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伟(名山县永兴镇中心小学四川雅安625100)
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0)11-050-02
实施课改以来,广大小学数学教师就如何激发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数学教学的效率进行过反复的探索和努力,针对小学数学教学现状,提出摒弃题海式的练习,加强数学能力的训练;反对封闭式学习,提倡数学与生活的有机统一。这些措施对于改变小学数学教学现状颇有现实意义,同时,我认为,成功的数学教学必须要从养成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入手。俗话说:"积千累万不如有个好习惯。"这是说习惯对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养成数学学习的良好习惯"。这些都表明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作业是学生最基本、最经常的独立学习活动,是巩固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手段。良好作业习惯的养成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我长期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在教学中遇到的学生形形色色,有些学生不仅题做得准确,而且作业习惯也很好。但有些学生数学作业习惯较差,需要老师耐心地帮助、规范。观察发现,这部分学生往往作业时心不在焉,边做边玩,无论课堂作业还是家庭作业,都不能按时完成。该交作业了,有的忘记带了;有的忘记做了;有的学生动作拖拉还没做完。特别是当有作业订正时,有的学生能及时订正,但总有那么几位学生,拿到需要订正的本子,往抽屉里一塞,就和同学去玩了。一直要到老师问:谁的作业还没有交?他才会如梦初醒。更有甚者,竟还不知道自己的作业有没有订正。因为老师事务繁杂,有时会顾此失彼,学生如果没有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就会有那么几个学生乘机开溜,不做、少做、不订正。而且长此下去,对学生习惯的培养非常不利。有些学生虽然完成作业,但作业中存在许多问题:书写不工整,字歪七扭八;添字、漏字;抄错搬错数据、运算符号,漏掉数字或运算符号,点错小数点。分析表明学生发生这些错误主要是没有严谨的学风和良好的作业习惯,对少数学困生来说还存在没有形成熟练的计算技能和不懂计算顺序等认知方面的原因。可见要提高作业的正确率关键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作业习惯。下面是我在教学过程中对转化学生的不良数学作业习惯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利用评语的积极效应
对于数学作业的批改,我们习惯于用"√"和"×"来判断正误,采用百分制量分。这样的评价对成绩好的学生来说会得到激励,而对于学困生来说,不管做作业是否认真,评价的结果往往都是一个"×"。他们的学习难以得到老师的肯定,要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也是非常困难的。况且,单纯的用"√"和"×"来评价学习思维﹑学习成绩,会影响师生之间的思想﹑情感交流,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而利用评语能弥补这些不足,随着新课标的改革,评语不再只用于作文的批改中,它将随着改革慢慢地进入数学作业的批改中,从而指出学生的不足,肯定学生的成绩,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当学生作业中出现审题、计算、观察、分析、判断等方面的错误时,我就利用评语进行方法指导,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先找准数量关系式"、"画线段图试试看"、"下一步该干什么"等评语实际是引导学生思考的路线。学生在教师的提示下自己去思考、改正。这样学生不仅知道错在哪里,而且知道为什么错、该怎样改正。评语此时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恰当的评语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方法有创意!可要细心呀!""解得很活,你真聪明"。不责骂质量特别差的作业本,相反,应尽量地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以鼓励的语气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你真行!""你的进步很大,真替你高兴。""看到你在进步,我万分高兴,希望你更上一层楼。"这种带感情色彩的评语使学生感受到了老师的关爱,从而逐渐产生学习兴趣。
二、开展"一带二奖三免"活动
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要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在一个班集体中学生之间相互作用、互相影响的力量是不可小视的。对于学生作业习惯的养成教育,若正确运用集体的作用,会收到很好的效果。我在班上开展小组竞赛,以集体带动小组,以小组带动个人。1、交作业时,看哪个小组的作业本交得又快又好(比动作快、比正确率高);2、订正作业时,看哪个小组的作业最快订正好(比哪个小组订正最及时);3、定期展览学生的优秀作业,同时让他们介绍自己为什么能取得这么大的进步,告诉其他学生要向他们学习。偶尔也传阅糟糕的作业,让学生取长补短。做得好的小组加五星,做得不好的口头鼓励,有时也惩罚倒扣五星,每四周评比一次,五星最多的小组每人奖励一个本子,两次被评为第二名的小组也奖励。这样,学生的积极性较高,效果较明显。
"奖惩"制。一开始,为了让学生能快一点订正作业,我提出:在规定时间内,不能及时订正的同学,老师将另外布置作业。一般学生都不太愿意多做作业,因此就赶紧订正。但我总在思考这个提法:总觉得这是在罚学生,那些动作慢的学生心理负担比较重。思考再三,而且有了几天的实践,又有新方法出炉。
"免做作业"。这种方法是在前面的措施上进行改进。那就是,老师布置的几个作业中,会有一个动机作业。如果你今天的作业按时完成,及时订正,那么你今天的某个作业就免做了。
其实,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方法有很多。但不论用的是哪种方法,只要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良好的习惯也就自然而然地养成了。
三、与家长沟通,统一作业要求
我经常通过家长会、家访等方式向家长分析家长过分认真检查老师批改前作业的弊端:首先,家长过分认真仔细地检查老师批改前的作业,容易养成孩子极端的依赖思想--反正错了,有爸爸妈妈帮助检查,我只要订正过来了,作业照样得"☆",自己马虎一点也没关系。粗心的潜在含义是"态度马虎",是对所做事情缺乏高度的责任心。家长的检查实际上间接地养成了孩子的马虎和不负责任心理;第二,老师看不到孩子真实的作业情况,也就无法了解孩子真实的作业态度和掌握情况。作业既是对知识理解和掌握程度的反馈,又是孩子作业态度的写照。既然作业都是对的,老师自然以为孩子掌握情况良好、作业态度认真,自然不会花太多精力强调作业态度和对作业中的疑难问题进行必要讲解,这无形中淡化和割裂了师生间的正常交流与互动。第三,容易造成孩子虚荣心的膨胀和责任心的转移。孩子都有极强的荣誉感、自尊心、好胜心,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的每次作业都得到"甲""☆",都能得到老师的表扬与肯定,都不要有"订正"的厌烦。因此,有的孩子甚至因为某一次家长因故未能及时查看作业,或者检查也疏忽了那么一点点,或者因为不了解老师作业要求而未"查"出相应的错误,导致作业没得到"甲"加"☆",他不从自身找原因,反而埋怨家长"不负责""不仔细"!这不是本木倒置了吗?第四,造成家庭与学校的极大反差。由于在家里写作业有爸爸妈妈"查"而养成了马虎、粗心的习惯,在学校写作业或考试,一旦没人代查了,可想而知,情况有多么惨不忍睹!
我告诉家长如果发现孩子作业有漏掉的,不要直接告诉孩子少写了哪道题,而应让孩子自己对照检查,找出问题后再补上。对于出现的错别字,也不直接给孩子指出来,而是让孩子自己对照教科书检查。如果孩子还是查不出来,家长可缩小范围,再让孩子去查找,从而培养孩子自己检查作业的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良好的作业习惯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教师应根据学生发展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及时培养这种习惯,从而为提高学生学习质量和发展学生心理提供良好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