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总黄酮论文-刘宗争,邓旭明,王建锋

甘草总黄酮论文-刘宗争,邓旭明,王建锋

导读:本文包含了甘草总黄酮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肉鸡,产气荚膜梭菌,坏死性肠炎,甘草总黄酮

甘草总黄酮论文文献综述

刘宗争,邓旭明,王建锋[1](2019)在《甘草总黄酮对鸡产气荚膜梭菌坏死性肠炎的治疗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选择具有显着抗炎效果的甘草总黄酮为受试化合物,考察其抗产气荚膜梭菌所致鸡坏死性肠炎的效果,为甘草总黄酮在坏死性肠炎的治疗应用提供依据。选择AA~+肉鸡,经口给予产气荚膜梭菌ATCC13124菌悬液建立肉仔鸡坏死性肠炎模型,之后使用甘草总黄酮对造模成功的肉鸡进行治疗,通过剖检考察肉鸡肠道的病变情况、病变评分、日增重及器官指数等指标以评估甘草总黄酮对坏死性肠炎的治疗效果。结果显示,通过经口攻菌成功建立了肉仔鸡坏死性肠炎模型;剖检发现,经甘草总黄酮治疗的模型鸡其肠道病变程度明显缓解,病变损伤评分显着低于感染组,炎性因子含量显着降低;治疗组肉鸡日增质量及器官指数与健康肉鸡差异不显着。结果表明,甘草总黄酮能够缓解产气荚膜梭菌所致坏死性肠炎对肉鸡肠道的损伤,具有作为抗生素替代品治疗坏死性肠炎的潜力。(本文来源于《中国兽医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林晓春,翁立冬,张志勤,李旭桂,郑锦坤[2](2019)在《甘草总黄酮双层缓释口腔贴膜的制备》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制备甘草总黄酮双层缓释口腔贴膜,并对其生物性能进行评价。方法以甘草总黄酮为主药,乙基纤维素(EC)作为空白隔离层,交联羧甲基纤维素钠(CCMC-Na)、海藻酸钠(ALG)、聚乙烯醇(PVA)为载药层膜材料,甘油作为保湿剂,吐温-80作为助溶剂,并采用L_9(3~4)正交试验设计优化载药膜材料配比,以外观性状、体外黏附力、成膜性和溶解性作为贴膜生物性能评价指标,确定载药膜材的最优配比。结果 EC为空白隔离层,载药层中CCMA-Na∶ALG∶PVA=2∶2∶1比例时,制成的载药膜生物性能最佳。结论甘草总黄酮-EC-CCMA-Na-ALG-PVA双层缓释口腔贴膜可作为新型口腔贴膜制剂。(本文来源于《今日药学》期刊2019年04期)

覃一枫,魏崴,杭晓敏,唐于平,康安[3](2018)在《基于GC-MS技术的甘草总黄酮对伊立替康致肠炎小鼠的血浆代谢组学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甘草总黄酮对伊立替康致肠炎小鼠的药效学影响,采用代谢组学方法分析伊立替康致肠炎模型小鼠血浆内源性代谢物的变化,观察甘草总黄酮对差异性代谢物的调节作用,对甘草总黄酮减轻伊立替康胃肠道毒性的作用机制进行初步探索。方法将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阳性药(环丙沙星)组和甘草总黄酮组,ip伊立替康制备肠炎模型,通过体质量、结肠长度、病理观察评价甘草总黄酮减轻伊立替康胃肠道毒性的作用,同时采用GC-MS技术进行非靶向代谢组学研究,寻找伊立替康致肠炎小鼠血浆内变化的相关差异性代谢物,并使用MetaboAnalyst软件构建代谢通路,从代谢组学的角度评价甘草总黄酮对伊立替康的减毒效应。结果甘草总黄酮可显着改善伊立替康给药后导致的小鼠体质量减轻、结肠变短及肠道损伤等现象,且有效地逆转了伊立替康导致的小鼠血浆代谢紊乱,主要包括脂肪酸代谢、氨基酸代谢及糖类代谢,显着回调了月桂酸、棕榈酸、亚油酸、油酸、α-亚麻酸、棕榈酸单甘油酯和油酸单甘油酯等7种中长链脂肪酸。结论甘草总黄酮主要通过调节亚油酸及α-亚麻酸代谢起到减轻伊立替康胃肠道毒性作用。(本文来源于《中草药》期刊2018年24期)

刘朝旭,王玮,马东来[4](2018)在《甘草总黄酮的不同提取方法比较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传统的硝酸铝显色法,利用UV-Vis法测定甘草中总黄酮含量,比较了回流法、超声法、微波法在制备甘草总黄酮的区别,并探讨了甘草中总黄酮的体外抗氧化活性。获得的总黄酮含量计算的回归方程为:Y=3.88X-0.002,平均回收率101.25%。微波提取法的提取率为3.01%,优于其他两种提取方法。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显示,微波法提取的甘草总黄酮具有较好的清除1,1-二苯基-2-叁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能力和还原能力。(本文来源于《精细与专用化学品》期刊2018年12期)

李跃文,万强[5](2018)在《甘草总黄酮对阿司匹林损伤人胃黏膜上皮细胞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甘草总黄酮对阿司匹林损伤人胃黏膜上皮细胞(GES-1)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2017年3—11月,选取GES-1细胞株,分为6组,对照组:加DMEM培养基;阿司匹林组:阿司匹林18.5 mmol/L与GES-1共同培养24 h;甘草总黄酮低组、甘草总黄酮中组、甘草总黄酮高组:GES-1分别以甘草总黄酮(3、6、12mg/L)预处理2 h后再加阿司匹林18.5 mmol/L共同培养24 h;PD98059组:GES-1以甘草总黄酮12 mg/L预处理2 h后,加PD98059 10μmol/L处理1 h,再加阿司匹林18.5 mmol/L共同培养24 h。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检测乳酸脱氢酶(LD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细胞磷酸化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p-ERK1/2)、B淋巴细胞癌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阿司匹林组、甘草总黄酮低组、甘草总黄酮中组、甘草总黄酮高组、PD98059组细胞增殖抑制率、细胞凋亡率、LDH活性、MDA含量、p-ERK1/2、Bax表达升高,SOD活性、Bcl-2表达降低(P<0.05);与阿司匹林组比较,甘草总黄酮中组、甘草总黄酮高组、PD98059组细胞增殖抑制率、细胞凋亡率、LDH活性、MDA含量、p-ERK1/2、Bax表达降低,SOD活性、Bcl-2表达升高(P<0.05);与甘草总黄酮低组、甘草总黄酮中组、甘草总黄酮高组比较,PD98059组细胞增殖抑制率、细胞凋亡率、LDH活性、MDA含量、p-ERK1/2、Bax表达降低,SOD活性、Bcl-2表达升高(P<0.05)。结论甘草总黄酮可通过促增殖、抗凋亡、抗氧化应激等途径减轻阿司匹林诱导的GES-1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抑制ERK1/2信号通路有关。(本文来源于《中国全科医学》期刊2018年32期)

权洪峰,闫欣,彭晓东[6](2017)在《甘草总黄酮提取部位抗惊厥作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甘草总黄酮提取部位(GF)抗惊厥作用。方法 2017年6—8月课题组在宁夏医科大学药学院药理实验室根据预实验结果将实验分为对照组、GF各剂量组(400.0、150.0、50.0 mg/kg)及阳性对照组,小鼠灌胃给药7d后,于末次给药后1h实施实验。分别利用旷场实验(OFT)观察小鼠自主活动,研究GF可能的中枢作用;急性戊四氮(PTZ)、匹鲁卡品(PILO)及最大电休克致小鼠惊厥实验模型(MES),研究GF的抗惊厥作用。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在实验剂量范围内,GF不能影响小鼠自主活动;对小鼠PILO及MES引起的惊厥表现没有拮抗作用;与对照组比较,400.0 mg/kg剂量的GF能够显着延长PTZ诱导小鼠癫痫大发作的潜伏期(17±5)min、死亡时间(25±13)min和降低强制发作的百分率(46.7%)。150mg/kg剂量的GF能够延长PTZ诱导小鼠癫痫大发作的潜伏期(13±5)min、死亡时间(14±5)min及降低强制发作的百分率(66.7%)。结论 GF具有抗小鼠PTZ致惊厥作用。(本文来源于《世界复合医学》期刊2017年04期)

吴超群,李小芳,牟倩倩,严敏嘉,刘肖[7](2018)在《甘草总黄酮纳米混悬剂冻干粉的表征及稳定性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制备甘草总黄酮纳米混悬剂冻干粉并对其进行表征及稳定性考察。方法:采用冷冻干燥法制备甘草总黄酮纳米混悬剂冻干粉,测定其粉体学性质(休止角、堆密度),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UV),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FT-IR)和X射线衍射法(XRD)等对其进行理化性质表征,考察甘草总黄酮纳米混悬剂冻干粉的初步稳定性。结果:甘草总黄酮纳米混悬剂冻干粉再分散后的平均粒径(239.7±2.1)nm,多分散指数0.193±0.032;休止角41.45度,堆密度0.267 g·cm-3,UV和FT-IR分析显示甘草总黄酮的化学结构未发生改变,XRD分析显示药物始终是以无定型状态存在,且制备剂冻干过程中未发生晶型的转变;稳定性试验显示在高温60℃,相对湿度75%,光照强度(4 500±500)Lx条件下对甘草总黄酮纳米混悬剂冻干粉的外观性状、再分散性、休止角、堆密度、甘草总黄酮含量及1 h溶出度均无显着影响。结论:甘草总黄酮制成纳米混悬剂冻干粉可显着提高药物的溶出度,且药物的理化性质均未发生改变,冻干粉稳定性良好,可进一步制备甘草总黄酮固体制剂,为扩大该有效部位的应用范围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期刊2018年02期)

洪军辉,乡世健,曹思玮,阮世发,安佰超[8](2017)在《甘草总黄酮微海绵的制备及体外释放度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优选甘草总黄酮微海绵的制备工艺并考察其体外释放度。方法:利用类乳剂溶媒扩散法制备甘草总黄酮微海绵,以微海绵得率、包封率及分散系数为指标,通过星点设计-效应面法考察聚乙烯醇用量、药物与乙基纤维素的比例、搅拌速度对甘草总黄酮微海绵制备工艺的影响。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甘草总黄酮微海绵的包封率,检测波长335 nm;建立HPLC同时测定甘草总黄酮中甘草苷、异甘草苷、甘草素、异甘草素、甘草查尔酮A和光甘草定的含量,检测波长300 nm,流动相乙腈-甲醇-0.2%磷酸水溶液梯度洗脱;利用透析法比较甘草总黄酮及甘草总黄酮微海绵中6个成分的体外释放度。结果:甘草总黄酮微海绵的最佳制备工艺为聚乙烯醇用量2.69%,药物-乙基纤维素(6∶1),搅拌速度1 100 r·min~(-1),搅拌时间4 h。8 h内甘草总黄酮中甘草苷、异甘草苷、甘草素、异甘草素、甘草查尔酮A和光甘草定的累积释放度分别为87.47%,86.83%,76.98%,78.48%,86.58%和56.58%,24 h内甘草总黄酮微海绵中这6个成分的累积释放度分别为91.45%,89.74%,77.57%,82.64%,87.74%和67.74%。结论:利用类乳剂溶媒扩散法制备的甘草总黄酮微海绵粒径大小均匀、工艺稳定且操作简便。甘草总黄酮微海绵具有明显的缓释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期刊2017年14期)

朱应怀,刘晓霞,宋晓春,魏舒畅,金辉[9](2017)在《甘草总黄酮氨水提取及超滤纯化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一种适合于工业化生产的甘草总黄酮提取和纯化方法。方法以甘草总黄酮的提取率为指标,采用正交试验确定氨水提取的最佳条件;并以甘草总黄酮的转移率和除杂率为指标,采用正交试验优化最佳超滤工艺参数。结果最佳提取条件:0.75%氨水24倍,提取3次,每次60 min,总黄酮平均提取率达83.5%;超滤结果表明:选用10 nm的无机陶瓷膜,在操作压力0.12 MPa和料液温度25℃条件下甘草总黄酮平均转移率和平均除杂率分别达到95.6%和23.3%。结论该联用技术简便可行,生产成本低,适合工业化生产。(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应用药学》期刊2017年04期)

谢斌,李学坤,郭慧辉[10](2017)在《响应面法优化超声提取甘草渣中甘草总黄酮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甘草渣为实验材料,研究并优化利用超声辅助提取甘草渣中甘草总黄酮的提取工艺。以得率为指标,采用响应面法优选最佳提取工艺。结果表明:最优提取条件为药材粉末加37倍量体积分数为67%的乙醇溶液,超声提取1.2h,甘草总黄酮得率为0.933%。优选所得的工艺稳定可行,可作为甘草总黄酮的提取工艺。(本文来源于《化学工程师》期刊2017年03期)

甘草总黄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制备甘草总黄酮双层缓释口腔贴膜,并对其生物性能进行评价。方法以甘草总黄酮为主药,乙基纤维素(EC)作为空白隔离层,交联羧甲基纤维素钠(CCMC-Na)、海藻酸钠(ALG)、聚乙烯醇(PVA)为载药层膜材料,甘油作为保湿剂,吐温-80作为助溶剂,并采用L_9(3~4)正交试验设计优化载药膜材料配比,以外观性状、体外黏附力、成膜性和溶解性作为贴膜生物性能评价指标,确定载药膜材的最优配比。结果 EC为空白隔离层,载药层中CCMA-Na∶ALG∶PVA=2∶2∶1比例时,制成的载药膜生物性能最佳。结论甘草总黄酮-EC-CCMA-Na-ALG-PVA双层缓释口腔贴膜可作为新型口腔贴膜制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甘草总黄酮论文参考文献

[1].刘宗争,邓旭明,王建锋.甘草总黄酮对鸡产气荚膜梭菌坏死性肠炎的治疗作用[J].中国兽医学报.2019

[2].林晓春,翁立冬,张志勤,李旭桂,郑锦坤.甘草总黄酮双层缓释口腔贴膜的制备[J].今日药学.2019

[3].覃一枫,魏崴,杭晓敏,唐于平,康安.基于GC-MS技术的甘草总黄酮对伊立替康致肠炎小鼠的血浆代谢组学的影响研究[J].中草药.2018

[4].刘朝旭,王玮,马东来.甘草总黄酮的不同提取方法比较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J].精细与专用化学品.2018

[5].李跃文,万强.甘草总黄酮对阿司匹林损伤人胃黏膜上皮细胞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8

[6].权洪峰,闫欣,彭晓东.甘草总黄酮提取部位抗惊厥作用的研究[J].世界复合医学.2017

[7].吴超群,李小芳,牟倩倩,严敏嘉,刘肖.甘草总黄酮纳米混悬剂冻干粉的表征及稳定性考察[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8

[8].洪军辉,乡世健,曹思玮,阮世发,安佰超.甘草总黄酮微海绵的制备及体外释放度评价[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7

[9].朱应怀,刘晓霞,宋晓春,魏舒畅,金辉.甘草总黄酮氨水提取及超滤纯化工艺研究[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17

[10].谢斌,李学坤,郭慧辉.响应面法优化超声提取甘草渣中甘草总黄酮工艺研究[J].化学工程师.2017

标签:;  ;  ;  ;  

甘草总黄酮论文-刘宗争,邓旭明,王建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