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原话语理解过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索引假设,可供性,心理现实性,母语优势效应
原话语理解过程论文文献综述
姜孟,赵思思[1](2014)在《话语理解过程的可供性提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可供性提取是涉身认知语言理解索引假设模型所假定的一个心理活动过程。本研究选取25名英语专业研究生为受试,采用2×2双因素重复测量设计,基于EPrime真假词判断反应时范式,考察他们汉、英话语理解中可供性提取的心理现实性及提取效率上的差异,结果发现:(1)可供性提取过程,对于中国英语专业研究生汉、英两种语言的理解均具有心理现实性;(2)中国英语专业研究生在理解汉、英两种语言时,在可供性提取上表现出明显的母语优势效应。(本文来源于《外语教学与研究》期刊2014年04期)
吕海涛[2](2011)在《浅谈话语理解的语用推理过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认知语用学的框架下,语言交际被认为是明示-推理的认知过程,研究的重点是话语的理解,其唯一标准就是话语的关联性。明示—推理过程中是以发话者的交际意图作为基础、受话者去推理识别这一交际意图的过程。(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1年04期)
周红辉,周昌乐[3](2010)在《“摄入”——话语理解过程新探》一文中研究指出语用学派将意图和合作原则当作交际的中心因素;而认知学派尤其是认知实验证明合作和意图并非交际的核心,其研究结果支持自我中心观点。现代语用学理论的几个主要流派包括格莱斯、新格莱斯、关联理论等等,究其实质都是从听话者的角度或者"为听话者设计"视角来设计和考察言语交际过程的。从社会认知视角对话语理解过程进行考察,可提出另外一个概念——"摄入"。与传统的从听话者角度设计的体系"所说的/所隐含的"不同的是,"摄入"假说试图真正兼顾听话者在言语交际中的共同的和个体的诸多因素,从而更好地探究言语理解的本质。(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0年02期)
左屹[4](2006)在《话语理解的认知过程与交际失误》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关联理论为出发点,探讨认知角度下的交际模式及理解过程,以此为理论依据,对在交际过程中的理解失误案例进行分析,探讨失误的原因所在,从而为认识交际活动,提高语用能力,为避免交际中的言语失误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帮助。(本文来源于《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6年06期)
李佐文,潘桂娟[5](2005)在《百科知识以图式形式在话语理解过程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Sperber & Wilson的关联理论认为话语理解的过程实质上是认知的推理过程,这种推理是非论证性的。百科知识是这一过程的重要参与因素,它以图式的形式储存在人脑长时记忆中。受话者百科知识的结构制约着受话者认知语境的选择和构建,从而制约着话语的理解。文章先对图式和话语理解的一般过程及参与因素进行简要概述,然后重点分析话语理解者的百科知识结构在选择和构建最佳相关语境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最后阐述百科知识以图式形式对话语理解的作用对外语教学的启示。(本文来源于《河北北方学院学报》期刊2005年01期)
路卿,李佐文[6](2005)在《共享知识在话语理解过程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共享知识作为语境的一部分,在话语理解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Sperber&Wilson的关联理论中谈到语境作用越强,关联性越大,说话人与受话人的话语活动更易于成功。同时,根据语境的动态性,共享知识也是处于动态之中,并不是固定的,而是随着话语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发展的,反之,共享知识的发展又推动了整个话语向前发展。本文主要结合关联理论来论述共享知识在话语理解过程中的作用及其动态性。(本文来源于《教学研究》期刊2005年01期)
陈霞[7](2004)在《动态语境的构成及其在话语理解过程中的解释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借助社会语言学、语用学、语义学和修辞学等领域的相关理论和观点,本文对动态语境的构成及在话语理解过程中的解释作用进行了尝试性的分析阐述。本文共四章,第一章,作者历史地回顾了中外学者对语境的研究,分析了传统的静态的语境观和关联理论中的认知语境观,并比较了传统语境和认知语境的异同。第二章,作者列述了语境在语用推理过程中的功能:语境是语用推理的前提;语境是语用推理的核心变量,从而揭示了语用推理是高度依赖语境的信息推理过程。第叁章,通过前两个章节对语境的分析,作者阐述了自己对语境的理解与研究,首先认为语境是动态的并尝试性地对动态语境的构成作了划分,指出了动态语境的两种形式:语言信号和非语言信号,并对动态语境在话语理解过程中的解释作用做了阐述:消除冗余信息、解歧、限制语义接收和解释语篇构成机制等。第四章,作者阐述了对动态语境研究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动态语境使人们更清楚的认识了言语交际的过程是一个明示推理的过程,话语理解是人的一种认知活动。动态语境观对外语教学有很好的启示,动态语境理论告诉我们语言必须从静态的审视回归生活,要改变传统的静态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观,为学生创设有利于培养学生语言感知的语言环境,在生活中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在结束语中,作者指出对动态语境的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希望本文能激起更多的人对语境研究的兴趣,从而将对语境的研究推向深入。(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04-11-01)
原话语理解过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认知语用学的框架下,语言交际被认为是明示-推理的认知过程,研究的重点是话语的理解,其唯一标准就是话语的关联性。明示—推理过程中是以发话者的交际意图作为基础、受话者去推理识别这一交际意图的过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原话语理解过程论文参考文献
[1].姜孟,赵思思.话语理解过程的可供性提取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4
[2].吕海涛.浅谈话语理解的语用推理过程[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3].周红辉,周昌乐.“摄入”——话语理解过程新探[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4].左屹.话语理解的认知过程与交际失误[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5].李佐文,潘桂娟.百科知识以图式形式在话语理解过程中的作用[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05
[6].路卿,李佐文.共享知识在话语理解过程中的作用[J].教学研究.2005
[7].陈霞.动态语境的构成及其在话语理解过程中的解释作用[D].南京师范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