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树木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HALCON,HSV模型,树木检测,动态阈值分割
树木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冯运发,王新彦,佘银海,叶烨,张权[1](2019)在《基于HALCON软件与HSV模型的树木检测算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半自动液控变割幅坐骑式割草机在工作时,操作人员不能准确目测前方树木的间距而无法确定当前割草机的割幅的情况,提出了1种基于HALCON软件及HSV[H表示色调(hue),S表示饱和度(saturation),V表示明度(value)]颜色空间的树木检测算法。利用HALCON算子将原RGB[R表示红色(red),G表示绿色(green),B表示蓝色(blue)]图像转换到HSV空间后,分析H和S分量的灰度直方图,对其进行对比度增强处理,并运用动态阈值法分别分割出大体目标区域并求出并集,再依次运用连通域处理、形态学操作、目标区域提取、矩形度过滤等后续处理,提取出树木的完整轮廓。最后运用MER(最小外接矩形)算法生成树木轮廓的最小外接矩形,为后续的树木间距测量等工作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6期)
李昶君,王凡[2](2019)在《输电线路走廊树木生长模型预测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输电线路树木闪络故障已成为威胁输电线路安全运行的一个重要因素。掌握输电线路走廊树木生长规律对于线路走廊树木管理与防控、减少树障跳闸并保障电网安全运行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输电线路树木故障发展过程,指出在无外界因素干预情况下树木逐渐长高,过于临近输电导线时间隙击穿,是造成输电线路树木故障的主要原因。研究了输电线路走廊树木生长模型构建方法,包括理论模型与经验模型两大类,并对部分模型评估效果进行了分析。(本文来源于《电气技术与经济》期刊2019年01期)
马学欣[3](2018)在《一种多因子融合的BP神经网络树木生长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森林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发展的物质基础,它不仅能够为发展和生产提供各种各样的物质原材料,同时对整个生态环境的稳定和健康发展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准确测算林木生长数据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在实际调查中,胸径、树高等林业数据一般是利用传统的测量仪器(如皮尺、卡尺等)进行测量和采集的,然后通过人工方式进行记录。然而这种方式存在以下问题:(1)需要采集的参数种类多样,经常会导致误测或漏测;(2)林业中需要测量的树木非常多,巨大的工作量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利用先进技术对树木生长进行有效预测,对森林科学经营管理具有重要意义。BP人工神经网络具有自学习、高速寻找最优解等优点,近年来,BP神经网络在林业中得到了逐步应用。针对目前林业数据采集和统计领域存在的问题,以及在林地评估领域的不足之处,本文以景宁县2004、2009和2014年国家一类清查的乔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基于49块乔木林样地数据,设计了一种基于多因子融合的BP神经网络树木生长模型。利用皮尔逊相关系数根据相关因子与待预测因子之间的相关性选择出若干种相关性较高的影响因子作为树木生长模型的预测依据,然后构建多输入、叁输出的BP神经网络结构,并利用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GA)对BP神经网络进行优化,从而提高BP神经网络的精度。最后利用选择的数据训练神经网络,即为树木生长模型,通过输入若干种林木影响因子预测树木的平均树高、平均胸径和活立木蓄积量,并与其他模型进行了对比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100组测试数据中,平均胸径的总体相对误差为5.89%,平均树高的总体误差为2.77%,活立木蓄积量的总体误差为3.74%,模型总体误差低于其他模型,说明本文设计的生长模型对林分生长具有更好的预测能力,能够满足实际应用的需求。(本文来源于《浙江农林大学》期刊2018-12-01)
张德顺,刘鸣[4](2018)在《基于气候信封模型的上海近55年园林树木引种动态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气候信封模型(Climatic Envelope Model, CEM)是指根据已知物种地理空间气候信息来模拟包络相似气候条件的潜在空间(气候信封)预测模型。首先对1959—2014年间上海历年园林树种名录进行编目整理,共统计出园林树种1428种,然后运用CEM对其中具有效气候信息的1263种进行了气候信封模拟,结果发现:1)近55年来,上海园林树种引种地的地理格局并未改变,核心种群仍以华东区系植物为主,长江下游平原与江南丘陵是其引种核心区域;2)最冷月最低气温和年均降水量是最主要的气候适应性评价因子,直接决定了引种树种的地理空间分布;3)落叶树种在引种数量上仍占优势,但常绿树种的比例成分在逐年增加;国外种以北美区系植物引种最多;树木形态上趋向植株低矮化,且以近人尺度的花灌木为主。最后,探讨了气候信封模型在上海地域性植被保护、园林树种选择以及树种规划中的价值与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园林》期刊2018年10期)
李书恒,侯丽,史阿荣,陈兰,朱显亮[5](2018)在《基于Biome-BGC模型及树木年轮的太白红杉林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Biome-BGC模型模拟了1960—2013年太白山太白红杉林生态系统的净初级生产力(NPP),对其与太白红杉的径向生长关系进行了探讨,并分析了NPP值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1960—2013年太白山太白红杉林北坡NPP年均值为305.33g C m~(-2)a~(-1),南坡为320.71g C m~(-2)a~(-1),南北坡的NPP值均呈现出一定的上升趋势,北坡的上升速率(0.47g C m~(-2)a~(-1))要小于南坡(1.29g C m~(-2)a~(-1)),但是北坡太白红杉分布下限区NPP值波动浮动较大。且北坡太白红杉NPP值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而逐渐下降,低海拔的变化振幅要大于高海拔地区,南坡无明显变化。多数采样点的模拟NPP值与树轮宽度指数年际变化趋势趋于一致,相关关系呈显着相关。太白红杉标准年表、模型模拟NPP值与气象因子的相关分析均表明太白红杉的生长与生长季气温的相关性显着高于降水,即生长季的气温是太白红杉生长的限制因子。气候的变化作为制约太白红杉生境的重要因素,影响了太白红杉树木的生长,进而对NPP的变化产生了影响。树木年轮很好的检验了Biome-BGC模型模拟结果。(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8年20期)
陈兰[6](2018)在《基于Vaganov-Shashkin模型的秦岭林线树木径向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多个气候代用资料中,树木年轮定年精确、持续性强及分辨率高的优势使其被广泛应用于历史气候变化研究中。秦岭作为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一直是树轮气候学研究的热点区域之一,目前,关于该区域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建立树轮序列与器测记录之间的线性回归方程对气候因子进行重建,而对区域树轮气候响应的非线性关系,以及预测在未来气候变化情景模式下树木的径向生长趋势方面的研究较少。树轮生理模型基于树木径向生长与气候因子的响应关系,模拟在多个环境因子,如:光照、温度和降水的变化下树木的生长过程,从而分析树木生长与外界环境的非线性关系,量化各个因子对树木生长的贡献权重。本文利用采自太白山南坡药王殿、北坡上板寺的太白红杉树芯样品以及采自木王山冠顶峰的秦岭冷杉树芯样品分别建立树轮宽度年表,运用Vaganov-Shashkin(VS)模型解释太白红杉和秦岭冷杉树木径向生长的生理过程,分析秦岭区域太白红杉和秦岭冷杉树木径向生长与限制性气候因子的响应关系,并对比不同树种及不同生境的同一树种树木径向生长与限制性气候因子的响应差异。在此基础上,利用由全球气候模式CNRM-CM5产生的逐日气象数据,模拟未来气候情景下秦岭地区太白红杉和冷杉树木的生长趋势,包括树木生长的物候期变化趋势、树木径向生长趋势以及气候因子变化对树木生长的影响等。研究结果表明:(1)VS模型对秦岭区域林线树种太白红杉和秦岭冷杉的适用性较好,能够准确模拟太白红杉和秦岭冷杉的生理过程,反映与当年气候因子的响应关系。模拟结果表明,秦岭区域的林线树种受当年生长季温度和降水量的限制,其中,温度是限制树木生长的主导性因素。(2)生长季(4-8月)的温度,生长前期的降水量,以及7、8月的降水量是限制秦岭地区太白红杉生长的主要气候因子。良好的温度条件有利于太白红杉的生长,但生长前期的降水量会抑制太白红杉的生长;7、8月的降水量对秦岭南坡和北坡太白红杉的影响差异明显,该时段内丰富的降水量对北坡太白红杉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而对南坡太白红杉的生长产生一定的限制作用。(3)生长季前期(3-5月)的温度及4、5月的降水量是限制秦岭冷杉生长的主要气候因子。春季升温可促进形成层细胞形成和分裂,从而促进光合作用和有机物质积累,因此,温度条件有助于树木的径向生长。但是由于春季快速升温而产生的干旱胁迫,需要适当的降水来补充土壤中水分的缺失,因此,4、5月降水量可促进秦岭冷杉的生长。(4)对太白红杉和秦岭冷杉的生长参数进行对比分析,发现,秦岭冷杉的生长参数生长的最低温高于太白红杉,生长的最小土壤湿度低于太白红杉。另外,位于同一坡向、不同海拔采样点太白红杉的生理参数同样存在差异,高海拔采样点太白红杉的生长需要的温度条件低于低海拔采样点,但对土壤湿度的需求大于低海拔采样点,证实了生长环境对树木生长不可忽略的影响。(5)生长开始日的早晚对太白红杉树轮宽度的形成影响很大,南北坡各采样点的树轮宽度模拟值都与生长开始日之间存在显着相关,生长开始早,则会形成宽轮;而生长结束日仅与南坡采样点树轮宽度之间呈显着相关,生长结束晚,则会形成宽轮。但生长开始日和生长结束日的早晚对秦岭冷杉树轮宽度的形成影响较小。(6)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通过VS模型预测在CNRM-CM5全球气候模式下太白红杉和秦岭冷杉的生长呈现生长季始期提前,生长末期推后,以及生长季不断延长的趋势,与此同时,温度的上升促使树木径向生长量在未来近一个世纪里呈现明显增加的趋势。(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8-06-01)
贺宏福[7](2018)在《树木的低分辨率叁维模型资源创建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虚拟现实领域,树木的低分辨率叁维模型资源必不可少。通过树木模型再设计、两套树叶贴图的设计制作、静态照明的创建、风动画、环境光遮挡的计算、碰撞对象的添加等环节,创建的树木低分辨率叁维模型资源完全符合虚拟现实领域的要求。(本文来源于《艺术科技》期刊2018年02期)
杨楠,刘晓波[8](2017)在《基于树木生长模型的输电线路通道灾害预警方法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电力行业的发展,直接影响了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随着当前电网输电等级和容量的大幅提升,保证高压输电线路的正常运行对于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输电线路通道内树竹生长造成的线路故障,传统运维手段的效果一般,亟待改进。本文利用树木的生长模型结合监控设备,对树木生长高度进行预测,对输电线路可能造成的威胁进行预警,从而保证输电线路的正常运行。(本文来源于《新型工业化》期刊2017年12期)
张浩[9](2017)在《基于点云数据的树木叁维几何模型自动重建》一文中研究指出虚拟植物是一种潜在的有利于理解、表达和模拟植物形态结构及生长发育的有效工具。在非破坏性的前提下,叁维激光扫描技术能够自动、快速、准确、高密度地获取目标物体表面的叁维采样点(即点云),在农林业资源调查中有着巨大的应用潜力。基于实物测量数据重建高精度的树木模型成为现阶段的研究热点,也是虚拟森林环境、虚拟地理环境等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本研究综合集成多种算法,改进研究团队现有基于点云数据的树木叁维重建软件PC2Tree,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分析现有计算机植物(树木)叁维建模方法的优缺点,重点综述了基于激光点云的树木叁维重建研究现状,总结了基于激光点云的树木叁维模型重建方法的优势。(2)针对树木形态的复杂性,采用基于点云数据轴向分布密度与近邻点点云主方向的相似性进行枝叶分割。首先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对点云法向量进行估算;然后采用法截线拟合法(Chord And Normal vectors,CAN)求解主方向。在枝干部分,局部点云呈圆柱分布且主方向朝向基本一致,与枝干局部轴线持平行状态;在叶子部分,点云主要呈现体分布且主方向的分布无规律。根据不同部位的点云分布及点云主方向的朝向规律对树木点云进行枝叶分离。(3)树木不同部位采用不同方式提取骨架点,进而形成叁维模型。枝干骨架点提取方法为:对枝干点云进行水平集的划分;将每一水平集的点云集合投影到相应的最优切平面;对投影点进行圆拟合,拟合圆心即为该水平集的骨架点,拟合半径即为该水平集对应枝条的半径。冠层骨架点提取方法为:基于下采样技术,对冠层点云进行抽稀,获取冠层特征点。结果表明,依据提取的骨架点进行枝干重建,重建模型与原始点云的吻合度高,可完整表示树干的形态;冠层特征点较好地表达了树木冠层轮廓的凹凸特性。(4)根据树木叁维几何模型提取树高、冠幅、胸径、体积等参数,并采用目视检查和定量分析两种手段分析模型精度。目视检查是通过将枝条模型与分割出的枝干点云迭加、最终模型与原始点云迭加进行比较,可以直观检查模型与点云的吻合度。定量化分析同时采用实测数据和第叁方软件重建后的模型参数进行对比计算,结果表明,树高、冠幅、胸径的误差范围分别为:3.02%~5.05%、2.57%~3.63%、2.83%~8.05%;但体积参数仅用第叁方软件SimpleTree进行对比,其准确度有待进一步考察。(5)针对PC2Tree直接根据点云进行整体建模方法的不足,引入树木枝干与叶子点云的分离、改进PC2Tree枝条半径计算方法,提高了树木叁维模型自动重建精度。(本文来源于《福州大学》期刊2017-06-01)
张春晓[10](2017)在《应力波在树木不同角度纵截面的传播速度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将采用应力波无损检测技术对树木纵向上的应力波传播变化进行分析,建立应力波在木材纵截面内的速度模型,进一步了解树木纵截面上的应力波传播规律,完善应力波木材无损检测的叁维成像技术。1.通过理论分析,建立应力波在木材纵截面内的传播速度模型。对健康样本试验数据的拟合结果为V(θ,α)/V0≈kx2+1(0≤k≤1),k值取决于被测树木所在纵截面与径切面的夹角α的大小。并提出了理论模型,表明了截面夹角α,方向角θ的变化下与木材内部应力波传播速度的关系。在同一纵截面上应力波传播速度随着方向角θ的增大而增大,在不同纵截面上随着截面夹角α的增大,应力波变化速率增加,即K值增大。验证所提出的理论模型,得出相关系数R2大于0.93,表明所提出的理论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性。2.在具体实验中分析了在不同树种和不同方向上的应力波传播速度的变化。并验证了应力波在活立木中的传播速度不受敲击力度及起始高度的影响。同时当应力波传播路径位于树木缺陷位置时,速度会大大降低,不在符合提出的传播模型。通过对人工制造的空洞缺陷进行研究,对不同α角度的纵截面进行测量,可以方便准确的定位缺陷位置及大小。3.基于本文建立的纵截面上应力波传播速度模型,对含腐朽、裂缝等缺陷的样本进行检测,实验结果表明所得数据不符合所提出的传播模型。因此,在针对检测树木内部缺陷这一部分采用本文提出的应力波在树木纵截面内的传播速度模型具有很好的实用性。(本文来源于《浙江农林大学》期刊2017-01-10)
树木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输电线路树木闪络故障已成为威胁输电线路安全运行的一个重要因素。掌握输电线路走廊树木生长规律对于线路走廊树木管理与防控、减少树障跳闸并保障电网安全运行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输电线路树木故障发展过程,指出在无外界因素干预情况下树木逐渐长高,过于临近输电导线时间隙击穿,是造成输电线路树木故障的主要原因。研究了输电线路走廊树木生长模型构建方法,包括理论模型与经验模型两大类,并对部分模型评估效果进行了分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树木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冯运发,王新彦,佘银海,叶烨,张权.基于HALCON软件与HSV模型的树木检测算法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19
[2].李昶君,王凡.输电线路走廊树木生长模型预测与分析[J].电气技术与经济.2019
[3].马学欣.一种多因子融合的BP神经网络树木生长模型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8
[4].张德顺,刘鸣.基于气候信封模型的上海近55年园林树木引种动态变化[J].中国园林.2018
[5].李书恒,侯丽,史阿荣,陈兰,朱显亮.基于Biome-BGC模型及树木年轮的太白红杉林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J].生态学报.2018
[6].陈兰.基于Vaganov-Shashkin模型的秦岭林线树木径向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D].西北大学.2018
[7].贺宏福.树木的低分辨率叁维模型资源创建实践[J].艺术科技.2018
[8].杨楠,刘晓波.基于树木生长模型的输电线路通道灾害预警方法的研究[J].新型工业化.2017
[9].张浩.基于点云数据的树木叁维几何模型自动重建[D].福州大学.2017
[10].张春晓.应力波在树木不同角度纵截面的传播速度模型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