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合成甘蓝型黄籽油菜论文-陈丽

人工合成甘蓝型黄籽油菜论文-陈丽

导读:本文包含了人工合成甘蓝型黄籽油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人工合成甘蓝型黄籽油菜,种皮色泽基因,抑制性消减杂交,反向Northern杂交

人工合成甘蓝型黄籽油菜论文文献综述

陈丽[1](2010)在《人工合成甘蓝型黄籽油菜No.2127-17粒色基因差异表达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油菜是我国最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在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提高油菜种子的含油量和蛋白质含量是提高油菜利用价值的重要途径之一。研究表明在相同遗传背景下,黄籽油菜的含油量和蛋白质含量均高于黑籽且黄籽油菜具有种皮薄、纤维素含量低、色素少、油清澈透明、单宁和鞣酸等多酚化合物含量低等一系列优点。因此选育优质高产的黄籽油菜成为当前油菜育种的重要目标之一。本研究以人工合成甘蓝型黄籽油菜No.2127-17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黄籽和黑籽的差减文库,对黄籽油菜种皮色泽相关基因进行研究。主要结果如下:利用抑制性消减杂交(SSH)技术构建甘蓝型黄籽材料No.2127-17粒色性状相关基因的正向差减文库和反向差减文库,用近等基因系(NILs1:No.2127-17/94570;NILs2:黄籽沙逊/3H129)对正、反向文库进行反向Nothern杂交筛选,获得差异克隆。选60个阳性克隆测序,获得正反向文库EST共51条。同源检索结果显示,43个片段能找到与之同源性高的基因,其功能涉及油脂、蛋白的储藏、能量代谢、转录相关、细胞结构、信号传导等方面。取部分差异克隆:1F17,2E6,1A14,4E11,301,4M23,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其在黄籽中的表达量均高于黑籽。其中1F17,2E6,1A14,4E11,301,与油分和蛋白的积累相关,这与前人关于油菜粒色与含油量关系的结论相吻合。克隆4M23可能参与类黄酮类物质合成。此外,克隆2E7参与了L-苯丙氨酸和L-酪氨酸合成,可能影响种皮颜色形成。(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0-06-01)

张艳[2](2009)在《人工合成甘蓝型黄籽油菜no.2127-17种皮颜色遗传基础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油菜是世界上四大油料作物之一,也是我国最重要的油料作物,在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油菜的主要利用途径是用其种子榨油及榨油后的菜饼作动物饲料。所以,提高油菜种子的含油量和蛋白质含量是提高油菜利用价值的重要途径之一。大量研究表明在相同遗传背景下,黄籽油菜的含油量和蛋白质含量高于黑籽且黄籽油菜具有种皮薄、纤维素含量低、色素少、油清澈透明、单宁和鞣酸等多酚化合物含量低等一系列优点。因此选育优质高产的黄籽油菜成为当前油菜育种的重要目标之一,黄籽的遗传基础和分子机理的研究也成为油菜研究领域中的热点课题之一。本研究以人工合成的黄籽甘蓝型油菜no.2127-17为研究对象,通过两种方法:经典的遗传学分析方法和QTL定位分析法分别对no.2127-17的种皮颜色遗传基础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黄籽亲本no.2127-17分别与9个来源不同的黑籽材料配制杂交组合,研究了9个组合的37个分离世代的种皮颜色,发现:在no.2127-17×SW0780,no.2127-17×94560和no.2127-17×94545杂交组合中,黄籽对黑籽为部分显性,亲本间存在两对基因的差异(Y和B),在no.2127-17×1141B杂交组合中,黄籽为部分显性,亲本间表现出叁对基因的差异(Y,B和C),其中Y对B和C具有显性上位作用;在杂交组合no.2127-17×ZS no.10中,黄籽为隐性,亲本间存在两对基因的差异(D和Y),在no.2127-17×HS no.3,no.2127-17×XY no.15,no.2127-17×94570和no.2127-17×HS no.4这四个杂交组合中,黄籽为隐性,亲本间表现出叁对基因的差异(D,Y和B/C),其中D对Y具有显性上位性。结果表明:甘蓝型黄籽油菜no.2127-17的种皮颜色至少由4对主基因控制:部分显性黄籽基因Y,黑籽基因B、C和D,其中黑籽基因D对Y基因为显性上位,Y基因对黑籽基因B和C为显性上位。2.构建了Quantum/no.2127-17 DH群体的遗传连锁图谱,包括207个SSR标记,190个SRAP标记,分为19个连锁群,总长1747.4cM,标记间平均长度为4.4cM。构建了no.2127-17/94570 F2群体的遗传连锁图谱,包括94个SSR标记,179个SRAP标记,分为19个连锁群,总长1055.4cM,标记间平均长度为4.2cM。采用共同的SSR标记,将本图谱与甘蓝型油菜通用图谱进行了初步对应。3.应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对Quantum/no.2127-17 DH群体和no.2127-17/94570 F2群体群体进行种皮颜色QTL定位。在Quantum/no.2127-17 DH群体中,叁年均检测到一个主效QTL(命名为qBnsc-18a),位于N18连锁群上,不同年份解释的表型变化在47.16%-60.92%之间。两年均能检测到的QTL有2个,分别分别于N5和N3连锁群上,解释的表型贡献率低于5%。在no.2127-17/94570 F2群体中,两年均检测到3个种皮颜色QTL,其中位于N9连锁群上的QTL(命名为qBnsc-9a)对种皮颜色具有最大的表型贡献率,可解释50%以上的表型变异。位于N18连锁群上CB10504A-CB10092区间的QTL可解释9.03-11.72%的表型变异,该QTL与Quantum/no.2127-17 DH群体中检测到的主效QTL (qBnsc-18a)位于相同的区间。另外在N8连锁群上检测到一个微效QTL。4.在no.2127-17/94570/no.2127-17 BC1群体中,利用集团分析法(BSA)与AFLP技术相结合筛选与种皮颜色基因SC连锁的分子标记,共获得20个与种皮颜色基因连锁较紧密的AFLP标记。任意选取其中的5个AFLP标记(EA7MG8_210, EA8MG5_170, EA5MC4_240, EA9MC4_110和EA10MC9_220)定位到no.2127-17/94570 F2群体的遗传连锁图谱上,发现5个标记被定位在N9连锁群CB10373B-CB10504B之间,为主效QTL (qBnsc-9a)所在的区域,表明SC基因与qBnsc-9a是相同的种皮颜色基因位点。5.根据主效QTL(qBnsc-18a)区间分子标记的生物信息学及甘蓝型油菜遗传连锁图谱与拟南芥染色体比对的信息,开发IP标记和SSR标记,对主效QTL区间进行加密。将开发的标记分别定位到Quantum/no.2127-17 DH群体和no.2127-17/94570F2群体的连锁图谱上,结果发现:qBnsc-18a区段内增加了6个IP标记和3个SSR标记,qBnsc-9a的区段内增加了1个IP和3个SSR标记,成功的将QTL(qBnsc-18a)区段缩短至6.6 cM,将QTL (qBnsc-9a)区段缩短至5.7 cM。6.根据no.2127-17/94570 F2群体初步定位的结果,构建了以no.2127-17为轮回亲本,94570为供体亲本的主效QTL (qBnsc-9a)的近等基因系。使用白菜型黑籽油菜3H129和黄籽沙逊两个亲本,以黄籽沙逊为轮回亲本(母本),以3H129为供体亲本,采用连续回交和表型选择的方法,目的是构建白菜型油菜中与qBnsc-9a相同的基因的近等基因系。(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09-12-01)

李霞[3](2009)在《人工合成甘蓝型黄籽油菜粒色基因的精细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相同遗传背景下,黄籽油菜与黑籽相比:油份和蛋白质含量高,种皮薄,油质清澈透明,饼粕纤维素含量低。因此,基于黄籽性状的诸多优点,对甘蓝型油菜黄籽性状的研究正成为现代油菜品质育种的热点。本研究以人工合成甘蓝型黄籽油菜为研究对象,以两个近等基因系为材料,充分利用拟南芥和白菜基因组序列已知信息,对人工合成甘蓝型黄籽油菜种皮色泽相关基因进行精细定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集团分析法(BSA)与AFLP技术相结合筛选与种皮色泽相关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人工合成甘蓝型黄籽油菜近等基因系群体中共获得20个差异片段,其中EA15MG9与目标基因距离1.2cM。白菜型油菜群体共获得52个差异片段。2)对其中8个AFLP标记进行回收、克隆、测序,根据测序结果,对其中5个差异片段设计特异引物,进行SCAR标记转化,结果表明:成功转化其中两个,分别命名为S159和S615,其中S159来自甘蓝型油菜群体AFLP标记EA15MG9,S615来自白菜型油菜群体AFLP标记EA6MG15。3)将上述AFLP标记序列提交http://www.brassica-rapa.org/进行BLAST分析,依据比对结果设计SSR引物,在两个群体中共获得42个差异标记,并把目标基因都定位在A基因组第九连锁群。4)根据第九连锁群对已发表的分子标记遗传连锁图谱进行搜集,整理,筛选了35对引物,获得10对差异标记。5)依据拟南芥信息设计ACGM引物25对,在甘蓝型油菜群体内未表现出差异,在白菜型油菜群体内有5对引物表现出差异。同时利用拟南芥TT基因设计ACGM标记,在白菜群体中也获得了两个差异标记,其中一个群体验证为共分离标记。(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09-09-01)

刘志文[4](2005)在《人工合成甘蓝型黄籽油菜的分子标记和利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油菜是我国主要的油料作物,其中甘蓝型油菜种植最为广泛。甘蓝型油菜的一个重要育种目标是提高单位面积上的产油量,而产油量是由油菜籽产量和种籽含油量决定。目前提高产量潜力,增加种籽产量的主要方法是利用杂种优势,选育杂交组合,在我国,应用最广的杂交系统是波里马不育胞质。提高含油量育种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提高种胚含油量,一是减少种子皮壳率。在相同遗传背景下,黄籽油菜与黑籽相比:含油量和蛋白质含量高,种皮薄,油质清澈透明,饼粕纤维素含量低。将黄籽性状导入到波里马恢复系中,选育杂交种,将是一种提高产油量的理想途径。 人工合成甘蓝型黄籽品系No.2127-17,黄籽性状稳定,颜色纯黄,本研究对其黄籽性状的遗传和分子标记进行研究,应用MAS方法将No.2127-17的黄籽基因回交转到波里马恢复系恢5148-2中,培育优良黄籽恢复系,为选育黄籽杂交种提供亲本,研究结果如下: 大田甘蓝型油菜小孢子培养的最佳取样时间是上午7时,出胚率达4.31枚/蕾。接种最佳花期是单株第一朵花开后6-20天的两周时间,接种出胚率为4.08枚/蕾-4.34枚/蕾。50mg/L秋水仙碱处理游离小孢子48小时的加倍方法能够获得76.47%最高加倍效率。 对恢5148-2和99育42与No.2127-17的两个黑黄籽杂交组合的正反交当代(F_0),正反交F_1、F_2,两个回交B_1C_1F_1,B_2C_1F_1等世代和由两个组合衍生的DH群体遗传分析表明,No.2127-17的种皮颜色受母体植株基因型控制,黄籽对黑籽为部分显性,一对基因控制。 集团分析法(BSA)与RPAD和AFLP技术相结合可快速筛选到与黄籽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在810条RAPD引物中有240(29.6%)条表现出多态性,240条RAPD引物和512对AFLP引物组合在双亲及基因池间进行筛选表明,4个RAPD和16个AFLP组合在两个基因池间表现出多态性。进一步分析表明,2个RAPD和8个AFLP标记与黄籽基因紧密连锁,在构成基因池的20个DH系上重组值小于15%。10个标记在127个DH系的群体(Hui5148.2×No.2127-17)上连锁分析表明,10个标记在同一连锁群上(53.8 cM),其中2个RAPD和5个AFLP与黄籽基因呈相引连锁,另外3个AFLP标记与其呈相斥连锁,黄籽基因两侧最近的标记分别为EA02MG08(2.4cM)和S1130 (3.9cM)。 由于RAPD标记不稳定,AFLP标记技术复杂,对2个RAPD标记、2个与黄籽基因距离最近且相引连锁和2个相斥连锁且分子量最大的AFLP标记进行回收、克隆、测序,设计20bp-25bp特异引物,进行SCAR标记转化。结果表明仅有S1130能转化成显性SCAR标记(SCS1130)。其余5个特异引(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05-05-01)

人工合成甘蓝型黄籽油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油菜是世界上四大油料作物之一,也是我国最重要的油料作物,在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油菜的主要利用途径是用其种子榨油及榨油后的菜饼作动物饲料。所以,提高油菜种子的含油量和蛋白质含量是提高油菜利用价值的重要途径之一。大量研究表明在相同遗传背景下,黄籽油菜的含油量和蛋白质含量高于黑籽且黄籽油菜具有种皮薄、纤维素含量低、色素少、油清澈透明、单宁和鞣酸等多酚化合物含量低等一系列优点。因此选育优质高产的黄籽油菜成为当前油菜育种的重要目标之一,黄籽的遗传基础和分子机理的研究也成为油菜研究领域中的热点课题之一。本研究以人工合成的黄籽甘蓝型油菜no.2127-17为研究对象,通过两种方法:经典的遗传学分析方法和QTL定位分析法分别对no.2127-17的种皮颜色遗传基础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黄籽亲本no.2127-17分别与9个来源不同的黑籽材料配制杂交组合,研究了9个组合的37个分离世代的种皮颜色,发现:在no.2127-17×SW0780,no.2127-17×94560和no.2127-17×94545杂交组合中,黄籽对黑籽为部分显性,亲本间存在两对基因的差异(Y和B),在no.2127-17×1141B杂交组合中,黄籽为部分显性,亲本间表现出叁对基因的差异(Y,B和C),其中Y对B和C具有显性上位作用;在杂交组合no.2127-17×ZS no.10中,黄籽为隐性,亲本间存在两对基因的差异(D和Y),在no.2127-17×HS no.3,no.2127-17×XY no.15,no.2127-17×94570和no.2127-17×HS no.4这四个杂交组合中,黄籽为隐性,亲本间表现出叁对基因的差异(D,Y和B/C),其中D对Y具有显性上位性。结果表明:甘蓝型黄籽油菜no.2127-17的种皮颜色至少由4对主基因控制:部分显性黄籽基因Y,黑籽基因B、C和D,其中黑籽基因D对Y基因为显性上位,Y基因对黑籽基因B和C为显性上位。2.构建了Quantum/no.2127-17 DH群体的遗传连锁图谱,包括207个SSR标记,190个SRAP标记,分为19个连锁群,总长1747.4cM,标记间平均长度为4.4cM。构建了no.2127-17/94570 F2群体的遗传连锁图谱,包括94个SSR标记,179个SRAP标记,分为19个连锁群,总长1055.4cM,标记间平均长度为4.2cM。采用共同的SSR标记,将本图谱与甘蓝型油菜通用图谱进行了初步对应。3.应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对Quantum/no.2127-17 DH群体和no.2127-17/94570 F2群体群体进行种皮颜色QTL定位。在Quantum/no.2127-17 DH群体中,叁年均检测到一个主效QTL(命名为qBnsc-18a),位于N18连锁群上,不同年份解释的表型变化在47.16%-60.92%之间。两年均能检测到的QTL有2个,分别分别于N5和N3连锁群上,解释的表型贡献率低于5%。在no.2127-17/94570 F2群体中,两年均检测到3个种皮颜色QTL,其中位于N9连锁群上的QTL(命名为qBnsc-9a)对种皮颜色具有最大的表型贡献率,可解释50%以上的表型变异。位于N18连锁群上CB10504A-CB10092区间的QTL可解释9.03-11.72%的表型变异,该QTL与Quantum/no.2127-17 DH群体中检测到的主效QTL (qBnsc-18a)位于相同的区间。另外在N8连锁群上检测到一个微效QTL。4.在no.2127-17/94570/no.2127-17 BC1群体中,利用集团分析法(BSA)与AFLP技术相结合筛选与种皮颜色基因SC连锁的分子标记,共获得20个与种皮颜色基因连锁较紧密的AFLP标记。任意选取其中的5个AFLP标记(EA7MG8_210, EA8MG5_170, EA5MC4_240, EA9MC4_110和EA10MC9_220)定位到no.2127-17/94570 F2群体的遗传连锁图谱上,发现5个标记被定位在N9连锁群CB10373B-CB10504B之间,为主效QTL (qBnsc-9a)所在的区域,表明SC基因与qBnsc-9a是相同的种皮颜色基因位点。5.根据主效QTL(qBnsc-18a)区间分子标记的生物信息学及甘蓝型油菜遗传连锁图谱与拟南芥染色体比对的信息,开发IP标记和SSR标记,对主效QTL区间进行加密。将开发的标记分别定位到Quantum/no.2127-17 DH群体和no.2127-17/94570F2群体的连锁图谱上,结果发现:qBnsc-18a区段内增加了6个IP标记和3个SSR标记,qBnsc-9a的区段内增加了1个IP和3个SSR标记,成功的将QTL(qBnsc-18a)区段缩短至6.6 cM,将QTL (qBnsc-9a)区段缩短至5.7 cM。6.根据no.2127-17/94570 F2群体初步定位的结果,构建了以no.2127-17为轮回亲本,94570为供体亲本的主效QTL (qBnsc-9a)的近等基因系。使用白菜型黑籽油菜3H129和黄籽沙逊两个亲本,以黄籽沙逊为轮回亲本(母本),以3H129为供体亲本,采用连续回交和表型选择的方法,目的是构建白菜型油菜中与qBnsc-9a相同的基因的近等基因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人工合成甘蓝型黄籽油菜论文参考文献

[1].陈丽.人工合成甘蓝型黄籽油菜No.2127-17粒色基因差异表达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

[2].张艳.人工合成甘蓝型黄籽油菜no.2127-17种皮颜色遗传基础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9

[3].李霞.人工合成甘蓝型黄籽油菜粒色基因的精细定位[D].华中农业大学.2009

[4].刘志文.人工合成甘蓝型黄籽油菜的分子标记和利用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5

标签:;  ;  ;  ;  

人工合成甘蓝型黄籽油菜论文-陈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