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出血患者微创术中脑CT值检测的价值应用

颅脑出血患者微创术中脑CT值检测的价值应用

李庆

(山东省莱芜市雪野旅游区大王庄中心卫生院山东莱芜271100)

【摘要】目的:通过CT值检测,指导临床制订适合的微创治疗方案,降低巨大血肿的病死率。方法:病例来源于患者86例,按实际手术的时间分成0~3小时组,3~6小时组及6小时以上组进行对比。应用美国GE公司F-Ⅱ多层螺旋CT机进行头颅扫描,以听眦线为扫描基线,层厚10mm,间距10mm,一般扫描10~12个层面。根据血肿大小及密度变化,进行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判断其近期疗效,确定适合的穿刺时机,以期为临床提供客观化指标,观察3个月后ADL指数评分,判定其远期疗效。结果:经治疗后取得的总有效率:0~3小时组64.0%,3~6小时组88.0%,6小时以上组50.0%。结论:CT值作为客观化指标,在脑出血手术时机的选择中起到重要地位,结合发病时间,可以确定最佳的手术时机,治疗效果显著。

【关键词】脑出血;微创术;CT值检测;应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R4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5)20-0025-02

脑出血约占急性脑卒中10%左右,起病急骤,病死率约40%~60%,是各类脑血管病中死亡率最高的。尤其是出血量30ml以上伴意识障碍的重症患者,病情变化迅速,可在数小时之内死亡。这主要是因为血肿所产生的急性占位效应,引发高颅压和继发脑干损伤以及挤压周围脑组织导致脑疝,进而影响呼吸中枢和心血管运动中枢等生命中枢所致。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病例来源于我院2015年01月~2015年12月间的中风科住院患者86例。诊断标准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且排除颅内其他病变如颅内动脉瘤、动静脉畸形、凝血机制障碍、肿瘤等引起脑出血的患者,经头颅CT检查证实,所有病例均有明确的高血压病史。并将经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的病人按实际手术的时间分成0~3小时组,3~6小时组及6小时以上组进行对比。表现: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和神经系统局灶体征。0~3小时组28例,男18例,女10例,年龄36岁~68岁,平均年龄50岁,伴发疾病评分4.12±1.46;3~6小时组42例,男28例,女14例,年龄34~72岁,平均年龄53岁伴发疾病评分4.27±1.23;6小时以上组16例,男10例,女6例,年龄35~71岁,平均年龄52岁,伴发疾病评分4.58±1.15。

1.2CT值的测定

应用美国GE公司F-Ⅱ多层螺旋CT机进行头颅扫描,以听眦线为扫描基线,层厚10mm,间距10mm,一般扫描10~12个层面。所有病例均根据多田公式[血肿量=血肿长轴(cm)×血肿宽径(cm)×层面(cm)×π/6]计算血肿体积。平均CT值的测定:选取血肿内各方向及位点共4个点位,CT机自动计算CT值,最后取平均值[1]。

1.3治疗方法

患者在入院后行脑CT扫描,计算CT值后即行微创手术,当穿刺针进入血肿中心后,缓慢地抽吸血肿液态部分,抽血分次进行,每次抽吸总量的1/3~1/2,并以生理盐水冲洗,再用尿激酶6000~10000u溶于2~3ml生理盐水中,经引流管注入血肿区,夹管2~4h后开放,负压引流,每日冲洗1次。术后24小时复查脑CT,3~5天后拔针。手术前后常规给予止血药物、抗生素、脱水剂及H2受体阻滞剂并注意调整血压,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于14天进行疗效评定。

1.4观察指标

观察术前后各组血肿CT值与手术时机的相关性。观察术前后各组血肿量、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判定治疗效果。通过观察术后各组血肿CT值与手术时间的相关性,以确定CT值与时间的相关性。观察3个月后ADL指数评分,判定不同手术时间各组的远期疗效。

1.5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等级资料用秩和检验。

2.结果

2.1临床疗效

三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如下,3~6h组较其他两组疗效明显,有效率经卡方检验,P<0.05,差异有显著性,结果见表1。

表1三组术后临床疗效比较

2.4发病24小时后CT复查情况

0~3h组出血量增大5例,CT值为50~60Hu,3~6h组出血量增大4例,CT值为50~60Hu,6h以上组出血量增大4例,CT值为50~60Hu。3~6h组出血量增大的病例数以其它组相比无明显差异。

3.讨论

脑出血是神经科的常见病,其病死率和致残率均较高,内科治疗总的病死率为46.7%~90%,而外科手术治疗病死率目前国内外统计为3%~50%,好发部位依次为外囊-壳核、内囊-丘脑、桥脑、小脑和皮质下白质-中央卵圆。脑出血重症者可在发病数分至数小时内死亡,是因为急性出血压迫周围正常脑组织发生脑疝影响呼吸中枢和心血管运动中枢所致,采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可使血肿于短时间内大部分得到清除,血肿清除后缓解了占位效应,解除血肿周围脑组织受压,挽救血肿周围脑组织半暗带缺血区,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2]。

3.1CT诊断脑出血的临床价值

脑出血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和临床上病死率较高的疾病之一。脑出血的CT表现具有以下特点:血肿好发于大脑基底节及丘脑,这与豆纹动脉的外侧支——大脑出血动脉和丘脑膝状体动脉易破裂有关。血肿形态大多数呈肾形或类圆形。血肿密度高而且均匀,血肿CT值48~91Hu(平均68Hu)。血肿密度高主要因血红蛋白引起,尤其是外溢的血液形成血块后血浆被吸收,血肿密度更高。血肿易破入脑室系统,尤其是基底节及丘脑血肿。这与血肿邻近脑室系统有关。血肿可引起脑室扩大,这是血肿压迫脑室引起脑脊液循环障碍所致。

CT检查快速、方便、准确、安全,一经CT检查确诊,无需再作其他检查,为患者争取时间得到及时治疗。CT可直接显示脑内血肿大小、数目及准确部位,并可计算出血肿体积或出血量。少量脑出血临床症状常不典型,仅依据临床表现,很难作出诊断。而即使很小的血肿,CT检查亦可分辨。彻底解决临床上脑室出血与血肿破入脑室的鉴别诊断问题,对于微创手术治疗,更可提供血肿部位,有利选择手术的最佳入路,降低巨大血肿的病死率[3]。

【参考文献】

[1]袁永泰.CT、MRI、DSA对脑血管病的诊断[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1,8(4):193.

[2]吴恩惠.头部CT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97-99.

[3]夏作理.当代脑血管病研究[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431

标签:;  ;  ;  

颅脑出血患者微创术中脑CT值检测的价值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