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读”诗

如何“读”诗

如何“读”诗

江苏江都市仙城中学吴健

赵缺的《无咎诗三百序》中说“诗者,感其况而述其心,发乎情而施乎艺也。”诗歌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是一种阐述心灵的文学体裁,而诗人则需要掌握成熟的艺术技巧,并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的要求,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来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在中国古代,不合乐的称为诗,合乐的称为歌,后世将两者统称为诗歌。诗歌流传的时间很长,流传至今已有千年的历史,所以对于现在的我们读诗比较困难。高中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文化、文学知识,对于历史等一些方面的知识也有一些了解,读一些简易的诗应该没有什么问题了吧!但事实却恰恰相反,学生每次做到诗歌鉴赏类别的诗时,都说读不懂诗,而近两年的高考中诗歌鉴赏的分值又提高为10分,因而在平时的诗歌教学中诗歌的教学显得尤其重要,而在诗歌教学中占据半壁江山的便是“读诗”,只有读懂了诗,才能对诗歌鉴赏题,那么,对于我们高中的学生该如何来读诗呢?

首先我们得了解什么是诗。“诗歌是通过有节奏、有韵律的语言,以强烈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高度地集中反映现实生活、抒发思想情感的一种文学体裁”要想读懂、读透一首好诗,可以从以下入手方面:

一、认真读,用嘴去感受诗歌中的形象

诗歌既然是通过有节奏、有韵律的语言来表达情感的,那么诗歌本身就是有节奏、有韵律的,一定适合朗读,所以要想鉴赏诗,首先的“读”就是要精心地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当遇到我们不大读得懂的诗,唯一的一个办法便是读,多读,这样才能很快的走进诗歌中。在读中寻找、感受诗的鲜明的形象,并领会作者蕴含的感情。

如晏殊的《破阵子》中“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可能我们的学生对于这样的自然景物的描写不大关注,所以对于景物的特点似乎只会意会,,不可言传,但多读几遍我们的脑海中自然而然会有一幅画面:轻盈飞翔的春燕,缓缓飘落的梨花,星星点点的青苔,绿叶深处的莺啼,飘飘忽忽的柳絮,而对于景物的特点细、小、轻、缓在多读的过程中可以体会出来,那么语言就可以表现景物的特点了。又如苏轼的《江城子》,“小轩窗,正梳妆”,关于这一句很容易想到苏轼因为太思念自己的妻子,所以想到她在窗前梳头的景象,但关于这一“正”字,完全是可以好好咂摸咂摸的,多读几遍,你会觉得很有味道,让我们感觉到,爱妻似乎还活着,正像生前一样在小轩中临窗梳妆,词人则在一旁怀着愉悦的心情观看,欣赏。这一“正”字所表达的情感自然就流露出来了。

二、联想,通过脑中的思绪的“读”来体会诗歌

有人说:“在诗的国度只要飞”,这里所说的“飞”的意思便是想象、联想,当然一定是结合诗人创作的时代背景、地理环境、社会习俗、诗人的生活遭遇、思想倾向和创作道路等等相关的内容合理的想象,不是天马行空的胡乱想象。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岳飞《满江红》)诗人凭栏远眺,面对国土沦丧的景象,悲愤之情难以抑制而怒发冲冠,这样的情感我们可以体会。如果我们再深入一步进行探究,岳飞,南宋初年抗金名将,军事家,因坚持抗金,反对议和,为奸相“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谋害,当我们的脑海中能“读”出这些背景时,自然我们会体会此时词人的“怒发冲冠”所表现出的抗金的伟大抱负和壮志难酬的深沉感慨。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波心荡,冷月无声”(姜夔《扬州慢》),我们的学生对于这样的事情没有人生的经历,所以很难理解。如果我们要求学生根据你读过的作品、看过的电视剧中的场景来想象这样的画面,那么几幅典型画面就会在脑海中“读”出来。荠麦青青---野生的麦子生长得茂盛,久无人居,一派荒芜景象,表现人烟稀少,四顾萧条。废池乔木---毁坏的城池,古老的大树,战争的洗礼,从这些本无生命力的事物在痛恨金人发动的侵略战争表现战争的破坏性。清角吹寒---声调凄凉的号角,在寒气中倍觉凄凉,表现了环境的凄凉特点。波心荡,冷月无声---月光凄冷,月本无声,词人为何单单强调这一点,我们可以想象出以前二十四桥明月夜,游人极盛,笑语盈耳,还有美女吹箫唱歌,月儿见此情景也陶醉于其中,也跟着人们一起欢笑,而今,没有了欢声笑语,只有月儿沉浸在冷冰冰的湖水之中,随波荡漾。通过这些合理的想象,扬州城遭劫的惨象,满目凄凉,不堪回首,因而对国事前途的渺茫的情感就表现出来了。

三、精读,用心去感受诗歌

诗歌中值得感受的内容很多,可以是内容,可以是语言,可以是技巧等等。诗歌鉴赏中,要注意“诗中三意”:意念、意象、意境。意念是诗人心中的念头、志向、情感、情调等,;意象是诗人表意时所借用的形象。象是形式,意是内容。造一个象,立一个意,这便是“意象”;意境是造象立意所达到的艺术境界。意境是作品写某种事物所达到的艺术境界,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作品的生活图景的和谐统一。诗歌作品中“意念”“意象”“意境”若能把握住的话,就可以鉴赏好诗了。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健康赏心亭》中的“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中“落日”“断鸿”都有其独特而固定的意象,“落日”本是自然景色,词人用此比喻南宋国运的哀颓,也表达了词人内心的“日暮西山”之感。“断鸿”本是指失群的大雁,经常用来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而在这里有很好的印证。因而对于高中课本中出现的一些意象一定要做一个简单的归纳总结。

还可以读语言风格,语言风格是指诗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语言艺术个性,是诗人的个人气质、诗歌美学观念在作品中的凝结,是具有恒定性的区别于其他诗人的艺术特色。通过风格的体现也可以读出诗歌中的一些内容。

如豪迈雄奇这种风格的诗,多营造恢弘阔远的意境,表现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因而诗人的情感一般比较豪放,开拓疆土的雄心壮志,建功立业的抱负表现较明显。如悲壮慷慨这种风格的作品,含思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于时,或时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平。又如朴素自然这种风格的作品,其语言力求平淡,不追求词藻的华丽,显现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于平淡中蕴含着深意,一般表现诗人的闲适悠然。

当然,诗歌鉴赏的方法很多,在不断地教学中,我们应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特点、高考的特点归纳出更多的方法来,诗歌鉴赏之路曼曼兮,我将上下而求索。

标签:;  ;  ;  

如何“读”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