值论的分析功能不在于解释均衡价格水平,而旨在理解资本主义经济所固有的非均衡和不确定性。(本文来源于《政治经济学报》期刊2017年02期)

徐跃华,朱殊洋[5](2017)在《需求决定价值吗——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问题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政治经济学界对哪一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的问题存在诸多分歧。有的学者认为马克思的经典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唯一决定价值;也有学者认为存在第二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且它唯一决定价值;还有学者认为确实存在第二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但是它不单独决定价值,而是与第一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共同决定价值。需求是否决定价值是这叁者分歧的焦点。其实,马克思对第一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问题的考察是一种短期分析和收敛结果分析,在这两种情况下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不变的。需求决定论的错误在于,不仅混淆了短期分析和长期分析的区别,而且混淆了过程分析和结果分析。如果剥离了长短期分析、过程分析和结果分析,则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需求无关,即只有第一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本文来源于《海派经济学》期刊2017年02期)

田玉娥[6](2017)在《浅议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两种含义的内在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马克思经济学理论最基础的概念之一,是马克思在《资本论》里定义价值规律时提出的一个概念,即价值规律就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然而,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和第叁卷中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采用了两种表面上有差异的表述形式。因此,长期以来,学术界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否存在两种含义及两种含义存在的意义有争议,要解决这一问题,作者认为只有正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才能正确理解和掌握马克思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真正内涵。(本文来源于《文教资料》期刊2017年05期)

孙萌阳,田园[7](2017)在《两重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中的市场经济思想》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期以来,学术界有的学者对马克思的经济学思想存在着误解,认为马克思经济学没有市场理论。事实上马克思经济学中的双重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理论中就包含着市场经济思想的观点。市场机制就是价格机制、竞争机制及供求机制,而他们之间的互相作用就是劳动资源在各个部门之间的流动,所以这叁大机制和双重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理论是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的。(本文来源于《学理论》期刊2017年02期)

李丽辉,朱艺蕾[8](2016)在《《资本论》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两种含义对我国供给侧改革的指导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产者已不能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多样化的需求。本文阐述了《资本论》中两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认为目前我国总供给和总需求的矛盾不再体现在需求不足,而更多体现在供给侧结构方面,分析了供给侧方面劳动生产率低下,技术水平落后,供给和需求结构不匹配等问题,并提出了有关政策建议。(本文来源于《《资本论》研究》期刊2016年00期)

谢晓鸥[9](2016)在《要素配置扭曲、两部类非协同与供给侧结构改革——基于扩大再生产平衡式及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二重含义》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结构化的视角出发,将马克思的扩大再生产平衡理论和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二重含义的阐释相结合,通过一个简单的两部类生产消费框架分析目前国内两大部类结构性失衡问题。研究发现,两大部类结构性失衡主要是由于在扩大再生产过程中生产要素的配置长期扭曲,要素配置的不均衡导致两大部类劳动生产率分化,而两大部类的非协同发展最终导致由市场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不匹配。(本文来源于《经济问题探索》期刊2016年09期)

钱路波,吕立志[10](2016)在《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机制是市场机制的内在本质》一文中研究指出市场经济的逻辑体现于市场经济规律之中,而市场经济规律又是市场机制使然,市场机制说到底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机制。对此,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两层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进行了深刻阐述,其中,第一层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由生产同种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的竞争确定的,是同种商品的所有生产者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的加权平均量,它所关注的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本身的"质"的规定性。第二层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则是指社会生产某种商品"总量"所必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总量",它所关注的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本身的"量"的规定性。两层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机制构成了《资本论》对市场经济运行及市场机制研究的逻辑起点。(本文来源于《当代经济研究》期刊2016年05期)

社会必要劳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正如《资本论》所述,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前提条件是供求一致。在简单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个别价值、价值和市场价值具有不同的含义。根据价值转形的理论逻辑,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具有双重内涵,第一种含义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第二种含义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实现。就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仍然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因此,政府对市场的引导作用应充分发挥。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社会必要劳动论文参考文献

[1].李翀.关于两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争论的评析[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2].李东民.再论两种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及当代价值[J].中国物价.2019

[3].谢地.两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错配与产能过剩——一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解释[J].人文杂志.2017

[4].孟捷.劳动价值论与资本主义经济中的非均衡和不确定性——对第二种社会必要劳动概念的再阐释[J].政治经济学报.2017

[5].徐跃华,朱殊洋.需求决定价值吗——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问题的探讨[J].海派经济学.2017

[6].田玉娥.浅议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两种含义的内在关系[J].文教资料.2017

[7].孙萌阳,田园.两重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中的市场经济思想[J].学理论.2017

[8].李丽辉,朱艺蕾.《资本论》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两种含义对我国供给侧改革的指导意义[J].《资本论》研究.2016

[9].谢晓鸥.要素配置扭曲、两部类非协同与供给侧结构改革——基于扩大再生产平衡式及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二重含义[J].经济问题探索.2016

[10].钱路波,吕立志.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机制是市场机制的内在本质[J].当代经济研究.2016

标签:;  ;  ;  ;  

社会必要劳动论文-李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