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种子传播方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植物种子,传播方式
种子传播方式论文文献综述
张文龙[1](2016)在《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种子传播的方式有很多种,在我的印象中,小学语文课文中就有一篇《植物妈妈有办法》的文章,介绍了很多关于植物种子传播的方式。下面就简单介绍下植物种子传播的多种方式方法吧。自然传播。所谓的自然传播就是自然界的生物通过自然界中(本文来源于《阅读》期刊2016年21期)
雷霄,杨庆松,刘何铭,邢九州,王希华[2](2015)在《浙江天童常绿阔叶林不同传播方式物种种子雨的基本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不同传播方式物种种子雨的基本特征,以浙江天童常绿阔叶林20 hm2动态监测样地的种子雨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种子雨的密度、物种组成以及种子限制的强度.结果表明:(1)种子雨收集器共收集到种子136 38粒,隶属于28科66种,种子雨密度为146粒/m2;(2)样地内有56%的物种未收集到种子,因此种子雨与可繁殖个体物种组成的相似性较低且受不同传播方式影响,风力传播的相似性系数极值(Rmax)最大且距种子收集器距离(d)最远(风力传播:Rmax=0.226,d=20 m;重力传播:Rmax=0.077,d=9 m;鸟类传播:Rmax=0.094,d=13 m),证明通过风力传播的种子在远距离传播上更有优势;(3)样地内存在一定程度的种子限制,有43个物种的种子只在很少的(<10)收集器中出现.对于较为优势的物种而言(IV≥1),传播方式可能是影响种子限制的主要因素.另外,群落中通过风力传播的物种种子限制很可能仅仅是由于可繁殖个体的缺少造成的,而通过重力和鸟类传播的物种存在很高的种子限制可能是因为种子的低产量以及种子扩散能力的不足.(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5年02期)
雷霄[3](2014)在《浙江天童常绿阔叶林不同传播方式物种种子雨时空分布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浙江天童常绿阔叶林是亚热带地区最典型的地带性植被类型。种子雨作为森林繁殖体的主要来源影响了物种的共存及森林物种多样性的维持。本文以天童20公顷常绿阔叶林动态监测样地为研究平台,通过研究样地内种子雨的概况,不同传播方式物种种子雨的季节动态,优势种种子雨的时间动态;种子雨物种组成与群落物种组成的相似性,种子限制的强度以及不同传播方式物种种子限制与群落因子的相关性。主要结论如下:1)天童20公顷常绿阔叶林动态监测样地共收集到种子13638粒,隶属于28科66种,种子雨密度为146粒/m2。其中通过鸟类传播的物种最多,占种子物种总数的60.61%,重力传播物种占22.73%,风力传播物种占15.15%,弹力传播物种占1.52%。在所有的物种当中,收集到的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种子最多,占种子雨总数的19.58%;2)天童常绿阔叶林种子雨在秋季达到结实高峰,表现出明显的季节特征。在不同的传播方式中,通过重力传播的物种种子雨扩散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季节规律,风力传播和鸟类传播的种子雨扩散模式均近似为叁峰型,高峰分别出现在春末、夏季以及深秋;3)19个优势物种的种子占全部种子数的91.26%,样地内19个优势种的种子密度季节动态可以划分为叁种类型:仅在干季存在扩散高峰;仅在湿季存在扩散高峰;在干季和湿季存在多个扩散高峰;4)种子收集器中的66个物种在样地内均有记录,占样地总物种数的43.40%。种子雨物种组成与可繁殖个体物种组成的相似性系数R随着与收集器距离的增加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5)种子雨物种组成与可繁殖个体物种组成的相似性系数R受不同传播方式的影响,风力传播物种的相似性系数极值(Rmax)最大且距种子收集器距离(d)最远。但是就总体而言,叁种传播方式的种子与可繁殖个体的物种组成相似性都较小;6)群落中通过风力和重力传播的物种种子限制很可能是由于繁殖个体的缺少造成的,而通过鸟类传播的物种存在很高的种子限制可能仅仅是因为种子的产量低或者种子的扩散能力不足。(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4-05-16)
杨期和,杨和生,刘惠娜[4](2013)在《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及其适应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种子传播是指种子以某种方式离开母株到达适宜生境萌发成苗实现定居的过程.种子传播方式有主动传播、被动传播,后者有风力传播、水力传播、动物传播、人类活动传播.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是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不同的生境有与此相适应的种子传播方式,种子的形态结构特点常与其传播方式相适应.在长期的协同进化中,传播种子的动物与植物之间形成了互惠共生关系,这对维持群落结构及其稳定性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嘉应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5期)
张晓明[5](2011)在《基于种子传播方式和植物分布演化的种子优化算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智能计算方法的主要构建思想是从自然界的生物系统、生命现象中寻求问题求解的灵感和方法,通过对自然生物系统的生存繁衍过程、生命个体的进化过程、自适应行为等现象和行为的建模和模拟,构建各种智能计算模型,用于求解现实世界中的大规模、高维度、非线性的复杂优化问题。探讨如何从生物适应环境、自主优化过程中获取灵感,构建智能计算方法,将会在很多方面弥补经典最优化方法的不足,对人工智能新原理、新方法的发展将具有很好的推动作用。大量的研究者仍然在致力于发展更高效、更实用的群体智能优化算法。种子优化算法是受自然界种子传播方式和种群分布演化的启发而设计的,它通过模拟植物生存的宏观自适应现象,来解决复杂的优化计算问题。其寻优机理不同于现有群体智能优化算法,主要通过父种选择和种群分布演化两个算子进行寻优。算法结构较简单,实现较容易,对算法的研究和实验也表明:在所开展的实验中,种子优化算法符合我们预期的全局寻优能力强、收敛速度快的特点。本论文的主要贡献和创新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借鉴自然界种子传播方式和种群分布演化,本文构建了种子优化算法这一种新的群体智能算法,该算法具有较新颖的设计思想和明确的仿生含义。通过调研和学习生物统计学的相关研究结果,构建了叁种BOA的种群分布演化模型,分别是基于分段函数的分布模型、基于正态分布的模型和基于负二项分布的模型。并分别针对上述叁种算法模型构建了相应的BOA算法,并针对11个典型的基准函数,开展了函数优化实验,实验结果与粒子群优化算法的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BOA在所开展的实验中,性能明显优于PSO算法,也验证了这叁种算法模型的有效性。同时,还开展了算法自身参数的调整对比实验,初步研究了算法参数对算法性能的影响。2.基于逆推理归纳,构建了初步的BOA算法的优化策略自适应选择机制。列举了现有BOA算法的主要参数,初步确定了一种优化策略分项的调整顺序,并整理出相关的参数调整规则;并构建了一种优化策略性能评价方法,用以综合评价算法的寻优能力和收敛速度,用以评价优化策略的优劣。最后选择了两个500维的多峰基准测试函数进行了自适应优化策略调整的测试,实验结果表明,该优化策略自适应选择机制取得了较好的参数调整表现,求解效果明显优于固定参数的BOA算法。3.对BOA算法中的几个基本定义作了严格的数学描述和重新定义,构建了BOA算法的Markov链模型,明确了相关的算法性质,基于此,依据Solis和Wets提出的随机算法收敛的标准,对BOA算法的收敛性做了初步分析,证明了BOA算法是以概率1全局收敛的。4.应用BOA算法求解了叁个典型的最优化问题。其中FM参数合成估计问题是IEEE-CEC2011“应用进化算法求解真实世界优化问题”专题所列举的第一个用于测试智能计算方法应用能力的最优化问题,本文即以该会议的原题为例,应用BOA算法进行了求解,求解结果与CEC公布的DE-RHC算法的求解结果进行了对比,表明了BOA的优越性;然后结合目前正在开展的减灾科技支撑项目,以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为例,构建了项目排序的最优化问题,应用BOA算法进行了优化求解,求解结果兼顾了专家的意见,符合了中国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标准和我国政府的以人为本的原则;TSP问题是典型的离散优化问题,机器人全局路径规划问题基本都能转化成TSP问题的求解。本文利用种群迁移和最优信息交叉共享的思想,设计了一种用于离散优化问题求解的种子优化算法,克服了基本BOA算法不适合求解离散优化问题的缺点,通过典型的TSP问题求解实验,并与交叉PSO和MAX-MIN AS进行了实验结果对比,验证了离散BOA的优越性和有效性,深化了BOA算法的理论研究,扩大了BOA算法的应用领域,有望在日后应用于目前正在开展的老人服务机器人的全局路径规划中。(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1-09-02)
唐佳[6](2010)在《野生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一文中研究指出世界万物的生命是丰富多彩的,自然界中每一种生命都会以他自己的方式来繁衍后代,植物要生存发展就会想尽办法来繁衍自己的后代,于是在亿万年的进化过程中,每种植物都有让自己的种子"旅行"的特殊本领,使得种子可以广为传播,生生不息。牛马有脚,飞鸟有翅,而遍布世界的植物要把生命的种子传播到大地的各个角落,靠的是什么呢?野生植物传播种子有两种方式:一是借助外力,如风力、水力、动物和人类的携带;二是依靠自身所产生的力量,主动传播。(本文来源于《西藏科技》期刊2010年04期)
鲁先文,孙坤,马瑞君,张辉,苏雪[7](2005)在《鸟类取食中国沙棘果实的方式及其对种子的传播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2003年9月~2004年3月,定期观察取食中国沙棘果实的鸟类及其取食方式。共记录取食中国沙棘果实的鸟类18种,其取食果实的方式主要有:1)直接在树冠上吞食果实,有时候在吞食后将种子呕出;2)将果实从树上衔走后,在栖息处吞食或啄食;3)将果实啄落至地面,然后取食果肉和种子,留下果皮;4)啄破果皮,吸食果肉,留下果皮及种子;5)从顶端将果皮啄破后,仅取食里面的种子。不同的取食方式决定了它们对沙棘种子的传播作用不同。收集鸟粪便中的种子与完整的干果实及人工剥离果肉和内果皮的种子做萌发对比实验,结果表明,鸟类消化道过程对种子的萌发有一定影响,但萌发率仍较高。沙棘为多种鸟类提供食物,而鸟类则为沙棘传播种子,它们之间形成一种互利关系。(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05年06期)
龙武生,龙俞伶[8](2004)在《奇妙的种子传播方式》一文中研究指出人们常常可以看到:在屋顶的瓦缝里,有时会长出野艾、鹅肠草以及一株株小槐树来;在悬崖峭壁、光秃秃的岩石缝中,巍然屹立着一棵棵苍劲、挺拔的青松。这些植物是从哪儿来的呢?原来,植物为了繁殖后代,大多数会开花、结果。它们的果实和种子,常常会借助自然界的风力、雨水(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期刊2004年06期)
国秀华[9](1995)在《了解种子的传播方式》一文中研究指出金秋十月,风和日丽,正是爸爸妈妈带着孩子远足的好时机。在游玩中,您是否想过如何启发孩子认识野生植物是怎样传播种子繁衍自己的呢?应该说,这是秋游活动中最值得观察与讨论的话题,也是孩子十分渴望解答的问题。最佳的方法是,让孩子实地观察、提出问题——听故事进行思考——再观察验证,从而获得准确的答案,同时也培养了孩子解决问题的技能。例如,当您和孩子攀爬在山间小道上,看到在陡峭的悬崖旁长着一簇簇酸枣树,或一棵棵毛桃树、海棠树时,孩子可能会问:"是谁把它们种在这里的?""海棠树死了还会有新的树长出来吗?"等等,孩子的问题,充分表现了他们探究的心理和求知的欲望。此时,首先应肯定孩子问题提得好,然后给孩子讲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如(本文来源于《父母必读》期刊1995年10期)
黄学英[10](1993)在《观察种子构造 弄清传播方式》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种子的构造与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两者之间也存在着必然的联系。讲自然第一册第九课《植物怎样传播种子》时,先让学生观察了果实的形状、大小,感受了它的轻重、质地,总结出几种植物的种子传播方式之后,引导学生思考:‘植物种子的传播(本文来源于《小学自然教学》期刊1993年01期)
种子传播方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研究不同传播方式物种种子雨的基本特征,以浙江天童常绿阔叶林20 hm2动态监测样地的种子雨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种子雨的密度、物种组成以及种子限制的强度.结果表明:(1)种子雨收集器共收集到种子136 38粒,隶属于28科66种,种子雨密度为146粒/m2;(2)样地内有56%的物种未收集到种子,因此种子雨与可繁殖个体物种组成的相似性较低且受不同传播方式影响,风力传播的相似性系数极值(Rmax)最大且距种子收集器距离(d)最远(风力传播:Rmax=0.226,d=20 m;重力传播:Rmax=0.077,d=9 m;鸟类传播:Rmax=0.094,d=13 m),证明通过风力传播的种子在远距离传播上更有优势;(3)样地内存在一定程度的种子限制,有43个物种的种子只在很少的(<10)收集器中出现.对于较为优势的物种而言(IV≥1),传播方式可能是影响种子限制的主要因素.另外,群落中通过风力传播的物种种子限制很可能仅仅是由于可繁殖个体的缺少造成的,而通过重力和鸟类传播的物种存在很高的种子限制可能是因为种子的低产量以及种子扩散能力的不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种子传播方式论文参考文献
[1].张文龙.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J].阅读.2016
[2].雷霄,杨庆松,刘何铭,邢九州,王希华.浙江天童常绿阔叶林不同传播方式物种种子雨的基本特征[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3].雷霄.浙江天童常绿阔叶林不同传播方式物种种子雨时空分布特征[D].华东师范大学.2014
[4].杨期和,杨和生,刘惠娜.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及其适应性[J].嘉应学院学报.2013
[5].张晓明.基于种子传播方式和植物分布演化的种子优化算法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
[6].唐佳.野生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J].西藏科技.2010
[7].鲁先文,孙坤,马瑞君,张辉,苏雪.鸟类取食中国沙棘果实的方式及其对种子的传播作用[J].生态学杂志.2005
[8].龙武生,龙俞伶.奇妙的种子传播方式[J].湖南农业.2004
[9].国秀华.了解种子的传播方式[J].父母必读.1995
[10].黄学英.观察种子构造弄清传播方式[J].小学自然教学.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