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荷电喷雾特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静电喷雾,荷质比,电场强度,喷雾流量
荷电喷雾特性论文文献综述
王军锋,张姚文,孟令鹏[1](2019)在《静电喷雾旋风除尘器荷电特性及细颗粒物的脱除》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寻求细颗粒物的高效脱除方法,设计了一种静电喷雾旋风分离装置,对液滴的荷电特性以及装置的降尘率进行了实验研究。同时分别测定了荷电电压、极间距、电极圆环半径对液滴荷质比、电场强度、粉尘浓度以及喷雾流量等参数对降尘率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随着荷电电压的增加,液滴荷质比先增大后减小;同等电压工况下液滴荷质比随电极圆环半径的增加而减小,随极间距的增加而增大;装置降尘率随电场强度的增加最高可提升至88.5%;未荷电工况下,装置降尘率随粉尘浓度减小而降低,荷电后,降尘率保持在较高范围内;当电场强度相同,喷雾流量为540 mL/min时降尘率达到最佳。研究结果为开发高细颗粒物补集效率的新型旋风除尘器奠定了实验基础。(本文来源于《高电压技术》期刊2019年02期)
姚江,王军锋,何晓崐,沈妍,刘锐[2](2018)在《感应荷电喷雾静电场分布规律与荷电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感应荷电理论,发现雾滴的荷电效果与充电电场有关.为了解荷电喷雾中环形电极诱导的静电场分布特性,在静电场物理模型建立的基础上,利用电磁分析软件Ansoft Maxwell对其进行了数值模拟,并通过实验验证了感应静电场分布对雾滴荷电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感应荷电喷雾中的静电场场强沿轴向迅速衰减,有效荷电区域在喷嘴与环形电极之间;增大荷电电压或减小电极环直径,电极处感应电场强度增强,雾滴的感应荷电效果提高;增大电极间距,电极处感应电场强度减弱,而雾滴的感应荷电效果提高.(本文来源于《江苏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4期)
王军锋,张仕超,左子文[3](2017)在《感应荷电过程中喷雾荷电特性影响规律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荷电水雾可有效提高液滴捕集微细颗粒物的效率,其中液滴的荷电特性是影响荷电水雾除尘效率的重要因素。为此,从水雾感应荷电理论出发,建立了液滴群荷电量的理论计算式,通过改变荷电电压、电极间距、雾化压力以及电极环直径,实验研究了各种因素对液滴荷质比的影响规律,并测试了喷雾特性。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液滴荷质比随荷电电压的升高而先增大后减小,随电极环直径的增大而减小,随电极间距的增大而增大;液滴的荷电效果与雾化压力有关,且对于同一喷嘴存在荷电效果最佳的雾化压力值;液滴粒径随荷电电压的增大而逐渐减小,且当液滴粒径较小时,荷电电压对液滴粒径的影响相对较弱。该研究结果对于提高液滴的荷电效果、促进荷电水雾在控制微细颗粒物方面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高电压技术》期刊2017年02期)
刘畅[4](2016)在《电喷雾荷电气液两相流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电喷雾技术具有增加农药沉积量、降低环境污染、提高喷墨印刷精度、扩大质谱仪分析范围、降低脱硫浆液使用量等优点,引起了科学界的广泛关注。电喷雾广泛用于各个领域,是生产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电喷雾荷电雾滴气液两相流特性进行研究,为电喷雾理论模型的建立了提供依据。本文首先对电喷雾的研究历史、发展现状及应用进行了总结,分析了电喷雾的理论基础。然后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从粒径与空间荷电雾滴速度场的分布两方面分析了荷电雾滴两相流的特性。设计了电喷雾实验装置,其中电喷雾给水绝缘水阀和直接充电式电喷雾绝缘推进装置获得了专利。利用相位多普勒粒子分析仪检测不同条件下的荷电雾滴粒径及流场速度,分析了电压、喷针直径、充电方式等因素对于荷电雾滴气液两相流的影响。(本文来源于《长春理工大学》期刊2016-12-01)
陈亮[5](2016)在《喷雾荷电振弦纤维栅除尘特性及其优化配置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诸如PM2.5等空气污染问题的日益突出,微颗粒物的危害性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微颗粒粉尘的去除也逐渐成为广大科研学者的研究目标。本文在综合各类除尘器优点基础上提出了喷雾荷电振弦纤维栅除尘技术,采用自制除尘器模型,并对其除尘特性及配置优化等进行了理论及试验研究。通过极限变量试验确定了最优喷极间距及最小电晕电压范围;根据流体力学原理对单根纤维丝、密集纤维栅除尘机理进行理论分析,推导得出纤维栅阻力及局部阻力计算式,并通过试验对比后确定了纤维栅最佳布置;分别对纤维栅上含尘水雾质量流量及含尘水珠堆积状态进行对比,研究了不同材料和间隙纤维栅的沉降规律及堆积模式,并通过试验研究了有无喷雾、有无高压电两项实验条件变化时不同材料纤维栅的除尘特性;以纤维栅数、纤维材料、纤维栅间隙、纤维栅与喷嘴间距为研究对象进行单因素试验,并根据试验结果各选取叁水平进行正交试验,确定其最佳配置,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喷雾水压、电晕电压、电场风速、入口平均粉尘浓度四个外设参数对除尘效率的影响,并进行相关性及线性回归分析;最后在最佳配置及外设条件下,对除尘器进出口进行粉尘采样分级,并统计各级粒径分布频率变化。经试验分析最终确定最佳配置为3块间隙0.6mm尼龙纤维栅板,且纤维栅板距喷嘴最小间距18.5cm。最佳外设条件为喷雾水压0.5MPa、电晕电压30kv、电场风速1.86m/s、入口平均粉尘浓度1.89g/m~3,其综合除尘效率经验公式:y=66.348+0.616x_1+31.829x_2-0.1x_3-2.154x_4,最佳配置及外设条件的实际除尘效率达到97.12%,经除尘器处理后PM10的分布频率降幅27.25%,在所有粒径中PM10去除效率占71.7%,远高于其余粒径区间。理论及试验结果表明:喷雾—荷电—振弦纤维栅除尘工艺作为一种新型复合高效除尘技术,对微颗粒粉尘具有较高净化效率且结构简便,在未来除尘技术中具有一定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江西理工大学》期刊2016-12-01)
顾万玉[6](2016)在《接触式荷电的静电喷雾流场特性及沉积性能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静电喷雾技术作为一种高效的植保施药技术具有突出优势,可以大大提高施药效果。我国对静电喷雾技术投入了广泛关注,但静电技术只有用于喷杆喷雾机,并解决多喷头充电,才可以大幅度提高作业效率。针对现有状况,本文在大量阅读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设计集中荷电的喷杆式静电喷雾机,针对其流场特性和沉积性能进行了研究,获取其流动规律。为今后多喷头静电喷雾系统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提高静电喷雾作业效率;指导实际操作参数的选择,推动该技术在我国的应用。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和结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喷杆式静电喷雾系统设计设计开发喷杆式静电喷雾系统试验平台。喷杆式静电喷雾系统主要包括高压充电系统和喷雾运行及调节系统两个部分。其中高压充电系统采用接触式充电方法进行了设计,通过分析充电原理,兼顾喷杆式静电喷雾系统设计要求,完成了充电电极及高压发生器型号的设计和选择。(2)多喷头静电喷雾充电特性试验研究在实验室环境下,利用法拉第筒的荷质比测量方法进行了多喷头静电喷雾荷质比试验。测定了不同喷头下的流量和荷质比数值,保证了后续不同喷头之间的一致性(流量、荷质比);得到具体荷电电压、喷雾压力与荷质比的关系。(3)喷杆式静电喷雾系统流场测量利用粒子成像测速仪(PIV)和激光粒度分析仪对喷杆式静电喷雾系统中的粒径分布和雾滴速度场进行测定。研究了距离喷头不同高度测量平面下喷头工作压力、充电电压对于静电喷雾流场的影响,同时对PIV拍摄的图像进行雾化角测量。得到了喷雾流动规律,获得了不同工况对雾滴粒径和速度的影响规律。(4)沉积分布影响因素试验运用喷杆式静电喷雾系统试验平台对孕穗期水稻植株沉积特性进行了试验。获得了不同行株距、喷雾压力、充电电压、喷雾高度对植株沉积分布的影响;应用方差分析法对不同行株距下不同操作工况下沉积效果进行了分析,到不同行株距试验参数对整体沉积效果影响的显着性,结果表明不同行株距下叶片沉积因素的显着性存在差异。(本文来源于《江苏大学》期刊2016-05-01)
史艳玲,罗智斌,甘云华,李华,杨泽亮[7](2016)在《小尺度荷电喷雾系统雾化区场强分布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荷电喷雾燃烧技术对于促进微小尺度条件下液体燃料稳定与充分燃烧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喷嘴内径为0.9 mm的新型结构小尺度荷电喷雾燃烧器,开展了单电场及组合电场作用下乙醇燃料的荷电喷雾实验,测量了稳定"锥-射流"雾化模式下雾化区的雾化角。实验结果发现在相同乙醇流量下,采用组合电场燃烧器时的雾化角大于采用单电场时的雾化角,表明环形电极的引入可提高乙醇的雾化效果。荷电喷雾空间电场是由高压组合电极和空间电荷共同作用产生的,电极参数和空间电荷对空间电场分布均有重要影响。根据均匀带电细圆环电势和场强公式,将有限长薄圆柱面视为均匀带电细圆环的集合,利用迭加定理和椭圆积分的方法,计算出组合电极诱导电场在雾化区的场强分布。空间电荷作用产生的电场由喷嘴形成的雾锥区形状和带电量决定。计算结果表明,环形电极在雾化区产生的场强是轴对称的极不均匀的场强。当喷嘴电压处于一定值时,增大极距和环形电极的电压,组合电极的诱导电场强度大小有明显增强的作用,场强角度有明显变化。空间电荷产生的场强也是轴对称的极不均匀的电场强度,与电极诱导电场相比其作用不容忽视,尤其靠近金属网附近,空间电荷产生的电场起主导作用。组合电极条件下的荷电喷雾空间电场强度比喷嘴单电极作用下的荷电喷雾空间场强有明显的增强。选择1 mm的极距和环形电极的电压有利于荷电喷雾系统形成稳定的"锥-射流"雾化模式。(本文来源于《农业机械学报》期刊2016年05期)
王贞涛,张永辉,董庆铭,王晓英,闻建龙[8](2015)在《风送荷电喷雾特性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风送荷电喷雾在空间的粒径分布和沉积特性,设计了一种风送荷电喷雾试验装置,包括雾化装置、荷电装置、风送设备以及相应的测量设备.首先对轴流风机改造前后的气流速度进行了对比,然后探讨了雾滴的荷质比和云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最后研究了荷电与非荷电状态下,喷嘴轴线上的雾滴粒径和沉积质量的分布规律,以及轴线上距喷嘴出口2.0和3.0 m,沉积质量沿水平径向(y方向)和雾滴粒径沿垂直径向(z方向)的分布特点.研究结果表明:改造后的轴流风机产生的气流轴向速度增大,有助于增加喷雾射程;雾滴的荷质比与云电流随电压的升高而增大;荷电与非荷电情况下,雾滴粒径与沉积质量均随轴向距离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呈现单峰分布;荷电雾滴沿垂直径向的粒径分布关于轴线呈现出较大的不对称性,即小雾滴在轴线上方,大雾滴在轴线下方;荷电雾滴沿轴向(x方向)和水平径向(y方向)的沉积范围较广且均匀性较好.(本文来源于《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5年04期)
王军锋,顾维锴,王晓英,储进静[9](2015)在《感应荷电喷雾荷电性能与喷雾特性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荷电喷雾技术是一种利用静电作用控制液滴运动来改善喷雾特性的手段,它的效果受到喷雾荷电性能的直接影响。为此,从水雾感应荷电理论出发,建立雾滴群荷电量的理论公式,通过试验研究电极参数对雾滴荷电性能的影响,并测试了喷雾特性。结果表明:1)最佳极间距与液膜破碎长度有关,完全破碎前荷质比随极间距增加而增加,完全破碎后荷质比随极间距增加而减小,荷电性能随电极环直径减小而增大;2)荷电喷雾能提高药液在目标物表面和背部的沉积量,同时改善均匀性;3)雾滴粒径在静电力作用下逐步减小,分布趋于均匀。(本文来源于《高电压技术》期刊2015年02期)
王军锋,姚江,张宗海,王贞涛,霍元平[10](2014)在《外混式双流体雾化器荷电喷雾流场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PIV技术对气液两相流场与电场耦合作用下的外混式双流体雾化器荷电喷雾流场特性进行了测量研究,设计了一种带环形气幕的荷电感应装置,以控制喷雾射流在感应荷电过程中出现的液滴卷吸.结果表明:当水流量Q由20 L·h-1增加到36 L·h-1时,射流核心区速度增大,喷雾结构逐渐呈现非对称性,随着流量的增大非对称性越明显;扇形压力pR、雾化压力pB对喷雾流场的对称性及喷雾锥角的变化起重要作用;高压静电作用使得喷雾锥角略微增大,上卷吸现象明显并出现涡旋结构,长时间工作时电极环易积液;电极环气幕压力为100 k Pa时,其低压气流可以有效弱化细小液滴的上卷吸运动,解决电极环积液问题,荷电双流体雾化器运行稳定.(本文来源于《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4年06期)
荷电喷雾特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感应荷电理论,发现雾滴的荷电效果与充电电场有关.为了解荷电喷雾中环形电极诱导的静电场分布特性,在静电场物理模型建立的基础上,利用电磁分析软件Ansoft Maxwell对其进行了数值模拟,并通过实验验证了感应静电场分布对雾滴荷电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感应荷电喷雾中的静电场场强沿轴向迅速衰减,有效荷电区域在喷嘴与环形电极之间;增大荷电电压或减小电极环直径,电极处感应电场强度增强,雾滴的感应荷电效果提高;增大电极间距,电极处感应电场强度减弱,而雾滴的感应荷电效果提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荷电喷雾特性论文参考文献
[1].王军锋,张姚文,孟令鹏.静电喷雾旋风除尘器荷电特性及细颗粒物的脱除[J].高电压技术.2019
[2].姚江,王军锋,何晓崐,沈妍,刘锐.感应荷电喷雾静电场分布规律与荷电特性[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3].王军锋,张仕超,左子文.感应荷电过程中喷雾荷电特性影响规律实验研究[J].高电压技术.2017
[4].刘畅.电喷雾荷电气液两相流特性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6
[5].陈亮.喷雾荷电振弦纤维栅除尘特性及其优化配置的试验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6
[6].顾万玉.接触式荷电的静电喷雾流场特性及沉积性能试验研究[D].江苏大学.2016
[7].史艳玲,罗智斌,甘云华,李华,杨泽亮.小尺度荷电喷雾系统雾化区场强分布特性分析[J].农业机械学报.2016
[8].王贞涛,张永辉,董庆铭,王晓英,闻建龙.风送荷电喷雾特性试验[J].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9].王军锋,顾维锴,王晓英,储进静.感应荷电喷雾荷电性能与喷雾特性试验研究[J].高电压技术.2015
[10].王军锋,姚江,张宗海,王贞涛,霍元平.外混式双流体雾化器荷电喷雾流场特性[J].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