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火鸡组织滴虫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黄羽肉鸡,火鸡组织滴虫,PCR,动态分布
火鸡组织滴虫论文文献综述
孔令明,禚振男,郭平,曲昌宝,王子静[1](2019)在《黄羽肉鸡实验性感染火鸡组织滴虫后体内虫体的动态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火鸡组织滴虫感染黄羽肉鸡后在其体内的动态分布,本研究将JSYZ-A株虫体通过泄殖腔感染15日龄苏禽黄羽肉鸡,在感染后1 d~34 d内,每3 d迫杀5只感染鸡,采集其不同组织脏器样品,并对样品进行PCR检测。结果显示,火鸡组织滴虫主要靶器官为肝脏和盲肠。感染后4 d,感染鸡肝脏和盲肠中检测到虫体特异性基因,感染后13 d和16 d虫体检出率即达到100%,之后检出率逐渐降低,一直持续到感染后34 d还能检测到虫体特异性基因。感染后10 d~22 d从鸡十二指肠、直肠和脾脏能够检测到虫体特异性基因。感染后13 d~19 d从鸡腺胃和空肠、心脏均检测到虫体特异性基因。感染后19 d从鸡肺脏检测到虫体特异性基因,并且呈现一过性感染。感染鸡的胰腺、脑、肾脏和睾丸组织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并未检测到虫体DNA。上述结果为临床火鸡组织滴虫致病机理的研究、诊断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预防兽医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禚振男,郭平,王子静,刘丹丹,陶建平[2](2017)在《黄羽肉鸡实验性感染火鸡组织滴虫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组织滴虫病是由火鸡组织滴虫引起的一种禽类原虫病。长期以来,该病的防治主要依靠药物。近年来,因公共卫生要求,药物已受到限制或禁止,使得该病防治陷入困境,流行严重,迫切需要研制安全的新药或疫苗。如何评价药物或疫苗的控制效果,建立动物感染模型并明确其致病机理是关键。江苏地区黄羽肉鸡饲养范围广,数量多且为地面平养,组织滴虫病发病率较高,本研究选用该品种通过人工感染,对组织滴虫病致病机理进行了探究。将从田间分离的强毒虫株JSYZ-A株虫体通过泄殖腔感染15日龄苏禽黄羽肉鸡,在感染后7-31d内,每3d扑杀5只感染鸡,采集不同组织脏器的样品和非抗凝血,组织样品进行虫体18S r RNA DNA PCR检测和组织病理学检查,血液样品进行生化指标检测,同时进行称重。虫体动态分布结果表明,在感染后7d起,黄羽肉鸡的盲肠和肝脏中可检测到虫体,且两个脏器中的虫体维持时间最长;心脏、十二指肠、空肠、脾脏、肺脏、法氏囊、腺胃、直肠中,偶尔能够检测到虫体;胰脏、脑组织中未检测到虫体。组织肝脏和盲肠病变程度在10-16d时最高,19d后病变程度减轻。PCR检测的结果与组织病理学结果基本一致。火鸡组织滴虫主要靶器官为肝脏和盲肠,但其并非单一感染盲肠和肝脏,而是会侵染机体的各个组织。同时,火鸡组织滴虫的感染会导致感染鸡体重明显减轻,机体的一系列生化指标出现紊乱,如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谷氨酰胺转移酶、球蛋白、尿素浓度的上升,葡萄糖、甘油叁酯浓度的下降。本研究揭示了病原在体内的动态分布和血液生化指标变化规律,为后续更深入开展组织滴虫病的致病机理研究、药物的研发和疫苗的研制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动物学会寄生虫学专业委员会第十六次全国学术会议暨第七次国际寄生虫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7-10-13)
王子静[3](2017)在《火鸡组织滴虫传代致弱株的选育及其免疫保护效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禽组织滴虫病(Histomoniasis)又称为传染性盲肠肝炎或“黑头病”,是由火鸡组织滴虫(Histomonas meleagridis,H.meleagridis)引起的鸡形目禽类的一种原生寄生虫病,以肝脏坏死、盲肠肿大和排硫磺样粪便为主要特征,对火鸡的致死率很高,会引起严重的经济损失。目前,在欧美等火鸡主要饲养地区,主要应用化学药物进行预防和治疗,但是由于大多数此类药物具有潜在的致癌性而被禁用,导致该病近些年发生大规模传播和流行,给火鸡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近年来,随着国内规模化生态圈养和放养等健康养殖技术的示范和推广,组织滴虫病在我国鸡群中的流行和发生也越来越严重。本研究在前期获得火鸡组织滴虫分离株的基础上,通过体外连续传代选育出致弱虫株,并初步探究了其免疫保护效果。同时,研究了青蒿素对火鸡组织滴虫的体内外抑制效果,旨在为研制抵抗禽组织滴虫病的新药和疫苗提供一定的参考。1.火鸡组织滴虫传代致弱株的选育及其致弱效果将本实验室分离到的两株火鸡组织滴虫JSYZ-A和JSYZ-B体外连续传代培养,选育弱毒株,当传至一定代次时,将其和它们复苏的原先冻存株经泄殖腔人工感染18日龄白羽肉鸡,感染后饲养观察15天,然后全部扑杀,分别对各组鸡的临床表现、死亡率、增重情况、肝脏和盲肠病变计分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比较各虫株致病力的差异。结果表明:火鸡组织滴虫体外连续传代培养可降低其致病力。本研究获得火鸡组织滴虫传代致弱株,为下一步开展致弱株的免疫保护效果研究奠定基础。2.火鸡组织滴虫传代致弱株的免疫保护效果将火鸡组织滴虫传代致弱株JSYZ-B 332以103、104、105个/羽于15日龄经泄殖腔各接种10只黄羽肉鸡,接种21天后,以强毒株JSYZ-A 18 105个/羽经泄殖腔攻虫,15天后全部扑杀,分别对各组鸡的临床表现、死亡率、增重情况、肝脏和盲肠病变计分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各免疫组的临床表现、死亡率都比未免疫攻虫对照组好;增重比未免疫攻虫对照组有所改善,且差异显着;肝脏和盲肠病变均比未免疫攻虫对照组轻,且差异显着。各剂量免疫组中,以高剂量组的免疫保护效果最佳。本研究表明火鸡组织滴虫传代致弱株JSYZ-B 332具有一定的免疫保护效果,可以进一步用于疫苗的研制。3.青蒿素对火鸡组织滴虫的体内外抑制效果在传代培养的虫体加入不同浓度的青蒿素(500ppm、1000ppm、1500ppm)和对照药物替硝唑,定期虫体计数,评价药物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各浓度的青蒿素均能抑制火鸡组织滴虫的体外增殖,其中以1500 ppm的效果最佳。体内抑制试验分为感染给药组、感染不给药组和不感染不给药组,每组10只鸡,15日龄经泄殖腔人工感染JSYZ-A 18株,感染后给药组每天添加150mg/kg饲料的青蒿素,15天后全部扑杀,分别对各组鸡的发病率、死亡率、增重情况、肝脏和盲肠病变计分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青蒿素保护组的临床表现、死亡率都比攻虫对照组好;增重介于攻虫对照组和健康对照组之间;肝脏和盲肠虽有病变,但程度比攻虫对照组轻。本研究表明青蒿素在体内外对火鸡组织滴虫均有一定的抑制效果,可以用于该病的临床防治。(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17-04-01)
吕海波[4](2016)在《火鸡养殖过程中组织滴虫病的诊断与防控措施介绍》一文中研究指出火鸡体型较大,瘦肉率高,符合人们的饮食需要,且火鸡饲养技术较为成熟,经济收益相对普通鸡高,因此养殖规模日益扩大。但是火鸡养殖中也经常会见到一些疾病的发生,在养殖户不甚了解的情况下造成大规模发病,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组织滴虫病即是其中之一,本病是由火鸡组织滴虫寄生于禽类盲肠和肝脏引起的一种原虫病,又称盲肠肝炎或黑头病,多发于雏火鸡和雏鸡,鹧鸪、鹌鹑、珍珠鸡、孔雀等也有发生。本病的特征是盲肠发(本文来源于《特种经济动植物》期刊2016年08期)
禚振男[5](2016)在《黄羽肉鸡实验性感染火鸡组织滴虫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火鸡组织滴虫是一种大小不一的多形性原虫,能够引起禽类一种常见寄生虫病:组织滴虫病(又称传染性盲肠肝炎或黑头病)。该病多发于火鸡和雏鸡,珍珠鸡、鹌鹑、孔雀中也存在本病的流行,发病后以盲肠肿胀、肠壁肥厚、内有干酪状的盲肠核心,肝脏出现白色或黄绿色的圆形坏死灶为主要特征。该病往往导致火鸡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引起严重的经济损失,对养鸡业也会造成一定的危害。长期以来,国内一直缺乏对该病的系统和详细的研究。本研究开展了黄羽肉鸡实验性感染火鸡组织滴虫的研究,初步探讨了该病的致病机理,为进一步研制预防组织滴虫病的新药和疫苗奠定了一定的基础。1.江苏地区火鸡组织滴虫p-微管蛋白基因的克隆及系统发育分析为从分子水平了解火鸡组织滴虫的分类地位与进化特征,以江苏地区感染火鸡组织滴虫发病鸡群的病变肝脏组织为材料,通过DNA提取、PCR扩增、DNA片段的克隆与测序,获得了该地区火鸡组织滴虫p-微管蛋白(beta-tubulin)序列,通过软件与GenBank收录的其他地区火鸡组织滴虫和相关虫体p-微管蛋白基因序列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所获得的11个火鸡组织滴虫p-微管蛋白基因序列相互之间同源性在95.3%-100.0%之间,亲缘关系较近,与德国株相似性94.9%以上,与美国株相似性91.6%以上。同时,该地区虫体在基因进化过程中形成2个大的分枝和多个小的分枝。研究结果进一步明确了江苏地区的火鸡组织滴虫存在不同的基因型,需要进一步系统研究其分子流行病学与种群遗传学特征。2.两株火鸡组织滴虫分离株对黄羽肉鸡致病力的比较应用本实验室分离培养的两株火鸡组织滴虫单克隆虫株JSYZ-A株和JSYZ-B株,对15日龄的苏禽黄羽肉鸡进行泄殖腔感染,比较了其致病力的差异。苏禽黄羽肉鸡随机分成叁组,一组为阴性对照组,另外两组分别感染两株火鸡组织滴虫单克隆虫株,感染剂量为105个虫体/羽。感染后第15天对鸡进行扑杀称重,并对各组鸡的发病率、死亡率、增重、肝脏和盲肠病变计分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两株单克隆虫株的致病力。实验结果表明,不同地区分离得到的火鸡组织滴虫单克隆虫株致病力存在一定差异,单克隆培养的火鸡组织滴虫JSYZ-A株的致病力较JSYZ-B株强。3.黄羽肉鸡火鸡组织滴虫感染后体内虫体的动态分布为了研究火鸡组织滴虫感染黄羽肉鸡后在其内的动态分布,将JSYZ-A株虫体通过泄殖腔感染15日龄苏禽黄羽肉鸡,在感染后7天至31天内,每3天扑杀5只感染鸡,采集12个不同组织脏器的样品,并对样品进行PCR检测和病理学分析。结果表明,在感染后7天起,在部分黄羽肉鸡的盲肠和肝脏中检测到虫体,虫体维持时间最长。在心脏、十二指肠、空肠、脾脏、肺脏、法氏囊、腺胃、直肠中,偶尔能够检测到虫体。在胰脏、脑组织中并未检测到虫体。肝脏和盲肠病变程度在10-16天时最高,19天后病变程度减轻。PCR的结果与病理学实验检测的结果基本一致。研究结果显示火鸡组织滴虫主要靶器官为肝脏和盲肠,但其并非单一感染盲肠和肝脏,而是会侵染机体的各个组织,其感染的具体路径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4.黄羽肉鸡火鸡组织滴虫感染后生理及生化指标动态变化为了进一步探究火鸡组织滴虫致病机理,通过应用本实验室分离培养的JSYZ-A株虫体通过泄殖腔感染15日龄苏禽黄羽肉鸡,并设空白对照组。在感染后7天至31天内,每3天扑杀5只感染鸡和对照鸡,采取非抗凝血进行生化指标检测,同时进行体重称重。研究发现,火鸡组织滴虫的感染会导致感染鸡体重减轻。导致机体的一系列生化指标出现紊乱,如: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谷氨酰胺转移酶、球蛋白、尿素浓度上升,葡萄糖、甘油叁酯浓度下降。研究为后续更深入的研究组织滴虫病药物防治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16-04-01)
许金俊,禚振男,郭平,曲昌宝,刘丹丹[6](2016)在《江苏地区火鸡组织滴虫β-微管蛋白基因的克隆及系统发育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分子水平了解江苏地区火鸡组织滴虫的分类地位与进化特征,以江苏地区感染火鸡组织滴虫发病鸡群的病变肝脏组织为材料,通过DNA提取、PCR扩增、DNA片段的克隆与测序,获得该地区火鸡组织滴虫β-微管蛋白(Betatubulin)序列,通过软件与GenBank收录的其他地区火鸡组织滴虫和相关虫体β-微管蛋白基因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获得的11个火鸡组织滴虫β-微管蛋白基因序列相互之间同源性在95.3%~100.0%之间,亲缘关系较近,与德国株相似性94.9%以上,与美国株相似性91.6%以上。同时,该地区虫体在基因进化过程中形成2个大的分枝和多个小的分枝。表明江苏地区火鸡组织滴虫存在不同的基因型,应进一步研究其分子流行病学与种群遗传学特征。(本文来源于《中国兽医杂志》期刊2016年03期)
许英民[7](2016)在《火鸡组织滴虫与大肠杆菌混合感染的诊治》一文中研究指出组织滴虫又称黑头病、传染性盲肠肝炎,是由火鸡组织滴虫寄生在禽的盲肠和肝脏所引起的一种原虫病。雏禽最易感染,成年禽多为隐性感染,并成为带虫者。发病多为春末至初秋的温暖季节。本病通过消化道感染,病禽为主要传染源,粪便、污染的饲料、饮水、用具和土壤均可构成传播媒介,蚯蚓、蝇类等由于吞食土壤中的异刺线虫虫卵和幼虫,而成为机械带虫者。一般常见于火鸡,鸡、孔雀、七彩山鸡和珍珠鸡等幼禽与育成禽有感染(本文来源于《家禽科学》期刊2016年02期)
禚振男,郭平,许金俊[8](2015)在《火鸡组织滴虫人工感染模型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用单克隆培养的火鸡组织滴虫JSYZ-A株感染黄羽肉鸡,观察不同感染剂量与感染途径对肉鸡的致病性。分别以10~4、10~5和10~6个虫体,经口或经泄殖腔感染6组15日龄的黄羽肉鸡,并设不感染对照组,每组10只鸡。感染后第15天成活的鸡全部扑杀,对各组鸡的死亡率、平均增重、盲肠和肝脏的损伤等进行统计分析,评价火鸡组织滴虫JSYZ-A株对雏鸡的致病性。结果显示,各个感染组死亡率为零。各火鸡组织滴虫感染组的平均增重与不感染对照组差异显着(),但不同虫体量感染组间平均增重差异不显着()。在感染相同虫体量的试验组间,经口感染组鸡的发病率高于经泄殖腔感染组,且经泄殖腔感染105个虫体时发病率最高为70%;经泄殖腔感染组的肝脏与盲肠病变计分均高于经口感染组,且经泄殖腔感染10~5个虫体时肝脏和盲肠病变计分分别为0.8和0.7。结论:用火鸡组织滴虫JSYZ-A株经泄殖腔感染10~5个虫体,就能在黄羽肉鸡上建立火鸡组织滴虫病的人工感染发病模型,该感染模型可用于研究禽组织滴虫病的发病机理,同时为药物的效力评价和疫苗的研发等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寄生虫学分会第十叁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5-07-25)
郭平[9](2015)在《火鸡组织滴虫体外分离培养体系和动物感染模型的建立及中药体外抑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禽组织滴虫病(Histomoniasis)又称为传染性盲肠肝炎或“黑头病”,是由火鸡组织滴虫(Histomonas meleagridis)引起的鸡形目禽类的一种原生寄生虫病,以肝脏坏死、盲肠肿大和排硫磺样粪便为主要特征,在火鸡中尤为严重,可引起严重的经济损失。目前,由于能够有效治疗和预防该病的化学药物具有潜在的致癌性而大多被禁止使用,导致该病近年发生大规模传播和流行,给养禽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近年来,随着国内规模化生态圈养和放养等健康养殖技术的示范和推广,组织滴虫病在我国的流行和发生也越来越严重,而国内对相关研究并不多且不系统,因此,开展对火鸡组织滴虫及组织滴虫病的研究,研究该病的发病机制、药物防治及疫苗对于养禽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首先对江苏地区的火鸡组织滴虫进行了分离,成功建立了火鸡组织滴虫体外分离培养的体系,并对该体系进行了优化;其次对分离的火鸡组织滴虫虫体进行单克隆培养并对纯化的虫株进行了冻存和复苏;用单克隆培养的虫体成功建立了动物感染模型;在体外研究了中药产品对火鸡组织滴虫的抑制作用。1.火鸡组织滴虫体外培养方法的建立为了研究火鸡组织滴虫的生物学特性,建立一种简单有效的火鸡组织滴虫体外培养方法非常重要。火鸡组织滴虫感染的主要器官是盲肠和肝脏,是一种非常脆弱的微生物,在脏器中和环境温度中裸露的虫体一旦随着粪便排出体外,只能够存活很短的时间,所以火鸡组织滴虫的体外分离非常困难。本研究采用M199培养基可作为火鸡组织滴虫体外培养的营养培养基,再加入胎牛血清或者灭活马血清以及米粉等组成基础培养基,分别从盲肠和肝脏中分离虫体。将临床上剪碎的肝脏组织或盲肠内容物接种培养48 h后,首先对培养产物进行形态学判定,再经PCR鉴定。研究结果表明,用盲肠内容物分离培养时得到3种盲肠寄生原虫:火鸡组织滴虫,芽囊原虫和鸡四毛滴虫,叁者混合感染,难以获得单一种类虫体;从肝脏中分离时能获得单一种类的火鸡组织滴虫虫体,火鸡组织滴虫的体外分离培养宜从带有病变的新鲜肝脏组织中进行。2.火鸡组织滴虫体外培养体系的优化火鸡组织滴虫培养基包含M199培养基、米粉、灭活马血清及盲肠细菌,为建立最优的培养体系,本研究对培养条件及培养液的组成进行了系列优化。在40℃恒温培养箱中厌氧培养2-3天后火鸡组织滴虫的群体数量将会达到5×105个/ml,随后便会开始快速减少。实验过程中改变每9 ml基础培养基中米粉的量0 mg、10 mg、20 mgN、40 mg、60 mg、80 mg 100 mg;血清的种类:胎牛血清与灭活马血清;血清比例0、5%、10%、15%、20%、30%、40%;以及有氧与无氧培养条件的比较。再利用新鲜的病变肝脏组织进行火鸡组织滴虫分离培养,比较有盲肠细菌和无盲肠细菌的差别,最终获得了火鸡组织滴虫的最佳体外培养体系。火鸡组织滴虫在9 ml含90%M199培养基,10%灭活马血清,10 mg米粉及含盲肠细菌的基础培养基中生长良好,可培养获得稳定和高产量的火鸡组织滴虫虫体。3.火鸡组织滴虫的体外单克隆及保存复苏采用体外分离培养技术对江苏地区采集的两例典型病变的新鲜肝脏组织中火鸡组织滴虫进行了体外分离培养,获得了两个不同地区火鸡组织滴虫的虫体。进一步参照球虫单卵囊分离技术中的悬液法对火鸡组织滴虫进行了单克隆纯化,获得两株火鸡组织滴虫,分别命名为JSYZ-A和JSYZ-B。然后将扩大培养的单克隆虫株放入液氮中长期冻存,并且对冻存的虫株成功进行了复苏。研究结果表明,建立的火鸡组织滴虫体外单克隆培养、冻存及复苏的方法切实可行,为开展虫体的病原学、致病机理以及燕窝和疫苗的研制奠定了很好的基础。4.火鸡组织滴虫体外动物感染模型的建立采用单克隆培养的火鸡组织滴虫JSYZ-A感染了SPF黄羽鸡。研究了不同感染剂量、不同感染途径对火鸡组织滴虫体外感染动物模型的影响。实验中用JSYZ-A虫株以104、105和106个虫体经口感染3组15日龄的黄羽鸡;再经泄殖腔以104、105和106个虫体感染3组15日龄的黄羽鸡;并设对照组,每组10只鸡。感染15天后实验结束,对鸡的死亡率、平均增重、盲肠和肝脏的损伤等进行统计分析,评价人工感染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黄羽鸡经泄殖腔感染105个虫体时就可以成功建立火鸡组织滴虫的体外感染动物模型。5.不同中草药对火鸡组织滴虫体外抑制效果的研究出于食品安全方面的考虑,能够有效预防和治疗禽组织滴虫病的化学药物都被禁止使用,这使得禽组织滴虫病在禽养殖业中大量爆发,带来了重大经济损失,迫切需要寻找一种能够替代化学药物且能有效控制禽组织滴虫病的药物。本实验比较了白头翁、金莲花、鸡冠花、荆芥、常山、香薷、花椒、骆驼蓬、苦参、千里光、大蒜素、青蒿素、蛇床子素13种中草药及提取物在体外对火鸡组织滴虫的抑制作用。将药物加入到预准备M199基础培养基中后,然后再接种火鸡组织滴虫进行培养,在不同培养时间观察计数虫体的生长繁殖状况,得到药物对体外培养的火鸡组织滴虫的抑制效果,所选白头翁、金莲花、鸡冠花等10种中草药在体外对火鸡组织滴虫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其中以金莲花、常山和骆驼蓬的抑制作用最好;大蒜素、青蒿素等3种中草药提取物在体外对火鸡组织滴虫的抑制作用优于中草药,以青蒿素的作用效果最为明显。(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15-04-01)
刘聪,曲昌宝,郭平,李聪,张祖航[10](2013)在《江苏地区火鸡组织滴虫18S rRNA基因的克隆及系统发育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从分子水平了解江苏地区火鸡组织滴虫的分类地位和特征,本研究以江苏地区感染火鸡组织滴虫的发病鸡群的病变肝组织为材料,通过DNA提取、PCR扩增、DNA片段的克隆及测序,获得了江苏地区火鸡组织滴虫11个18S rRNA序列,并与GenBank上登录的其他地方火鸡组织滴虫和相关虫体18S rRNA基因序列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江苏地区火鸡组织滴虫18S rRNA基因同源性在99.0%~99.8%之间,亲缘关系较近,但形成2个分支,可能存在不同的基因型。研究结果为火鸡组织滴虫的分子诊断、分子流行病学调查以及种群遗传学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兽医杂志》期刊2013年11期)
火鸡组织滴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组织滴虫病是由火鸡组织滴虫引起的一种禽类原虫病。长期以来,该病的防治主要依靠药物。近年来,因公共卫生要求,药物已受到限制或禁止,使得该病防治陷入困境,流行严重,迫切需要研制安全的新药或疫苗。如何评价药物或疫苗的控制效果,建立动物感染模型并明确其致病机理是关键。江苏地区黄羽肉鸡饲养范围广,数量多且为地面平养,组织滴虫病发病率较高,本研究选用该品种通过人工感染,对组织滴虫病致病机理进行了探究。将从田间分离的强毒虫株JSYZ-A株虫体通过泄殖腔感染15日龄苏禽黄羽肉鸡,在感染后7-31d内,每3d扑杀5只感染鸡,采集不同组织脏器的样品和非抗凝血,组织样品进行虫体18S r RNA DNA PCR检测和组织病理学检查,血液样品进行生化指标检测,同时进行称重。虫体动态分布结果表明,在感染后7d起,黄羽肉鸡的盲肠和肝脏中可检测到虫体,且两个脏器中的虫体维持时间最长;心脏、十二指肠、空肠、脾脏、肺脏、法氏囊、腺胃、直肠中,偶尔能够检测到虫体;胰脏、脑组织中未检测到虫体。组织肝脏和盲肠病变程度在10-16d时最高,19d后病变程度减轻。PCR检测的结果与组织病理学结果基本一致。火鸡组织滴虫主要靶器官为肝脏和盲肠,但其并非单一感染盲肠和肝脏,而是会侵染机体的各个组织。同时,火鸡组织滴虫的感染会导致感染鸡体重明显减轻,机体的一系列生化指标出现紊乱,如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谷氨酰胺转移酶、球蛋白、尿素浓度的上升,葡萄糖、甘油叁酯浓度的下降。本研究揭示了病原在体内的动态分布和血液生化指标变化规律,为后续更深入开展组织滴虫病的致病机理研究、药物的研发和疫苗的研制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火鸡组织滴虫论文参考文献
[1].孔令明,禚振男,郭平,曲昌宝,王子静.黄羽肉鸡实验性感染火鸡组织滴虫后体内虫体的动态分布[J].中国预防兽医学报.2019
[2].禚振男,郭平,王子静,刘丹丹,陶建平.黄羽肉鸡实验性感染火鸡组织滴虫的研究[C].中国动物学会寄生虫学专业委员会第十六次全国学术会议暨第七次国际寄生虫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7
[3].王子静.火鸡组织滴虫传代致弱株的选育及其免疫保护效果研究[D].扬州大学.2017
[4].吕海波.火鸡养殖过程中组织滴虫病的诊断与防控措施介绍[J].特种经济动植物.2016
[5].禚振男.黄羽肉鸡实验性感染火鸡组织滴虫的研究[D].扬州大学.2016
[6].许金俊,禚振男,郭平,曲昌宝,刘丹丹.江苏地区火鸡组织滴虫β-微管蛋白基因的克隆及系统发育分析[J].中国兽医杂志.2016
[7].许英民.火鸡组织滴虫与大肠杆菌混合感染的诊治[J].家禽科学.2016
[8].禚振男,郭平,许金俊.火鸡组织滴虫人工感染模型的建立[C].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寄生虫学分会第十叁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5
[9].郭平.火鸡组织滴虫体外分离培养体系和动物感染模型的建立及中药体外抑制研究[D].扬州大学.2015
[10].刘聪,曲昌宝,郭平,李聪,张祖航.江苏地区火鸡组织滴虫18SrRNA基因的克隆及系统发育分析[J].中国兽医杂志.2013