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内侧缰核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内侧缰核,脚间核,慢性温和不可预测性应激,细胞色素C氧化酶
内侧缰核论文文献综述
徐春鹏[1](2018)在《内侧缰核-脚间核通路在抑郁大鼠快感缺失行为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缰核(labenular,Hb)是连接边缘前脑和边缘中脑的重要结构,由内侧缰核(medial habenular,MHb)和外侧缰核(lateral habenular,LHb)组成。外侧缰核在脑的高级功能和情感障碍性疾病中的作用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我们实验室已经证明外侧缰核的活动度可以影响中缝背核(dorsal raphe nucleus,DRN)五羟色胺(serotonin,5-HT)系统功能,进而在抑郁症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MHb的联系同样广泛,其在精神心理疾病中的作用不该被忽视。近些年,对MHb的研究开始增多,MHb通过后屈束(fasciculus retroflexus,Fr),控制脚间核(interpeduncular nucleus,IPN)调控中脑单胺递质系统,包括中缝背核的五羟色胺递质系统及腹侧被盖区(ventral tegmental area,VTA)/黑质(substantia nigra pars compacta,SNc)的多巴胺(dopamine,DA)递质系统。MHb-IPN通路参与调控多种生理功能,这些生理功能的障碍可能导致许多精神类疾病,如疼痛、儿童多动症、焦虑和恐惧、成瘾和戒断等。因此MHb-IPN通路可能在抑郁症中发挥一定的作用。对MHb-IPN通路的研究有助于更全面的认识缰核在抑郁症中的作用,并进一步探究抑郁症相关的神经环路及分子机制。方法:(1)观察抑郁大鼠MHb-IPN通路活动度的变化。使用慢性温和不可预测性应激刺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CUMS)制备抑郁大鼠模型,使用组化染色法、氧化还原法测定CUMS大鼠MHb、IPN细胞色素C氧化酶(cytochrome c oxidase activity,CCO)的活性。(2)观察CUMS大鼠IPN中特异性分子P物质(substance P,SP)变化及快感缺失行为相关受体多巴胺D2受体(D2R)蛋白在伏隔核(accumbens nucleus,NAc)表达的改变。使用ELISA法检测CUMS大鼠IPN中SP含量的变化。使用Western Blot法检测CUMS大鼠NAc中D2R蛋白表达的变化。(3)观察抑制MHb活动度对CUMS大鼠抑郁样行为的影响。对CUMS大鼠MHb进行电损毁和假手术,检测两组大鼠糖水偏爱实验(sucrose preference test,SPT)中蔗糖消耗百分比及强迫游泳实验(force swimming test,FST)中不动时间的变化。(4)观察抑制MHb活动度对CUMS大鼠IPN神经元活动度、IPN中SP含量及NAc中D2R蛋白的影响。对CUMS大鼠MHb进行电损毁和假手术,使用氧化还原法测定两组大鼠IPN细胞色素C氧化酶活性的改变,使用ELISA法检测两组大鼠IPN中SP含量的变化,并使用Western Blot法检测两组大鼠NAc中D2R蛋白表达的变化。(5)观察IPN中SP含量增加对大鼠快感缺失行为的作用,以及对NAc中D2R的影响。在正常大鼠IPN内行套管埋植,并微量注射SP,观察大鼠糖水偏爱实验中蔗糖消耗百分比的变化。使用Western Blot法检测IPN内微量注射SP后大鼠NAc中D2R蛋白表达的变化。(6)观察SP对IPN神经元电活动的影响。使用离体脑片神经元放电记录技术,检测SP灌流前后IPN神经元放电活动的变化。结果:(1)在28天的CUMS刺激后,大鼠蔗糖偏爱实验中蔗糖消耗百分比明显下降及强迫游泳实验中不动时间明显增加。与正常大鼠相比,CUMS大鼠MHb-IPN通路细胞色素C氧化酶活性显着增加。(2)与正常大鼠相比,CUMS大鼠IPN中SP的含量明显增加,NAc中D2R蛋白表达明显下调。(3)与假手术组相比,CUMS大鼠MHb损毁使糖水偏爱实验中蔗糖消耗百分比显着增加,而强迫游泳实验中大鼠不动时间没有明显变化。(4)与假手术组相比,CUMS大鼠MHb损毁使IPN中CCO活性显着降低,使IPN中SP含量明显下降,使NAc中D2R蛋白表达明显上调。(5)与对照组相比,正常大鼠IPN内微量注射SP后,糖水偏爱实验蔗糖消耗百分比明显减少,并且NAc中D2R蛋白的表达量显着降低。(6)离体脑片神经元放电记录结果显示,SP灌流后IPN神经元的放电频率显着增加。结论:(1)CUMS大鼠表现出快感缺失行为,MHb活动度增高,NAc中D2R下调,损毁MHb改善CUMS大鼠快感缺失行为,使NAc中D2R上调,提示MHb活动度增加可能与抑郁大鼠快感缺失行为有关。(2)IPN内SP增加可诱导出快感缺失行为,使NAc中D2R下调,同时SP增加使IPN神经元电活动增加,提示SP参与快感缺失行为并介导了MHb对IPN的兴奋作用。(3)MHb-IPN通路活动增强与抑郁大鼠快感缺失行为产生有关,SP介导了MHb对IPN神经元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8-12-01)
周强,付立波,王颖[2](2017)在《内侧缰核的生理功能》一文中研究指出缰核(habenula,Hb)在生物进化的过程中是一个古老且非常保守的核团,位于第叁脑室附近,属于上丘脑的一部分,可分为内侧缰核(medial habenula,MHb)和外侧缰核(lateral habenula,LHb)。内外侧缰核有着完全不同的解剖学特征和功能。以大鼠为例,内侧缰核被划分为5个亚核团而外侧缰核被划分为10个亚核团。从生物学功能来讲,缰核的作用很广泛,如母性行为、恐惧调节、睡眠、学习、奖赏等。现已研究的大部分生物学功能都与外侧缰核有关,而对内侧缰核研究进展缓慢。事实上,内侧缰核是连接边缘前脑和中脑的关键结构。最近研究表明,内侧缰核与应激反应、内侧缰核与尼古丁成瘾、内侧缰核与恐惧等很多方面都关系密切,这也暗示其重要的生物学功能。(本文来源于《科学中国人》期刊2017年24期)
马明[3](2013)在《小鼠主嗅球及内侧缰核—脚间核通路中胆碱能系统的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哺乳动物的主嗅球大量接受来自基底前脑的斜角带核水平支(horizontal limb of diagonal band of Broca)的胆碱能神经元投射,这些胆碱能投射被认为与动物的行为状态如注意力等密切相关。之前的研究表明胆碱能信号可以增强与小鼠嗅觉相关的分辨和学习能力,但斜角带核水平支的胆碱能神经元怎样调控主嗅球各种神经元的兴奋性和气味反应至今仍存有一定的争议。为了探究这个问题,我们采用光遗传学手段特异性激活这些胆碱能神经元,同时结合电生理记录分析主嗅球神经元的兴奋性和气味反应变化,除此之外,通过标记神经元和分析其形态与位置,我们能够确定细胞类型并采用进一步的对应研究。实验结果发现特异性光激活斜角带核水平支的胆碱能神经元可以抑制主嗅球中几乎所有类型神经元的兴奋性,包括僧帽/丛状细胞、球周细胞和伽马氨基丁酸能的颗粒细胞。这种抑制作用在10Hz刺激时已具有显着性,并会随着激光频率增加而变强。在气味反应变化方面,胆碱能神经元的激活能够锐化大部分僧帽/丛状细胞的调谐曲线,却总体广泛增强了球周细胞和颗粒细胞的气味反应。这些实验结果表明来自基底前脑的胆碱能系统可以显着调控小鼠主嗅球中神经元的兴奋性,并且支持了胆碱能系统活性可以增强嗅觉辨别能力的假设。内侧缰核-脚间核通路是连接动物边缘前脑和中脑单胺中心的关键结构,许多基因在其中有着特异性的表达,而且这条通路也是不同物种中较为保守的结构。以往的研究推测这条通路参与了许多行为的调节,例如焦虑、痛觉和压力反应等,但是其确切的行为学功能还并不清楚。我们采用光遗传学手段特异性激活胆碱能神经元,同时结合清醒小鼠在体电生理记录以及药理学等手段,对这条通路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转基因小鼠内侧僵核腹侧的胆碱能神经元可以被特定的厌恶性刺激源激活,行为学实验也显示这条通路和焦虑相关行为有一定的联系。我们猜想这条通路或许能够检测动物的整体状态并且介导内源性行为来应对不同的生存条件。为了进一步验证这个假设,我们正在在体动物中使用多通道电极来记录和收集更多稳定的电生理信号以及合格的细胞,此外内侧僵核中胆碱能神经元间的同步化等电生理学特性也是研究关注的方向。行为学方面,我们在特定的转基因小鼠品系中使用特异性激活和抑制的方法,对动物进行更高难度的行为学范式测试,同时药理学手段也平行使用来验证得到的实验结果并提供更多的功能学暗示。总体上我们的研究工作初步揭示了内侧缰核-脚间核通路中胆碱能系统可能的行为学功能,并为进一步的探索和阐释提供了一些有意义的参考。(本文来源于《北京协和医学院》期刊2013-04-01)
秦昶[4](2011)在《小鼠内侧缰核传入传出投射的神经化学特征与G蛋白偶联受体151的脱孤和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内侧缰核是连接动物边缘前脑和中脑单胺中心的关键结构,也是不同物种中非常保守的结构。虽然其确切的行为学功能还有待研究,但是已经有证据证明它调节了应激反应和节律等重要行为。传入传出投射所使用的神经递质等基本信息是研究内侧缰核功能的基础。(1)通过在伽马氨基丁酸能神经元遗传标记的小鼠中运用逆行神经纤维示踪,我们发现内侧隔核和斜角带核为内侧缰核提供伽马氨基丁酸能输入。(2)通过顺行神经纤维示踪和对谷氨酸能突触分子标记的免疫组化,我们发现叁角隔核为内侧缰核提供谷氨酸能输入。这说明谷氨酸是ATP之外另一种出现在从叁角隔核到内侧缰核投射中的神经递质。(3)通过顺行神经纤维示踪和免疫组化,我们发现内侧缰核到角间核的传出投射也能释放谷氨酸。(4)免疫组化共染色数据表明谷氨酸和乙酰胆碱的囊泡转运体共定位于角间核的轴突末梢;通过免疫分离技术,我们发现这两种转运体蛋白共表达于角间核的一部分突触囊泡中。这些实验证据表明谷氨酸是乙酰胆碱和P物质之外另一种存在于从内侧缰核到角间核投射中的神经递质。内侧缰核的投射神经元有可能共释放谷氨酸和乙酰胆碱。我们的研究工作揭示了内侧缰核传入传出投射中伽马氨基丁酸和谷氨酸等重要神经递质的组织结构,为这些脑神经通路的功能研究提供基础。关于孤儿G蛋白偶联受体的研究导致了许多新神经递质的发现,在新药开发中亦有重要意义。G蛋白偶联受体151(GPR151)是在许多动物中保守存在的一个孤儿受体,暗示其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并很可能结合某种内源配体。我们首先使用了传统的反向遗传学策略,通过钙成像的方法检测了以肽类为主的多种分子是否能激活G蛋白偶联受体151。接下来我们使用了传统的“孤儿受体策略”来从动物的脑组织中寻找G蛋白偶联受体151的配体并且发现肽类成分可以特异地激活G蛋白偶联受体151。通过免疫组化的方法,我们发现G蛋白偶联受体151主要表达在内侧缰核-角间核通路,并且呈现出以在轴突为主的“极性”分布特征。G蛋白偶联受体151与囊泡乙酰胆碱转运体(VAChT)和1型囊泡谷氨酸转运体(VGLUT1)免疫荧光信号的共定位暗示其很可能调节乙酰胆碱能和谷氨酸能的神经支配。为了研究G蛋白偶联受体151的行为学功能,我们对G蛋白偶联受体151基因敲除的小鼠进行了行为学分析,发现与G蛋白偶联受体151相关的压力导致镇痛。我们的研究初步揭示了G蛋白偶联受体151很可能逆行接受来自内侧缰核-角间核通路突触后神经元释放的肽类信息素的调控,从而在压力条件下介导镇痛效应。(本文来源于《北京协和医学院》期刊2011-05-01)
张玲菊,张荣宝[5](2002)在《下丘脑背内侧核在缰核兴奋诱发的心血管反应及腓深神经抑制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阐明下丘脑背内侧核 (DMH)在缰核 (Hb)兴奋诱发的心血管反应中的作用及DMH在腓深神经 (DPN)传入冲动调节Hb兴奋诱发的心血管活动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脲酯和氯醛糖混合静脉麻醉的家兔 ,电刺激Hb、腓深神经 ,记录股动脉血压及心外膜电图 ,DMH内微量注射受体拮抗剂。结果 :同侧DMH微量注射谷氨酸受体阻断剂Kynurenicacid ,部分取消了电刺激Hb兴奋诱发的升压反应及缺血性心电变化反应。同侧DMH微量注射纳洛酮对腓深神经传入冲动抑制Hb兴奋诱发的上述反应有削弱作用。结论 :DMH及其中的谷氨酸受体参与电刺激缰核兴奋诱发的心血管反应 ,DMH及其中的阿片受体参与了DPN传入冲动对上述心血管反应的抑制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期刊2002年03期)
赵华,王绍[6](1995)在《分别兴奋大鼠内侧和外侧缰核引起痛阈的不同改变》一文中研究指出缰核(Hb)与痛觉调制有关,但不同实验室的结果并不一致,本实验目的在于澄清其中原因,实验在戊巴比妥钠浅麻和清醒的大鼠上进行,应用玻璃微电极微量注射L-谷氨酸(L-Glu)到内侧缰核(MHb)和外侧缰核(LHb),利用多种动物模型观察大鼠的痛阈改变,实验结果发现,兴奋MHb时痛阈增高,而LHb兴奋时痛阈降低。(本文来源于《生理学报》期刊1995年03期)
赵华,王绍[7](1994)在《分别兴奋大鼠内侧和外侧缰核引起痛阈的不同改变》一文中研究指出组核是边缘前脑至脑子背侧下行通路的枢扭,它在调制痛觉和针刺镇痛中有重要的作用。但不同实验室的结果并不一致。本实验目的在于澄清其中原因。实验在戊巴比妥浅麻和清醒大鼠上进行。应用玻璃微电极微量注射L一谷氨酸到内侧组核和外侧级核,利用多种动物模型,观察大鼠的痛(本文来源于《针刺研究》期刊1994年Z1期)
杨绍年,王绍[8](1990)在《缰核内微量注射利多卡因对电刺激杏仁核内侧引起的升压反应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杏仁核是边缘系统中的重要结构之一,属于边缘前脑的皮质下结构。它具有多种生理功能,其中包括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缰核是前脑边缘结构至脑干的驿站,它可整合来自前脑边缘结构的信息,也参与心血管活动的调节。因而可以推测,杏仁核可能通过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期刊1990年02期)
刘国君,王绍[9](1988)在《阻断缰核或内侧前脑束对 L-谷氨酸刺激隔区引起的镇痛作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辐射热-甩尾潜伏期作为测定大鼠痛阈的指标,用向隔区内微量注射 L-谷氨酸和向缰核或内侧前脑束微量注射利多卡因,可逆性刺激和阻断上述核团。L-谷氨酸刺激隔区使大鼠痛阈明显提高,并且在13.6—100nmol 呈现剂量-效应关系。利多卡因阻断缰核,使隔区的镇痛作用明显减弱(P<0.001)。而阻断内侧前脑束对隔区的镇痛作用无明显影响(P>0.05)。结果表明隔区在脊髓水平抑制痛觉信息的传导主要是下行通过缰核实现的。(本文来源于《生理学报》期刊1988年06期)
刘国君,王绍[10](1987)在《阻断缰核和内侧前脑束对隔区镇痛作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隔区是边缘系统的一个重要结构。大量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表明,隔区具有明显的镇痛作用。并与针刺镇痛密切相关。缰核和内侧前脑束是隔区传出纤维所经的两个主要途径。因此, 观察阻断缰核或内侧前脑束前后,隔区镇痛作用的变化,对于探讨隔区以至边缘前脑镇痛作用的传出途径和阐明针刺镇痛原理是有意义的。实验用大鼠50只。以辐射热-甩尾法测痛。采用微量注射的方法向双侧隔区内注射L-谷氨酸(3.4-100nmol/0.5μ1/2min)和向双侧缰(本文来源于《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成立暨第一届世界针灸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选编》期刊1987-11-01)
内侧缰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缰核(habenula,Hb)在生物进化的过程中是一个古老且非常保守的核团,位于第叁脑室附近,属于上丘脑的一部分,可分为内侧缰核(medial habenula,MHb)和外侧缰核(lateral habenula,LHb)。内外侧缰核有着完全不同的解剖学特征和功能。以大鼠为例,内侧缰核被划分为5个亚核团而外侧缰核被划分为10个亚核团。从生物学功能来讲,缰核的作用很广泛,如母性行为、恐惧调节、睡眠、学习、奖赏等。现已研究的大部分生物学功能都与外侧缰核有关,而对内侧缰核研究进展缓慢。事实上,内侧缰核是连接边缘前脑和中脑的关键结构。最近研究表明,内侧缰核与应激反应、内侧缰核与尼古丁成瘾、内侧缰核与恐惧等很多方面都关系密切,这也暗示其重要的生物学功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内侧缰核论文参考文献
[1].徐春鹏.内侧缰核-脚间核通路在抑郁大鼠快感缺失行为中的作用[D].吉林大学.2018
[2].周强,付立波,王颖.内侧缰核的生理功能[J].科学中国人.2017
[3].马明.小鼠主嗅球及内侧缰核—脚间核通路中胆碱能系统的功能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3
[4].秦昶.小鼠内侧缰核传入传出投射的神经化学特征与G蛋白偶联受体151的脱孤和功能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1
[5].张玲菊,张荣宝.下丘脑背内侧核在缰核兴奋诱发的心血管反应及腓深神经抑制中的作用[J].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2002
[6].赵华,王绍.分别兴奋大鼠内侧和外侧缰核引起痛阈的不同改变[J].生理学报.1995
[7].赵华,王绍.分别兴奋大鼠内侧和外侧缰核引起痛阈的不同改变[J].针刺研究.1994
[8].杨绍年,王绍.缰核内微量注射利多卡因对电刺激杏仁核内侧引起的升压反应的影响[J].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1990
[9].刘国君,王绍.阻断缰核或内侧前脑束对L-谷氨酸刺激隔区引起的镇痛作用的影响[J].生理学报.1988
[10].刘国君,王绍.阻断缰核和内侧前脑束对隔区镇痛作用的影响[C].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成立暨第一届世界针灸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选编.1987
标签:内侧缰核; 脚间核; 慢性温和不可预测性应激; 细胞色素C氧化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