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文计算论文-姜怡

互文计算论文-姜怡

导读:本文包含了互文计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互文性,相似度计算,茶典籍翻译,模因

互文计算论文文献综述

姜怡[1](2010)在《基于文本互文性分析计算的典籍翻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互文性理论和模因论为依托,以互文分析、相似度计算及语料库统计为支持,以《续茶经》(清)及其前期互文母本《茶经》(唐)为研究个案,剖析总结了茶典籍文本的互文形式特点及缘由;探讨了译文建构中所需的互文多维视阈融合翻译策略;验证并尝试优化传统翻译研究与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整合。互文性由法国批评家克里斯蒂娃根据巴赫金的对话性和复调理论推演而来,意指文本间语符形式与意义等多层次的交互、涉及、延异等关系。根据互文理论,对文本内涵的理解和重构须基于互文本。这一理论正契合了翻译这个跨文化、语际的互文对话理解与重构过程,,因此对其有论证与指导功能。此外,基于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语言模因论亦被用于揭示典籍文本复制、传播和发展的互文现象。相似度计算是知识表示以及信息检索的重要内容,广泛应用于到文本分类、聚类、信息处理等领域,但在翻译领域尚未见涉及。鉴于文本不同层次的相似度是判断显性互文的重要依据,本文比较和运用余弦、戴斯系数、全置信度、匹配系数等量化文本互文指涉,在此基础上采用向量空间模型并进行了改进方法试验,即扩展项间的计算和序列模型,为互文统计、文本理解和翻译提供了量化依据。本文还展示了典籍文本语域集中、主题重合、内容关联、文体交叉、词语参而见义等互文特征。它们较高的相似度和部分受限语言特色为计算机应用技术在典籍翻译研究领域提供更广阔的施展空间。本文的引言部分介绍了此研究的背景、意义及茶典籍研究案例的代表性;第一章介绍互文性理论的发展、论证互文与翻译的本质契合及其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茶典籍的文化内涵及其在宏观微观层面的互文指涉。第二章挖掘案例《续茶经》互文线索及其与《茶经》的渊源关系,运用模因论揭示优质语言模因的互文传承效应和增殖能量。比较和选择改进不同的相似度计算来验证互文指涉并展示互文翻译索引。第叁章探讨互文翻译障碍,提出典籍翻译的“叁度视阈融合”观点。第四章有针对性地详论了茶典籍文本的主题、风格、体裁、资源、词汇及历时迭套互文现象及相应翻译策略。第五章致力于计算机在翻译中的应用开拓:首先探讨互文性对机器翻译的启示及语料库在典籍英译中的应用;接着论述基于多级锚点的英语与古汉语双语对齐实验,归纳出四个层级词作为锚点以提高对齐精准度;之后是将原用于描述非线性系统特性的“遍历性,,理论用于支持翻译介质的互文转换.,展示电子超文本在链接互文指涉方面的优势。在结论部分,本文对课题进行归纳总结,指出有待完善之处和今后可拓展深化的研究方向。(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0-07-06)

刘晓雪[2](2009)在《基于语料库及互文计算的茶典籍互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唐代茶圣陆羽(公元733~804年)所着的《茶经》和清朝陆廷灿的《续茶经》被誉为茶文化的“百科全书”。两本茶典籍着作虽时隔近千年,但两本茶典籍在章节的设置及内容安排上都体现出很强的互文性。《茶经》和《续茶经》文本间互文和文内互文极具典型性,在翻译时如何体现互文是值得探讨的问题。翻译本身就具有互文性,包括不同语言之间的翻译,以及文本之间的互文理解。互文性理论源于索绪尔的符号学系统理论和巴赫金的对话理论。1965年法国着名文学理论家Julia Kristeva首次提出互文性概念,她认为每个文本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换。没有任何一个文本是独立存在的。此后该理论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巴特尔、热奈特等学者分别提出了自己的互文理论。互文性理论最初应用于文学作品分析,自Hatim&Mason于20世纪90年代初将其引入翻译领域之后,互文性理论在翻译领域的应用开始了新纪元。本文基于自建的《茶经》和《续茶经》英译文语料库以及互文性计算,对两本茶典籍着作文本内和文本间的互文性进行量化比较研究,为互文性研究提供了更科学和量化的研究方法。本文通过对茶典籍文内和文间互文数据的分析以期对如何在翻译中准确地再现互文以及今后的茶典籍文化研究有所帮助。(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09-10-30)

互文计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唐代茶圣陆羽(公元733~804年)所着的《茶经》和清朝陆廷灿的《续茶经》被誉为茶文化的“百科全书”。两本茶典籍着作虽时隔近千年,但两本茶典籍在章节的设置及内容安排上都体现出很强的互文性。《茶经》和《续茶经》文本间互文和文内互文极具典型性,在翻译时如何体现互文是值得探讨的问题。翻译本身就具有互文性,包括不同语言之间的翻译,以及文本之间的互文理解。互文性理论源于索绪尔的符号学系统理论和巴赫金的对话理论。1965年法国着名文学理论家Julia Kristeva首次提出互文性概念,她认为每个文本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换。没有任何一个文本是独立存在的。此后该理论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巴特尔、热奈特等学者分别提出了自己的互文理论。互文性理论最初应用于文学作品分析,自Hatim&Mason于20世纪90年代初将其引入翻译领域之后,互文性理论在翻译领域的应用开始了新纪元。本文基于自建的《茶经》和《续茶经》英译文语料库以及互文性计算,对两本茶典籍着作文本内和文本间的互文性进行量化比较研究,为互文性研究提供了更科学和量化的研究方法。本文通过对茶典籍文内和文间互文数据的分析以期对如何在翻译中准确地再现互文以及今后的茶典籍文化研究有所帮助。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互文计算论文参考文献

[1].姜怡.基于文本互文性分析计算的典籍翻译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

[2].刘晓雪.基于语料库及互文计算的茶典籍互文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

标签:;  ;  ;  ;  

互文计算论文-姜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