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艺术存在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海德格尔,技术,艺术存在论,无蔽之真理
艺术存在论论文文献综述
罗晨昊[1](2018)在《海德格尔艺术思想—技术时代的艺术存在论》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叁个问题线索“为何非要艺术不可?”、“何谓非要不可的艺术?”、“非要不可的艺术能如何?”出发,探究在海德格尔哲学下当今时代(技术时代)的艺术存在论。今天最显着的特征,莫过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科学技术根本上奠基和改变了人类的存在方式和社会模态,以及整个认知体系。同时也带来不可回避的问题,海德格尔认为现代技术的本质是集置,而集置乃是最大的危险,人在其中被集置所统治。但人又不可能放弃现代科技回归原始状态,因而人类越是试图去控制技术,结果却越被技术所控制。这是对技术之本质的长期误解所导致的,技术并非手段和工具而是一种解蔽,而集置亦是一种促逼着的解蔽之命运,因而技术的问题乃是真理的问题。可见这绝非人力所为,而是来自于更高的“允诺者”的“命运之遣送”。因而在此种“命运之遣送”中,“集置之命运”乃具有最高的危险性。但另一方面,任何解蔽之命运终需人的参与,人归属于允诺者,并守护着它。因而在集置的危险处反而洞察出救渡的可能,但技术自身却依然无法提供救渡之道。只有那比技术更原初地被允诺的解蔽才能带领我们踏入救渡,那就是艺术。技术只是单一的解蔽,是真理的扩建方式。而艺术是多重解蔽,是真理的原始发生。因而“非要艺术不可”。这也导致对艺术重新定义“何谓非要不可的艺术”。艺术作品首先似乎是一个物,但“物”长久以来却又是哲学的难题。如果高度概括了整个西方哲学,属性的载体、感觉杂多的统一体、有形式的质料是关于物的最主要的叁种解释。但此叁种解释皆不适合,因而海德格尔则认为“物”实际上乃是器具的衍生。而器具的“器具存在”来自于“有用性”,“有用性”又得依靠于“可靠性”。而“可靠性”隐藏在器具被使用的遗忘之中,因为器具的“可靠性”乃是依附于作为“因缘联系”的世界脉络。然而这一“可靠性”所依附的世界脉络,通常是隐而不显的,它只有在艺术作品中才能被带入“无蔽状态”(真理)而显露出来。所以“物”反过来只有依靠艺术作品才能被“切近”。其实这里所暗含的乃是对整个美学的批判,因为美学绕来绕去都只是用“物”的“物性”方式去看待艺术和艺术作品的本质,这样是难以理解艺术的。相反,只有依靠艺术作品中所开启的“无蔽之真理”(存在)才能照亮我们所处的世界脉络,之后才能理解何为“器具”、何谓“物”。因而艺术甚至被拉伸到了真理的地位,而不是黑格尔所谓的“绝对理念”之真理的“感性显现”,最终是要被“扬弃”的。因而,海德格尔认为作品的作品存在(本质)是真理的自行置入,艺术是真理的生成和发生。而只要存在(无蔽)之真理发生了,也必然要实现为存在者之真理,所以艺术作品中真理的发生就是从澄明与遮蔽的原始争执(存在之真理)向世界与大地之争(存在者之真理)的实现过程。所以,伟大艺术品的本质不是符合论的抽象普遍概念的感性显现,也不是不是主体主义的纯粹直观的感性形式,而是让无蔽之真理自行显现的道路与过程。“非要不可的艺术能如何”,这是对艺术的进一步追问。在海德格尔的文献中可以归纳出艺术的两个方向:“艺术对美学的克服”与“艺术为历史奠基”。首先,艺术包含创造与保存,创作是生产,保存是现实化。创作把真理从自然的涌动中带入作品,保存把真理发生出来从而能够让我们逗留于真理之敞开中,从而逗留于无之中(存在与无同一)。作为创作与保存的艺术揭示出世界的生成本质,而人就是在如此生成的世界中实存,任何本质领域都得在“无”之中才能被设置,所以美学反而是建立在“无”的运作中。艺术是无之真理的生成和发生,作为“无”的艺术乃是对“形式-内容”这台美学概念机器的克服。接着,海德格尔认为“艺术为历史奠基”,就把艺术拉到了最本源的地位。作为真理之生成的艺术是将存在创建了出来,而创建可以衍生为叁个方面:赠予、建基和开端。赠予是对现成之物的溢出,建基是自行隐匿者的澄明,而赠予和建基其实就已经包含了开端之意。开端是领先、跃起和超越一切后来之物,可见开端就已蕴含终结。所以艺术不归属于一切已有的现成思想观念,艺术乃是作为开端的艺术,开端之际就有一种“冲力”进入历史,历史才开始或者重新发生,新的思想才得以展露。艺术是历史的引导者,艺术就是本源。依于艺术而居,也就是依于本源而居。围绕这叁个问题去研究海德格尔的文献,便可以系统地梳理出在技术时代中如何去定义艺术的存在,从而给当代的艺术理论和实践提供更多的启发。(本文来源于《浙江师范大学》期刊2018-03-18)
代砚春[2](2016)在《作为现代叙事的“艺术存在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思辨形而上学来说,问题是"存在者在"而绝不是"无反倒不在",所以它遗忘了"存在"。此在的形而上学则以"存在的人"取代"理性的人",尝试在此在的生活世界中给予存在一个适切的说明,其结果反而是"此在在"而"存在反倒不在",基础存在论思错了"存在"。鉴于"存在事情"的急迫,海德格尔认为存在论只有走上艺术之途才能解答"存在何以可能"的问题。在思辨终止的地方,以往的哲学对现代世界失去了解释效力,而艺术作为存在的叙事则"说"出了真理,现代的本质即是"写诗",由此人们赢得了自己"存在"的命运。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艺术何以可能"的问题成为一个存在论问题。可以说,艺术问题与存在论的融合是海德格尔为人类命运选择的一种可能性。而正是在这里,历史唯物主义表达了反对意见,"存在"绝不是一个"艺术问题",而毋宁说是一个"解放何以可能"的问题。(本文来源于《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期刊2016年05期)
解玉斌[3](2014)在《观念艺术“存在”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代艺术呈现出哲学化、观念化趋势,观念艺术成为西方当代艺术发展的主流。观念艺术发展到今天,已经从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后期狭义的观念艺术(概念艺术),演变成一场全球化的,以观念为本体、表达方式多元化的观念主义艺术思潮。这一演变也呈现出观念艺术从初期的对艺术本质、艺术体制的探讨向关注人的生存境遇的深刻转变。而杜威实用主义美学、海德格尔存在主义美学以及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批判理论为观念艺术发展的这一转变提供了美学基础。(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期刊2014年06期)
黄华侨[4](2013)在《艺术存在论的争议》一文中研究指出艺术作品的存在论性质一直是一个充满争议的问题。例如,有些人认为艺术作品是物理对象,有些人则认为是抽象结构、想像实体、行动类符或形符(action types 0r tokens),等等。事实上,几乎所有存在论范畴都曾被用于说明艺术作品的性质。本文试图运用英伽登和托马森(Amie(本文来源于《美苑》期刊2013年01期)
黄华侨[5](2010)在《英伽登的艺术存在论》一文中研究指出英伽登的艺术理论建立在他对范畴体系的详尽讨论的基础上。在他看来,传统的范畴体系过于贫乏,无法应对实在论-观念论之争。为此,他提供了一个更加丰富的存在论框架。基于这一框架,艺术作品既非实在对象,也非观念对象,而是纯粹意向性对象。同时,艺术作品具有一种分层结构。本文试图通过对英伽登的存在论和范畴理论的梳理,重新理解他在艺术理论和文学理论方面的主要工作。(本文来源于《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0年01期)
彭志君[6](2009)在《论伽达默尔对海德格尔艺术存在论的接受与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海德格尔把存在问题的探究与诠释学联系起来,实现了传统诠释学由“方法论和认识论诠释学”向“存在论诠释学”的转变。海德格尔的“存在论诠释学”奠定了他的艺术观的哲学基础。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艺术存在论”主要分析了艺术与真理、时间及语言之间的关系。他把真理看成是艺术作品的本源,也就是说他把艺术的本质归结为自行置入作品中的真理。《艺术作品的本源》中的真理观是“遮蔽”与“去蔽”的张力所敞开的场所。艺术作品中真理的自行显现以时间为视野,时间性构成了艺术作品的基本特性。艺术的本质是诗,诗是语言的艺术;艺术作品以诗意的语言述说着自身的存在。艺术作品是一种诗意性和语言性的存在者。伽达默尔接受并发展了海德格尔的艺术存在论。首先,他接受并发展了海德格尔的存在论诠释学,以此作为他接受和发展海德格尔的艺术存在论的哲学基础。同海德格尔一样,伽达默尔也反对作为“方法论和认识论的诠释学”,并从理解的历史性、语言性等方面系统地建构了以“理解”为核心的“哲学诠释学”。其次,他接受并发展了海德格尔对艺术与真理、时间及语言之间的关系问题的探讨。从接受方面看,他以“艺术经验”概念展现了艺术与真理的关系。同时,他也接受了海德格尔的艺术存在论中有关艺术作品的时间性和语言性的思想。从发展方面看,伽达默尔以“游戏”概念发展了海德格尔有关艺术与真理之间的关系的思想,以“节日”概念发展了海德格尔有关艺术作品的时间性的思想,以“对话”概念发展了海德格尔有关艺术作品的语言性的思想。伽达默尔对海德格尔的艺术存在论的接受和发展推进了现代西方美学对艺术与真理、时间及语言之间的关系问题的探讨。在艺术与真理之间的关系问题上,伽达默尔接受了海德格尔把二者的基础归结为存在的思想,并从存在论的角度发展了二者的关系,艺术与真理走向了进一步融合。伽达默尔在接受海德格尔有关艺术作品的时间性和历史性的思想的同时,从艺术经验的开放性和有限性的角度发展了海德格尔这方面的思想,艺术作品的时间性得到凸显。伽达默尔不仅接受了海德格尔有关艺术作品的诗意性和语言性的思想,并且从艺术接受的对话性的角度深化了这一思想。在此基础上,伽达默尔放弃了海德格尔的“作品中心论”,阐发了以“作品—读者”交互关系为核心的艺术哲学。伽达默尔对海德格尔的艺术存在论的接受和发展对我们的美学研究和美学学科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有利于我们对西方美学发展趋势的把握;二是我们的美学研究和美学学科建设应尽可能突破以往从实体论和认识论的角度看待我国历史上的“美学”资源,而应该从存在论的角度对其进行开掘,从“回到事情本身”的原则出发,还我们的“美学”资源一个本来的面貌,以建设“中国美学”。(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09-05-01)
黄华侨[7](2008)在《艺术存在论的争议及其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艺术存在论的主要问题是:艺术作品是何种类型的实体?不同种类的艺术作品如何关切于艺术家和观众的心理状态,以及如何关切于物理对象或抽象的视觉、听觉或语言结构?在何种条件下,作品进入存在、持存,或终止存在?围绕这些问题产生了大量争议。然而,分歧常常发生在更深的层面,因而难以获得简单的解决。——人们不只是对艺术作品的看法有分歧,而是从根本上站在了不同的哲学立场。为此,我们建议在艺术存在论问题上采取更为宽容和公正的态度。我们将尝试一个新的研究策略。它是中立的,从而为不同的存在论立场提供了一个共同的讨论框架;它还是操作性的,从而为解决这些冲突提供了一个具体的思路。我们的讨论建立在托马森的范畴理论和英伽登的分层结构理论的基础上。正文可分为叁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存在论的基本问题及其方法。第二部分是对一般的艺术存在论问题的讨论。第叁部分则分析了书法作品的存在论状态。基于这些讨论,我们对书法作品的存在样式和基本结构提出了新的理解。我们把书法作品视为一个分层的系统,一个由异质的层次构成的整体。这些层次包括:视觉形式、笔锋运动和意象层。由于不同层次的材料及其作用的多样性,作品呈现出复调的性质。也就是说,每个层次都以自己的方式、以自己的特殊性质呈现在人们面前。同时,它们对于作品整体的审美价值,也具有独立的贡献。在此基础上,许多明显的判断上的冲突可以得到解决,而不需要求助于主观主义或物理主义,——只要注意到人们可能在书法作品的不同层次上作出他们的判断。这将使我们能够理解不同作者的不同体裁的作品,以及不同时期的作品。因为它们在不同层次上的侧重可能是不一样的。同时我们也不需要把这些变化看作是构成了对以下观念的破坏:即,所有这些都是连续的书法传统的一部分。(本文来源于《中国美术学院》期刊2008-09-15)
余虹[8](2003)在《康德的幽灵:他律/自主——西方艺术存在论现代转向的可能与限度》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剥离康德美学的艺术自主论立场和他律/自主的入思言述框架出发,西方艺术存在论的现代转向是入思言述框架的转换而非单一价值立场的改变,因此现代艺术存在论不仅表现为现代艺术自主论,还表现为现代艺术他律论和现代艺术互动论。分析他律/自主的入思言述框架对西方艺术存在论现代转向提供的可能与制约,是理解形形色色的西方艺术理论之现代性的关键。(本文来源于《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3年01期)
艺术存在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对于思辨形而上学来说,问题是"存在者在"而绝不是"无反倒不在",所以它遗忘了"存在"。此在的形而上学则以"存在的人"取代"理性的人",尝试在此在的生活世界中给予存在一个适切的说明,其结果反而是"此在在"而"存在反倒不在",基础存在论思错了"存在"。鉴于"存在事情"的急迫,海德格尔认为存在论只有走上艺术之途才能解答"存在何以可能"的问题。在思辨终止的地方,以往的哲学对现代世界失去了解释效力,而艺术作为存在的叙事则"说"出了真理,现代的本质即是"写诗",由此人们赢得了自己"存在"的命运。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艺术何以可能"的问题成为一个存在论问题。可以说,艺术问题与存在论的融合是海德格尔为人类命运选择的一种可能性。而正是在这里,历史唯物主义表达了反对意见,"存在"绝不是一个"艺术问题",而毋宁说是一个"解放何以可能"的问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艺术存在论论文参考文献
[1].罗晨昊.海德格尔艺术思想—技术时代的艺术存在论[D].浙江师范大学.2018
[2].代砚春.作为现代叙事的“艺术存在论”[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6
[3].解玉斌.观念艺术“存在”论[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14
[4].黄华侨.艺术存在论的争议[J].美苑.2013
[5].黄华侨.英伽登的艺术存在论[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6].彭志君.论伽达默尔对海德格尔艺术存在论的接受与发展[D].湖南师范大学.2009
[7].黄华侨.艺术存在论的争议及其方法[D].中国美术学院.2008
[8].余虹.康德的幽灵:他律/自主——西方艺术存在论现代转向的可能与限度[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