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诗理论建构论文-赵小琪

新诗理论建构论文-赵小琪

导读:本文包含了新诗理论建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新诗创作,宗白华,诗歌意象,意象符号

新诗理论建构论文文献综述

赵小琪[1](2019)在《系统论视角下诗歌意象理论的建构:体系与方法——论吴晓先生《新诗美学》的创新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与中国古代文论相比,中国新诗理论的一个非常显着的特征就在于它对现代性的追求。而毫无疑问,这种追求是在西方诗学的巨大影响下进行的。西方诗学,始终是中国新诗理论视野中的重要理论资源,是构成中国诗歌批评由古典走向现代建构的重要知识背景。在西方诗学的影响下,中(本文来源于《浙江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02期)

周海波[2](2019)在《《论诗》与郭沫若新诗理论的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郭沫若的《论诗》是新诗理论的重要文献,对认识新诗文体建构时期的理论观念具有重要意义,是郭沫若从诗的觉醒到作诗,从作诗再到论诗的感性到理性的发展过程的集中体现。《论诗》首先涉及到新诗创作中新诗人的诞生的问题,认为诗人应当是那种天才式的人物,诗人能够成为真正的"人"才能有作诗的资格。郭沫若从诗人的精神世界的探求中寻找新诗文体的韵律,将诗人的心境与新诗文体联系起来,从诗人的情感与心理世界的变化中探寻新诗韵律,从宇宙万物的自然现象中寻找诗的韵律,并最后完成新诗哲学的美学建构。(本文来源于《齐鲁学刊》期刊2019年01期)

刘波[3](2018)在《如何建构开放的诗歌理论史景观——评吴思敬主编《20世纪中国新诗理论史》》一文中研究指出新诗已经走过了它的百年历程,各种新诗史也相继推出,但多为断代的观念流变史,少有将新诗理论放在百年新文学史大背景下进行深度研究的论着。目前已出版的各种新诗理论史,因缺少全局视野,在新诗的美学发展中,那束整体性的理论之光也相应地变得黯淡了。在此现实下,吴思敬先生主编的《20世纪中国新诗理论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年版,以下简称《新诗理论史》,本文引用该论着仅标页码)就显示出了重要价值。这部上下卷的新诗理(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期刊2018年02期)

黄健[4](2017)在《孙大雨的海洋诗及新诗“音组”理论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孙大雨是"新月"诗派的重要成员,他一生坎坷,创作的诗歌数量并不多,但独具特色,显示出强劲的新诗创作实力。特别是他受大海的启示而创立的新诗"音组"理论,对推动新诗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从中国新诗发展历程上来看,他提出的"音组"理论,是具有创意和创新精神的,其特点是主张以"音组"这种最小的音顿和节奏为单位,形成诗歌内在的"秩序",构成诗行,再由诗行发展为诗节、诗篇,形成新诗独有的格律、节奏和韵律,从而为新诗建立新的格律规范,提供一种建设性的思路和实践方式。(本文来源于《湖州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11期)

金银[5](2017)在《吸纳与继承:百年新诗诗学理论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新诗的理论建构有两个重要的资源:西方诗学理论和古典诗歌理论。当新诗完成白话语言和自由体形式的"革命性"创造之后,着力进行诗歌艺术方面的规范化建设。象征、暗示、戏剧化、通感、蒙太奇等西方诗歌艺术手段被新诗广泛吸收、借鉴;同时也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境、格律、神韵等诗学理论。新诗在吸收西方诗学资源和继承古典诗歌理论进行自身诗学建构的同时,也保持着对极端"西化"和片面"复古"的警惕。(本文来源于《北方论丛》期刊2017年06期)

易彬[6](2017)在《更不如今还有——作为新诗人和新诗理论建构者的罗念生》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一位新诗人,罗念生先生的名声不彰。其实,早在清华读书期间,他就曾在《清华文艺》、《清华周刊》等处发表诗作。上世纪叁十年代之后,其诗作可见于《北平晨报·诗与批评》、《大公报·文艺副刊》、《益世报·文学周刊》、《新诗》等知名报刊,其诗歌写作生涯,大概持续到了1948年。诗作中有一首长达十二节二百六十余行的叙事诗《铁牛——一名战争》,不过似乎极少为人所知。他亦有诗集出(本文来源于《书屋》期刊2017年03期)

乔柯,李章斌[7](2017)在《诗歌中的“语音标出项”——新诗韵律理论建构的一种尝试》一文中研究指出中英两国格律诗的韵律在语音维度能够呈现出一种共通的特性,这一特性可使用语言学当中的"标出项"概念加以扩展来进行说明。将这种特性延伸至中国新诗"非格律韵律"的探索和实践,能够从一个新的角度来尝试建构新诗韵律理论,并达成将韵律与意义两个维度对接的效果,以期在新诗韵律研究与实践层面实现新的突破。(本文来源于《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1期)

李岩[8](2015)在《从两部《诗论》看朱光潜与艾青的新诗理论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朱光潜和艾青都着有名为《诗论》的诗学着作,它们代表了现代诗论的两种范式:理论家谈诗与诗人谈诗。朱光潜的《诗论》是一部以严谨的逻辑体系与理论体系为主的理性诗学着作,具有学理性;艾青的《诗论》则是一部以激情为主的浪漫诗学着作,具有经验性。两部《诗论》在缺乏完整体系诗学专着的中国诗论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学者们因此十分关注他们的《诗论》,并且从基本范畴、研究方法、价值地位与系统性分析整理等四个角度对两部《诗论》进行深入研究,取得了显着的成绩。但是,从中国现代新诗理论建构的角度,将两部《诗论》进行比较研究的却相对较少。作为新诗发展的向导,朱光潜与艾青的诗学理论为中国现代新诗理论建构分别提供了两种不同的理论观点,丰富了现代新诗理论。因而,本文将二者的诗学理论加以综合考察,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揭示出他们的诗学理论在碰撞与交汇中,为建构中国现代新诗理论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全文主要分五个部分展开论述:第一部分,重在阐述在两部《诗论》中,二者分别对于新诗本质的界定以及对新诗审美标准的追求。第二部分,通过比较分析二者在意象的捕捉、意境的营造、语言的选择和诗体的掌控这四个方面不同的诗歌理论观念,揭示出朱光潜与艾青所提倡的不同诗歌创作主张,继而总结在中国现代新诗理论建构中,诗歌的创作主张既需要主观感性的释放,又需要现实理性的思考。第叁部分,从诗歌与时代的关系角度,比较分析二者在阐述诗歌反作用于时代时,所提倡的不同诗歌理论观点,即诗是现实的避风港与诗是时代的传声筒。第四部分,探究他们的思想理论资源。通过对他们的学习经历以及对他们产生过深刻影响的西方文艺理论资源与传统哲学思想资源进行对比分析,归纳总结出他们是如何整合与取舍东西方资源的,进而发掘出在建构现代新诗理论的道路上,出现两种不同诗学理论的原因。第五部分,总结归纳两部《诗论》为现代新诗理论建构带来的价值。(本文来源于《沈阳师范大学》期刊2015-05-15)

刘继林[9](2014)在《民间话语与五四白话新诗的理论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五四激进的文学革命语境下,"白话"在否定"文言"的基础上获得了新诗的话语建构权。五四初期,白话新诗的理论建构除借镜西方话语之外,还从本土的民间话语传统中获取资源。在五四新诗的现代发生和范式建构中,传统的"自然"、"真实"、"创造"等民间理念,被赋予全新的现代性意涵,并成为早期新诗理论建构的核心语码。中国新诗正是在充分汲取民间话语资源的基础上,初步建构起以"白话——自由——现代"为中心的现代诗学体系,从而迈过艰难的草创期步入到更为坚实的发展进程中。(本文来源于《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3期)

刘青松[10](2011)在《“新诗戏剧化”的理论建构及其诗学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自五四新文化运动肇始之日起,现代诗歌的理论倡导从未停歇,语言里的古今对抗、形式上的自由与格律、渊源影响中的中西体用之争,深刻地影响着现代诗歌的发展格局,在破与立同时演进、创作与理论互为推力的艰难又辉煌的短短叁十年左右历程中,现代诗歌的发展时而多元、时而两极,留下了无数宝贵诗篇的同时,其理论建设也令人瞩目,从新文化运动初期胡适的“意象派”诗歌主张,到四十年代袁可嘉明确的“新诗戏剧化”方向的提倡,都显示出这一代人的卓识和努力。作为袁可嘉“新诗现代化”这一诗学课题的主要实现途径,“新诗戏剧化”是一种具有着典型方法论意义的诗学理论,作为意志、情感等生活经验转化为诗经验从而创造出“包容的诗”的主要手段,又是一种具有浓厚理论品质的诗学表现方式。本文则在这种认识的指导下,将其放到“新诗现代化”的广阔视野中加以研究,既注意其理论本身所具有的独立品质,以理论为基点探求其诗学价值与实际内涵,又重视探讨其中国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的“身份”渊源,实现横与纵的双向、多层面考察,同时不忘落实到典型作家作品的分析,从而更好地把握这一理论的核心精神与其所传达的具体诗学理念,使二者相互印证。(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1-05-01)

新诗理论建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郭沫若的《论诗》是新诗理论的重要文献,对认识新诗文体建构时期的理论观念具有重要意义,是郭沫若从诗的觉醒到作诗,从作诗再到论诗的感性到理性的发展过程的集中体现。《论诗》首先涉及到新诗创作中新诗人的诞生的问题,认为诗人应当是那种天才式的人物,诗人能够成为真正的"人"才能有作诗的资格。郭沫若从诗人的精神世界的探求中寻找新诗文体的韵律,将诗人的心境与新诗文体联系起来,从诗人的情感与心理世界的变化中探寻新诗韵律,从宇宙万物的自然现象中寻找诗的韵律,并最后完成新诗哲学的美学建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新诗理论建构论文参考文献

[1].赵小琪.系统论视角下诗歌意象理论的建构:体系与方法——论吴晓先生《新诗美学》的创新性[J].浙江社会科学.2019

[2].周海波.《论诗》与郭沫若新诗理论的建构[J].齐鲁学刊.2019

[3].刘波.如何建构开放的诗歌理论史景观——评吴思敬主编《20世纪中国新诗理论史》[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8

[4].黄健.孙大雨的海洋诗及新诗“音组”理论建构[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7

[5].金银.吸纳与继承:百年新诗诗学理论建构[J].北方论丛.2017

[6].易彬.更不如今还有——作为新诗人和新诗理论建构者的罗念生[J].书屋.2017

[7].乔柯,李章斌.诗歌中的“语音标出项”——新诗韵律理论建构的一种尝试[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8].李岩.从两部《诗论》看朱光潜与艾青的新诗理论建构[D].沈阳师范大学.2015

[9].刘继林.民间话语与五四白话新诗的理论建构[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

[10].刘青松.“新诗戏剧化”的理论建构及其诗学实践[D].湖南师范大学.2011

标签:;  ;  ;  ;  

新诗理论建构论文-赵小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