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国家中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自由主义,国家中立,正义一元论,列奥·,施特劳斯
国家中立论文文献综述
刘晓洲[1](2018)在《列奥·施特劳斯与自由主义国家中立性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施特劳斯批评自由主义国家由于其相对主义和"中立"承诺无法保护少数群体的权利,在关键时刻甚至无法保卫自己。但是,恰当理解的自由主义主张正义一元论,自由主义国家的中立是指在不同的善之间保持中立,而不是在善与恶之间保持中立,对正义的持守使自由主义国家在受到威胁时能够保卫自己。从国家构建的逻辑和历史实践看,自由主义国家既保护个人自由,又通过国家强制和公民教育保护国家自身。(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1期)
孙国东[2](2016)在《共同政治文化范导下的国家中立性——转型中国文化认同建构的根本法则》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在历史上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即以政治统一为政治文化的核心形成了超大规模的"跨体系社会"。民国时期"五族共和"的共同政治文化,推进了中华民族的现代建构。社会主义的新型组织模式,完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现代建构。从毛泽东时代即刻实现的新文明体系到改革开放以后范导未来新文明体系的共同政治文化,"社会主义"经历了含义的变化。社会主义共同政治文化范导下的国家中立性,是转型中国文化认同建构的根本法则。(本文来源于《浙江社会科学》期刊2016年01期)
徐百军[3](2015)在《善、国家中立性与政治义务》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自由主义的思维逻辑,政治共同体在向公民施加一种政治义务时也意味着向公民施加了一种善,而这明显地违背了国家中立性原则:即政治共同体不将任何一种善加诸于公民身上。所以,自由主义基于国家中立性原则否定了政治义务的正当性。当然,自由主义对政治义务的这种证伪逻辑还需要依靠一个前提预设,那就是政治义务是一种善。(本文来源于《国外理论动态》期刊2015年02期)
王升平[4](2012)在《政治自由主义理论中的道德合理性与国家中立性——对拉莫尔《现代性的教训》一书的反思》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现代性的教训》一书中,拉莫尔认为自由主义国家要确立起一种对社会进行合理干预的道德底线,必须通过传统(道德)认同与理性反思相结合的方式。但是根据拉莫尔的这种思路,无论他所强调的传统(道德)认同指的是全体一致的认同、还是指的多数同意,都无法摆脱现实逻辑或理论逻辑的困扰。基于传统(道德)认同与理性反思相结合的方式,拉莫尔在书中确认了理性对话和平等尊重这两条底线道德。然而,从这两条底线道德出发,并不能确保拉莫尔所期许的国家中立性,因为,这两条原则既不能确保公民参与对话的必然性、也不能排除"微观权力"介入的可能。(本文来源于《理论界》期刊2012年03期)
刘擎[5](2009)在《国家中立性原则的道德维度》一文中研究指出中立性原则是当代政治自由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旨在应对现代性情景中关于善的观念分歧,常常被表述为一个道德无涉的原则。本文试图澄清对中立性原则的简单和片面的理解,指出中立性本身是一种道德立场,基于"平等的尊重"这一重要的价值承诺。因此,中立性原则可以也应当被理解为一种积极的(具有广泛共识和强制约束力的)道德观念。这种重新表述的中立性原则蕴含着强劲的道德维度,并具有丰富的实践意义。(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09年02期)
高志平[6](2002)在《二战后亚非新兴国家中立主义外交政策的成因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两极格局、国家利益和国民性叁个方面论述了二战后至五十年代亚非新兴国家中立主义外交政策的成因,认为两极格局是其形成的直接原因,维护国家利益是其形成的根本原因,国民性是其形成的内部动力。(本文来源于《江汉论坛》期刊2002年03期)
高志平[7](2002)在《地缘政治与战后亚非国家中立主义的形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印度、埃及、印度尼西亚为例 ,论述了地缘政治因素在亚非新兴国家中立主义形成的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02年01期)
高志平[8](2001)在《论二战后亚非新兴国家中立主义外交政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认为二战后亚非新兴国家的中立主义外交政策有利于亚非新兴国家的现代化建设 ;有利于国际紧张局势的缓和和世界和平 ;推动了亚非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冲击了以美苏为轴心的两极格局(本文来源于《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01年02期)
高志平[9](2001)在《试析二战后亚非国家中立主义外交政策的含义》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整个 50年代亚非新兴国家的对外政策应称之为“中立主义”外交政策。其含义主要包括 :不允许外国在本国建立军事基地 ,不参加敌对性的军事集团 ;积极地对各项国际事务表态 ;倡导和平共处的原则(本文来源于《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01年03期)
国家中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国在历史上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即以政治统一为政治文化的核心形成了超大规模的"跨体系社会"。民国时期"五族共和"的共同政治文化,推进了中华民族的现代建构。社会主义的新型组织模式,完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现代建构。从毛泽东时代即刻实现的新文明体系到改革开放以后范导未来新文明体系的共同政治文化,"社会主义"经历了含义的变化。社会主义共同政治文化范导下的国家中立性,是转型中国文化认同建构的根本法则。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国家中立论文参考文献
[1].刘晓洲.列奥·施特劳斯与自由主义国家中立性问题[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2].孙国东.共同政治文化范导下的国家中立性——转型中国文化认同建构的根本法则[J].浙江社会科学.2016
[3].徐百军.善、国家中立性与政治义务[J].国外理论动态.2015
[4].王升平.政治自由主义理论中的道德合理性与国家中立性——对拉莫尔《现代性的教训》一书的反思[J].理论界.2012
[5].刘擎.国家中立性原则的道德维度[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
[6].高志平.二战后亚非新兴国家中立主义外交政策的成因初探[J].江汉论坛.2002
[7].高志平.地缘政治与战后亚非国家中立主义的形成[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
[8].高志平.论二战后亚非新兴国家中立主义外交政策的影响[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
[9].高志平.试析二战后亚非国家中立主义外交政策的含义[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