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振实验论文-李佳,杨琳,陈力奋,张天宇

激振实验论文-李佳,杨琳,陈力奋,张天宇

导读:本文包含了激振实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听骨链,数据分析,数据处理,颞骨

激振实验论文文献综述

李佳,杨琳,陈力奋,张天宇[1](2015)在《基于SDLE方法的颞骨激振实验数据分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运用基于尺度的李雅谱诺夫指数(scale dependent Lyapunov exponent,SDL.E)的数据分析方法对激振颞骨后所测量的镫骨足板频响幅值系列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以获得对数据差异更灵敏的一种分析方法。SDL-E是一种可以对高度非平稳或多尺度的时域信号特征进行分析的方法,其在如脑电图等生物信号特征分析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生物力学学术会议暨第十叁届全国生物流变学学术会议会议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5-10-10)

曹志伟[2](2014)在《基于四通道激振实验的某SUV参数识别及仿真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汽车的悬挂系统是连接车架与车桥或车轮之间的传力装置的总称,它的功能是传递作用在车架与车轮之间的力和力矩,同时可以缓冲由不平路面传给车身或车架的冲击力,从而保证汽车的平顺行驶。外表看似简单的悬挂系统综合了多种作用,决定着汽车的稳定性、舒适性和安全性,是汽车十分关键的部件之一。汽车的簧上质量、簧下质量、转动惯量等物理参数及固有频率、阻尼比、振型等模态参数是设计悬架系统的必要参数,但多数汽车制造商并没有这些数据或者出于某些原因不愿向汽车零部件制造商透露,因此准确的识别物理参数及模态参数就显得尤为必要。本论文研究来源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按需主动互联悬架的车辆防侧翻控制研究(项目编号:51175157)”和吉林大学汽车仿真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抗侧倾液压互联悬架机理分析与实验(项目编号:20121108)”,以识别汽车的模态参数及转动惯量为出发点,通过四通道激振实验对某运动型多功能汽车(SUV)进行模态实验分析,识别其模态参数,计算出转动惯量,并对实验结果的准确性进行了校核。利用仿真对识别结果的准确性进行验证,证明四通道激振实验的方法可行,可以推广到其他车辆的参数识别中。本论文的主要成果如下:1.设计四通道激振实验,恰当布置加速度传感器,根据加速度传感器测得的信号,利用模态识别理论识别SUV的模态参数及转动惯量;2.根据测量及厂家提供SUV的部分数据,利用简单的数学模型,检验模态参数识别的准确性;3.根据SUV车体结构,构建系统动力学模型,并利用理论模态分析方法仿真计算固有频率等模态参数,仿真结果识别结果与四通道激振实验识别结果相差不大,满足工程应用要求。本论文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在已知汽车参数很少的情况下,利用四通道激振实验识别汽车系统的模态参数,计算其物理参数,这些参数为液压互联悬架参数设计提供依据,在主动液压互联悬架控制策略的制定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14-05-12)

王路遥[3](2014)在《汽封汽流激振实验台的设计与搭建》一文中研究指出密封装置尤其是迷宫密封在提高汽轮机组运行效率,降低泄漏量方面一直发挥着巨大作用。然而随着汽轮机设计技术的完善与进步,汽轮机运行参数如温度、压力等不断提高,密封的安装所带来的汽流激振问题越来越严重,影响到了机组的稳定安全运行。由于汽流激振的影响因素众多,且各种影响因素的作用相互耦合,一些因素对汽流激振的影响趋势不确定,因而,汽流激振的机理复杂,目前对其机理尚未完全掌握。实际工程问题中汽流激振处理方式很依赖经验,且所采用的处理方式效果有时并不理想。为研究不同条件下各因素对于汽流激振力的影响,本文设计了汽封汽流激振试验系统,并完成了汽封汽流激振实验台的设备选型、零件指导加工、装配及调试的整个过程,所设计的实验台的进气压力、压比、转速、激振频率等参数可以实现一定范围的自由调节。本文建立了汽封汽流激振试验系统。通过激振加速度,振动位移以及激振力的测量,可以计算获得反应系统稳定性的动特性系数,从而建立起不同因素对动特性系数的影响,为解决实际的工程激振问题提供可以参考的实验数据。所设计的试验系统可以开展不同齿形的迷宫密封的汽流激振特性研究,进而可以了解不同齿形的迷宫密封的稳定性效果,从而为汽流激振的处理方式提供参考。除了实验台设计以外,本文还数值研究了实验密封件的密封特性,获得了齿顶间隙分别为0.2mm,0.3mm,0.4mm和0.8mm的迷宫密封的动特性系数及泄漏量,对密封腔室内的流场进行了深入的观察和分析,以便后续和实验数据相互比对,为后续的汽流激振机理研究做准备。由于试验台建设的进度原因,本文的工作中没有开展大规模的实验研究。后续研究将通过开展的实验发现问题,积累经验,并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对实验台进行改造,更换关键零部件,让实验台的参数可调范围更大,得到更多的实验数据来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本文来源于《清华大学》期刊2014-04-01)

刘大为,宋燕飞,朱培毅,薛怀庆[4](1999)在《风力激振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所进行的风力激振实验,从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装置、理论计算、实验结果及其评价等几方面进行全面报告,对该项目及与该项目类似的实验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甘肃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1999年04期)

王步康[5](1998)在《煤巷掘进机激振实验模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煤巷掘进机实验模态分析方法,并通过对整机的激振测试,识别了模态的固有频率和阻尼比,根据试验结果分析了整机的振动特性。(本文来源于《煤矿机电》期刊1998年02期)

毛军,韩周弟[6](1997)在《机床激振实验》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简要介绍了宁夏工学院机械系近二年本科生的一个综合性毕业设计——机床激振实验,涉及到机床振动的固有频率、振型和阻尼等动力学特征的测试和数据处理.(本文来源于《宁夏工学院学报》期刊1997年04期)

赵福安[7](1994)在《叶轮间隙差引起激振实验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叶轮相对机匣存在几何偏心时,作用在叶片上的气动力将会产生使转子发生失稳的横向力。经实践探讨,对其实验设备进行了设计尝试并经多次调试改进,终于获得了设计这项实验器的可行方法,经实用证明成功的捕捉到不同条件时Alford力值。(本文来源于《航空动力学报》期刊1994年01期)

乔思茂,包善斐,于骏一[8](1992)在《单点激振实验中激振点位置的选择》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多点激振与单点激振的比较中,提出单点激振时激振点位置的选择依据和方法。(本文来源于《吉林工业大学学报》期刊1992年01期)

激振实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汽车的悬挂系统是连接车架与车桥或车轮之间的传力装置的总称,它的功能是传递作用在车架与车轮之间的力和力矩,同时可以缓冲由不平路面传给车身或车架的冲击力,从而保证汽车的平顺行驶。外表看似简单的悬挂系统综合了多种作用,决定着汽车的稳定性、舒适性和安全性,是汽车十分关键的部件之一。汽车的簧上质量、簧下质量、转动惯量等物理参数及固有频率、阻尼比、振型等模态参数是设计悬架系统的必要参数,但多数汽车制造商并没有这些数据或者出于某些原因不愿向汽车零部件制造商透露,因此准确的识别物理参数及模态参数就显得尤为必要。本论文研究来源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按需主动互联悬架的车辆防侧翻控制研究(项目编号:51175157)”和吉林大学汽车仿真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抗侧倾液压互联悬架机理分析与实验(项目编号:20121108)”,以识别汽车的模态参数及转动惯量为出发点,通过四通道激振实验对某运动型多功能汽车(SUV)进行模态实验分析,识别其模态参数,计算出转动惯量,并对实验结果的准确性进行了校核。利用仿真对识别结果的准确性进行验证,证明四通道激振实验的方法可行,可以推广到其他车辆的参数识别中。本论文的主要成果如下:1.设计四通道激振实验,恰当布置加速度传感器,根据加速度传感器测得的信号,利用模态识别理论识别SUV的模态参数及转动惯量;2.根据测量及厂家提供SUV的部分数据,利用简单的数学模型,检验模态参数识别的准确性;3.根据SUV车体结构,构建系统动力学模型,并利用理论模态分析方法仿真计算固有频率等模态参数,仿真结果识别结果与四通道激振实验识别结果相差不大,满足工程应用要求。本论文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在已知汽车参数很少的情况下,利用四通道激振实验识别汽车系统的模态参数,计算其物理参数,这些参数为液压互联悬架参数设计提供依据,在主动液压互联悬架控制策略的制定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激振实验论文参考文献

[1].李佳,杨琳,陈力奋,张天宇.基于SDLE方法的颞骨激振实验数据分析研究[C].第十一届全国生物力学学术会议暨第十叁届全国生物流变学学术会议会议论文摘要汇编.2015

[2].曹志伟.基于四通道激振实验的某SUV参数识别及仿真分析[D].湖南大学.2014

[3].王路遥.汽封汽流激振实验台的设计与搭建[D].清华大学.2014

[4].刘大为,宋燕飞,朱培毅,薛怀庆.风力激振实验研究[J].甘肃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

[5].王步康.煤巷掘进机激振实验模态分析[J].煤矿机电.1998

[6].毛军,韩周弟.机床激振实验[J].宁夏工学院学报.1997

[7].赵福安.叶轮间隙差引起激振实验器的研究[J].航空动力学报.1994

[8].乔思茂,包善斐,于骏一.单点激振实验中激振点位置的选择[J].吉林工业大学学报.1992

标签:;  ;  ;  ;  

激振实验论文-李佳,杨琳,陈力奋,张天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