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群身份论文-冯立君

族群身份论文-冯立君

导读:本文包含了族群身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族群认同,《唐代中国的族群认同》,族群身份,唐代前期

族群身份论文文献综述

冯立君[1](2019)在《如何理解唐朝语境中的族群身份——班茂燊着《唐代中国的族群认同》中译本书后》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关于民族,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的定义说"它是一种想象的政治共同体",这一共同体内部成员之间不可能全都互相认识,然而"相互联结的意象却活在每一位成员的心中"~([1])。他追寻近现代历史,主张民族之所以成为民族的核心要素是因为主观认同。这固然和学界特别是中国学界传统上的民族定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文化中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共同体"(本文来源于《唐史论丛》期刊2019年02期)

肖魁伟[2](2019)在《清代宦游文人对台湾原住民书写与族群身份认同》一文中研究指出清朝统一台湾之后,大批文人从大陆来到台湾或宦或游,留下了丰富的与台湾原住民相关的记录文本。宦游文人在文本记录中所建构的台湾原住民形象在不同治理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台湾回归之初,在强烈的反差之下,来自大陆的宦游文人对台湾原住民的书写带有夸张的"他者"想象色彩。到了治理中后期,随着与台湾原住民的接触日渐深入,宦游文人开始接纳台湾原住民,眼中台湾原住民的形象也开始从"他者"向"自我"过渡。到了治理后期,大批台湾原住民因汉人强占土地而面临生存问题,引起不少宦游文人的关注与同情,对原住民的书写已不再将其视为"他者"。(本文来源于《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崔戈,焦玉平[3](2019)在《美国的印裔族群:身份与结构(1990—2017年)》一文中研究指出《1990年移民与国籍法》(the1990Immigration and Nationality Act)颁布以来,在美印裔族群迎来了又一次大发展,不仅在规模上成为继华裔之后的最大亚裔群体,而且积极参与到美国社会生活中,成为美国最重要的外来族群之一。本文分析了1990年以来印度人以永久居民获得者、美国公民和合法非移民(Nonimmigrant)叁种主要居留身份在美生活的发展历程,厘清了在美印度人的性别、年龄、职业、收入、婚姻、宗教信仰以及地域分布特征,认为印裔以其庞大的技术移民规模、高归化程度、良好的性别和年龄结构、优质的职业特征及稳定的家庭婚姻生活成为美国最成功的外来族群之一。(本文来源于《世界民族》期刊2019年02期)

郭白歌[4](2019)在《“出埃及”记忆与以色列族群身份的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出埃及"叙事是犹太文化中的原型叙事,对于犹太宗教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出埃及"的历史性问题,学界争论不一,本文尝试将"记忆"理论引入对"出埃及"叙事的分析,认为"出埃及"叙事可以被理解为以色列人对过去的历史记忆,是他们历史记忆中的"根基历史"。"出埃及"叙事不仅叙述了以色列民族的形成,而且在以色列民族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本文来源于《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马宏伟[5](2019)在《《旧约》中的“他者”想象与犹太族群身份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圣经·旧约》是具有多重属性的文化文本。犹太族群借此文本申明了唯一神的宗教信仰和戒律,谱写了以耶和华信仰为核心的神权历史,塑造了作为上帝选民、圣洁之民的自我形象。在广泛吸纳世界各地神话、故事等诸多材料的同时,《旧约》一方面从正面书写理想化的族群历史和宗教精神,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对他者形象的塑造和否定,进一步扩展理想化自我形象,完成对自我身份的建构。(本文来源于《世界宗教文化》期刊2019年01期)

邱国成[6](2019)在《民族社会工作者的族群身份反思与能力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会工作者的族群身份既是履行好社会工作责任的重要资源,也有可能成为责任的栏杆。为了发挥社会工作者族群身份的有利因素,族群身份反思不仅必要,而且是民族社会工作者能力建构的先决条件。社会工作者的族群身份包括单族群身份和多维族群身份,其反思包括族群认同反思、身份反思、结构反思和影响因素反思。社会工作者的能力建构包括一系列心理条件的成长,是社会工作者对族群工作法律及政策、多元文化价值系统、族群经济与社会模式、语言沟通系统进行加工而形成的认知系统、情感系统、意志品质系统和人格系统。(本文来源于《玉溪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王广瑞[7](2019)在《羌族午牛崇拜的族群身份表述》一文中研究指出午牛崇拜是羌族原始信仰的一种表现形式,这一习俗由来已久。在原生性族群身份的表达方面,羌族通过门楣挂牛头这一特定的文化遗留物和"牛王会"这种节庆仪式,构建其身份边界来确保族群文化认同的差异性之合理性。结合文献资料与田野考察,梳理羌族在神话传说、人生礼仪、民间歌谣等方面展现的午牛崇拜习俗,从宗教人类学视野对这一习俗展现的族群身份问题进行多维度诠释,并对其终极身份进行追问,既是重新认识羌族民间信仰的有效视角,又是对羌族原始宗教信仰体系研究的有效补充。(本文来源于《宁夏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01期)

郑惠元,刘琪[8](2018)在《如何处理族群身份的杂糅性——基于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的田野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现代国家,新中国自成立伊始,为实现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中央政府开展了大规模的民族识别,最终由国家认定了55个少数民族。然而,运用单一、确定的边界划分少数民族,可能遮蔽了日常生活中民族身份建构过程的复杂性。本研究从云南迪庆多民族聚居村镇的田野研究中发现,国家化的民族分类体系并不能全面反映迪庆地方社会生活的现实经验,单一的、明确的民族成分规定并无法替代杂糅的、流变的族群界限。在生活世界的日常实践中,当地不同民族身份的人在身份认同上经历了很多困扰,也用自己的创造性和理解力构建出和谐有序的生活世界。这不仅意味着一种地方性的独特经验,也可以启发我们思考民族及民族关系的新的理论解释的可能性。(本文来源于《云南行政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李技文[9](2018)在《“国家在场”与族群身份认同的形塑及其表征——以贵州家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国家在场"理论是探讨"国家"与"社会"互动逻辑关系的重要理论模式。"国家"作为一种"政治性符号",时常会出现在日常的"社会"之中,并通过所掌控的国家资本与权力资源塑造个人或群体价值观念和认同意识,从而达到勾连和维系社会的目的。国家权力符号的"在场",对家人的族群身份认同有着重要影响,在很大程度上主导了其族群意识的强弱变化。"国家"对家人的族群身份及其认同变迁的形塑,以及作为"社会"中的家族群的"生存性智慧"发挥与积极回应,正好诠释了良性博弈与友好互动型的国家与社会关系。(本文来源于《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5期)

崔莉,马成明[10](2018)在《文化人类学视角对族群身份反思——以电影《卢旺达饭店》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天灾是可怕的,人在灾难面前是渺小的,然而天灾和人祸比起来,天灾是慰藉人心的,天灾可以拉近族群间的距离;而仇恨和狂热是冷酷的,它轻易地让人失去理性,毫无保留的展现"人"非人非兽的一面。本文以电影《卢旺达饭店》为例,从文化人类学视角对族群身份认同进行反思,以期再现人的坚强不屈与互助互爱的精神。(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8年24期)

族群身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清朝统一台湾之后,大批文人从大陆来到台湾或宦或游,留下了丰富的与台湾原住民相关的记录文本。宦游文人在文本记录中所建构的台湾原住民形象在不同治理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台湾回归之初,在强烈的反差之下,来自大陆的宦游文人对台湾原住民的书写带有夸张的"他者"想象色彩。到了治理中后期,随着与台湾原住民的接触日渐深入,宦游文人开始接纳台湾原住民,眼中台湾原住民的形象也开始从"他者"向"自我"过渡。到了治理后期,大批台湾原住民因汉人强占土地而面临生存问题,引起不少宦游文人的关注与同情,对原住民的书写已不再将其视为"他者"。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族群身份论文参考文献

[1].冯立君.如何理解唐朝语境中的族群身份——班茂燊着《唐代中国的族群认同》中译本书后[J].唐史论丛.2019

[2].肖魁伟.清代宦游文人对台湾原住民书写与族群身份认同[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3].崔戈,焦玉平.美国的印裔族群:身份与结构(1990—2017年)[J].世界民族.2019

[4].郭白歌.“出埃及”记忆与以色列族群身份的建构[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5].马宏伟.《旧约》中的“他者”想象与犹太族群身份建构[J].世界宗教文化.2019

[6].邱国成.民族社会工作者的族群身份反思与能力建构[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9

[7].王广瑞.羌族午牛崇拜的族群身份表述[J].宁夏社会科学.2019

[8].郑惠元,刘琪.如何处理族群身份的杂糅性——基于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的田野调查[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8

[9].李技文.“国家在场”与族群身份认同的形塑及其表征——以贵州家人为例[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

[10].崔莉,马成明.文化人类学视角对族群身份反思——以电影《卢旺达饭店》为例[J].青年文学家.2018

标签:;  ;  ;  ;  

族群身份论文-冯立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