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污名论文-林珊

艾滋病污名论文-林珊

导读:本文包含了艾滋病污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污名化,贴标签,后真相时代

艾滋病污名论文文献综述

林珊[1](2019)在《后真相时代下的污名化建构——兼析《我的凉山兄弟》中艾滋病污名化过程》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几年,在社交媒体快速发展的影响下,后真相时代的出现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人们对于真相的渴望逐渐消解,情感的宣泄成为首要目的。笔者主要以污名化为切入口,在解析《我的凉山兄弟》一书中艾滋病污名化的过程中反观后真相时代的污名化建构。污名化的第一步往往来源于自我对他人的认知,这一认知体现为标签化,但并不是所有标签化都会演变为污名化,负面情绪累积的标签化才易导致污名化的产生。笔者通过分析当下社会中污名化现象,试图解释污名化现象的存在机制,并探讨污名化过程中标签化的双重面向。(本文来源于《东南传播》期刊2019年08期)

郑思娣,李静芝,林莲珍,姜浩,蔡舒[2](2018)在《观点采择干预对青少年学生艾滋病污名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青少年学生艾滋病污名的现状并探讨观点采择干预对其的影响。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法抽取某中学初中一年级5个班的学生,按学号单双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被试对象均采用艾滋病污名问卷进行前测,观点采择干预后,均进行艾滋病污名后测,同时采用基本共情量表测共情水平。比较两组艾滋病污名差异,分析共情在观点采择对艾滋病污名影响中的中介作用。结果完成本研究被试对象为146名,其中对照组72名,干预组74名,艾滋病污名前测对照组及干预组艾滋病污名总分分别为(43. 75±8. 95)分和(44. 40±10. 41)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艾滋病污名后测对照组及干预组艾滋病污名总分分别为(42. 65±11. 40)分和(37. 82±9. 94)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共情中介效应的系数c(c=-0. 210)、系数a(a=0. 181)、系数b(b=-0. 163)和系数c’(c’=-0. 18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值为14. 05%,共情在观点采择与艾滋病污名关系间存在部分中介作用。结论青少年学生普遍存在艾滋病污名,观点采择干预能有效降低其艾滋病污名,共情在观点采择对艾滋病污名的影响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本文来源于《实用预防医学》期刊2018年12期)

曹越,黄笛,刘小平,郭昫澄,李十月[3](2018)在《中国医务人员艾滋病污名现状meta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中国医务人员(HCPs)艾滋病污名现状,为向HCPs开展减少艾滋病污名干预活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Pub Med数据库,并辅以文献追溯法收集2001年1月—2017年6月公开发表的关于中国HCPs艾滋病污名现状的相关文献,应用R 3.3.1软件对纳入的文献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43篇中、英文文献(中文文献40篇和英文文献3篇),累计研究对象21 335人。meta分析结果显示,有37.59%(95%CI=22.55%~53.96%)和47.02%(95%CI=34.41%~59.83%)的HCPs分别对艾滋病感染者/患者(PLWHA)存在负性刻板印象和恐惧心理;有31.43%(95%CI=18.72%~45.73%)的HCPs认为有权拒绝为PLWHA提供医疗服务;有22.20%(95%CI=12.23%~34.11%)的HCPs拒绝为PLWHA提供一般诊疗/护理服务;有37.96%(95%CI=20.64%~57.01%)的HCPs拒绝提供侵入性诊疗/护理服务;有54.44%(95%CI=45.05%~63.67%)的HCPs赞成对PLWHA实行就医隔离;有59.39%(95%CI=32.13%~83.85%)的HCPs认为应对PLWHA实行强制检测;有37.40%(95%CI=20.08%~56.57%)的HCPs认为可未经PLWHA同意擅自将其病情告知他人。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本研究结果较为稳定;Egger’s检验和漏斗图结果均显示,除"拒绝提供侵入性诊疗/护理工作"指标外,其余指标存在发表偏倚的可能性均较小。结论中国HCPs艾滋病污名严重,亟需针对此人群开展干预工作。(本文来源于《中国公共卫生》期刊2018年08期)

李静芝,林莲珍,姜浩,蔡舒,郑思娣[4](2017)在《观点采择在医科大学生对艾滋病污名干预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观点采择在医科大学生群体对艾滋病污名干预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某高等医学院校192名本科生,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实施观点采择干预。干预前后分别采用艾滋病污名问卷进行测量。结果干预前两组艾滋病污名总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艾滋病污名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共情在观点采择与艾滋病污名关系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其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值为0.260。结论观点采择能通过共情的中介作用有效降低医科大学生的艾滋病污名。(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伦理学》期刊2017年12期)

江欣悦[5](2017)在《观点采择对内隐艾滋病污名的影响及其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以及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作为现代社会关注的特殊群体之一,得到了广大研究者的关注。对于HIV/AIDS病人而言,来自社会的歧视和污名对患者本人的心理健康、治疗依从性产生负面影响,也给患者的家人以及艾滋病相关工作者带来困扰。基于接触假设以及观点采择作为污名应对方法在其他领域的有效应用,本研究将探讨观点采择对艾滋病患者的内隐污名的影响。根据艾滋病的感染的途径不同,可以将艾滋病患者分成可控感染者和不可控感染者两种类型,本研究将关注感染途径的可控性这一变量,探讨观点采择(包括认知观点采择和情感观点采择)对不同途径感染的艾滋病患者污名的影响是否会有所不同。同时,本研究也尝试探索观点采择在影响个体的艾滋病污名过程背后的作用机制。根据以往研究,个体在进行观点采择时,积极的自我会被投射到采择对象身上,从而提高个体对于采择对象的评价,基于此本研究将探讨自我-他人重迭在不同采择类型以及不同采择对象的条件下是否会有所不同。本研究在预实验中通过内隐测验验证了个体对于可控艾滋病患者和不可控艾滋病患者态度的不一致;研究一控制了观点采择的类型以及观点采择的对象来考察个体在内隐认知污名,内隐情绪污名以及行为倾向上的不同;研究二探究了自我-他人的重迭在观点采择对个体的内隐认知污名,内隐情绪污名以及行为倾向影响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本研究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在不同采择方法以及采择对象的条件下,个体都对艾滋病患者产生了内隐认知污名和内隐情绪污名;(2)个体的内隐认知污名在不同的采择方法下表现出差异,认知观点采择组的污名显着大于客观观察组和情感观点采择组;(3)个体对于艾滋病患者的帮助意愿在不同采择方法以及不同的采择对象的条件下表现出差异,对于可控感染的艾滋病患者,个体的帮助意愿在叁种采择条件下没有差异,而对于不可控的感染者,认知观点采择和情感观点采择都能很好的提高个体为艾滋病患者提供帮助的意愿。(4)在不同采择对象的条件下,自我-他人融合量表的结果表明不可控组的重迭程度显着大于可控组;人格特质词表的结果也表明不可控组的重迭程度显着大于可控组;在不同观点采择方法下,认知观点采择组的重迭程度显着大于客观观察组。(5)在采择对象是可控艾滋病患者的条件下,观点采择会导致个体的内隐认知污名增加,自我-他人重迭(自我-他人融合量表)在这一过程中起部分中介作用;自我-他人重迭在观点采择影响内隐情绪和帮助意愿的过程中不起中介作用;(6)在采择对象是不可控艾滋病患者的条件下,观点采择会导致个体的内隐认知污名增加,自我-他人重迭程度(人格特质词)在这一过程中起部分中介作用;观点采择会导致帮助意愿增加,自我-他人重迭(人格特质词)在这一过程中起部分中介作用;自我-他人重迭在观点采择在观点采择影响内隐情绪的过程中不起中介作用。(本文来源于《宁波大学》期刊2017-06-13)

罗亦娟,张燕,齐杰,杨峥嵘,陈琳[6](2015)在《深圳市HIV/AIDS患者艾滋病污名和自评症状关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深圳市HIV/AIDS患者艾滋病污名状况以及和自评症状之间的关系,为艾滋病污名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在深圳市内5个区和1个定点治疗医院随机抽取353名HIV/AIDS患者,用Berger-HIV污名量表,SCL-90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进行心理学测量,用自行编制问卷进行一般社会人口学信息和患病情况调查。结果深圳市HIV/AIDS患者Berge污名总分均值为(109.41±16.55),关联分析显示Berger污名量表的担心公众歧视、负面自我印象两个维度和SCL-90中的精神病性偏执,以及人际关系敏感因子的相关性较大(R>0.400,P<0.01)。多因素线性回归模型结果显示社会支持(β=-0.260),疾病类型(HIV或AIDS)(β=-0.111),文化程度(β=0.105)影响艾滋病污名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滋病污名的维度(担心公众歧视、负面自我印象)能够激活一系列内在负性情感和认知表达(如怀疑、警惕等精神病性症状和偏执等),负性的情感认知状态可能导致患者负面的行为表达(人际关系敏感、负面印象管理),提示HIV/AIDS患者积极的认知模式和社会支持可能是患者艾滋病污名的有效干预措施。(本文来源于《实用预防医学》期刊2015年12期)

罗亦娟,程锦泉[7](2015)在《艾滋病污名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艾滋病(AIDS)污名广泛存在,污名不仅加重AIDS患者精神上的痛苦,而且削弱了卫生服务利用的有效性,影响AIDS患者的治疗机会和结局,导致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进一步传播,污名已经成为AIDS预防治疗措施实施的最主要障碍。AIDS污名在社会公众,AIDS患者,患者家属中存在不同的流行特点。减少AIDS污名干预手段可以从知识宣传,促进社会公众与患者的接触,患者自我认知治疗,改变自身观念出发。未来AIDS污名的减少和消除需要医务人员和社会公众的共同参与。(本文来源于《职业与健康》期刊2015年16期)

王小平,王晓东,陈子煌[8](2015)在《艾滋病污名研究述评》一文中研究指出艾滋病污名研究伴随着首例感染者的出现而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本文从研究者关于艾滋病污名的含义、类型、原因、影响、控制策略及所运用的研究方法等角度进行了梳理,并提出了一些展望。(本文来源于《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5年S1期)

郭金华[9](2015)在《与疾病相关的污名——以中国的精神疾病和艾滋病污名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从西方污名研究的传统来看,心理学派倾向于从个体出发解说污名;社会学派多采取从社会出发的解释路径;人类学的视角避免了个体与社会的二元困境,将污名作为人类应对危险的道德体验和社会现象来理解,为反思和推进当下流行的以污名化的逻辑来解释、应对污名现象的理论和实践提供了可能性。在中国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下,聚焦于精神疾病和艾滋病污名的人类学田野调查揭示,要理解特定社会中与疾病相关的污名产生的根源,应该尝试超越单纯从疾病出发的视角,关注特定社会和文化中关于人的定义;而要探讨污名的维系机制,则应把污名从静态的社会观念和态度重置回日常生活世界的场景,作为动态的社会过程来理解。(本文来源于《学术月刊》期刊2015年07期)

王璇[10](2015)在《中国艾滋病污名研究文献计量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对国内有关艾滋病污名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了解中国艾滋病污名研究的现状与基本规律。方法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文献来源、期刊种类、学科类别、发表时间与年代分布、研究机构等基本状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研究论文总体数量较少,研究的关注群体主要集中于艾滋病患者、患者周边人群和普通民众,研究方法以问卷调查为多,研究思路以艾滋病污名对艾滋病患者及其周边人群的影响和普通民众的艾滋病污名态度为主。结论艾滋病污名概念模糊,没有统一标准,研究工具简单,方法单一,实验研究取向匮乏。(本文来源于《中国公共卫生管理》期刊2015年02期)

艾滋病污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了解青少年学生艾滋病污名的现状并探讨观点采择干预对其的影响。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法抽取某中学初中一年级5个班的学生,按学号单双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被试对象均采用艾滋病污名问卷进行前测,观点采择干预后,均进行艾滋病污名后测,同时采用基本共情量表测共情水平。比较两组艾滋病污名差异,分析共情在观点采择对艾滋病污名影响中的中介作用。结果完成本研究被试对象为146名,其中对照组72名,干预组74名,艾滋病污名前测对照组及干预组艾滋病污名总分分别为(43. 75±8. 95)分和(44. 40±10. 41)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艾滋病污名后测对照组及干预组艾滋病污名总分分别为(42. 65±11. 40)分和(37. 82±9. 94)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共情中介效应的系数c(c=-0. 210)、系数a(a=0. 181)、系数b(b=-0. 163)和系数c’(c’=-0. 18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值为14. 05%,共情在观点采择与艾滋病污名关系间存在部分中介作用。结论青少年学生普遍存在艾滋病污名,观点采择干预能有效降低其艾滋病污名,共情在观点采择对艾滋病污名的影响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艾滋病污名论文参考文献

[1].林珊.后真相时代下的污名化建构——兼析《我的凉山兄弟》中艾滋病污名化过程[J].东南传播.2019

[2].郑思娣,李静芝,林莲珍,姜浩,蔡舒.观点采择干预对青少年学生艾滋病污名的影响[J].实用预防医学.2018

[3].曹越,黄笛,刘小平,郭昫澄,李十月.中国医务人员艾滋病污名现状meta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8

[4].李静芝,林莲珍,姜浩,蔡舒,郑思娣.观点采择在医科大学生对艾滋病污名干预中的作用[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7

[5].江欣悦.观点采择对内隐艾滋病污名的影响及其机制[D].宁波大学.2017

[6].罗亦娟,张燕,齐杰,杨峥嵘,陈琳.深圳市HIV/AIDS患者艾滋病污名和自评症状关联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15

[7].罗亦娟,程锦泉.艾滋病污名的研究进展[J].职业与健康.2015

[8].王小平,王晓东,陈子煌.艾滋病污名研究述评[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9].郭金华.与疾病相关的污名——以中国的精神疾病和艾滋病污名为例[J].学术月刊.2015

[10].王璇.中国艾滋病污名研究文献计量学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5

标签:;  ;  ;  

艾滋病污名论文-林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