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侧多食跗线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加州新小绥螨,侧多食跗线螨,捕食效能
侧多食跗线螨论文文献综述
朱睿,郭建军,乙天慈,肖榕,金道超[1](2019)在《加州新小绥螨对侧多食跗线螨的捕食潜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加州新小绥螨Neoseiulus californicus(McGregor)对侧多食跗线螨Polyphagotarsonemus latus(Banks)的潜在控制能力,在温度19~31℃、相对湿度(75±5)%条件下应用捕食功能反应模型研究了加州新小绥螨对侧多食跗线螨各螨态的捕食作用。结果表明,加州新小绥螨对侧多食跗线螨的卵、幼螨、若螨和雌成螨的选择性捕食系数分别为0.64、1.50、0.77和1.09。不同温度条件下,加州新小绥螨对侧多食跗线螨的捕食功能反应均属于Holling II型,对猎物幼螨和雌成螨的控制能力最强;28℃时加州新小绥螨的捕食能力最强,对侧多食跗线螨卵、幼螨、若螨和雌成螨的攻击系数分别为0.45、0.97、0.79和0.82;最大日捕食量分别为27.10粒、71.94、32.79和35.21头。加州新小绥螨的捕食作用存在较强的种内干扰反应,随着捕食者密度增加,捕食作用率下降,28℃时捕食作用率与其自身密度的关系为E=0.4345P~(-0.6278)。表明加州新小绥螨对侧多食跗线螨有很好的控制潜力。(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陈乐乐,吴宏姣,李林山,黄志君[2](2015)在《桑树侧多食跗线螨的发生及防治》一文中研究指出侧多食跗线螨一直来是桑树的重要害虫,严重影响桑叶质量与产量,从而影响养蚕以及其他方面桑树的综合利用。由于其个体小,肉眼不能观察,其为害的严重性并不引起人们的重视,因此,本文对侧多食跗线螨的在桑叶上的各种形态进行观察和研究,并对侧多食跗线螨的发生与防治进行探讨。(本文来源于《广东蚕业》期刊2015年03期)
李庆,何叶,杨群芳,蒋春先,王海建[3](2015)在《几种辣椒品种次生物质与抗侧多食跗线螨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辣椒品种次生物质与抗侧多食跗线螨Polyphagotarsonemus latus(Banks)的关系,以叶片危害指数为抗性评价指标,利用分光光度法检测了6个辣椒品种在侧多食跗线螨取食前后辣椒碱、多酚和单宁含量的变化。结果显示,在接螨前和接螨后7 d,未在辣椒叶片中检测到辣椒碱;接螨后14 d和21 d,叶片辣椒碱含量上升,但与叶片危害指数之间无显着相关性。接螨前辣椒叶片多酚和单宁含量与接螨后叶片危害指数之间存在显着负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8410和-0.8714。与接螨前相比,接螨后7 d,抗性品种叶片多酚和单宁含量显着上升,而非抗性品种则显着下降;接螨后14 d和21 d,酚类含量开始下降;接螨后7、14和21 d叶片多酚和单宁含量平均上升率与叶片危害指数之间均存在极显着负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826和-0.9133。表明辣椒品种对侧多食跗线螨的抗性表现出组成和诱导抗性2种机制,辣椒品种多酚和单宁含量与抗性大小呈正相关。(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学报》期刊2015年02期)
杨雪超,李钊,杨显华,赵清明,马德学[4](2015)在《11种药剂对烟草侧多食跗线螨的田间药效》一文中研究指出烟草侧多食跗线螨在云南省新平县严重发生,为筛选出高效且安全的杀螨剂,在田间测定了11种药剂对该螨的药效活性。结果表明,30%阿维菌素·螺螨酯悬浮剂、40%阿维菌素·炔螨特乳油、10%阿维菌素·哒螨灵水乳剂防效最快,在药后3 d即能达到较好效果;其次,20%阿维菌素·丙溴磷乳油、240 g/L螺螨酯悬浮剂、20%丁氟螨酯悬浮剂、1.8%阿维菌素乳油,20%四螨嗪悬浮剂、15%哒螨灵乳油、35%哒螨灵·螺螨酯悬浮剂,在药后7 d达到最佳防效。建议在生产上优先选用30%阿维菌素·螺螨酯悬浮剂、40%阿维菌素·炔螨特乳油和10%阿维菌素·哒螨灵水乳剂,其他几种药剂可交替轮换使用。(本文来源于《农业灾害研究》期刊2015年04期)
吴跃开,欧国腾,李晓虹[5](2014)在《侧多食跗线螨对麻疯树的为害及防控》一文中研究指出侧多食跗线螨是农林上最重要的广食性害螨种类之一,对新兴能源植物麻疯树构成极大的潜在威胁。文章综述了国外对侧多食跗线螨为害麻疯树的相关研究报道,介绍其为害特点、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发生发展规律、主要发生区、监测检测方法及防治措施等。侧多食跗线螨在我国分布广泛,相关麻疯树种植区要积极做好该害螨的发生监测与科学防控工作。(本文来源于《南方农业学报》期刊2014年05期)
何叶[6](2012)在《辣椒品种对侧多食跗线螨的抗性鉴定及生化抗性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侧多食跗线螨(Polyphagotarsonemus latus (Banks))属于世界性害螨,是蔬菜生产上的重要害螨,严重为害茄子、辣椒、豇豆、丝瓜、黄瓜、萝卜等30余科、70余属植物。螨虫为害往往造成辣椒品质下降和产量减少,经济损失较大且呈逐年上升趋势。国内对辣椒抗螨研究起步较晚,对不同辣椒品种抗性鉴定方法主要有叶片危害指数法、螨量比值法、生命参数法等,这些方法优点很多但也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目前已有部分学者对辣椒叶片营养成分与抗螨性的关系做了相关研究,但未对保护酶和一些次生代谢物质与抗螨性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为了适应辣椒抗螨性研究的需要,寻找快速简便的抗性测定方法和探索次生代谢物质与抗螨性的关系,本文通过对31个来自不同地区的辣椒品种进行室外抗螨性鉴定与筛选,并利用筛选出的6个具有抗感差异的辣椒品种测定了种质抗生性和忌避性,研究了叶片中一些生化物质与抗螨性的关系,结果如下:1.辣椒品种抗侧多食跗线螨的田间初筛对31个品种采用叶片危害指数法和螨量比值法进行抗螨性鉴定,发现高抗品种1份:泡椒1号;高感品种3份:都丰5号、条椒新秀和特长香辣二荆条。2种鉴定方法的鉴定结果吻合率为74.19%。分析线性相关性发现,叶片危害指数(x)与螨量比值(y)呈极显着的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为r=0.9508(y=6.5654x-0.7402)。2.辣椒品种抗侧多食跗线螨抗生性及忌避性测定以6个抗感差异品种为试材,测定了辣椒种质抗螨的抗生性和忌避性,结果表明田间鉴定为高抗的泡椒1号对该螨的抗生性和忌避性最高,而墨西哥椒、精选特大牛角王和特长香辣二荆条的抗生性和忌避性则较差,其中特长香辣二荆条的抗生性最低,精选特大牛角王的忌避性最低。试验中6个辣椒品种的抗螨性由抗生性与不选择性协同调控。3.辣椒叶片保护酶活性与抗螨性的关系以6个抗感品种为试材,研究了辣椒叶片4种保护酶活性与品种抗螨性的关系。接螨前,辣椒叶片SOD和POD活性抗、感品种间差异不显着(P>0.05),CAT和PAL活性抗螨品种极显着的高于感螨品种(P<0.01)。接螨后7d和14d,辣椒叶片SOD与POD活性随着接螨时间的增长而增加;而CAT活性则在接螨后7d出现下降现象。接螨后21d,辣椒叶片SOD与POD活性明显下降,甚至低于接螨前;CAT活性则呈上升趋势。接螨后,叶片PAL活性变化比较复杂:在接螨后7d和14d,抗性品种PAL活性随时间增加而增加,感螨品种则呈下降趋势;接螨后21d,抗性品种叶片PAL活性开始下降,感螨品种叶片PAL活性则开始上升。线性相关分析表明,接螨后POD、PAL活性的平均提高率(x)与叶片危害指数(y)存在显着的负相关(P<0.05),相关系数分别为r=-0.8353(y=-0.0818x+0.4327)、r-0.8762(y=-0.0883x+0.5517),而接螨后SOD、CAT活性的平均提高率(x)则与叶片危害指数(y)存在极显着的负相关(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r=-0.9035(y=-0.2376x+0.6424)、r=-0.9342(y=-0.4716×+0.6337)。说明4种保护酶活性总体变化趋势与害螨为害诱导有关,其诱导性大小随辣椒品种的抗性水平的增加而增加。4.辣椒叶片次生代谢物质与抗螨性的关系以6个品种为试材,研究了辣椒叶片次生代谢物质含量与品种抗螨性的关系。接螨前和接螨后7d,未在辣椒叶片可偿中检测到辣椒碱,接螨后14d和21d,叶片辣椒碱含量出现变化且存在品种一差异性,但其与辣椒抗螨性无显着的相关(P>0.05)。分析接螨后21d叶片辣椒碱含量平均值(x)与叶片危害指数(y)线性关系发现,两者之间相关系数仅为r=-0.2272(y=-0.151×+0.4696),表明辣椒碱含量与辣椒抗螨性关系不显着(P>0.05)。研究辣椒叶片多酚和单宁的含量与辣椒抗螨性的关系中发现,接螨前,辣椒叶片中多酚和单宁含量均表现出品种间差异性。接螨后,辣椒叶片多酚和单宁含量变化相似:接螨后7d,抗性品种叶片多酚和单宁含量与接螨前有所上升,其提高率随品种抗螨性增加而增加,而接螨后14d和21d,酚类含量则开始下降;感螨品种叶片多酚和单宁含量变化则与之相反。对接螨前辣椒叶片多酚和单宁平均含量(x)与叶片危害指数(y)分别进行线性分析发现,两者之间存在显着负相关(P<0.05),相关系数分别为r=-0.8410(y=-0.1263×+0.9814)、r=-0.8714(y=-0.153×+0.8918),表明接螨前不同品种酚类物质含量与辣椒抗螨性水平呈正相关,是一种组成抗性。分析接螨21d后叶片多酚和单宁含量平均提高率(x)与叶片危害指数(y)线性相关性发现,两者之间均存在极显着的负相关(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r=-0.9826(y=-0.7261×+0.9311)、1=-0.9133(y=-0.6157×+0.8217),说明接螨后酚类物质含量的变化与害螨为害诱导有关,其诱导性大小随辣椒品种的抗性水平的增加而增加。(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12-05-01)
高翔,陈世良,俞秀琼,高建华[7](2011)在《对危害不同桑树品种的侧多食跗线螨虫口数调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两年对危害云南省蚕蜂研究所栽培的八个桑树品种的侧多食跗线螨的虫口数量调查,结果表明:不同桑品种上的侧多食跗线螨的虫口数量有一定差异。(本文来源于《蚕桑茶叶通讯》期刊2011年03期)
李庆,郑逆,杨群芳,王海建,蒋春先[8](2011)在《辣椒品种营养组成和绒毛特征与抗侧多食跗线螨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螨量比值法,研究11个辣椒品种叶片茸毛密度和长度、叶绿素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游离氨基酸含量与抗侧多食跗线螨Polyphagotarsonemus latus(Bank)的关系,以期阐明辣椒品种对侧多食跗线螨的抗性机制。结果显示,螨量比值与辣椒品种叶片绒毛密度、单位面积叶绿素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呈显着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455、-0.8851和-0.6712;与游离丝氨酸含量呈极显着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829;与游离氨基酸总量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无显着相关性。研究表明,辣椒品种对侧多食跗线螨的抗性与叶片叶绿素、可溶性糖、游离丝氨酸含量及叶片绒毛密度有关。(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学报》期刊2011年01期)
郑逆,李庆,蒋春先,蒋素蓉[9](2010)在《辣椒品种对侧多食跗线螨的抗性鉴定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11份辣椒品种作为试材,采用田间种群密度、叶片危害指数分级、单位面积叶绿素比值和螨量比值作为抗性指标评价了辣椒品种对侧多食跗线螨Polyphagotarsonemus latus(Banks)的抗性.结果表明:4种鉴定方法对侧多食跗线螨的鉴定结果总体趋势一致.叶片危害指数与螨量比值呈线性正相关(r=0.943**,y=0.191 7x+0.096 8),叶片危害指数法与螨量比值法鉴定结果吻合率达到72.7%.叶片危害指数法和螨量比值法可以作为评价辣椒品种对侧多食跗线螨抗性的2种方法.(本文来源于《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0年05期)
高九思,高阳[10](2009)在《侧多食跗线螨发生危害情况调查及寄主选择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侧多食跗线螨Polyphagotarsonemus latus Bank是一种常发性植食螨类。该虫发生世代多、食性杂、繁殖快、为害重。其寄主作物多达114种,受其危害一般蔬菜产量损失20%~30%,最高达80%以上甚至绝收。近年来,随着蔬菜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复种指数的提高,加之侧多食跗线螨的抗药性不断增强(本文来源于《河南省植保学会第九次、河南省昆虫学会第八次、河南省植病学会第叁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期刊2009-11-19)
侧多食跗线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侧多食跗线螨一直来是桑树的重要害虫,严重影响桑叶质量与产量,从而影响养蚕以及其他方面桑树的综合利用。由于其个体小,肉眼不能观察,其为害的严重性并不引起人们的重视,因此,本文对侧多食跗线螨的在桑叶上的各种形态进行观察和研究,并对侧多食跗线螨的发生与防治进行探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侧多食跗线螨论文参考文献
[1].朱睿,郭建军,乙天慈,肖榕,金道超.加州新小绥螨对侧多食跗线螨的捕食潜能[J].植物保护学报.2019
[2].陈乐乐,吴宏姣,李林山,黄志君.桑树侧多食跗线螨的发生及防治[J].广东蚕业.2015
[3].李庆,何叶,杨群芳,蒋春先,王海建.几种辣椒品种次生物质与抗侧多食跗线螨的关系[J].植物保护学报.2015
[4].杨雪超,李钊,杨显华,赵清明,马德学.11种药剂对烟草侧多食跗线螨的田间药效[J].农业灾害研究.2015
[5].吴跃开,欧国腾,李晓虹.侧多食跗线螨对麻疯树的为害及防控[J].南方农业学报.2014
[6].何叶.辣椒品种对侧多食跗线螨的抗性鉴定及生化抗性机制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2
[7].高翔,陈世良,俞秀琼,高建华.对危害不同桑树品种的侧多食跗线螨虫口数调查分析[J].蚕桑茶叶通讯.2011
[8].李庆,郑逆,杨群芳,王海建,蒋春先.辣椒品种营养组成和绒毛特征与抗侧多食跗线螨的关系[J].植物保护学报.2011
[9].郑逆,李庆,蒋春先,蒋素蓉.辣椒品种对侧多食跗线螨的抗性鉴定方法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
[10].高九思,高阳.侧多食跗线螨发生危害情况调查及寄主选择性研究[C].河南省植保学会第九次、河南省昆虫学会第八次、河南省植病学会第叁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