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透水设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彩色透水沥青混合料,空隙率,配合比设计
透水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姚俊鹏[1](2019)在《彩色透水沥青混合料组成设计和相关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彩色改性沥青颗粒,拌和沥青混合料;采用体积法对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进行优化设计,对彩色透水沥青混合料的相关性能进行验证;设计的彩色透水沥青混合料动稳定度、低温弯曲、水稳定性性能良好,符合标准规范要求。(本文来源于《江苏建材》期刊2019年05期)
彭敬垒,王英飞[2](2019)在《透水混凝土在桥梁排水设计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文中探讨了设置人行道桥梁的常规排水方案,结合近年透水性混凝土研究成果,采用透水性混凝土设计了一种全新的排水方案——透水护栏方案,探讨了透水性混凝土最小透水率的计算方法,并给出了透水性混凝土排水方案应用的几点建议。(本文来源于《公路》期刊2019年10期)
黄国阳,许浩锋,黄樊峰,孙彬峰,巴明芳[3](2019)在《水泥基透水混凝土的配合比优化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优化通用硅酸盐水泥基透水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研究了水灰比、浆骨比、矿物掺合料、外加剂对普通硅酸盐水泥基透水混凝土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水灰比在0.20~0.25,浆骨比为0.43~0.45时,透水混凝土的各项性能最优.研究结果还表明, Ⅱ级粉煤灰和S95矿粉单掺掺量分别为胶凝材料总量的30%~40%和10%~20%时,可以有效提高透水混凝土的后期强度,并且单掺粉煤灰的效果好于单掺矿粉,而单掺矿粉的透水混凝土透水性能好于单掺粉煤灰;透水混凝土胶结剂对透水混凝土性能提高的效果优于聚羧酸外加剂,并存在适宜掺量范围.(本文来源于《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期刊2019年05期)
赵丽华,杨志浩,许斌,石鑫,曹东伟[4](2019)在《基于透水性能的全透水沥青路面结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全透水沥青路面的结构设计方法,从全透水沥青路面试验路的结构设计入手,综合考虑所设计路面的力学性能和透水性能,以北京当地的设计平均降雨强度作为结构设计的依据,综合考虑不同材料基层的适宜厚度,并最终确定透水基层的厚度,以透水时间、饱和入渗强度和现场渗水试验作为透水性能的检测指标,发现使用该设计方法所设计的全透水沥青路面结构的力学性能和透水性能均满足要求。(本文来源于《中外公路》期刊2019年04期)
黄远浩[5](2019)在《透水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及水灰比影响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透水混凝土凭借其良好的性能,被广泛应用于城市建设。文章以目前认可度较高的体积法进行配合比设计,给出了具体配合比设计过程,并得出目标孔隙率下的配合比设计。在此基础上通过力学性能试验,研究关键的水灰比对透水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安徽建筑》期刊2019年08期)
熊寄然[6](2019)在《单层透水沥青路面在重庆悦来生态城的设计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重庆市是一个多雨的城市,路面排水性能不佳将会严重影响道路的使用寿命及服务水平。因此在该多雨地区进行路面设计时应着重考虑排水性能。基于此,该文设计了一种透水性沥青路面,并将其应用到重庆市政道路中。研究过程中对该设计道路进行了渗水系数以及摩擦系数的检测,均达到了设计要求。结论证明该路面透水性性能良好,并有望推广应用到其他多雨地区。(本文来源于《中国新技术新产品》期刊2019年16期)
尹志刚,范巍,董思健,赵越[7](2019)在《基于正交试验设计的再生骨料透水混凝土力学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正交试验方法对再生骨料透水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和抗冻耐久性能进行了研究。研究了微硅粉、增强剂等外掺料和水胶比对再生骨料透水混凝土28 d立方体抗压强度、透水系数和连续孔隙率的影响。采用快冻法,分析了冻融作用下再生骨料透水混凝土质量损失、动弹性模量、抗压强度、CT扫描断面平均孔隙率的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设计孔隙率和水胶比对透水系数、连续孔隙率和28 d抗压强度的影响最大,微硅粉与增强剂的影响次之。再生骨料透水混凝土的质量损失率、相对动弹性模量、平均抗压强度与CT扫描断面平均孔隙率的劣化程度均随冻融循环次数增加而逐渐增大。再生骨料透水混凝土的孔隙率与抗压强度呈负相关,二者具有良好的相关性。(本文来源于《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高天,黄艳芳,麦俊明[8](2019)在《镍矿尾砂制备透水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及优化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以进一步改善生态保护建设、工业矿山废渣资源再生利用为目的,基于海绵城市建设对透水混凝土应用需求的增大,技术要求逐渐提高,镍矿尾砂大量堆存造成环境破坏的背景下,利用镍矿尾砂制备透水混凝土。通过对透水混凝土进行配合比设计,镍矿尾砂掺量及水胶比优化试验,获得利用镍矿尾砂制备透水混凝土最佳配比为粗骨料用量1480kg/m~3,水胶比0.27,镍矿尾砂体积掺量10%,制备出透水混凝土透水系数为0.69mm/s,抗压强度为29.7MPa,为工业矿山尾砂制备透水混凝土提供技术参考。(本文来源于《广东建材》期刊2019年08期)
赵永锟[9](2019)在《透水人行道设计在海绵城市建设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海绵城市进行源头控制的过程中,透水铺装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操作措施,主要使用的是"渗、滞、蓄"的一系列方式循环利用水资源。进行透水性人行道的设计可以大大增加城市的透水、透气面积,对城市的小气候进行调节,在控制地表温度方面具有很大的帮助。本文重点对应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的透水人行道设计进行分析和研究,以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外企业家》期刊2019年19期)
杨光[10](2019)在《透水混凝土裹浆法配合比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中国城镇化率的不断提高,城市地表被越来越多的不透水材料覆盖。使得地表水分与地下水分的联系被阻隔,造成城市地下水位不断下降,城市热岛效应不断加剧。由于不透水材料难以使本该渗入地下的雨水迅速渗入地下而是随着城市下水系统流入河流中,造成了城市内涝现象的不断加剧,河流洪峰增多增强。而透水混凝土这一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的材料在国内研究相对落后,故本研究将研究透水混凝土抗压强度、透水系数、裹浆厚度和水灰比之间联系,并提出配合比设计方案。本研究研究分析了粗骨料的比表面积。本研究中使用裹浆厚度法实测粗骨料比表面积,进而制备透水混凝土,并实测其真实裹浆厚度,将其与设计裹浆厚度进行对比,以验证裹浆厚度法所测得的比表面积的正确性。提出利用分形理论计算粗骨料比表面积的计算公式。在实测其真实裹浆厚度试验中发现透水混凝土中水泥浆体并没有如理想中均匀的包裹在粗骨料周围。而且水灰比和裹浆厚度的增加都会使得水泥浆体包裹厚度不均匀。本研究在得到粗骨料比表面积的基础上,研究了裹浆厚度、水灰比对透水混凝土抗压强度和透水系数的影响。透水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透水系数都与裹浆厚度有着很好的相关性,而与水灰比的相关性不强。水灰比的变化对透水混凝土抗压强度和透水系数的影响远小于裹浆厚度对其的影响。并发现透水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透水系数存在着很强的相关性,透水混凝土抗压强度增加时透水混凝土的透水系数会降低。分析了裹浆厚度、水灰比、抗压强度和透水系数之间的相关性系数,以此确定裹浆厚度对透水混凝土各性能具有一定决定作用。并且对透水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透水系数进行回归分析,发现曲面回归方程拟合效果最佳。并以此提出利用抗压强度和透水系数推算裹浆厚度的计算公式。并最终提出了以透水混凝土抗压强度和透水系数为主要目标参数,以裹浆厚度为主要设计参数,以水灰比为次要设计参数的透水混凝土裹浆法配合比设计方案。(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9-07-01)
透水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文中探讨了设置人行道桥梁的常规排水方案,结合近年透水性混凝土研究成果,采用透水性混凝土设计了一种全新的排水方案——透水护栏方案,探讨了透水性混凝土最小透水率的计算方法,并给出了透水性混凝土排水方案应用的几点建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透水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1].姚俊鹏.彩色透水沥青混合料组成设计和相关性能研究[J].江苏建材.2019
[2].彭敬垒,王英飞.透水混凝土在桥梁排水设计中的应用[J].公路.2019
[3].黄国阳,许浩锋,黄樊峰,孙彬峰,巴明芳.水泥基透水混凝土的配合比优化设计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2019
[4].赵丽华,杨志浩,许斌,石鑫,曹东伟.基于透水性能的全透水沥青路面结构设计[J].中外公路.2019
[5].黄远浩.透水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及水灰比影响探究[J].安徽建筑.2019
[6].熊寄然.单层透水沥青路面在重庆悦来生态城的设计应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9
[7].尹志刚,范巍,董思健,赵越.基于正交试验设计的再生骨料透水混凝土力学性能研究[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9
[8].高天,黄艳芳,麦俊明.镍矿尾砂制备透水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及优化试验研究[J].广东建材.2019
[9].赵永锟.透水人行道设计在海绵城市建设的应用[J].中外企业家.2019
[10].杨光.透水混凝土裹浆法配合比设计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