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文学论文-张丽锋

汉末文学论文-张丽锋

导读:本文包含了汉末文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汉末,文学,新变

汉末文学论文文献综述

张丽锋[1](2019)在《论汉末桓、灵二帝时期的文学新变》一文中研究指出东汉末年,汉桓帝、汉灵帝对艺术的偏好,导致政策有上经学而重艺术的倾向。其中于公元178年设立的鸿都门学大力促进了各艺术门类的发展,于文学而言更是意义重大,直接导致了汉末文学的新变。这种新变主要表现在叁个方面:一是辞赋之士的身份在政治上完成了由"俳优"到"封侯赐爵"和"图像立赞"的转变;二是鸿都门文学取代歌颂文学成为文学书写的主要内容;叁是"连偶俗语"取代"质木无文"成为文学在艺术上的主要美学追求。(本文来源于《兰州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金秋[2](2017)在《汉末处士的文学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处士作为汉末整个"昏上乱象"大环境中的一类人,其不论是偏于社会一隅还是卷入政治漩涡,都闪烁着独特的人格魅力光辉。且汉末处士基本都有有着较高文化素养,因而在与文学的关系上呈现出一定影响力,这主要表现在:一是处士心态影响文学创作,二是处士行为事迹为后世文学提供了养料。汉末时的处士大概为未做官的知识分子,《汉书·异性诸侯王表》中说:"秦既称帝,患周之败,以为起于处士横议论,诸侯力争,四夷交侵,以弱见夺"。后颜师古为此作注称处士为不官于朝而居家者。汉末处士大都为有才学之人,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虽然他们的文学创作不是特别丰富,亦或是一些作品没能流传下来,我们仍可以从现存处士的创作中感受到其文学魅力。由于他们身处儒道交杂的文化环境中,个体心态自然而然浸染上儒道色彩,进而影响文学创作。且汉末处士为人多志行高整,性格魅力为后人所折服,其行为举止也及交游故事也为后世所用于文章中。(本文来源于《汉字文化》期刊2017年05期)

赵金平[3](2017)在《“文学自觉”始于汉末魏初谫论》一文中研究指出主要从理论依据和评判标准两个方面来分析"魏晋文学自觉说"和"两汉文学自觉说",对这两种"文学自觉"说的不准确性和不严密性进行探讨。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进一步解读"文学自觉"的基础上,对"文学自觉"时期重新作出了界定,提出"文学自觉"始于汉末魏初,并对此进行了相关论证与评判。(本文来源于《镇江高专学报》期刊2017年01期)

任舸[4](2016)在《汉末叁国灾疫与文人、文学》一文中研究指出汉末叁国是灾疫空前集中的一个特殊时期。征之文献,可知其较之前代频率更高,分布更广。并影响到了人民、社会、宗教等诸多领域。连绵不断的战争、频仍爆发之灾疫都在客观上危及到其时人民的生存。眼见人民苦难,作为士大夫的诸多文人选择对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之积极、主动的认同和担当,提出了一系列与灾疫相关之政治主张。同时,文人在那个时代开始向内关注内心强烈的情感变化,并抒发强烈之“忧生之嗟”。灾疫的影响或是其中原因之一。而综合灾疫与文人,灾疫与文学的分别讨论,可以进一步讨论灾疫影响下,汉末叁国之文学意义:即更为注重对个人内心情感的表达,文学地位的提升,文学题材与艺术手法的丰富等等。而这样的文学意义也使得汉末叁国成为中国历史上文学嬗变的一个重要阶段。(本文来源于《四川师范大学》期刊2016-05-18)

王子今[5](2015)在《二至叁世纪中原疾疫与汉末文学的“悼夭”主题》一文中研究指出汉代社会普遍的"常宜子孙兮日番昌"理想,使得未成年人的生存状况受到重视。宗法责任也要求对"生子"健康更加关注。传世史籍和出土文献均可见"小儿医"进步的迹象,但多种原因导致的未成年人夭亡依然相当严重。以公元二至叁世纪中原疾疫为背景,汉赋可见"伤夭""悼夭"主题,曹植的"稚子""哀辞"亦表现出深切的艺术感染力,汉碑亦有"夭没"儿童的石刻纪念。"年甫五岁"的早夭童子许阿瞿的墓志与游乐画面的结合,被看作研究汉代未成年人生活的重要资料。对幼小生命的尊重,是文明进步的表现。爱护未成年人的社会情感表达,与讲究亲和、推崇仁爱的文化理念也表现出一致性。(本文来源于《中原文化研究》期刊2015年05期)

朱建宏[6](2015)在《汉末建安文学文风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汉末建安,文人思想获得解放,文坛上涌现出大量作家,他们以积极进取的精神、求真务实的姿态直抒胸襟,反映社会动乱,抒发人生感概,开创了一个新的文学时代。以"叁曹"、"七子"和蔡琰为代表的建安文人,直接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以遒劲风骨、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抒写现实,成就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本文来源于《文学教育(上)》期刊2015年11期)

宋亚莉[7](2015)在《《汉末叁国两晋文学批评编年》评介》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袁济喜先生编着《汉末叁国两晋文学批评编年》[1]一书,改变以往将魏晋作为主要框架探讨中古文论的思维模式,以东汉桓帝建和元年(147)为始基、晋恭帝元熙元年(419)为终结,以编年通论体例展开对汉末叁国两晋文学批评的研讨。该书在动态历史变革之中,爬梳中国古典文论从其他学科逐渐剥离而独立之过程,探清风俗审美、文学批评转变之际的诸多端绪,发现魏晋美学、文论中诸多范畴和理论之源,把握汉末叁国两(本文来源于《东方论坛》期刊2015年04期)

杨青芝[8](2015)在《编年体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创拓之作——评袁济喜教授新着《汉末叁国两晋文学批评编年》》一文中研究指出尽管近年来国内出版了很多关于中国文学史的编年史,但是有关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编年史编修,依然是一个较难涉足的领域。因为与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相比,批评史的着论很少,因此,要在历史与文化的语境中提炼出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编年系列,确实需要付出艰苦的劳动与大胆的探索。袁济喜教授的《汉末叁国两晋文学批评编年》是迄今第一部编年体文学批评史着作。此书将文献整理与理论研究有机融为一体。该书(本文来源于《中国人民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04期)

宋亚莉,郑杰文[9](2015)在《曹操与汉末士人的交往及建安文学批评的形成》一文中研究指出汉末叁国之际的曹操上承汉末遗风,在与汉末士人尤其是党锢名士的交往过程中,深受他们尚名崇义、独行放诞等风气的影响;下倡建安文学,其文学创作以悲凉慷慨的审美风格、悲天悯人的人道情怀开启了建安文学批评之风,更以魏王之尊延揽文士,促进了建安文学批评的发展。(本文来源于《理论学刊》期刊2015年05期)

曹明升[10](2014)在《深造自得抒己见——读顾农先生新着《从孔融到陶渊明:汉末叁国两晋文学史论衡》》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文学史上,从汉末到东晋是一段很有特色的时期。其间战乱频仍,朝代更迭,瘟疫流行,民生凋敝。文人死于非命者屡见不鲜,幸存者亦多感彷徨、无助与痛苦。而能纾解苦闷、浇消块垒者,惟酒与药及诗文耳。所以这一时期的文学,在文人的苦难与挣扎中放出一段异样的光彩。当文学明显疏离政教,主要用于抒写个人情怀时,其在艺术上的表现恰是(本文来源于《扬州文化研究论丛》期刊2014年01期)

汉末文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处士作为汉末整个"昏上乱象"大环境中的一类人,其不论是偏于社会一隅还是卷入政治漩涡,都闪烁着独特的人格魅力光辉。且汉末处士基本都有有着较高文化素养,因而在与文学的关系上呈现出一定影响力,这主要表现在:一是处士心态影响文学创作,二是处士行为事迹为后世文学提供了养料。汉末时的处士大概为未做官的知识分子,《汉书·异性诸侯王表》中说:"秦既称帝,患周之败,以为起于处士横议论,诸侯力争,四夷交侵,以弱见夺"。后颜师古为此作注称处士为不官于朝而居家者。汉末处士大都为有才学之人,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虽然他们的文学创作不是特别丰富,亦或是一些作品没能流传下来,我们仍可以从现存处士的创作中感受到其文学魅力。由于他们身处儒道交杂的文化环境中,个体心态自然而然浸染上儒道色彩,进而影响文学创作。且汉末处士为人多志行高整,性格魅力为后人所折服,其行为举止也及交游故事也为后世所用于文章中。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汉末文学论文参考文献

[1].张丽锋.论汉末桓、灵二帝时期的文学新变[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9

[2].金秋.汉末处士的文学影响[J].汉字文化.2017

[3].赵金平.“文学自觉”始于汉末魏初谫论[J].镇江高专学报.2017

[4].任舸.汉末叁国灾疫与文人、文学[D].四川师范大学.2016

[5].王子今.二至叁世纪中原疾疫与汉末文学的“悼夭”主题[J].中原文化研究.2015

[6].朱建宏.汉末建安文学文风探讨[J].文学教育(上).2015

[7].宋亚莉.《汉末叁国两晋文学批评编年》评介[J].东方论坛.2015

[8].杨青芝.编年体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创拓之作——评袁济喜教授新着《汉末叁国两晋文学批评编年》[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5

[9].宋亚莉,郑杰文.曹操与汉末士人的交往及建安文学批评的形成[J].理论学刊.2015

[10].曹明升.深造自得抒己见——读顾农先生新着《从孔融到陶渊明:汉末叁国两晋文学史论衡》[J].扬州文化研究论丛.2014

标签:;  ;  ;  

汉末文学论文-张丽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