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边城》中寻找“桃花源”

在《边城》中寻找“桃花源”

孙洁1孙天才2(1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重庆401331;2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重庆400037)

中图分类号:I20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8-086-02

摘要:本文应用美学的观点,探讨了《边城》的审美选择。认为《边城》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作者构建了一个理想的“桃花源”,来寄托作者重塑民族形象的理想。

关键词:《边城》;桃花源;桃源情结;民族形象

一、引言

《边城》无论在思想意蕴还是艺术手法上,都给人一种清新隽永的美好印象。它为我们构建了一个自然美、风俗美、人性美的理想的“桃花源”,以此来寄托作者重塑民族形象,重造民族品德的愿望。

二、美丽的茶峒

《边城》表现了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不悖的人生形式,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充溢着牧歌气息的美好的“桃花源”。作者的“桃花源”这一构想,投射到茶峒世界的自然环境,人物形象,人际关系,茶峒社会和民风民俗等各个层面。

茶峒是一个飞扬着灵气和元气的地方,自然景观格外秀美:当我们走进沈从文笔下的茶峒世界,那儿的山山水水无不让人心醉。那里有“河中水皆豆绿色”,“雨落个不止,溪面一片烟”的美景;有独特的吊脚楼;有“汪汪的吠着”灵性十足的黄狗;有戎兵、号兵、副爷、内掌柜、商人、船主、水手以及妓女等各色人,特别是美得像辰河边一朵挂着露的花蕾的翠翠,她皮肤黑中泛红,显示出青春的力和美。她“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青山绿水与眸子相对映,显出翠翠的那双眼睛的明亮动人。翠翠与自然山川灵气融为一体,为美丽的茶峒世界增加了不少的灵气。这一切构成了一幅明丽如画,幻美如诗般的“桃花源”。

作品中,山水的美显出自然的神韵,自然景物、地理环境的美丽透出大自然的神力。文中充满生机而且颇具灵性的景象,使茶峒人也富有生气和灵性,人与景相得益彰。作者充满着对大自然的向往和崇拜,从中发现了人性中应有的质朴和人伦关系中应有的亲密和谐。环境是人物活动的舞台,环境描写的基本功能就是为人物提供背景和为实践提供发生发展的物质条件,《边城》中的环境描写为作者所梦想的理想世界构建了美好的外在环境。可见,自然景观的描写,为《边城》里的人物、事件和作者的理想提供了一个美好的环境。景物的描写渗透着作者独特的审美情趣。

(一)峒城世界的风俗美。

边城有边城的风俗,茶峒的两大民俗:一、走马路和走车路的说媒方式。男女青年有喜欢走马路不喜欢走车路的普遍心情。二老追求翠翠时采用了“走马路”的方式。二、端午、中秋和过年是当地居民最有意义的几个日子,而端午更有特色。端午节时全茶峒的人都要用划船竞赛的方式来庆祝。竞赛异常的激烈,竞赛还有长官与民同乐,“船与船竞赛,人和鸭子竞赛,直到天晚方能完事”。如此等等的边城民俗,构成了一个民族,一个地域所特有的生活景观。我们从中感受到乡城人们的勇敢,欢愉以及富于浪漫色彩的爱情追求。

《边城》是现代文学中十分民族化的杰作,他的风俗化看似不经点染,实则经营惨淡,功夫极深。看似平常却奇特的风俗化描写恰到好处地表达了歌颂和追求淳朴风尚的审美理想。翠翠、大老、二老们的恋爱选择,是湘西边民价值观、审美观在婚恋中的反映,表现了他们对美好爱情的执着追求。他们对“龙舟赛”的参与和关注已经超越了“龙舟竞渡”的本身纪念意义了,沧桑岁月将其沉淀堆积成一种博大精深的龙舟文化。人,就是船的灵魂;船,就是人的生命。天、地、船、人浑然一体,惊涛骇浪中,人们体会到一种生命激越的力量,一种龙的图腾文化在血液里的燃烧与流淌。龙舟成为浩荡沅水涌动的文化之魂。边城人在龙舟活动表现出的热情,勇敢,团结,奋进是传统龙舟文化的意义所在,也是作者审美价值取向之所在。

(二)山水之间的人性美。

作者特别强调边城人与社会的善的一面。作者这样表述自己的文学主张:“这世界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做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均匀,形体虽小却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神庙供奉的是‘人性’”①。在《边城》中,作者极力表现淳朴的乡俗,纯真,善良,有爱,无私的人伦道德,从伦理道德的角度透视人生,以表现人性为中心内容,以控讨民族品德的重造为旨归,热衷于表现不受现代文明玷污,更不受其拘牵的原始古朴的人生的审美理想。他以虔敬的心情描写和歌颂人情美,用《边城》供奉他心中的神。

沈从文所构建的边城世界——“桃花源”,是他驰骋想象,弘扬美好人性的精神舞台,是一个亦真亦幻的艺术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不论贫富,不讲地位,没有欺诈压迫,人与人又好相处,互帮互助,互敬互爱。走进这一世界受伤的精神会得到抚慰,垢污的俗念会被涤荡,凡胎之灵魂会受洗礼而升华。情形正如刘西渭所说:“这些可爱的人物,各自有一个厚道而简单的灵魂,声息在田野晨阳的空气里,他们心口相应,行为思想一致。他们是壮实的,冲动的然而有的是向上的情感,挣扎而且克服了私欲的情感。对于生活没有过分的奢望,他们的心力全用在别人的身上成人之美”②。我们且不说《边城》中老船总忠于职守,宽厚大度,屈己待人;且不说船总慷慨豪爽,轻钱财重义气;且不说傩送4的勇敢义气,平易近人,刻苦耐劳,手足情深;且不说老船夫死后,出现在茶峒八方支援的局面,老船夫的后事被乡亲们料理得妥妥贴贴。在道义的驱使下,边城人个个都急公好义,济人危难。这些使峒城世界,充满温暖,暖人心田……在茶峒世界里就是妓女的灵魂也有美的闪光。他说“即使是娼妓,也常常较之讲道德和羞耻的城市中的绅士还更可信了。”他说她们“穿了假洋绸的衣服,印花标布的裤子,把眉毛扯得成一条细线,大大的发髻上敷了香味极浓的油类,”像是漫画笔法,显得出有点冷峻,然而里面又藏着作者深深的同情。这些描写里,覆盖着作者的温爱,律动着作者心灵的旋律。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边地人民的朴实和浑厚。沈从文以极大的勇气描写了妓女的深厚质朴,情有独钟的人性美,为妓女鸣不平,扭转了世俗观念的偏见。作者以独特的道德观劝告人们,对这种营生不必见怪“身当其事的不觉得如何下流可耻,旁观者也就从不用读书的观念加以指责与轻视”。农民,水手,妓女们这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除了为“食”奔波操劳外,他们对自我急切的寻找和讴歌,对欲望的追求和宣泄,在对爱情的追求中完美地表现出来,这种爱情是人性最美也是最淳朴的理性之光。可以看出沈从文对这些生活底层,身上洋溢着朴实的人性美的农民,水手,妓女们“怀着不可言说的温爱”。可见,《边城》处处以人生理想,人性美作为中心,表达改善社会和人类关系的愿望和期待,企图弥补现代生活的缺欠。

透过边城人人性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到边民无意识的优秀品格,如:善良、友爱、淳朴等等。作者希望这些美好的品质能够得到重视和保留下来,并组合到现代的民族精神内核中,以达到民族性格的改造、民族的振兴。正如他所言:“边城中人物的真诚和热情,虽然已经成为过去了。应该还保留些本质在年轻人的血液里和梦里,相宜的环境中即可燃起年轻人的自尊和自信心”③。

三、沈从文心中的“桃源情结”

总之,茶峒小城里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之间达到了和谐一致,亲密无间,融于一体的状态。整个茶峒地区的社会环境如一池秋水,平静清澈。作者倾力构建的这个自然山水秀美,充满了人情美、人性美的温暖的理想的“桃花源”,可谓用心良苦。他的旨意如何呢?

中国知识分子身上似乎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桃源情结”。老子早就构建了“鸡犬之声相闻”的乌托邦,逍遥于“广漠之夜”的无何之乡的庄子就更不用说了,追求“不知有汉”桃花源的陶渊明更是把这种情结发挥到了极致。再后来的还有谢灵运,王维,李白等。至于近代和现代更是由于风云际会,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也随之不断地轰为废墟,其惨烈程度可谓前所未有。在没来得及修复或重建新的家园之前,对“桃花源”的向往和皈依便成为一种必然。尽管人们也会一次次地怀疑桃源的存在,但一代代中国人仍不愿打碎这个旧梦。时间不断把我推向新的生存空间,中国人的文化逻辑所流传下来的桃源基因,仍会把我们的目光从纷繁的世俗生活吸引到秋水无尘的自然。当然,这时候,对自然观照更多的是寄托对艺术人生的审美取向。

沈从文身居现代都市却怀抱顽固的“恋乡”情结,巨大的内心矛盾,对立化的情绪导致了他精神的流浪与逃亡,急于寻找栖息的眼光观察城市,极易捕捉到都市道德的沦落,人性泯灭的严重症结。那黑暗的现实,腐败的政治,丑恶的人际关系,被扭曲变态的灵魂,使他惊呼:“神之解体的时代!”沈从文郑重声明:“我还得在神之解体的时代,重新给神作一种赞颂。在充满古典庄严与雅致的诗歌失去光辉和意义时,来谨谨慎慎写最后一首抒情诗”④。沈从文就是这种“桃源”情结的继承和发扬者。

综上,沈从文对“桃花源”的向往,决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追忆和依恋,也不同于陶渊明等人,借“桃花源”以洁身自好的逃避现实的做法。“桃花源”这是一定条件下的美的理想形式,这个形式寄托了作者的审美认识、审美判断和审美理想。严家炎先生在评《边城》时指出:“《边城》则蕴含着全书字面远为丰富的更深意义。也可以说是一种整体象征。‘白塔’的坍塌象征着原始古老的湘西的终结,它的重修意味着重造人际关系的愿望。我们透过这‘整体的象征’可以认识到其深层意蕴是企图用民族的‘过去伟大处’来重塑民族形象,重造民族品德,尽管这个愿望在‘堕落趋势前有时显得无可奈何的孤寂与苦闷’”。可见,边城这个美丽的“桃花源”,是作者多生命形式,对现实世界的一种生命体验,是对民族发展的深切关注。他企图以湘西传统文化对抗“现代文明”的愿望,满腔热情礼赞人的美好心灵和天性,站在生命价值的角度,强调人性美,人情美,人生美。他藉此呼唤张扬一种健全的于国家民族有意义的生存环境和存在方式。实现民族精神的再造。作者在题记里说“我的读者应是理性的,而这点理性便基于对中国社会变动的关心,认识这个民族过去的伟大处与目前的堕落处,各在那里很寂寞的从事与民族复兴大业的人,这作品或者只能给他们一点怀古的幽情,或者只能给他们一次苦笑,或者又将给他们一个噩梦,但同时说不定,也许尚能给他们一种勇气同情心!”⑤

四、结语

总之,《边城》以充满深情的细致的诠释,为我们展示出一幅清丽脱俗的自然风景和充满美学价值的人生风景。过去的湘西农村——“桃花源”里自然的人性,和谐的人伦关系,恬静的自然风光,古朴的民风民俗寄予了作者的社会理想。

参考文献:

【1】《沈从文集》第十一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4

【2】刘西渭《〈边城〉与〈八骏图〉》1935年6月《文学季刊》2卷3期

【3】《沈从文代序》

【4】《沈从文文集》第十卷广州花城出版社1984

【5】《边城》题记

标签:;  ;  ;  

在《边城》中寻找“桃花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