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文论论文-刘晓毅

唐代文论论文-刘晓毅

导读:本文包含了唐代文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唐传奇,妓女与进士,人生态度

唐代文论论文文献综述

刘晓毅[1](2019)在《从唐传奇进士和妓女母题看唐代文士的人生态度》一文中研究指出唐传奇作者多为文人士子,唐传奇中的男主人公可视为唐代士人的化身。从唐传奇中表现文人与妓女情怨聚散的作品,可以推知唐代士人在情感婚姻、仕途等方面的人生态度。唐代士人受时代之风的影响,出于满足色欲、虚荣或填补情感空虚等原因,容易与妓女发生情事,这是他们感情追求中浪漫诗意的一面。同时,唐代士人执着于建功立业,功名至上,加上受当时门第观念等影响,青楼爱情并不牢固,士人会选择更有利于仕途的婚姻,这是唐代士人现实的选择。(本文来源于《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吴夏平[2](2019)在《史学转向与唐代“文之将史”现象》一文中研究指出从相关记载来看,文学与史学分途在刘宋时期已初步确立。但这种情况到唐代开始发生变化。自贞观叁年(629)史馆别置后,国史由官私共修转为官方统修。史学转向与经学统一共同形成合力,使经史之学与艺文的关系更趋复杂,形成"文之将史"现象。从新的史文关系来看,唐代"诗史"现象,虽发端于初唐诗歌古、近体的二元对立,但其本质是史官理想与实录精神在诗歌中的反映。对杂传和小说补国史问题的论辩,激发对二者不同性质的再认识,并引起相关书籍所属文献部类的重新划分。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杂传纪实而小说虚构的观念。地方官员选任及史馆材料申送制度,促使唐代图经勃兴。文人对图经的阅读和利用,使之与山水游记产生关联,并使其呈现写实性的史学特质。(本文来源于《文学评论》期刊2019年03期)

王新荷[3](2018)在《论唐代文士歌唱对诗歌创作过程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除传统的传播效应以外,文士歌唱对诗歌的影响体现在整个创作过程中。因诗和音乐重新走向融合,唐人视诗歌为配乐歌辞,称自己为"歌客",在这一认知的作用下,诗人在写作之初就以入乐为标准,以"歌"为诗题,或以"歌诗"命名诗集,并将作诗称为"作歌"。当诗歌进入修改阶段时,文人就语音与音乐的关系,根据平仄、声韵、节奏反复吟唱,对诗歌句法、结构等做出判断和调整,强化音乐属性。成诗以后,文人亦时时歌唱,并脱离了舞台表演性质,着力于情感表达,表现出诗歌作为抒情文学本质的特征。从"作歌"到"吟唱"再到"歌唱",文人用"歌"的方式实现了对诗歌创作各个环节的积极干预。(本文来源于《乐府学》期刊2018年01期)

何娟,郝红星[4](2017)在《唐代文、武官俑的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1991年夏秋,为配合310国道郑汴洛高等级公路(即后来的连霍高速)工程建设,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洛阳市文物工作队组成310国道孟津考古队,在孟津送庄乡西山头村东南1.5公里的路基下抢救发掘四座唐墓,其中M64为纪年唐墓,墓中出土各类文物90多件,以陶器为主,其中叁彩器物39件、绘彩器物27件,余为素烧器。叁彩器物中有文、武官俑,体形高大,施釉清新靓丽,是唐墓中难得的珍品和中原唐墓重要的标准器。(本文来源于《大众考古》期刊2017年11期)

孙海媛,贾成祥[5](2015)在《唐代“文士知医”的社会根源》一文中研究指出先秦至宋元时期的医家经历了"巫医""道医""儒医"3个阶段,但社会地位普遍低下。自唐朝中后期之来,医家的地位相对要高于以往,其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1安定统一,尚文重医的社会形势与风气;2叁教并存,和谐发展的政策与现象;3养生思想的普遍盛行;4文士的智力支持;5保全生命的实际需求。虽然唐朝中后期真正的儒医学派并未形成,但"文士知医"的现象为宋代儒医的盛行打下了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医学报》期刊2015年02期)

李江峰[6](2015)在《唐代文论“自然”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唐代文论"自然"范畴的内涵可以从美学追求、创作论和风格论的角度予以概括。美学追求方面,以浑然天成为特征的自然美是唐人最高的美学追求;创作论方面,唐人以"起于无作,兴于自然"为理想的创作状态,并认识到"自然"并不排斥技巧,不排斥构思创作中艰苦卓绝的锤炼;风格论方面,唐人以为,"自然"是一种以"不露造迹"为主要特征且容涵"绮丽"、"怪奇"、"平淡"的诗文风格。文论史上,唐人首次将"道"与"技"联系起来论述,认识到构思创作中的锤炼是作品"自然"风貌和自然浑成之美的产生基础,肯定了"人为",丰富了"自然"的内涵。这标志着唐人走出了六朝文论的思辨氛围,开始关注操作层面的具体问题,这是"自然"理论的一次"转向",这一"转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后世"自然"理论的讨论范围与体系建构。(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1期)

高人雄,陈丽丽[7](2014)在《从北周到唐代文道思想的变迁》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以儒家思想为指导,主张诗言志、文载道,追求社会功利性的文学创作从未中断过。自西魏、北周到唐代,由于种种现实原因,文学追求社会功利性的要求不断凸显,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核心,以复古为号召的古文思潮,并对以后的文学思想产生深远影响。(本文来源于《晋阳学刊》期刊2014年06期)

胡蓉[8](2013)在《崇古惯性:唐代文论的语态》一文中研究指出唐代文论,虽然丰富多彩,但基本浸淫于复古的惯性思维之中。从陈子昂的"文章道弊"说,到古文运动、新乐府运动,所论皆以《诗经》和先秦两汉文章为典范,主张要回复古代典范传统。通过复古,他们都想在文学中建立健康的新风尚和新内容,言说儒家思想和文人心志,克服文坛长期以来重形式而轻内容的弊端。文学批评史自然应该研究历代文学思想的沿革和批评实践的情况,尤其关注某些新概念和新范畴的提出。只是这样的研究往往会忘记自己所研究对象的本身形态问题,因而(本文来源于《山花》期刊2013年18期)

马小方[9](2013)在《唐代文士崇佛之日常表现》一文中研究指出佛教发展到唐代,极为鼎盛,上至帝王贵族,下至庶民百姓纷纷礼敬叁宝、信奉虔诚。此时的文人士大夫多涉足释教,他们的崇佛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多个层面的表现。或游宿寺院;或与僧交游;或在日常宗教实践中进行斋戒,诵经念佛,抄写佛经;又常有斋僧之举。崇佛文士还与志同道合之僧俗结社;并撰写了大量的释教碑、游记序文等佛教相关作品。其日常崇佛举动一方面是唐代佛教繁荣的反映,另一方面也对佛教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并推动了佛教文学的创新和发展。(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期刊2013年03期)

马小方[10](2012)在《论唐代文士弥陀净土信仰之表现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唐代文士中多有信仰弥陀净土者,其信仰在日常生活中有多个层面的表现。文士常与净土僧交游,并与之结社。崇信弥陀者以念佛为日课。唐代更有大量的弥陀造像、画像以及西方净土变的绘制。文士崇信弥陀净土的举动一方面是唐代佛教繁荣的反映,另一方面也对佛教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本文来源于《钦州学院学报》期刊2012年08期)

唐代文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从相关记载来看,文学与史学分途在刘宋时期已初步确立。但这种情况到唐代开始发生变化。自贞观叁年(629)史馆别置后,国史由官私共修转为官方统修。史学转向与经学统一共同形成合力,使经史之学与艺文的关系更趋复杂,形成"文之将史"现象。从新的史文关系来看,唐代"诗史"现象,虽发端于初唐诗歌古、近体的二元对立,但其本质是史官理想与实录精神在诗歌中的反映。对杂传和小说补国史问题的论辩,激发对二者不同性质的再认识,并引起相关书籍所属文献部类的重新划分。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杂传纪实而小说虚构的观念。地方官员选任及史馆材料申送制度,促使唐代图经勃兴。文人对图经的阅读和利用,使之与山水游记产生关联,并使其呈现写实性的史学特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唐代文论论文参考文献

[1].刘晓毅.从唐传奇进士和妓女母题看唐代文士的人生态度[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9

[2].吴夏平.史学转向与唐代“文之将史”现象[J].文学评论.2019

[3].王新荷.论唐代文士歌唱对诗歌创作过程的影响[J].乐府学.2018

[4].何娟,郝红星.唐代文、武官俑的演变[J].大众考古.2017

[5].孙海媛,贾成祥.唐代“文士知医”的社会根源[J].中医学报.2015

[6].李江峰.唐代文论“自然”论[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7].高人雄,陈丽丽.从北周到唐代文道思想的变迁[J].晋阳学刊.2014

[8].胡蓉.崇古惯性:唐代文论的语态[J].山花.2013

[9].马小方.唐代文士崇佛之日常表现[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

[10].马小方.论唐代文士弥陀净土信仰之表现及意义[J].钦州学院学报.2012

标签:;  ;  ;  

唐代文论论文-刘晓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