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互补型传导传输线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互补型传导传输线,环形谐振器,带通滤波器,缺陷地结构
互补型传导传输线论文文献综述
袁媛,肖高标[1](2009)在《带DGS的互补型传导传输线双模滤波器》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一种带有缺陷地结构的互补型传导传输线带通滤波器结构,并对其进行了电磁仿真,得到比较好的结果。该结构在使用环形谐振器缩小器件尺寸的基础上,引入互补型传导传输线,使得滤波器保持性能良好的基础上进一步缩小尺寸。"螺旋"形DGS结构用来抑制谐波效应,使得带通滤波器的整体性能得到显着优化。该滤波器在中心频率915 MHz处回波损耗达到20.5 dB,通带内最小插入损耗为1.9 dB,3 dB带宽为52 MHz。该带通滤波器便于在微波集成电路中使用,有利于实现设备的小型化。(本文来源于《现代雷达》期刊2009年10期)
袁媛[2](2008)在《带有DGS的互补型传导传输线双模带通滤波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今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对微波电路的性能要求越来越高,种类也越来越多,新的工艺和设计方法也相应地层出不穷。而带通滤波器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器件其相关技术也得到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和长足的发展,尤其是向着小型化、微型化发展。随着微波技术的发展,滤波器的种类日益增多,其中,双模滤波器是微波带通滤波器小型化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弯折的互补型传导传输线是一种新型传输线结构,具有比传统微带线更小的尺寸,将其应用到环形谐振器中可以有效缩小滤波器的尺寸。同时,选择具有较小尺寸的“螺旋”形缺陷地结构来抑制谐波效应,叁种结构的有机结合实现滤波器的小型化。本文设计了两个中心频率分别为915MHz和2.5GHz的带有DGS的互补型传导传输线双模带通滤波器,并对其进行了电磁仿真和加工测试,得到比较好的结果。该结果在使用环形谐振器缩小器件尺寸的基础上,引入互补型传导传输线,使得滤波器保持性能良好的基础上进一步缩小尺寸。“螺旋”形缺陷地结构用来抑制谐波效应,使得带通滤波器的整体性能得到显着优化。这种新型的带通滤波器便于在微波集成电路中使用,有利于实现设备的小型化,同时工作在915MHz的带通滤波器,可应用于面向传感与传动网络的802.15.4无线标准。(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08-12-01)
互补型传导传输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当今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对微波电路的性能要求越来越高,种类也越来越多,新的工艺和设计方法也相应地层出不穷。而带通滤波器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器件其相关技术也得到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和长足的发展,尤其是向着小型化、微型化发展。随着微波技术的发展,滤波器的种类日益增多,其中,双模滤波器是微波带通滤波器小型化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弯折的互补型传导传输线是一种新型传输线结构,具有比传统微带线更小的尺寸,将其应用到环形谐振器中可以有效缩小滤波器的尺寸。同时,选择具有较小尺寸的“螺旋”形缺陷地结构来抑制谐波效应,叁种结构的有机结合实现滤波器的小型化。本文设计了两个中心频率分别为915MHz和2.5GHz的带有DGS的互补型传导传输线双模带通滤波器,并对其进行了电磁仿真和加工测试,得到比较好的结果。该结果在使用环形谐振器缩小器件尺寸的基础上,引入互补型传导传输线,使得滤波器保持性能良好的基础上进一步缩小尺寸。“螺旋”形缺陷地结构用来抑制谐波效应,使得带通滤波器的整体性能得到显着优化。这种新型的带通滤波器便于在微波集成电路中使用,有利于实现设备的小型化,同时工作在915MHz的带通滤波器,可应用于面向传感与传动网络的802.15.4无线标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互补型传导传输线论文参考文献
[1].袁媛,肖高标.带DGS的互补型传导传输线双模滤波器[J].现代雷达.2009
[2].袁媛.带有DGS的互补型传导传输线双模带通滤波器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