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认同论文-黄亚平

汉字认同论文-黄亚平

导读:本文包含了汉字认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汉字身份认同,民族文化复兴,汉族,汉字

汉字认同论文文献综述

黄亚平[1](2017)在《论汉字身份认同对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重大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复兴的基础。汉字身份认同既符合民族文化传统,又具备充分的现实价值,因此,汉字身份认同在当下民族文化复兴中堪当重任。倡导汉字身份认同,可以跨越政见、信仰的鸿沟,可以内化族群的精神文化交流,可以服务于经济建设,也可以引领时下的符号创意活动,更好地适应新媒体的需求,由此可见,汉字身份认同对民族文化的复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文字学报》期刊2017年00期)

左荣全[2](2016)在《越南古代的汉字认同及其变迁》一文中研究指出古代越南是"汉字文化圈"国家中的一员,古代越南社会对汉字有着强烈的认同。这种认同始于郡县时期,自主时期又得到进一步的强化。20世纪初,由于法国殖民者的蓄意打压等原因,越南的汉字认同开始出现动摇,并最终为拉丁化国语字认同所取代。越南古代的汉字认同具体表现为对汉字方块字形、儒释道叁教经典的尊崇,以及多次出现的正字活动。研究越南古代的汉字认同及其变迁历史,具有重要的文化学意义。(本文来源于《东南亚南亚研究》期刊2016年03期)

李丽影[3](2016)在《文化认同视野下华文教育中的汉字教学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华文教育中的汉字教学与一般第二语言的汉字教学有着本质的区别,这种区别主要来源于教学对象的不同。华文教育的对象是华人华裔,他们身上或多或少有中华文化的留存,有一定的汉语汉字背景。华文教育的目的是通过民族语言和中华文化教育保持华人华裔的民族特性,实现民族认同。也就是说华文教育有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是中华文化的要素,也是中华文化的载体,是华文教育应该包含的内容。汉字教学应有文化认同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的选择应符合华裔的语言文字背景。因此,有必要以文化认同为视角重新审视、省思华文教育中的汉字教学。本文以文化认同为视角,探究文化认同视野下如何进行华文教育中的汉字教学。内容包括华文教育中的汉字教学的定义、教学目标和思路、文化认同视野下要处理的几组基本关系、当前汉字教学面临的困境,以及面对这些困境应该采取的对策。在写作方法上,首先通过文献法梳理东南亚华文教育汉字教学的定义、目标和思路、基本关系的处理:汉字的认读与书写是否可以分离、汉字教学与拼音教学的关系、汉字教学与汉字文化教学的关系。其次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探究当前汉字教学面临的困境,并分析造成这些困境的原因,进而提出相应的汉字教学策略。(本文来源于《华侨大学》期刊2016-06-06)

王迈[4](2015)在《汉字的稳固性与民族认同心理》一文中研究指出汉字具有形、音、义叁位一体的稳固结构,不仅体现在语言层面,也折射到民族文化和社会心理层面,甚至对民族结构、国家政治的稳定产生了重要影响。汉字的熵值是印欧系音素文字的两倍以上,承载的意义达到了概念级别,可以直接作用于人脑的意义感知区域,使读写交流达到极高的效率。语言的共性源于语言背后的思维和概念体系,语言的本位不是词或字,而是语言所要表达的思维对象——概念。(本文来源于《学术探索》期刊2015年09期)

黄雪梅[5](2015)在《留学生汉字文化认同机制及教学模式阐释》一文中研究指出汉字是中华文化之源,中华民族形成的基本要素。留学生汉字教学一直存在着文化因素的缺失,学习者无法获得汉字的文化内涵。汉字文化认同是依据学习者的认知模式对汉字进行意义分类,通过大众媒介将汉字的意义还原为日常生活内容,把各种文化因素转化成汉字的一部分,使学习者能在文化系统背景中对汉字进行文化类属、比较、区辨、定位,形成自身的汉字认知结构,进而在认知、情感、行为上获得文化认同。(本文来源于《国际汉语学报》期刊2015年01期)

黄雪梅[6](2015)在《留学生汉字文化认同机制及教学模式阐释》一文中研究指出汉字是中华文化之源,中华民族形成的基本要素。留学生汉字教学一直存在着文化因素的缺失,学习者无法获得汉字的文化内涵。汉字文化认同是依据学习者的认知模式对汉字进行意义分类,通过大众媒介将汉字的意义还原为日常生活内容,把各种文化因素转化成汉字的一部分,使学习者能在文化系统背景中对汉字进行文化类属、比较、区辨、定位,形成自身的汉字认知结构,进而在认知、情感、行为上获得文化认同。(本文来源于《《国际汉语学报》第6卷第1辑》期刊2015-08-01)

胡潇潇,张梦雅[7](2015)在《电视文化对汉字认同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精华,也是传承中华文明的载体之一。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电视和网络媒介改变了受众的阅读习惯和思考方式,降低了很大一部分受众正确使用、书写汉语的能力。电视媒介作为大众传播媒介承担着一定社会责任,以手写汉字为主要内容的几档电视节目重新唤起了人们对汉字的重视。发挥电视文化对汉字认同的积极作用,传承中华文明,是个体和社会共同的责任。(本文来源于《西部广播电视》期刊2015年13期)

郭凯[8](2014)在《母语者和留学生汉字变形部件的认同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部件是汉字的构字单位,主要承担着表义、表音和记号等各种功能。部件教学法为对外汉语教学界所采纳的汉字教学法,很多学者已在声旁表音度、正字法意识和形似部件的辨别等方面做了充分的研究,而对表义部件的系统研究则相对较少。表义部件很宽泛地划分了汉字意义的归属,其多数部件又存在着构字变形的情况,这给学习者在对生字进行“依形判义”时带来了障碍。本研究首先通过对原形部件和变形部件关系的整理和分类,发现部件的变形存在着一定的规律。当部件构字并承担表义功能时,往往会发生笔形上的变化,部件变形程度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它单字时的笔形和整字的结构。总体上,表义部件在进入左右结构时变形程度大,进入上下结构时变形程度一般较小。笔者又从部件的变体与构字的位置呈对应关系这个特点,发现汉字在构字时体现着语言的组合关系。本文根据变形程度的大小,将部件之间的关系划分为五种类型,并使用由正误判断题构成的问卷对每种类型进行测量,以考察学习者对变形部件的认同。对回收的试卷进行了统计分析,证实了变形程度是影响表义部件类属认同的主要因素。母语者在对变形部件的认同度上明显高于留学生,而母语者的主要差异来自于他们所学的专业,留学生对变形部件认同的差异则取决于他们的汉语水平。在对教学、教材和科研方面的设想,笔者建议按照形声字“保全表音部件,减省义符笔形”等特点,运用动态的部件变形构字理念来引导学生掌握汉字。(本文来源于《北京语言大学》期刊2014-06-01)

黄雪梅[9](2014)在《汉字教育与民族文化认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汉字教育是中国社会文化转型期的重要命题。作为具有五千年历史和世界上寿命最长的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要素和核心内容,加强汉字教育的实质是增强民族文化认同。认同是个体对所属群体同一性的认知和归属感的建立过程。文化认同视域下的汉字教育是遵循共同的汉字文化理念,通过大众媒介将汉字的文化意义还原为日常生活内容,在汉字文化系统的背景中对汉字进行文化的解释与教学,使学习者能够对汉字所蕴藏的文化因素进行选择、创新和构建,获得汉字文化群体认同感,建立和强化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对汉字文化认同的产生、维持和变化的研究,既是汉字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其文化反思与实践的重要手段。(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2期)

张健[10](2013)在《马来西亚华人文化认同之汉字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清末始一百年来,中国人大规模南下移民马来半岛,面对陌生的地域环境、多元的文化的冲击和多种言语的选择,逐步由“落叶归根”转变为“落地生根”,变成了今天马来西亚华人族群。他们面临复杂的政治环境和艰难的生存境地,始终坚守华夏文化传统,从食衣住行、节日活动到思维模式、情感价值观,无不保持着强烈的华夏文化认同感。一百年里,华人吃苦耐劳、勇于奉献,为了保护华人族根,誓死捍卫华文教育事业。在东南亚众多国家中,汉字教育几起几落,甚至被消灭殆尽,但是在马来西亚,汉字教育在华社艰苦卓绝的斗争中仍然保持着欣欣向荣的态势,并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所有这些现象引发笔者思考:马来西亚华人强烈的文化认同感是否与其绵延不绝的汉字教育有着紧密的关系?汉字习得和使用及形成的思维模式是如何形构马来西亚华人文化认同的心理基础的?这对解决我国民族地区华夏文化认同与民族凝聚有何启示?为了厘清以上问题,笔者以马来西亚华文教育为背景,在马来西亚进行了大量的田野考察。对马来西亚华人移民历史、华文教育斗争、华人族群意识、传统思维习惯、衣食住行、节日活动及基本价值观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考察。笔者首先通过文献法和实地考察对马来西亚汉字教育1的历史进行梳理,分析作为华社叁大支柱(华团、汉字教育和华文报纸)之一的汉字教育发展历程和现状,进而从文化认同的主体出发对作为华文教育的核心——汉字学习和使用对马来西亚华人文化认同感的影响进行调查分析。笔者采用人类学问卷、实地考察、口语报告法和对比分析的方法从作为认同主体的华社和个人、物质和精神、受汉字教育和受英文与马来文教育的华人几个维度,分析汉字使用对华人文化认同感、思维模式、情感价值观和行为表现的影响,得出结论,马来西亚华人认同感之所以能长期不断生长,与马来西亚华文教育中汉字习得及其产生的思维意义及情感价值观有着极大的关系,华文教育在马来西亚华人华夏文化认同中起着保护和促进作用。那么,汉字学习及其由此产生的字思维特征在东西文化交融中对马来西亚华人华夏文化认同起到了多大的作用?这些作用是通过什么样的机制实现的?汉字所表征的具象、比类和自反的思维特征在这个过程中是怎样形成民族文化心理场进而凝聚文化认同的?于是,笔者聚焦于汉字的独特性,使用文献分析方法分析关于汉字的思维意义、汉字心理认知、汉字符号学特征、汉字的文化功能与汉字与文化认同的关系等文献之后,发现马来西亚华人族群文化特征是通过文化的符号化而得到保持的,特别是通过华文教育的核心汉字习得和使用来发挥作用。语言是文化认同最基本和首要因素,而文字又是语言的物质基础。笔者从汉字的源生意义出发,阐释汉字的创生性、包容性、文化功能和汉字与思维的关系,对比东西方文字产生的背景及其形成的思维、价值观差异,得出汉字思维的独特性:汉字作为华夏文化的基因,在运行了几千年之后仍然保留着初始时期的意象特征,兼物化形态的民族思维模式并融人文风情与自然风貌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东方思维特色和情感价值观,进而影响了华夏民族文化心理场,强化了华夏民族的文化认同感。最后笔者针对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寻根中汉字教育的优势与困境,提出马来西亚汉字教育的未来出路。研究通过对比在汉字习得和拼音文字习得过程中所产生的不同思维模式,探索华校叁语习得过程中的利弊条件,分析以汉字为核心的华文教育中如何取长补短,既能汲取以汉字为基因的华夏文化养分,又能捕获西方拼音文字习得过程中对人脑理性逻辑的形塑作用,以达到“中西合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并从根本上保护华人的文化认同。汉字是华夏文化的重要载体与基因,以汉字为核心的华文是华人文化认同的主要标志,更是华人族群寻求认同、确立自身合法地位的重要手段和精神动力,并在某种意义上关乎着华人族群的生存方式和价值取向。大多学者从方言口语使用的角度来说明语言对文化认同的作用,本研究通过分析汉字习得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的华夏民族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行为取向,在多语环境中和东西文化交融的背景下,阐释了马来西亚华人的文化认同中深刻的汉字思维成因。一方面丰富了文化认同理论,另一方面也为全球化背景下与多语环境中的华人文化身份认同与确认提供可借鉴的现实依据。(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3-04-01)

汉字认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古代越南是"汉字文化圈"国家中的一员,古代越南社会对汉字有着强烈的认同。这种认同始于郡县时期,自主时期又得到进一步的强化。20世纪初,由于法国殖民者的蓄意打压等原因,越南的汉字认同开始出现动摇,并最终为拉丁化国语字认同所取代。越南古代的汉字认同具体表现为对汉字方块字形、儒释道叁教经典的尊崇,以及多次出现的正字活动。研究越南古代的汉字认同及其变迁历史,具有重要的文化学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汉字认同论文参考文献

[1].黄亚平.论汉字身份认同对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重大意义[J].中国文字学报.2017

[2].左荣全.越南古代的汉字认同及其变迁[J].东南亚南亚研究.2016

[3].李丽影.文化认同视野下华文教育中的汉字教学探析[D].华侨大学.2016

[4].王迈.汉字的稳固性与民族认同心理[J].学术探索.2015

[5].黄雪梅.留学生汉字文化认同机制及教学模式阐释[J].国际汉语学报.2015

[6].黄雪梅.留学生汉字文化认同机制及教学模式阐释[C].《国际汉语学报》第6卷第1辑.2015

[7].胡潇潇,张梦雅.电视文化对汉字认同的影响[J].西部广播电视.2015

[8].郭凯.母语者和留学生汉字变形部件的认同对比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14

[9].黄雪梅.汉字教育与民族文化认同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10].张健.马来西亚华人文化认同之汉字影响研究[D].西南大学.2013

标签:;  ;  ;  ;  

汉字认同论文-黄亚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