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校女生软式排球比赛试行4人制式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孟轲[1](2021)在《基于教师专业标准的河南省全科教师体育与健康课程培养现状研究》文中提出基础教育的改革一直是我国教育发展方面最关注的问题,而农村教育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着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整体教育教学质量的发展与完善,然而农村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的培养。为了适应当代农村教育的需要,全科师范生的培养成为当下解决农村教育师资短缺问题的有效措施,通过在高等师范院校培养一批致力于乡村教育的全科教师来为振兴农村教育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必要保障。本课题以河南省高等师范院校的全科教师作为调查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分析与统计等方法,在教师专业标准之下,对河南省全科教师体育与健康课程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体育各项技能的掌握情况,组织体育课堂的实施与调控能力,阳光体育活动等几个方面的开展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调查发现河南省全科师范生中对奥林匹克知识比较了解的男生占36.2%,女生占24.1%的人数,需要进一步地学习和掌握;对个人卫生保健知识的总体掌握上非常了解的占13.5%。从被调查的现状可以看出来,在技能性项目的掌握上全科教师只能掌握一些比较基础的体育项目,譬如球类的基本步伐、体操常用的基本术语、简单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但对于一些技能性较强的技术,比如头顶球技术只有15%的学生能够掌握,跳高技术的掌握仅有16%,有待进一步地强化练习。通过调查可以发现,全科师范生对课堂的实施与调控能力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76.7%的学生都能掌握示范法,但是完整法的掌握只有25.8%;技术动作指导与纠错的能力比较可以的男女生分别占到39.0%和37.8%,完全可以的全科师范生占比不高;针对学生自我保护与相互保护的方法完全掌握的仅占12%左右,比重较小。通过调查发现全科师范生基本可以组织课外体育活动,但对球类竞赛规则和裁判法的掌握各个年级有50%左右的学生处于略知一二状态。鉴于此,建议强化全科师范生专业素养;加强高等师范院校培养全科师范生的体育师资配置,完善全科师范生的体育课程内容设置,强化全科师范生的基础理论与实践的能力,强化全科师范生调控课堂能力。
韩飞龙[2](2016)在《“地排球”与软式排球、气排球运动特点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地排球"顾名思义就是可以合理、合法的接触"地面"的一项新兴排球运动,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与其他类排球——"空中排球"相区别,如硬排球、软式排球、气排球等,因为这些排球项目不可以随意接触地面,即只要任何一方的球触地面,就说明其中一方得分或者失分。"地排球"因具有简易性、娱乐性、趣味性、竞争性、普适性等众多的特点,它作为排球界的一颗新星,正在如火如荼的发展和壮大。本论文通过使用多种论证方法来研究地排球。通过文献研究法,对已有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重点对软式排球和气排球的相关运动特点进行归纳和总结,旨在为目前文献研究较少的地排球提供对比和借鉴的基础;通过比较研究法,对比地排球与软式排球、气排球的众多运动特点,旨在发掘出它们之间的不同和相同之处,以及探索出地排球独有的特点和价值;通过专家访谈法,重点对这项新兴的且文献较少的地排球运动的创始专家进行访谈,同时对其他相关排球专家进行访谈,旨在更多的收集权威人士关于地排球运动的相关珍贵的一手信息,为更好的研究地排球运动提供支持和借鉴,同时还将采用问卷调查法等科研方法对本课题开展全面的研究。通过这些研究方法,旨在更好、更全面的研究好"地排球"这一新兴的排球项目,为以后研究"地排球"的学者专家提供一些理论参考和借鉴。本论文通过研究"地排球"与软式排球、气排球运动的众多方面特点,然后通过充分的对比研究,得出以下的结果:(1)在起源与发展特点方面,软式排球和气排起源时间相近,而地排球起源较晚,因地排球优点众多,符合人类对新事物的尝试,因此地排球作为一项新兴运动它具有较强的吸引力。目前软式排球在中国开展的形式和范围较多,气排球其次,地排球最后,同时地排球目前的理论研究处于迅速启蒙阶段。(2)在器材与场地特点方面,通过比较发现,地排球球体整体的质量和性能在三者之中处于优势地位,它的材质、磨损度、弹性、颜色等处于前位,而且网高和场地面积也比较自由灵活。同时在场地适用方面,气排球在户外受到一定局限,软式排球在室内外可以开展,而地排在室内室外也非常适合开展。(3)在技术特点方面,研究发现"地排球"的垫球技术与其它两类排球基本相同,而在发球、传球、扣球和拦网技术方面与软式排球依然无明显差异。但这些技术与气排球有一定差异,这也是致使气排球更适宜身体心理较弱的老年群体,而地排球与软式排球更适宜身体心理素质更强的少年、青年、中年等群体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地排球最重要的技术不同或规则不同之处就是地排球可以合理触"地面"。(4)在竞赛规则特点方面。在裁判员规则和组成上,三者差异不显着。在参加者组成上,气排球最多,软式排球其次,地排球较少,地排球适应了目前参与排球运动人员相对较少的现状。在比赛方法上地排球结合了软排和气排的优点采用非决胜局21分,决胜局15分的规则。在比赛行为上,地排球与软排相同,而与气排不同,原因依然是气排球为了适应老年群体。在比赛时间方面,三者之间在其它方面无显着差异,但地排球增加了技术暂停,这与硬排球相似,以便更好的宣传和发展这项新兴的运动。(5)在健身、健心和其它特点方面,地排球由于球体的性能、质量要稍好于软式排球和气排球,同时地排球独特的触地技术和规则,使得地排球在健身性、安全性、集体性、交往性、生态性等特点方面不逊于软式排球和气排球。同时由于地排球与软式排球有一定的相似优点,因此它的普适性同软式排球相同,又由于其软度介于硬式排球和软式排球之间,且拥有软式排球的特点,也具有硬排球的技术暂停规则,因此,地排球不仅拥有大众性、竞技性而且拥有良好的经济性。"中国制造"的地排球和气排球,是它们拥有中国民族性的重要原因。(6)在排球本质特点方面,最终研究发现虽然这三种排球名字不同,各有其不同的特点,但深入本质发现他们的特点都是大同小异,他们的共同特点都是为了简单、方便和大众化,只是侧重点不相同。(7)在地排球开展价值方面,因为地排球拥有众多的优点,因此它的价值也很多,不仅可以促进各类人群的身心健康,使其生活工作的更好,也可以促进整个排球运动的发展,促进经济GDP和绿色GDP的同步提高。
晁浩毅[3](2014)在《中国公园排球的发展现状研究》文中指出公园排球是国际排联发展委员会在总结排球和沙滩排球各自优点的基础上,在国际着名专家学者的参与下,专门设计推出的一项新的排球运动形式。最早起源于美国,是国际排联1998年日本世界大会通过在世界范围内推广的一种娱乐排球。2013年5月31日公园排球正式引入我国。比赛采用4人制,不轮转,没有前后排限制,球网降低,球更大、更软,主要在室外进行,也可以在室内利用羽毛球场地开展。规则简单易行,门槛低,适合大众健身娱乐。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实地考察法、问卷调查法、录像统计法、数理统计法、比较分析法等,比较公园排球与硬式排球和沙滩排球在竞赛规章的不同之处;跟踪比赛,深入研究我国公园排球运动开展的现状;调查参与者的基本情况和参赛情况,通过录像分析公园排球和硬式排球在比赛效果和比赛技术等方面的不同,得出公园排球的开展优势和发展中的不足,在全民健身中的作用,为以后公园排球赛事的开展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1、公园排球与硬式排球、沙滩排球相比,竞赛规则存在差异,主要在比赛用球、场地设置、参赛人数,位置关系、裁判员人数、暂停次数等方面略有不同,公园排球的竞赛规则更简单易行。2、我国公园排球参与者男性多于女性,球龄大多在3到10年,学历大多是本科,参与者不经常参与公园排球运动,参与方式大多是邀上好友、同事或是球队组织友谊赛,每次大约在90分钟左右,参与原因大多是娱乐消遣、满足兴趣爱好,促进全民健身、增强人民体质等,对公园排球的发展前景持乐观态度。调查显示,参与者认为公园排球运动存在宣传力度不够,场地偏少等问题。3、公园排球每场球平均时间、每局球平均时间和每得一分球平均时间都小于硬式排球。公园排球平均每得一分双方触球次数、平均每得一分双方来回合球球次数大于硬式排球,平均每局发球、接发球失误次数小于硬式排球。公园排球发球破攻率为大于硬式排球,接发球到位率略大于硬式排球,二传传球到位率略大于硬式排球,扣死率小于硬式排球,拦网拦死率大于硬式排球。4、积极的政策引导,依托大众排球,深入群众开展创办体育院系大学生公园排球联赛,让公园排球成为全国青少年阳光体育大会正式比赛项目,组建业论文随机验证编号:BT52421426253余俱乐部联盟和球迷协会,与社会现实相结合。
马蓉[4](2014)在《山西省普通本科院校软式排球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随着高校教学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对素质教育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为强健大学生体魄,在“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引领之下,各个高校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之下开始阔步前行推进体育教育改革。如今各个高校都开始增设体育设施,扩建运动场地,新设运动项目、增加教学内容来适应大学生各种各样的需求。尤其是当高校的体育课开设选修课之后,一些新兴的项目获得了大学生的青睐。作为一种新兴的体育项目,软式排球因其独有的魅力赢得了广大大学生的喜爱。本文通过对山西省18所普通本科院校软式排球开展现状的研究,从而对山西省普通本科院校软式排球运动的器材配备、场地设施、课程设置、师资状况、领导重视程度、学生喜爱程度等内容有了一些了解。本文主要采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山西省普通本科院校软式排球运动的开展情况进行了调查与研究。我们得出以下结论:软式排球运动已经在山西省普通本科院校之中开始推广与普及,形式主要以课堂教学、课外活动,而且各个院校所的开设形式也是千差万别。由于大学体育课没有国家统一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是学校依据自己的情况自定的,很多学校没有把软式排球纳入教学内容,严重影响软式排球运动的推广。软式排球课的教材情况也不容乐观,缺乏统一的教材,教学内容由任课的教师自定。大学生对于软式排球有一定的了解,而且对于软式排球运动有极大的兴趣,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参与软式排球的频率并不是很高。通过调查,对于影响山西省普通本科院校软式排球开展因素做了一些分析。认为主要的影响因素包括国家相关政策因素、学校领导重视程度、师资力量与师资水平、场地器材因素、学生个人兴趣、经济因素与其他一些因素。针对山西省普通本科院校软式排球运动的发展情况做了一些分析,并针对影响其开展的因素大胆提出一些改进的方法,为推进山西省普通本科院校的软式排球运动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戚学家[5](2013)在《苏州市“体育下乡活动”中推广软排运动的可行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拥有将近九亿农民,农村体育是群众体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今,我国农村体育发展不容乐观,广大农民的身体素质不尽如人意,身体素质大部分指标低于城市人群,发展农村体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农民体育也就谈不上全民健身。国务院发布的《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提出了依靠农村学校、企事业单位的体育设施和体育人才资源,开展“体育下乡活动”。然而,相对城市而言,农民健身观念落后、体育经费不足、场地设施短缺。因此,选择适合的体育运动项目是成功开展农村体育活动的前提。软式排球作为排球家族中的新成员,因其质地软,飞行速度慢,技术简单易学,不受性别、年龄和技术水平的限制,有利于在农村简陋的场地中开展。江苏省经济发展速度居全国领先水平,体育事业也得到了很快发展。自50年代起排球运动在江苏省一直广受社会大众欢迎,有着良好的运作氛围,为我国的排球事业发展做出很大贡献,为国家输送了很多优秀的排球运动员,排球的群众基础较好。有利于软排运动在“体育下乡活动”中推广。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验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对在苏州市“体育下乡活动”中推广软排球运动进行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乡镇企业职工经常参与体育活动人数不多,但大多数职工认为有必要参与体育活动,致使职工不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是没有适合的体育运动项目。2、苏州市城市与乡镇学校软式排球运动同样具有良好氛围。3、软式排球技术动作难度低易于学习和掌握,苏州市“体育下乡活动”中推广软排运动乡镇农村学生宜于接受。4、软式排球运动负荷适宜,安全性强,具有广泛的适应性,苏州市“体育下乡活动”中推广软排运动乡镇企业职工乐于接受。5、软式排球运动所需经费少,场地器材简单、比赛形式多样易于开展,苏州市“体育下乡活动”中推广软排运动可行性高可操作性强。
付婷婷[6](2012)在《领会教学法在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女生排球教学中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学校体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切实加强体育工作。新的教育理念和观念对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学过程中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已引起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球类领会教学法可以实现体育教学改革中确立的基本理念:(1)充分的发挥学生主体性和教师主导作用。(2)体现体育学习全体性和因材施教。(3)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团结合作意识。(4)注重体育教学方法的整体效应。本文将领会教学法运用到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女生排球教学中进行实验研究,探讨该教学法在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女生排球教学中运用的可行性与时效性。为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排球教学采用优化的教学方法,提高大学女生排球教学质量提供理论与实践的参考。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调查、教学实验、数理统计、逻辑分析等方法,以山东师范大学2010级本科生两个女生排球选项班为实验对象,进行一学期36学时的教学实验,得出以下结论:(1)领会教学法运用于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女生排球课程教学中,将教学内容有计划、有针对性的融入到教学比赛中,并能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比传统教学法更有利于增强高校女生体质。(2)在掌握排球技术方面,领会教学法比传统教学法更有利于提高高校女生的排球技术水平。(3)领会教学法更有利于激发高校女生学习排球的动机、兴趣和改变学习排球的态度。(4)领会教学法更有利于提高高校女生的认知能力和终身体育意识。(5)领会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充分的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在教学比赛过程中注重队员之间的合作意识培养,更有利于增强高校女生的合作意识。(6)领会教学法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并能激发高校女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教学比赛,加强临场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7)领会教学法运用于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女生排球课程教学中,更有利于提高高校女生对排球技战术理论的理解,提高对排球比赛的欣赏能力。根据实验研究得出以上结论,对领会教学法在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排球课及其他球类项目教学中的推广运用提出了相关建议。但是,教学中的实验研究结果受实验时间、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实验结果只是初步的,相关问题尚待做更深一步的研究。
史俊[7](2011)在《关于软式排球在高校女生中推广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软式排球运动是一项新兴的体育项目,近年来,在我国得到了迅速发展。它球体柔软、重量轻、气压小、活动形式多样、易操作,适合不同阶层的人参与,尤其适合在女生中开展。文章在认真分析了高校女生现状的基础上,提出软式排球在高校女生中开展的重要性和推广的建议。
杨芳艳[8](2010)在《软式排球运动在中学发展前景的研究 ——以长沙市城区高级中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女排在世界上取得的“五连冠”曾是国人的骄傲,也使人们特别热爱排球运动,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排球水平有所滑坡。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日本的软式排球,于1994年底传入中国,给排球运动注入了生机,加之我国女排水平开始回升,再一次激起人们对排球运动的热爱。软式排球因其球体软、重量轻和速度慢等特点,健身娱乐性强,短时间内在国内受到很多人的欢迎,尤其是在校的学生。为了更好的发展素质教育,国家教委还把软式排球列入中学体育教学大纲。然而在软式排球引入学校后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不少的问题,使其发展减弱,为了找出原因,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社会调查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对湖南省长沙市城区高级中学开展软式排球的现状进行了深入调查,从软式排球运动的项目特性、比赛规则、发展现状、软式排球文化及它的社会条件五个方面来综合分析软式排球在中学的发展前景,研究发现:1.从软式排球运动的特性来看,目前大多数学校的软式排球易磨损,击球时易脏手,球体太软引发击球技术的差异大。2.从软式排球运动的比赛规则来看,没有统一的软排规则,中国颁布实施的两部规则都来自硬排规则,缺少软排的项目特色。3.从软式排球运动的发展现状来看,软式排球比赛极少,调查中大部分学生不知道软式排球的存在,这跟高级中学过分重视文化课程,忽视引进体育课相应专业的教师和不重视引进新的体育项目有很大关系。4.从软式排球的文化来看,当前中学生对于软式排球的认识,受原有硬式排球技术动作的高要求影响很大,导致参与软式排球运动的人数少。5.从软式排球的社会条件来看,政策的实施缺乏相应的监督措施,利润的减少导致企业经营策略的相对滞后,赞助比赛活动少,媒体的关注就更少了。综上所述,软式排球运动在中学的发展目前一直在走下坡路,甚至慢慢萎缩消亡,它在中学的发展前景不容乐观,令人担忧。
邓海文[9](2010)在《高校软式排球运动的发展趋势与对策研究》文中认为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对高校软式排球运动的发展趋势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高校开展软排运动是可行的,特别适合高校女生和体质较差的男生.
刘锋,陆宇凡[10](2008)在《高校女生排球课引入软式排球教学浅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章对软式排球的发展进行历史回顾,并对在高校女生排球课引入软式排球教学进行了理性的分析。
二、高校女生软式排球比赛试行4人制式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校女生软式排球比赛试行4人制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教师专业标准的河南省全科教师体育与健康课程培养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选题背景 |
1.1.1 乡村教育问题性明显 |
1.1.2 教育方针战略性明确 |
1.1.3 全科教师培养现实性意义和紧迫性突出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相关概念界定 |
1.3.2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1.3.3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问卷调查法 |
2.2.3 数理统计法 |
第3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河南省高等师范院校教师对全科师范生的体育重视情况 |
3.2 河南省全科师范生对本专业的整体认知情况 |
3.3 河南省高等师范院校培养的全科师范生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理论知识掌握情况分析 |
3.3.2 河南省全科师范生对奥林匹克知识的掌握程度分析 |
3.3.3 河南省全科师范生对个人卫生保健知识的了解程度分析 |
3.4 河南省高等师范院校培养的全科师范生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专业技能掌握情况分析 |
3.4.1 河南省全科师范生对田径项目的掌握情况分析 |
3.4.2 河南省全科师范生对球类项目的掌握情况分析 |
3.4.3 河南省全科师范生对武术项目基本功的掌握情况分析 |
3.4.4 河南省全科师范生对体操类项目的掌握情况分析 |
3.4.5 河南省全科师范生对民族传统类项目掌握情况分析 |
3.5 河南省高等师范院校培养的全科师范生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课堂实施与调控能力情况分析 |
3.5.1 河南省全科师范生组织体育课堂准备活动的能力分析 |
3.5.2 河南省全科师范生体育技术示范动作的能力分析 |
3.5.3 河南省全科师范生体育课堂教学指导与纠错的能力分析 |
3.5.4 河南省全科师范生对常用保护与帮助方法的掌握程度分析 |
3.5.5 河南省全科师范生对调节小学生情绪方法的掌握程度分析 |
3.5.6 河南省全科师范生对常用体育教学方法的掌握程度分析 |
3.5.7 河南省全科师范生创编小学体育游戏的能力分析 |
3.5.8 河南省全科师范生在教育实习中对体育课的感知程度 |
3.6 河南省高等师范院校全科师范生组织阳光体育活动的能力分析 |
3.6.1 河南省全科师范生组织课外体育活动的能力分析 |
3.6.2 河南省全科师范生组织课外体育比赛的能力分析 |
3.6.3 河南省全科师范生对球类竞赛规则和裁判法的了解程度分析 |
3.7 基于教师专业标准的河南省高等师范院校全科师范生应该具备的体育素养分析 |
第4章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4.2.1 加强小学全科师范生的自身专业素养 |
4.2.2 加强高等师范院校培养全科师范生的体育师资力量建设 |
4.2.3 完善高等师范院校全科师范生的体育课程内容设置 |
4.2.4 强化全科师范生的基础理论与实践的能力 |
4.2.5 强化全科师范生组织与调控课堂的能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
附录A 《河南省全科教师体育与健康课程培养现状研究》(教师问卷) |
附录B 《河南省全科教师体育与健康课程培养现状研究》(学生问卷) |
(2)“地排球”与软式排球、气排球运动特点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选题目的和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2.2.1 国内研究动态 |
2.2.2 国外研究动态 |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比较研究法 |
3.2.3 专家访谈法 |
3.2.4 问卷调查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3.2.6 逻辑分析法 |
3.2.7 实地考察法 |
3.2.8 技术路线图 |
4 结果与分析 |
4.1 "地排球"与软式排球、气排球运动起源与发展特点的比较 |
4.1.1 "地排球"与软式排球、气排球运动起源特点的比较分析 |
4.1.2 "地排球"与软式排球、气排球运动发展特点的比较分析 |
4.2 "地排球"与软式排球、气排球运动器材与场地特点的比较 |
4.2.1 "地排球"与软式排球、气排球运动球体特点的比较分析 |
4.2.2 "地排球"与软式排球、气排球运动场地及附属器材特点的比较分析 |
4.3 "地排球"与软式排球、气排球运动技术特点的比较 |
4.3.1 发球技术特点的比较 |
4.3.2 垫球技术特点的比较 |
4.3.3 传球技术特点的比较 |
4.3.4 扣球技术特点的比较 |
4.3.5 拦网技术特点的比较 |
4.3.6 地排球运动独特的技术特点 |
4.4 "地排球"与软式排球、气排球运动竞赛规则特点的比较 |
4.4.1 裁判员组成及其裁判的规则特点比较分析 |
4.4.2 比赛参加者的规则特点比较分析 |
4.4.3 比赛方法的规则特点比较分析 |
4.4.4 比赛行为的规则特点比较分析 |
4.4.5 比赛间断与延误比赛的规则特点比较分析 |
4.4.6 其它竞赛规则特点的比较分析 |
4.5 教练员与运动员视角下的"地排球"运动特点 |
4.5.1 健身性特点 |
4.5.2 安全性特点 |
4.5.3 趣味性特点 |
4.5.4 集体性特点 |
4.5.5 大众性特点 |
4.5.6 经济性特点 |
4.5.7 生态性特点 |
4.5.8 民族性特点 |
4.6 "地排球"运动开展的价值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3)中国公园排球的发展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选题依据 |
1.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公园排球的概述 |
2.2 大众排球在全民健身中的研究 |
2.3 大众排球在高校体育中的价值研究 |
2.4 大众排球开展现状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5 实地考察法 |
3.2.6 录像统计法 |
3.2.7 数理统计法 |
3.2.8 比较分析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中国公园排球运动竞赛规则 |
4.1.1 公园排球比赛用球的介绍 |
4.1.2 公园排球比赛场地 |
4.1.3 公园排球与沙滩排球、硬式排球的竞赛规则对比 |
4.1.4 公园排球比赛方法 |
4.1.5 公园排球比赛发球规则 |
4.1.6 公园排球比赛裁判员介绍 |
4.1.7 公园排球安全性调查 |
4.1.8 公园排球运动价值特点 |
4.1.9 公园排球与其他类型排球的运动强度对比分析 |
4.2 中国公园排球赛事调查分析 |
4.2.1 2013年中国公园排球诞生和启动仪式 |
4.2.2 2013年“红牛杯”中国公园排球公开赛(北京站) |
4.2.3 2013“体彩杯”中国公园排球公开赛(南宁站) |
4.2.4 2013年北京体育大学全民健身月公园排球锦标赛 |
4.2.5 2014年北京体育大学排球协会公园排球比赛 |
4.3 中国公园排球运动参与者调查分析 |
4.3.1 公园排球运动参与者的基本情况 |
4.3.2 公园排球运动参与者参与中国公园排球赛事的调查分析 |
4.3.3 公园排球参与者对公园排球运动的认知情况 |
4.4 中国公园排球与硬式排球比赛比较分析 |
4.4.1 公园排球与硬式排球比赛时间对比 |
4.4.2 公园排球与硬式排球比赛效果对比 |
4.4.3 公园排球与硬式排球技术应用分析 |
4.5 中国公园排球未来的发展思路 |
4.5.1 积极的政策引导,依托大众排球,深入群众开展 |
4.5.2 创办体育院系大学生公园排球联赛 |
4.5.3 让公园排球成为全国青少年阳光体育大会正式比赛项目 |
4.5.4 组建业余俱乐部联盟和球迷协会,与社会现实相结合 |
4.5.5 将软式排球与公园排球规则统一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4)山西省普通本科院校软式排球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 |
2 文献综述 |
2.1 软式排球运动简介 |
2.1.1 软式排球与软式排球运动的定义 |
2.1.2 软式排球运动的特点 |
2.2 国内、外软式排球的发展概况 |
2.2.1 国外软式排球的发展概况 |
2.2.2 国内软式排球的发展概况 |
2.3 有关国内软式排球运动的研究 |
2.4 有关国内高校软式排球的研究 |
2.5 高校开展软式排球的意义 |
2.5.1 有利于促进学校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 |
2.5.2 有利于提高普通大学生学习排球的兴趣,促进其参与性 |
2.5.3 有利于推动全民健身运动的广泛发展 |
2.5.4 有利于促进硬式排球运动的普及与发展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专家访谈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2.5 逻辑分析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山西省普通本科院校软式排球开展现状调查 |
4.1.1 山西省普通本科院校软式排球教学基本情况调查 |
4.1.2 山西省普通本科院校软式排球在课外体育活动开展情况调查 |
4.1.3 山西省普通本科学生对软式排球运动的认识情况调查 |
4.1.4 山西省普通本科院校软式排球场地、器材的基本情况调查 |
4.1.5 山西省普通本科院校软式排球教师师资队伍情况调查 |
4.1.6 山西省普通本科院校领导对软式排球运动的重视情况调查 |
4.2 影响山西省普通本科院校软式排球开展的因素分析 |
4.2.1 国家相关政策因素 |
4.2.2 学校领导重视程度 |
4.2.3 学生个人兴趣 |
4.2.4 场地器材因素 |
4.2.5 师资力量与师资水平 |
4.2.6 经济因素 |
4.2.7 其他影响因素 |
4.3 完善山西省普通本科院校软式排球运动发展的对策 |
4.3.1 呼吁相关部门制定相关政策 |
4.3.2 提升领导的重视程度 |
4.3.3 转变教学模式 |
4.3.4 加强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 |
4.3.5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
4.3.6 增加财政投入力度 |
4.3.7 加强软式排球宣传力度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5)苏州市“体育下乡活动”中推广软排运动的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关于“体育下乡活动”的来源及农村体育政策 |
1.3.2 软排运动的起源与发展 |
1.3.3 关于软排运动的研究 |
1.3.4 关于农村体育开展的研究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专家访谈法 |
2.2.3 实验法 |
2.2.4 问卷调查法 |
2.2.5 数理统计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苏州市“体育下乡活动”推广软排运动条件分析 |
3.1.1 苏州市“体育下乡活动”推广软排运动理论基础 |
3.1.2 苏州市“体育下乡活动”推广软排运动现实基础 |
3.2 苏州市“体育下乡活动”推广软排运动可行性分析 |
3.2.1 苏州市吴江区同里镇屯村私营企业职工喜爱软排运动 |
3.2.2 苏州市新区第三中学农村学生适合软排运动 |
3.3 苏州市“体育下乡活动”中推广软排运动的影响因素分析 |
3.3.1 多雨季节活动受一定影响 |
3.3.2 缺乏更大场地且比赛偏少 |
3.3.3 农村传统习俗文化生活单一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5 参考文献 |
6 附件 |
7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6)领会教学法在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女生排球教学中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1.1 选题的依据 |
1.2 选题的意义 |
2.文献综述 |
2.1 领会教学法的理论分析 |
2.1.1 关于“领会”和“领会教学法” |
2.1.2 “领会教学法”的主要思路及模式 |
2.1.3 领会教学法的教学特点 |
2.2 领会教学法国外研究现状 |
2.3 领会教学法国内研究现状 |
2.4 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女生排球课教学的研究现状 |
3、领会教学法在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女生排球课中的实验研究 |
3.1 研究假设: |
3.2 研究对象和方法 |
3.2.1 研究对象 |
3.2.2 研究方法 |
3.2.2.1 文献资料 |
3.2.2.2 调查法 |
3.2.2.2.1 专家访谈 |
3.2.2.2.2 问卷调查 |
3.2.2.3 教学实验 |
3.2.2.3.1 实验对象及时间、地点 |
3.2.2.3.2 实验内容 |
3.2.2.4 数理统计 |
3.2.2.5 逻辑分析 |
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1 实验前测结果与分析 |
4.1.1 实验前实验班和对照班体质指标测试结果的差异性检验 |
4.1.2 实验前实验班和对照班基本排球技、战术的差异性检验 |
4.1.3 实验前实验班和对照班排球学习动力系统调查的差异性检验 |
4.1.4 实验前实验班和对照班终身体育意识调查问卷的差异性检验 |
4.1 5 教学实验前,实验班和对照班合作意识调查问卷的差异性检验 |
4.2 实验后测结果与分析 |
4.2.1 教学实验后,实验班和对照班体质指标测试结果与分析 |
4.2.1.1 教学实验后,实验班和对照班体质指标测试结果与分析 |
4.2.1.2 实验班、对照班在教学实验前后自身体质指标测试结果与分析 |
4.2.2 教学实验后,实验班和对照班排球技术测试结果与分析 |
4.2.2.1 教学实验后,实验班和对照班自垫球技术测试结果与分析 |
4.2.2.2 教学实验后,实验班和对照班下手发球测试结果与分析 |
4.2.3 教学实验后,实验班和对照班体育学习动力调节系统测试结果与分析 |
4.2.4 教学实验后,实验班和对照班终身体育意识测试结果与分析 |
4.2.5 教学实验后,实验班和对照班合作意识情况对比与分析 |
4.2.6 教学实验后,实验班和对照班比赛成绩测试结果与分析 |
4.2 7 教学实验后,实验班和对照班观赏能力及战术理论测试结果与分析 |
5、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件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7)关于软式排球在高校女生中推广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研究方法 |
2.1 文献资料法 |
2.2 观察法 |
3 软式排球特点及高校女生现状 |
3.1 软式排球的特点 |
3.2 软式排球与传统排球对比 |
3.3 高校女生现状 |
4 在高校女生中推广软式排球的重要性 |
4.1 推动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 |
4.2 促进学校素质教育 |
4.3 扩大高校中参与排球运动人口数量 |
4.4 提高身体素质并培养长期体育锻炼的习惯 |
5 在高校女生中推广软式排球的措施 |
5.1 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
5.2 采用简易规则 |
5.3 组织形式多样的软式排球竞赛 |
6 建议 |
(8)软式排球运动在中学发展前景的研究 ——以长沙市城区高级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软式排球运动的发展情况 |
1.2.2 我国软式排球运动发展的几个阶段 |
1.2.3 我国软式排球运动的研究进展 |
1.3 研究的目的、意义 |
2.研究计划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的基本结构 |
2.3 研究的具体方法 |
2.3.1 文献资料法 |
2.3.2 专家咨询法 |
2.3.3 访问法 |
2.3.4 问卷法 |
2.3.5 逻辑推理法 |
2.3.6 数理统计法 |
3.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软式排球的自身特性及其对软排技术影响的分析 |
3.1.1 软式排球的自身特性 |
3.1.2 软式排球与硬排球的比较分析 |
3.1.3 软式排球运动技术特点剖析 |
3.1.4 小结 |
3.2 软式排球的比赛规则分析 |
3.2.1 日本软式排球比赛规则 |
3.2.2 当前我国软式排球主要比赛规则 |
3.2.3 软式排球规则分析 |
3.2.4 小结 |
3.3 学校开展软式排球运动的现状 |
3.3.1 长沙市城区高级中学软式排球场地器材的情况 |
3.3.2 长沙市城区高级中学开设软式排球课的现状 |
3.3.3 长沙市城区高级中学教师的基本现状 |
3.3.4 学生参加软式排球运动的现状 |
3.3.5 学校领导对软式排球运动的重视程度 |
3.3.6 小结 |
3.4 软式排球文化 |
3.4.1 软式排球的运动特色 |
3.4.2 软式排球运动的强身文化 |
3.4.3 软式排球运动的健心文化 |
3.4.4 软式排球运动的社会文化 |
3.4.5 小结 |
3.5 社会因素 |
3.5.1 社会的需求和软式排球的优势 |
3.5.2 政策因素 |
3.5.3 企业参与软式排球的经营 |
3.5.4 媒体因素 |
3.5.5 小结 |
3.6 软式排球运动在中学的发展前景分析 |
3.6.1 政策保障机制不力 |
3.6.2 各级领导的重视度不高 |
3.6.3 对软式排球的观念和认识不到位 |
3.6.4 软式排球自身的弊端 |
3.6.5 软式排球规则不明确 |
3.6.6 软式排球比赛太少 |
3.6.7 软式排球专业教师少 |
4.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9)高校软式排球运动的发展趋势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方法 |
1.1 文献资料法 |
1.2 问卷调查法 |
1.3 专家访谈法 |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
2.1 国内外软式排球的发展趋势 |
2.1.1 软式排球运动在我国的发展 |
2.1.2 国外软式排球的发展 |
(1) 软排在日本的产生发展 |
(2) 软排在欧美国家及亚洲的开展 |
2.2 高校开展软式排球的现状 |
2.2.1 学校开展软式排球的优势 |
(1) 适合我国学校体育设施现状 |
(2) 促进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
(3) 适合高校女生心理、生理特点 |
2.2.2 高校开展软式排球的现状 |
2.3 在高校中开展软式排球具有广阔前景 |
2.4 高校推广软式排球的对策 |
2.4.1 加强师资培养 |
2.4.2 积极建造体育场馆 |
2.4.3 与媒体联姻 |
2.4.4 加强女大学生软式排球的教学力度 |
3 结论与建议 |
3.1 结论 |
3.2 建议 |
(10)高校女生排球课引入软式排球教学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软式排球的起源与发展 |
二、软式排球与六人制排球的活动差异 |
三、软式排球的基本技术 |
(一)发球方面 |
(二)高手传球方面 |
(三)低手传球方面 |
(四)扣球方面 |
(五)拦网方面 |
四、软式排球简单在教学中的优势 |
(一)只允许低手发球 |
(二)固定位置 |
(三)依能力比赛 |
五、结论 |
四、高校女生软式排球比赛试行4人制式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教师专业标准的河南省全科教师体育与健康课程培养现状研究[D]. 张孟轲. 信阳师范学院, 2021(09)
- [2]“地排球”与软式排球、气排球运动特点的比较研究[D]. 韩飞龙. 山西大学, 2016(06)
- [3]中国公园排球的发展现状研究[D]. 晁浩毅. 北京体育大学, 2014(04)
- [4]山西省普通本科院校软式排球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 马蓉. 山西师范大学, 2014(08)
- [5]苏州市“体育下乡活动”中推广软排运动的可行性研究[D]. 戚学家. 苏州大学, 2013(02)
- [6]领会教学法在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女生排球教学中的实验研究[D]. 付婷婷. 山东师范大学, 2012(08)
- [7]关于软式排球在高校女生中推广的研究[J]. 史俊. 搏击(体育论坛), 2011(11)
- [8]软式排球运动在中学发展前景的研究 ——以长沙市城区高级中学为例[D]. 杨芳艳. 湖南师范大学, 2010(11)
- [9]高校软式排球运动的发展趋势与对策研究[J]. 邓海文.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1)
- [10]高校女生排球课引入软式排球教学浅析[J]. 刘锋,陆宇凡. 考试周刊, 200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