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多肽配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植物基因,应用前景
多肽配体论文文献综述
[1](2018)在《多肽配体技术或可作为一种研究植物基因功能的手段》一文中研究指出多肽配体(peptide aptamer)是人工合成的含有8~20个氨基酸的随机多肽,它们能够与靶蛋白高效、特异结合,通过干扰体内蛋白-蛋白互作模式达到直接在蛋白质水平上干扰靶基因功能的目的,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的基因干扰技术。该技术在药物设计、基因治疗和动物基因功能验证中展现了广泛的应用前景,但在植物基因功能的研究中应用较少。(本文来源于《蔬菜》期刊2018年04期)
耿挺[2](2018)在《GPCR研究高地在张江崛起》一文中研究指出近日,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在B型G蛋白偶联受体(GPCR)结构与功能研究方面取得又一项重要进展:首次测定了胰高血糖素受体(GCGR)全长蛋白与多肽配体复合物的叁维结构,揭示了该受体对细胞信号分子的特异性识别及其活化调控机制。这项成果有助于深入理解B型GP(本文来源于《上海科技报》期刊2018-01-05)
张燕,韦宇平,张良,付彦凯,徐建栋[3](2016)在《一种基于小分子多肽配体检测AD7c-NTP的新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与阿尔兹海默症相关的神经纤维蛋白(AD7c-NTP)是目前被广泛关注的一种用于早期诊断阿尔兹海默症的标志物,该标志物具有易获得、无创性的检测优势。本研究目的是检测尿液中的阿尔兹海默症标志物AD7c-NTP。通过分子模拟设计小分子多肽配体,固相合成方法合成多肽,基因克隆、原核表达AD7c-NTP,采用色谱方法分析小分子多肽配体的吸附能力、AD7c-NTP的检测范围以及在模拟尿液中的吸附情况。研究设计的DEWH配体可以与AD7c-NTP特异性结合,并且结合率达到了85%,该方法检测的线性范围是200~900μg/L。该研究提供了一种便携的、可重复检测AD7c-NTP的方法,为阿尔兹海默早期诊断及延缓疾病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期刊2016年07期)
杨依磊[4](2015)在《作用于CXCR4的多肽配体分子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结构生物学的发展和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技术的进步,许多与疾病相关的天然受体叁维晶体结构得到解析和确认,使得人们能够更为准确地研究受体与配体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也为进一步开发新颖的配体分子提供了理论依据。作为G蛋白偶联受体(Guanosine-binding Protein Coupled Receptor,GPCR)超家族中的一员,CXC趋化因子受体4(C-X-C chemokine receptor type4,CXCR4)在体内的大部分组织或器官均有表达,并在恶性肿瘤及转移灶中高度表达。CXCR4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ImmunodeficiencyVirus,HIV)侵染细胞、肿瘤迁移、造血功能以及胚胎发育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目前,CXCR4受体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于特异性配体分子的筛选和下游信号通路机理的研究。现已证实CXCR4受体在生理状态下主要是以二聚体形式存在,而已发现的配体分子仅针对CXCR4的单个受体。所以,本文根据CXCR4受体的二聚体结构,借助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化学手段,进行了配体分子的设计与合成,得到了一系列二聚体多肽。体外活性筛选表明,两个多肽分子显示了很高的受体结合活性、而且能够影响细胞的迁移和钙离子的释放,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这也是本文的创新点。本文设计合成了叁类共叁十条二聚体多肽分子,其中二十八条为首次设计合成得到。第一类包含十八条多肽,是以十肽分子DV3为单体得到的一系列同源二聚体分子。十肽分子DV3为本实验室首次设计与合成的多肽。本文借助计算机辅助设计手段,测量出CXCR4晶体结构中两个活性位点之间的直线距离。然后,本文还根据此距离选择不同的连接物,如烷烃、氨基酸和低分子量聚乙二醇(PEG)等对DV3进行了二聚化合成。同时本文对合成的二聚体多肽进行了体外活性筛选,得到以两分子PEG3为优势连接物的二聚体分子(DV3-PEG3)2K。该多肽分子具有很高的CXCR4受体结合活性,能够在很低的浓度下抑制肿瘤细胞的迁移,并且能够阻断CXCR4下游信号通路中的钙离子释放。此外,本文通过氨基酸序列突变和增减PEG连接物的长度等手段,对DV3序列中的羧基端进行了构效关系的研究,为DV3与受体作用方式以及进一步的共结晶研究提供了依据。第二类包含七条多肽,是以CXCR4的天然配体SDF-1α(stromal-derived-factor-1α)氨基端前八位氨基酸序列SDF-1α1-8为单体得到的同源二聚体分子。本文首先分别采用氨基酸、高分子量PEG和低分子量PEG为连接物对SDF-1α1-8进行二聚化。实验研究表明所得到的二聚体多肽与CXCR4受体的结合活性均很低。这也证实了SDF-1α氨基端序列难以达到全序列的受体结合活性,而羧基端序列在受体结合中同样具有重要作用。第三类包含五条多肽,是以DV3和SDF-1α1-8聚合得到的异源二聚体分子。本文选取低分子量PEG为连接物进行二聚化,得到具有中等CXCR4受体结合活性的二聚体多肽。在此类二聚体中,以两分子PEG3为连接物的多肽分子DV3-PEG3-K-(PEG3-SDF1α1-8)保留了DV3的受体结合活性。该多肽也具有良好的CXCR4激动活性,能够在纳摩尔浓度下促进体外肿瘤细胞的迁移以及CXCR4介导的下游信号通路中钙离子释放。此配体分子采用组合化学的思路进行了异源聚合,且收到良好的重组效果,也为下一步CXCR4激动剂先导化合物的研究提供了依据。在上述二聚体多肽的活性研究中,所合成的多肽分子均通过竞争性结合实验进行了受体结合能力检测。由于二聚体多肽数量多,且所用竞争性实验方法复杂,本课题组耗费了大量的时间来完成受体结合能力的测定。为了简化实验进程和降低工作难度,本文开始寻求一种简捷且有效的竞争性结合实验方法。作为一种评价配体与受体结合能力的重要实验,竞争性结合实验的灵敏度和简捷度直接关系到实验结果准确性和实验速度。因此,一种灵敏准确且方便快捷的实验方法对于配体分子研究就显得至关重要。目前,竞争性结合实验中经常使用的两种方法是放射性元素标记法和12G5方法。放射性元素标记法是利用放射性元素标记的配体125I-SDF-1α作为被竞争的探针分子,检测与受体结合的配体分子的放射性强度。12G5方法首先利用抗CXCR4单克隆抗体12G5作为一抗与受体结合,然后加入荧光基团标记的二抗分子结合一抗,最后检测二抗分子的荧光强度。放射性元素标记法简单但放射性对实验人员具有伤害,而12G5方法安全但操作繁琐,实验过程耗时长。在竞争性结合实验中,荧光探针分子是实验方法的关键。因此,本文在具有良好CXCR4受体结合活性的多肽DV1羧基端引入连接物,再标记荧光基团FITC,得到新型荧光多肽分子FITC-DV1。该荧光分子具有适中的受体饱和浓度阈值、良好的受体选择性和受体结合常数(Ki),在CXCR4竞争性结合实验中与12G5双抗体分子具有相同的荧光探针功能。荧光多肽分子FITC-DV1提供了一种新的CXCR4竞争性结合实验方法,简化了实验步骤,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这是本文的第二个创新点。(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5-06-01)
何勤[5](2014)在《基于穿膜肽结构改造的多肽配体修饰脂质体载药系统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细胞穿膜肽(cell penetrating peptides)是一系列具有高效介导入胞能力的短肽。自从1988年第一条穿膜肽TAT的发现以来,研究者们或通过蛋白结构分析衍生,或通过构效关系研究合成不断地发现新的细胞穿膜肽,到现在已经有20多年的时间。将穿膜肽作为配体应用于增强各种载药系统胞内传递的研究也层出不穷;穿膜肽自身能够高效入胞,同时也能携带比自身分子量大得多的蛋白质以及纳米载体等高效入胞,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然而,穿膜肽的应用受到较大的局限性,一方面,穿膜肽较强的正电性导致其在血液循环中极易与血浆蛋白或调理素结合后被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另一方面,穿膜肽(本文来源于《2014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四届中国药师周报告集》期刊2014-10-24)
蓝莹莹,丁茜,徐宇虹[6](2014)在《靶向细胞因子CD40的全新多肽配体的筛选与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CD40是肿瘤坏死因子受体(tumornecrosis factor receptor,TNFR)超家族成员,表达于免疫细胞、造血细胞、血管细胞、内皮细胞及多种类型的癌细胞表面。作者采用计算机虚拟筛选和细胞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CD40蛋白的全新多肽配体。首先,通过同源建模构建CD40蛋白的叁维结构;然后,用分子对接虚拟筛选出靶向CD40的多肽配体;再通过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分子结合实验、多肽靶向脂质体的细胞实验,验证并确定被命名为N9的六肽为CD40的全新配体。进一步研究发现,N9修饰的脂质体对其靶向细胞Raji和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的转染效果明显提高,提示N9有靶向介导转染的功能。(本文来源于《生物物理学报》期刊2014年01期)
唐波[7](2013)在《VPAC1特异性结合多肽配体筛选与鉴定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和目的:肿瘤细胞常高水平表达某些特定的表面分子如肿瘤相关抗原或特异性受体等,而这类分子在正常组织细胞则低表达或不表达,使其成为重要的肿瘤分子影像诊断和治疗靶标。VPAC1作为血管活性肠肽受体其中一种亚型,在多种肿瘤细胞表面高水平表达,而低表达或不表达于正常组织细胞,并在肿瘤的进展和血管生成中发挥重要作用,是一具潜在应用价值的分子影像诊断和治疗靶标。目前,常规诊断肿瘤的影像学方法主要以解剖结构改变为基础,缺乏足够的特异性和准确性。核医学受体显像属于分子影像范畴,它是利用放射性核素标记受体的配体作为显像探针,探测体内受体分布、密度和亲和力等改变,具有敏感性高、特异性强和准确性好等优点。因此,寻找肿瘤细胞特异性受体的小分子配体,制备新型的受体分子显像探针,实现对肿瘤早期诊断和个体化治疗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噬菌体肽库展示作为一种分子筛选技术,可用于筛选针对几乎任何靶标的小分子多肽,在肿瘤的分子影像探针、生物治疗制剂研发以及药物载体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拟通过构建稳定表达VPAC1的CHO-K1细胞,利用噬菌体十二肽库进行全细胞差减筛选获得能特异高亲和结合VPAC1的十二肽,为发展以VPAC1受体为靶点的肿瘤分子影像诊断和治疗研究奠定基础。研究方法:1.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VPAC1的构建:通过设计特异性引物化学合成VPAC1的编码基因,克隆至载体pcDNA3.1(+),通过双酶切、PCR及测序鉴定。2.稳定表达VPAC1的CHO-K1细胞株的建立:将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VPAC1通过脂质体转染CHO-K1细胞,经过G418抗性筛选获得抗性细胞株,并运用RT-PCR、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证实目的基因VPAC1的表达。3.噬菌体十二肽库的全细胞差减筛选:以稳定表达VPAC1的CHO-K1/VPAC1细胞为靶细胞,CHO-K1细胞作为非特异性吸附细胞对噬菌体十二肽库进行差减筛选,经过四轮筛选后,随机挑取60个克隆,测序并进行序列同源分析,以细胞ELISA法鉴定挑选克隆与CHO-K1/VPAC1细胞结合特异性,排除假阳性和非特异性结合克隆,确定候选阳性克隆作进一步鉴定。4.目标多肽的鉴定:挑选候选目克隆,合成外源插入的十二肽,通过竞争结合实验证实候选克隆与CHO-K1/VPAC1细胞的结合是通过其插入外源多肽介导;受体结合分析验证目标多肽与VPAC1受体结合特异性;免疫荧光和流式细胞分析鉴定目标多肽与高表达VPAC1的结直肠癌细胞结合特性。研究结果:1.成功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VPAC1,经过酶切和PCR鉴定能得到特异性条带,通用引物测序证实序列正确。2.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VPAC1转染CHO-K1细胞,经过G418筛选抗性稳定株,经RT-PCR、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鉴定,稳定株细胞在mRNA和蛋白水平均有VPAC1表达。3.经过四轮差减筛选,噬菌体在靶细胞中得到明显富集,回收率从第一轮2.978×10-6增加到第四轮1.538×10-3,增加了约516.5倍,而吸附细胞所结合的噬菌体则保持低水平并有所下降;随机挑取60个克隆测序,最终得到18条不同的多肽序列,发现VP2克隆重复最多达16次;ELISA结果显示,VP1、VP2、VP5、VP6、VP8、VP10、VP16克隆与CHO-K1-VPAC1细胞和CHO-K1细胞结合的OD值有明显差异,可以认为这部分克隆在两种细胞间有差异性结合,其中VP2克隆结合差异性最大,因此挑选VP2克隆做进一步鉴定。4.竞争结合ELISA结果显示, VP2克隆与CHO-K1-VPAC1细胞结合能被其所插入的外源VP2多肽竞争抑制,表明VP2克隆与CHO-K1-VPAC1细胞结合通过其插入的VP2多肽介导;竞争抑制ELISA结果和流式细胞分析显示,当加入血管活性肠肽受体的天然配体VIP后,可显着抑制VP2噬菌体克隆或VP2多肽与CHO-K1-VPAC1细胞的结合,表明VP2多肽和VIP共同竞争结合VPAC1受体,即VP2多肽能够特异结合VPAC1;免疫荧光和流式细胞分析结果显示,FITC-VP2多肽能够特异性结合CHO-K1-VPAC1细胞及高表达VPAC1的结直肠癌细胞。研究结论:1.本研究成功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VPAC1和筛选得到稳定表达VPAC1的CHO-K1细胞。2. VP2克隆序列重复次数最多,在CHO-K1-VPAC1细胞和CHO-K1细胞间结合差异性最强,成功挑选到阳性候选克隆。3. VP2多肽能够特异性高亲和结合VPAC1受体和结直肠癌细胞,是一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肿瘤分子显像探针。(本文来源于《第叁军医大学》期刊2013-05-01)
张海红,彭金良,徐宇虹[8](2012)在《EGFR小分子多肽配体修饰提高阳离子脂质体对肿瘤细胞的转染效率》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用针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的小分子多肽配体D4修饰PEG化的阳离子脂质体,观察其提高质粒DNA和siRNA对肿瘤细胞转染效率的作用。方法:将D4连接在DSPE-PEG2000的末端以修饰PEG化的阳离子脂质体,检测该载体系统对高表达EGFR的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株H1299中质粒DNA转染效率的影响,Sirius照度仪检测质粒DNA转染后H1299细胞荧光素酶的表达,荧光显微镜观察转染FAM-siRNA后H1299细胞的荧光强度。结果:制备的脂质体/质粒DNA复合物随着电荷比的提高,复合物粒径逐渐减小,复合物Zeta电位逐渐升高。在质粒DNA的转染中,与无修饰的非靶向脂质体相比,D4修饰的脂质体可以显着提高H1299细胞中荧光素酶的表达(P<0.05或P<0.01);D4修饰的脂质体在各个电荷比处对H1299细胞的转染效率显着高于无修饰的非靶向脂质体(P<0.05或P<0.01)。在FAM-siRNA的转染中,荧光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D4修饰的脂质体组有更高水平的FAM荧光强度。结论:D4修饰的阳离子脂质体提高高表达EGFR肿瘤细胞中质粒DNA和siRNA的转染效率。(本文来源于《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期刊2012年02期)
黄婷婷[9](2011)在《基于MMP14的HPX结构域多肽配体虚拟筛选与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MMP(matrixins),即基质金属蛋白酶,是一类降解细胞外基质及基底膜的内肽酶,其催化过程需要依赖金属离子Zn2+。根据最新的研究报道,该家族共有28个成员,MMP广泛地参与了人体的正常生理过程,如组织重建、胚胎发育、血管发生、细胞粘附、细胞增殖、伤口愈合等等。对其活性的错误调控可导致关节炎,多发性硬化症、牙周病及癌症等疾病。膜型基质金属蛋白酶1 (membrane-type 1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MT1-MMP或MMP14)是细胞表面蛋白MMP-2酶原的激动剂,可直接或间接降解ECM中的多种成分,并有调节黏附分子和血管生成的作用。MMP14被认为是MMPs家族中与肿瘤侵袭关系最密切的酶,鉴于MMPs抑制剂对MMPs的广泛抑制作用成为其应用于肿瘤治疗的主要障碍,研究和开发对MMP14有选择性抑制作用的抑制剂具有重要的意义。MMP14的血凝乳酶样区(hemopexin-like, HPX)结构域对于MMP14介导的Ⅰ型胶原的侵袭和生长是必不可少的。此外,MMP14的HPX结构域相对于催化结构域而言具有相对较低的相似性。因此,若以HPX结构域作为靶标进行MMP14抑制剂的的研究将是较为理想的选择。本研究首次以MMP14血凝乳酶样区为靶标,在其分子表面通过DOCK和MVD软件结合来预测小分子化合物结合位点,通过虚拟筛选从Specs小分子化合物库中筛选出可能结合的小分子化合物;通过对MMP14和小分子化合物的对接的研究,预测出MMP14与其抑制剂之间的结合方式;并比较筛选出的化合物与已报道的MMP14抑制剂之间的异同,为基于子结构的虚拟筛选提供了参考;另一方面,通过多序列比对和分子表面口袋预测,找到MMP14血凝乳酶样区表面一段独特八肽,该八肽处于一个分子表面口袋中且在其他MMPs上没有同源序列;在此基础上,合成该八肽,利用随机十二肽库技术以之作为靶标,经过叁轮筛选获得结合的噬菌体,为抗肿瘤特别是抗肿瘤转移药物的研发提供了前期工作基础。本研究主要获得的结论为:1利用DOCK、MVD对MMP14血凝乳酶样区结构域上的活性位点进行预测,找到两个可能的结合位点,cluster1、cluster3;2通过DOCK初筛获得了300个同MMP14血凝乳酶样区的结构匹配和能量匹配的小分子化合物;3通过AutoDock对DOCK打分最高的20个小分子化合物分别采用cluster1、cluster3作为活性位点,进行AutoDock一般条件打分,AutoDock打分在前十的大多数配体是由DOCK以cluster3所在位点为活性口袋进行筛选得到。因此,我们认为以cluster3所在位点作为筛选口袋相对于cluster1所在位点具有优势;4通过对MMP14和小分子化合物的对接的研究,预测出MMP14与其抑制剂之间的结合方式。与化合物作用的残基主要包括:MET13、MET18、ARG30、TYR161、TYR168、LYS170、TYR182、TRP190;这几个残基都和DOCK预测的cluster3的位置吻合。对接研究为基于药效团模型的虚拟筛选提供一定的参考;5将筛选得到的化合物与目前已有报道的MMP14抑制剂进行比较,可以在二者之间找到一些相似之处和一些不同的地方。相似之处在于它们都有些化合物含有二取代亚砜(?),例如含有含氮基团的(?)片段。而不同之处在于,本研究通过虚拟筛选获得的化合物许多具有1-(苄氧基)-2-取代苯(?)片段而报道的已获得的MMP14抑制物许多具有肽键结构或者二苯醚类(?)的片段结构。这些结果提示含有以上分子结构片段的化合物分子可能与MMP14结合,可能为基于子结构搜索的虚拟筛选提供一定的参考意义。6利用metaPocket预测‘'pocket"的功能结合多序列比对分析,确定出作为随机噬菌体随机肽库筛选靶标的一段MMP14上的八肽:KEGRGLTD;7利用生物素-链亲和素靶肽标记技术进行噬菌体随机十二肽库进行叁轮筛选,其噬菌体洗脱滴度每轮都上升两个数量级,得到了较好的富集,每轮P/N值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1-05-01)
公丕昌,王丽,贺超英[10](2010)在《多肽配体技术在植物功能基因组学中的应用前景》一文中研究指出人工智能配体或适配体(Aptamer)技术是近年来兴起的一项特异性极强的基因干扰技术。通过人工合成特异的智能配体结合靶基因的蛋白产物,达到特异干扰靶基因的生物学功能,这是人工智能配体技术的基本设想。文章综述了多肽配体(Peptide aptamer)技术在基因功能验证中的主要进展,着重阐明它在植物基因功能验证和作物抗病毒育种中的应用前景,并提出克服该技术主要风险对策。(本文来源于《遗传》期刊2010年06期)
多肽配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日,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在B型G蛋白偶联受体(GPCR)结构与功能研究方面取得又一项重要进展:首次测定了胰高血糖素受体(GCGR)全长蛋白与多肽配体复合物的叁维结构,揭示了该受体对细胞信号分子的特异性识别及其活化调控机制。这项成果有助于深入理解B型GP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多肽配体论文参考文献
[1]..多肽配体技术或可作为一种研究植物基因功能的手段[J].蔬菜.2018
[2].耿挺.GPCR研究高地在张江崛起[N].上海科技报.2018
[3].张燕,韦宇平,张良,付彦凯,徐建栋.一种基于小分子多肽配体检测AD7c-NTP的新方法[J].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2016
[4].杨依磊.作用于CXCR4的多肽配体分子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5
[5].何勤.基于穿膜肽结构改造的多肽配体修饰脂质体载药系统的研究[C].2014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四届中国药师周报告集.2014
[6].蓝莹莹,丁茜,徐宇虹.靶向细胞因子CD40的全新多肽配体的筛选与鉴定[J].生物物理学报.2014
[7].唐波.VPAC1特异性结合多肽配体筛选与鉴定的研究[D].第叁军医大学.2013
[8].张海红,彭金良,徐宇虹.EGFR小分子多肽配体修饰提高阳离子脂质体对肿瘤细胞的转染效率[J].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2012
[9].黄婷婷.基于MMP14的HPX结构域多肽配体虚拟筛选与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
[10].公丕昌,王丽,贺超英.多肽配体技术在植物功能基因组学中的应用前景[J].遗传.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